崛起从挽明开始-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嘉升知道,阎应元是一个长久湮没于历史的名字,即便是在明末,也是一个小人物,一个科举考试中的失败者。
历史上,当李自成攻入京城,大明王朝灭亡之时,当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清军铁骑南下,横扫四方之时,无数明朝高官大佬争相投降之时,谁也想不到,规模最大亦最惨烈的一场抗清守城战,发生在弹丸小城江阴。对大明子民而言,那是一个绝望的时代,数十万南明的军队一触即溃,一溃千里,一座座坚固的名城,一个个位高权重的将军,不战而降。清军的铁蹄,踏破大明的锦绣河山,零星的抵抗此起彼伏,但瞬间被大潮淹没,只剩几个涟漪,但这股大潮,却在江阴城下,停滞了整整八十一天。
这是足以载入历史的八十一天:清军伤亡掺重,凡攻守八十一日,大军围城者二十四万,死者六万七千,巷战死者又七千,凡损卒七万五千,可见,清军在江阴付出了何等惨重的代价。
这一切,只因为一个小人物,他就是阎应元,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典吏。
江阴小城,八十一天的坚守,孤城内外无尽流淌的鲜血,红衣大炮的轰鸣让大地一次次震颤,硝烟中人们的怒吼、呻吟与哭喊,尖刀砍入铠甲,利箭穿透肉体。一次次冲锋被击退,攻守双方的尸体,填满了城墙破损处。在激烈的攻城战中,某满人大将自恃勇猛,穿着三层甲,腰悬两把刀,背背两把刀,手执双把刀,亲登云梯,跨上城垛,执刀乱砍。城上守军用棺木抵挡,以枪刺其身,竟不能入。有人喊道:“刺他的脸。”于是众人纷纷刺其面,一汤姓童子,持铁钩镰,用力钩断其喉管,竹匠姚迩割下他的头,满将身子堕落城下。清兵齐来抢尸,城上梆鼓齐鸣,砖石小箭如雨点,清兵又伤亡千余人。
攻城与劝降一直在进行中,有一次,城里派出一群白发老人假装投降,他们奉送“降礼”,但白花花的银子底下,全是火药。清军欣喜若狂,升帐纳降,观者云集,老人们引爆了炸药,“烟焰蔽天,震响如雷,触者咸死”,记载说当场炸死炸伤清军两三千人,其中有亲王一人、大将两人,清军为之三军挂孝。当城外爆炸声响起时,江阴城头也响起了悲怆的炮声,那是在为慷慨赴死的乡贤耆老们志哀……
江阴城在重重围困中迎来了中秋节,虽然粮食已经匮乏,但城中军民还是做了月饼,百姓带酒登城,举杯痛饮,善歌的人登高传唱,以笙笛箫鼓相和。时天无纤翳,皓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黄弩师鼓胡琴于西城之敌楼,歌声悲壮,响彻云霄。外兵争前窃听,或怒骂、或悲叹,甚有泣下者。
这一切,只因为阎应元这个小小的典吏,这是个未入流得九品之下的文职外官,为县令的佐杂官,不入品阶,原本职责是“典文仪出纳”,明清两代,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更难得的是,阎应元率江阴军民守城时,身份还是个退休的典史。
这么一个身份卑微的退休小公务员,率领守城的也是一群没经过什么军事训练的民兵,但他的才能和战绩,却让同时代拥兵数以十万计的重臣或将军,都自愧不如。后人曾感慨:这么一个军事天才,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太晚了,而且历史给他的舞台太小,就一座小小的江阴城。
在小小的江阴,阎应元却主演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史诗大戏。24万大军围城,武器精良,日夜强攻,城内军民,加上妇孺,也就十余万人,外无援军,却能坚守八十一天,离不开阎应元强大的组织统筹能力。他深谙守城之术,又娴熟用人之道。他善招募人才,把小小江阴城,变成了一座不断科研创新的兵器工厂,他们创造了“化学武器”:箭头淬毒,见血立死。还有重型兵器:弩长尺余,箭长五寸,百步之外,皆可命中目标。更有各种火药武器,最适合抛掷到黑压压一片攻城者之中,轰然爆炸,铁片纷飞,有点开花炮弹的意思了。守军兵器如此强大,所以清兵虽多,每每望城兴叹,战栗无人色。即使是满洲兵将也闻之胆落,每次攻城下来都要为幸免不死而大肆庆祝。
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阎应元除了在“物”的层面上想方设法外,还在“心胜”方面,竭尽全力。他一方面身先士卒,战斗在守城第一线,近身搏斗,激励军民,另一方面,他严防内奸,将清军奸细和守军叛徒,逐一歼灭,确保了城内人心稳定,而中秋节组织军民登城高歌,更是对围城者的一种攻心。
阎应元死得非常悲壮。江阴城被攻破的时候,他带着千人顽强巷战,杀死清兵无数,欲从西门突围而不得。他环顾从者道:“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义民陆正先想把他从水中扯起,正赶上清军将领刘良佐遣兵来擒,刘良佐自称与阎应元有旧,要生擒他,于是清兵把他捞起绑住,没有杀他,送到刘良佐处。
对于攻城者刘良佐来说,阎应元是他的噩梦,小小一个典史,守的小小一座江阴城,却让他率领的大军,攻不下来,又不投降,差点把他逼疯了。但阎应元对他而言,还有比噩梦更复杂更丰富的含义,这其中有钦佩、迷茫、自秽。因此,当浑身是血的阎应元被押进来时,正傲慢踞坐的刘良佐马上跳起来,双手拍着阎应元的背,居然哭了起来。
在苦战中,刘良佐曾一直幻想劝降阎应元,却只换来后者的怒斥:“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是的,刘良佐是一个投降的将军,他本是明朝重要将领,还被南明封为“广昌伯”,地位尊崇,却在清军下江南时,带兵十万投降,转眼就变成灭亡南明的主力。所以江阴城上,阎应元这么骂他:“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
阎应元本来可以不死,江阴城被围困时,他不在城内,受城内军民相邀才临危受命、组织守城;守城守得很好,清军损失惨重,不断劝降,承诺种种条件,刘良佐更说得很明白:“弘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转祸为福,爵位岂在良佐下,何自苦如此?”意思是说,明朝皇帝都投降了,你还这么坚持做什么呢?如果你投降,爵位肯定不在本人之下。
刘良佐见阎应元的态度,知道他不会像自己一样,选择屈辱地活着,所以会拍着对方的背,哭几声。果然,阎应元很快被满清亲王博洛拉过去亲自审讯。阎应元挺直腰杆站着,骂不绝口,绝不下跪。一卒以枪刺他的小腿,“血涌沸而仆”,阎应元血流如注,不支倒地,仍然没有跪下。博洛命人把他关到栖霞庵。当夜,寺中僧人不停听到“速杀我”的声音,天明时,终遇害。
“阎应元真是个难得的军事天才啊!“袁嘉升心想,与阎应元同一时期的民族英雄史可法,如果也有阎应元这样的军事才能,那么,他率领十万重兵守卫的扬州城,又怎么会在一天之内就被攻下呢?所以,袁嘉升一到南京,就想马上接见了阎应元,想任命他为南京的兵部尚书,这是正二品的官职,相当于给他连升九级。
第34章 君无戏言()
袁嘉升派人从江阴找来了阎应元,在武英殿接见了阎应元,让他免礼。
阎应元站在大殿之上,躯干丰硕,双眉卓竖,目细而长曲,面赤有须,颇有名将风度。
武英殿中的群臣,包括太子朱慈烺和现任兵部尚书史可法、兵部侍郎阮大铖等人都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接见一个退休的典史,而且还是没有科举功名的。
阎应元没有科举功名,太子朱慈烺原来按照袁嘉升的嘱咐要提拔他的时候,竟然被南京的内阁给否决了。
这让袁嘉升感觉到,这南京的小朝廷,虽然没多少实权,但六部齐全,水也很深,非得大刀阔斧改革不可。
“朕听说你以前公干,身边总有一人执大刀跟随左右,你办案也很秉公,为人正直,江阴当地人称你为‘阎云长’,可有此事?”袁嘉升看了一眼阎应元,对他说。
“回皇上的话,却有此事。至于‘云长’的外号,都是乡里人瞎叫的。皇上是听谁说的?”阎应元自己也一脸懵圈,难道皇帝早早派人来江阴调查过自己。
“南京还缺一个将才镇守,朕看你就很合适。你愿意来南京训练士卒吗?江南之兵,何止百万。你有信心担此重任吗?”袁嘉升问道。
袁嘉升此文是多此一举,他知道阎应元是个军事奇才,江阴小城弹丸之地,他率6万义民困守孤城,让满清的军队付出了75000余人的惨重代价,这在古今战争史上都算得上大奇迹。从阎应元守江阴的实战经验看,诈降、偷袭营地、火攻、钉炮眼、小股出击、草人借箭、登陴楚歌……都用上了。重用阎应元这样的人做南京的兵部尚书,至少是兵部侍郎,负责南京的城防再合适不过。
“若能有利于社稷,草民万死不辞。”阎应元虽然自己很惊讶,但他对自己的能力还是自信的。
袁嘉升看了一眼兵部尚书史可法,说:“这样吧,你来当兵部侍郎,协助史大人整顿南京的军务。史大人,你看怎么样?”
这一任命十分大胆,阎应元相当于连升七八级,成为了大将,武英殿内顿时犹如晴天霹雳,史可法事先派人调查过阎应元,除了科举功名,阎应元的能力还是很突出的,现在皇帝都发话了,他沉默不语。
“臣表示反对!”这时,南京兵部侍郎阮大铖突然出列说:“阎应元毫无功名在身,本是江阴一守仓库小吏,皇上突然提拔他担如此重任,恐怕众大臣都不服。”
“反对的是何人?朕以前没见过你。”袁嘉升见那人一脸连绺胡子,问道。
“臣乃是南京兵部侍郎阮大铖。阎应元若当了兵部侍郎,岂不是跟臣同列,臣以为耻……”
“阮大铖……你就是那位被东林诸公唾骂的阮大铖啊!”袁嘉升笑道:“你的名声可是顶风臭十里。阎应元跟你同列,那应该是他感到羞耻才对吧。”
阮大铖是明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他文笔激扬,好诗文戏曲,有才名,初与东林党人为伍,为高攀龙之弟子,并成为得力骨干,在《东林点将录》中绰号为“没遮拦”。天启四年,吏部都给事中出缺,东林大佬左光斗便让赋闲在家的阮大铖来递补,阮大铖喜孜孜赶至京城,却不料此事搁浅了,原来东林党另两位大佬赵南星、高攀龙与杨涟决定推荐“东林猛将”魏大中出任。
这时,阮大铖傻眼了,他本是一个急功近利之徒,恼怒之际,便悄悄去走阉党头子魏忠贤的后门。魏忠贤本想招纳人才,便把这个吏部给事中给了阮大铖。阮大铖是当了官,可从此与东林党结下了怨仇,东林党人都大骂阮大铖卑鄙无耻。
阮大铖在魏忠贤当权时,任太常少卿,天启四年,阮大铖与魏忠贤在涿州“燃秸相拜,作竟夜谈”。他为了表忠心,索性把东林党内部的机密全吐露了。阉党不久便逮捕了东林党重要人物汪文言,并清洗内阁,引起东林党反击。阮大铖见当时形势如同水火,他赶紧弃官逃回老家。
到了崇祯登基二年,魏忠贤阉党被清算,阮大铖便准备了两本奏章,一本专劾魏忠贤、崔呈秀,另一本则弹劾东林党与阉党都不是好人。他把两本奏章都交给好友杨维垣,由于杨与东林党有隙,上了第二本奏章。崇祯本憎恶阉党弄权,便将阮大铖罢官。阮大铖随即避居安庆,后去南京,他在库司坊买了豪宅,又在城郊祖堂山修建了别墅,一方面招纳游侠,谈兵说剑,另一方面结文社,养了一套完整的戏班子,与冯铨、马士英打得火热,还请张岱、文震孟、范景文等名士到场看戏,与他们游宴唱和。
阮大铖深知自己当年事,得罪了东林党,几度想法弥补,他打听到苏州名妓李香君看中了复社名士侯方域。侯方域想为李香君赎身,但手头缺少银子。阮大铖一看有了机会,便把一大包银子交给杨龙友,让他赠送侯方域。侯方域与李香君喜结佳缘后,才明白那是阮大铖送的钱,李香君一怒之下把婚房设置毁了。
阮大铖在南京“蛰居”期间,结交致仕回老家的首辅周延儒,并动用大量银子资助周延儒,阮大铖虽未达到做官的目的,但结交了马士英等人,太子朱慈烺到南京后,急于用人,他被推荐当了兵部侍郎。但因名声太坏,因此复社吴应箕与侯方域、陈子龙联名140余人发布了一篇“公揭”,声讨阮大铖。
袁嘉升知道,阮大铖因人品坏,后世桐城与怀宁两地都不承认他出生在那里,没想到他竟然当上了兵部侍郎。
“皇上明察……那东林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