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铁血山河志 >

第620章

铁血山河志-第620章

小说: 铁血山河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无活路的农民,就像秋草之原,而李自成就是一点火星。偌大的乾清宫中,时刻为银两发愁的崇祯,最终只能去见朱元璋。

    这么全面精准的论断,康熙第一次听说,不由得击节称妙,众位大臣,也纷纷呼喊精彩。

    兴奋之余,康熙忽然有些疑惑:“翰林院几乎全是东林余党,爱卿之言,他们为什么没给朕说过?”

    曹继武笑了:“露脸的高尚,自然大力宣扬。龌龊的勾当,自然是选择性回避、遗忘,甚至是抹杀。”

    家丑不外扬,有谁愿意把自己的阴暗摆在阳光之下?

    万历不上朝,不符合儒家的高尚,所以明亡于万历。阉党的臭名昭著,早被华夏数千年的传承,带飞了节奏,所以魏忠贤很坏。在东林余党口中,明国灭亡的罪责,从来没有自己的份。即便是自己拉的屎,也想法设法,往魏忠贤、崇祯头上扣。

    所以康熙身边,有一大帮汉人士大夫,他却听不到曹继武这么精准的真相。

    佟国纲提醒:“东林党巧舌如簧,打着高尚的幌子,到处忽悠人,当年崇祯就是中了圣明之主的高帽子,陛下不可不防啊!”

    国舅是自家人,自家之言,自然是真心实意,康熙感触颇多,向佟国纲和曹继武,分别行了礼。

    东林余孽虽然可恨,但如果把他们全都清理出去,清国又玩不转了。

    可是明国的财政败坏,正是东林党搞的鬼。不把他们清理出去,户部财政,怎么可能好转?没有钱,军费粮草俸禄全无,清国岂不坐等灭亡?

    康熙满面愁容,明珠不忘给伤口撒把盐:“明国的俸禄,出了名的底。到了四品知府的品级,才勉强过上富裕。张居正改革,以白银作为税收主体,就更方便了贪污截留。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咱们清国的污秽之风,比明国可是更加的不堪。”

    十年寒窗苦,为的什么?

    黎民百姓?

    纯属扯淡。

    我民族大义不要了,我国恨家仇也不要了,我来做你清国的官,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当然我嘴上不会这么直白,还是按照老规则,替圣人说话,为了黎民百姓幸福安康。你清国要是真信了,那就别怪母猪撞树了!

    东林余党占据着清国政权的各个环节,你不用他还不行。用他,得把他喂饱了,才会给你清国办事。

    所以明国遗留的士大夫们,就像痔疮一样,死死地钉在清国的屁眼上。割了,屁眼就会流血,没法拉屎了。不割,他就一直提溜着,让你坐卧不安。

    康熙想的头都大了,毫无办法,只得眼巴巴地看着群臣。

    眼前除了曹继武之外,全是满洲人。可惜满洲人不是医生,对这块痔疮,自然是无可奈何。

    康熙看了一圈,满洲大臣全都装傻充愣,他只得向曹继武行礼:“还请老师妙手回春,帮学生医治邦国。”

    曹继武箭术超群,当年连中马牙枣,康熙亲点武状元,拜了箭术老师。只是母亲早死,康熙恋母,依赖佟君兰,感情上和曹继武冲突,再加上金日乐烧了紫禁城。这老师的名分,也是昨日黄花了。

    此时康熙重新喊老师,可见他是真的急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康熙对曹继武不放心,一直信任满洲人。可是对于解决财政问题,满洲人全是睁眼瞎。无奈之下的恭敬,并不是真心的。

    佟国纲捅了曹继武一下:“陛下都叫老师,你就别再端了!”

    康熙又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索图、明珠等人,也纷纷相劝。

    端的差不多了,曹继武点了点头:“陛下,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请!”

第723章 户部财政中() 
人多耳杂,因为是为了满洲清国的利益,但是在场的许多满族大臣,和汉人士大夫们,同朝日久,自然而然,有着许多交情,难免把曹继武的策略泄露出去,引发恐慌。

    所以户部勤政堂,所有不相干的人员,全部被支出去了。只有皇帝、佟国纲和曹继武三人。

    皇帝急不可耐,曹继武也开门见山:

    文人士大夫集团,早在宋代,就已经形成文弱相争之风。司马光的高尚,不顾边疆将士的流血牺牲,将好不容易到手的土地,白白送给了西夏,令大宋最有战斗力的西军心寒。文人瞎捣乱,军人不卖力,两宋灭亡,在所难免。

    明末东林党,和宋代司马光之流,简直就是如出一辙。

    纵观整个时代,朱元璋的百万子孙,被杀的一干二净,老百姓死难了成千上万。而文人士大夫,仅仅换了身衣服,剃了脑壳,利益没有一点损失。

    东林党能把明国给卖了,自然也不会可怜清国。所以清国目前最大的敌人,仍然是东林党遗留的一群文人士大夫。

    这帮人占据着清国各个角落,牢牢掌控着政权基础,树大根深,要想把他们连根拔起,根本是不可能的。

    既然拔不掉他们,那就不如另辟蹊径,想法换掉他们,重新整肃清国的政权基础。

    听了这番话,康熙心中七上八下:“爱卿的意思,我大清实施番化?”

    曹继武点头。

    汤若望、徐日升、王儒望等西洋传教士,传授康熙不少西洋知识。可是从小熟读儒家经典的康熙,只是把这些西洋知识,当成猎奇。金日乐的番妖军,给他留下了太深的恐惧。如果全国都来番化,那他这个皇帝,还做不做了?

    未知不可控,保守还是相对妥当。

    康熙试探的语气:“熊赐履、陈廷敬等人,忠厚君子,不像东林党的虚伪?”

    扳倒鳌拜,虽然属于阴谋,但康熙是既得利益者,汉人士大夫们,暗中出了不少力。而且事后由他们加工传扬,鳌拜尽管没有任何罪证,但康熙还是光明正大,英明神武。

    曹继武笑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陛下以为,孔圣人所言如何?”

    康熙面露喜色:“道尽久别重逢的真谛,圣人不愧为圣人!”

    “如果这位朋友,是来向陛下讨债的呢?”

    康熙闻言,笑容顿时僵住了:“朕从来不欠债!”

    死猪不怕开水烫,曹继武笑了:“他乡遇故知,情敌,陛下能笑得出来吗?”

    康熙顿时乐了:“老师真会开玩笑!”

    佟国纲摇头:“继武和先帝,就是一对情敌。如果今日先帝也在,他一定笑不出来。”

    康熙的笑容,顿时又僵住了。

    曹继武和顺治争抢老婆,康熙也有耳闻。可是道听途说,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是真的?

    佟国纲从曹继武怀里,掏出了一把扇子。

    康熙打开一看,盘龙娟秀,先皇的印章,极为显然。他满脸都是吃惊,愣愣地看着曹继武。

    真和先皇抢老婆,眼前的这位老师,胆子也太大了!

    曹继武轻咳一声:“扯远了,仁义道德,高尚大义,非常好听,也非常舒服,但没有物质基础作为保障,都是空中楼阁。”

    康熙不以为然:“没有圣人之道,华夏为何传承了这么久?”

    “陛下崇尚圣人之道,能断了一日三餐吗?”

    康熙一愣,随即摇头:“不能。”

    “马上要断粮了,圣人之道,粮食会来京师吗?”

    康熙闻言,顿时想起索图的话。

    粮食是土地种出来的。生产粮食的三大基础——田地、水和粪肥,缺一不可。索图扯了半天,好像没提什么圣人之道。

    “南粮北运,自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成为惯例。圣人之道再怎么高尚,粮食不会自动跑来京师。没有粮食,偌大的京师,很快就会发生饥荒。饥荒是要死人的,只要人活着,肚子永远都不会欺骗自己。所以没有粮食支撑,京师所提倡的一切高尚,统统都是无稽之谈。”

    康熙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自己的肚子。

    虽然他生于皇宫,不愁吃喝,但金日乐火烧紫禁城,将御膳房烧成了灰烬。那几日挨饿的滋味,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

    他不知道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索图也是一知半解,于是向曹继武请教。

    曹继武知无不言,旱田、水田,从耕地到播种,从浇水到施肥,非常详尽。

    康熙非常奇怪:“听说老师南征北战,怎么会对农事如此了解?”

    曹继武笑了:“臣本农家出身,江南水田,自然不陌生。至于北方旱田,则是臣就职汝宁之时学到的。”

    原来如此!

    康熙有些疑惑:“这些农事,熊赐履等人不知道吗?既然华夏以农耕为基础,为什么朕,从来没听他们提起过?”

    “陛下饱读儒家经典,看到过关于农事方面的话语吗?”

    康熙闻言仔仔细细地回忆,从孔老夫子到孟老夫子,再到朱熹,儒家所有圣人级别的著作,皇帝都读过,可惜就是没有发现华夏文明的基础——农耕方面的内容。

    佟国纲笑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乃士大夫常态。八股文教出来的酸腐,怎么可能知道种地的事?”

    华夏文明的基础是农耕,然而最看不起农耕的,同样是华夏。那些说种地好的,一定不是专业种地的。

    做了皇帝的刘邦,诘难刘太公,狠狠地出了一口年轻时的窝囊气。所以种地没出息,刘邦给后人做了很好的榜样。

    所以华夏的信仰是做官,凡是做官的,不愁吃喝,绝对不会自降身份去种地。勤劳淳朴,都是士大夫为了让老百姓老实种地,老实交粮食,灌得迷魂汤。有荣华富贵的实惠,谁愿意为了得到勤劳淳朴的美誉,去顶着大太阳到田间除草?

    听了曹继武一番话,康熙又明白了一次:十年寒窗苦,全是为了荣华富贵,至于种地,那是不得已而为之。

    康熙突然有些疑惑:“这种地和钱,有什么关系?”

    人生在世,其实是在追求各种资源,吃饭、衣服、房屋等等。然而粮食、衣服等具体的资源,太过笨重,携带储存都很不方便,于是产生了交换参照——钱。

    所以钱是资源量化的产物。华夏以农耕为基础,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粮食。所以大清要想有钱,必须要有粮食。要有粮食,必须首先把种地问题解决了。

    康熙鼓掌称赞。

    佟国纲有些疑问:“我听说你大力推广西洋作物,这是为何?”

    “南方水稻,北方小麦,华夏的作物,太过单调,而且产量不高。引种西洋作物,不但能够提高产量,而且可以使作物多样化,丰富粮食基础。不至于因为单一作物的绝收,而影响粮食基础,大大提高保障安全性。”

    康熙喜不自禁:“原来西洋作物,竟然有这等妙用,朕真是没有想到。老师不拘一格,堪称华夏第一人,实乃我大清之福也!”

    曹继武摇了摇头:“第一人愧不敢当,汉代的张骞,才是丰富华夏作物的先驱,臣不过是拾取前人之遗惠,效仿而已。再说,西洋作物的传播,是哥伦布的功劳,臣可不敢冒领前人之功。”

    佟国纲哈哈大笑:“那也是我大清第一人啊!”

    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葡萄、核桃等等大量外邦作物,第一次大大丰富了作物结构,让华夏五支文明的档次,提升了一大截。

    第一代先驱哥伦布,发现了上帝的秘密,横渡大西洋,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南美优良作物,在全球范围传播。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幅度提升,哥伦布功不可没。

    相比哥伦布的探索发现,曹继武的行为,倒是有些坐享其成的意思。只是华夏人太作,无端意淫高贵优越,所以显得曹继武比较另类。

    尽管没有遂大众之意,背负着无尽的骂名。但引进西洋作物,对目前大清的意义,绝对是极其重大。

    吃的太好了,谩骂开创先驱者,无能无知的体现。而眼前的康熙,可不是这号人物。

    有曹继武这种能力非凡,专业素养极高的人物掌控,大清还愁解决不了财政的问题吗?

    所以一番交谈下来,康熙完全放下了对曹继武的芥蒂,起身,郑重拜曹继武,为大清户部尚书。

第724章 户部财政下() 
清国户部,掌管钱粮和人口,名副其实的国家物质基础,所以尽管不显山不露水,却是国家最基础最重要的部门。拜了户部尚书,康熙急不可耐,立即询问曹继武的具体计划。

    财富的源泉在于生产,就农耕文明而言,生产的重点,在于人口和土地。

    明国末年,人口过万万。二十多年的战乱,人口虽然死亡了数千万,但就目前,依据前任尚书索图的普查,清国仍然有八千余万人口。

    如此众多的人口,除了北宋和明国,在华夏历史上,超出包括汉唐在内的任何一个朝代。所以目前,清国根本不缺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