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烽烟尽处 >

第37章

烽烟尽处-第37章

小说: 烽烟尽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变化,几乎在每个男子的成长过程当中,都会发生。只不过在有些人身上发生的早,有些人身上发生的迟;有些人身上,是一点点变化,正像春草初发;有些人身上,却如同菩提树下顿悟,刹那间脱胎换骨。

当走到特务团营地前的时候,他的肩膀已经完全挺直了起来。门口当值的哨兵见到军官老苟,立刻举手敬礼。老苟也收起满脸的激愤,停住脚步,认认真真地向哨兵还礼。然后领着张松龄,大步走进营盘之内。

正值下午出操时间,营地内基本看不到几个人。只有当值的士兵,在底层军官的带领下,握着枪,在一排排用树木和干草临时搭建的屋子间来回巡逻。军官老苟一边走,一边不断向士兵们还礼,偶尔还会停下来,跟熟悉的人随便聊上几句关于训练情况和新武器掌握情况之类的话题,非常尽职尽责。

在穿过了大约十四、五排木屋之后,张松龄眼前终于出现了数栋彼此独立又相互衬托的土坯房。每栋房子都围着由黄土夯成的矮墙,约莫半米来高,纯粹属于划分院落边界作用。既阻挡不了人的脚步,也阻挡不了人的视线。

在正中央稍微偏左一个小院子前,军官老苟停住了脚步。回头冲张松龄点了点头,然后信手推开了木栅栏门。才进院子,立刻扯着嗓子大喊起来,“石头,石头,你在吗?你他娘的又死到哪去了?!”

“在呢,在呢!”喊声刚落,黑洞洞的屋子里边,立刻跑出了一个矫健的人影。大约一米七左右,古铜色皮肤。手里握着一本书,抬起脸来,却是一道红鲜鲜的疤痕,从左眼斜着划过鼻子,直到右侧耳垂儿。

“又看书,早晚你得看成瞎子!”军官老苟恨恨地骂,然后将他介绍给张松龄,“这是石头,大号叫石良材,我的警卫班长。这是张,张什么来着……”

他搔搔头,有些歉意地看向张松龄。后者赶紧自报家门,“张松龄,弓长张,松树的松,年龄的龄!见过石头大哥。”

“对,张松龄,我昨天只听了一遍,所以没记住!”军官老苟拍了自己的后脑勺,继续介绍,“我今天早晨跟你提过他,就是老纪昨天下午从石头堆里扒出来的那个。从现在起,他也跟着我了。你把屋子收拾一下,腾个放被褥的地方给人家。他可是正经八本儿的高中生,今后你再有看不懂的书,就不愁没人问了!”

“早就收拾好了。早晨您刚跟我说完,我就已经动手收拾了!”石头面相虽然长得甚是凶恶,人却善良体贴。笑着回应了顶头上司一句,然后主动将手递向张松龄,“张兄弟是吧,欢迎,欢迎!我已经去军需官那边,替你把行李和夏装都给领回来了。你看看是否合身,不合身的话,咱们赶紧找他换去!”

张松龄赶紧伸过两只手去,跟石头的手握在一起,晃了晃,然后笑着致谢,“谢谢石头大哥!谢谢!”

“进屋去说,进屋去说。石头,先把茶给老子倒一碗过来,他奶奶的,老纪那匹马闹肚子,被我留在医院了。这三伏天在太阳底下走回来,还真有点儿热!”

“噢!”石头儿狐疑地看了上司一眼,不太相信对方的话,但也不刨根究底。笑着引领张松龄进了屋门,在正中间有灶台的房子里的一张八仙桌旁安排两人坐下,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书收起来,拎着茶壶给每人倒了一大杯,“枣树叶子茶,我自己晒的。张兄弟也尝尝,不是我吹,味道相当地不错!”

“得了,你这没见过世面的土鳖!”军官老苟端起茶汤,一口闷了下去。然后又抢过茶壶,自己给自己倒满,“人家张兄弟家里头是开铺子的,什么好茶叶没见过?你这破玩意儿,也就糊弄糊弄长官我!”

“嘿嘿,嘿嘿。”石头讪讪而笑,将茶壶朝自己面前挪了挪,笑容里隐隐带着一点儿尴尬。张松龄见状,立刻狠狠喝了一大口,然后学着老苟的模样,将茶壶抢在手里,自己给自己加满,“真解渴!还带着枣树花儿味道!清爽!我们家那个小铺子,平时也就倒腾有些茶砖和碎茶沫子,还不如这个上口儿呢!”

“真的!”石头儿的眼神立刻开始发亮,一闪一闪的,就像夜空中的星星般纯净。

第四章 旗正飘飘(12)

张松龄从来没在一个男人的脸上,看到过如此明亮的眼睛。若不是古铜色的皮肤和那道鲜红色的刀疤破坏了整体美感的话,他甚至有些怀疑,自己面前这小石头儿是不是一个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专门剪断了头发,混乱他人视听。

好在只将目光稍稍向下挪动了几寸,他就发现了对方的喉结,笑了笑,轻声解释道:“这种事情,我何必骗你?!我们家的那个小杂货铺子,主顾本来就是些寻常百姓。能有东西杀口就不错了,谁还挑什么茶叶沫子不沫子。至于茶砖,那是用粗茶梗子压出来的,专门批发给即将出发去口外的行脚商,当地人根本不喝!口外那边天气冷,不长茶树。而蒙古人吃肉吃得又多,如果没有茶水刮去肚子里的油脂,很容易就瞎掉!”(注1)

这种生意经,外行人听起来肯定是满头雾水。石良材很快就被说晕了,摸了摸自家光溜溜的后脑勺,笑着道:“我原来老听人说什么砖茶,砖茶,还以为是什么高档货呢!原来是关内卖不掉,专门产了糊弄蒙古人的!那还真不如喝我这枣树叶子茶呢,好歹不拿梗子糊弄你!”

“也不完全是梗子,这里边还有老茶和新茶的学问。老茶需要味道冲,用靠近梗子的地方,比较经得起煮。新茶需要味道清新,用清明前后的嫩芽,泡出来味道、颜色和叶片的形状都是一流。呵呵,其实我也不太懂,都是道听途说的!”有心跟对方交个朋友,张松龄尽量往详细处解释。

二个谈谈说说,很快就没有了初次相识的疏远感。军官老苟在旁边凑了会儿热闹,打了个哈欠,意兴阑珊地道:“我先去睡一会儿,你们聊着。他奶奶的,昨天晚上又开了大半宿的会,困死我了!”

“您尽管去睡,张兄弟的事情,包在我身上!”石良材赶紧站起身,送顶头上司回房间休息。

张松龄也站了起来,目送老苟在东侧房间的草帘子后消失。还没等他将屁股沾上椅子,草帘子一抬,军官老苟又从帘子后探出了半个脑袋:“石头儿,你们也别光顾着聊天。有空的话,你带张兄弟出门转转,熟悉一下营地的情况。还有,顺便帮他把吃饭的家伙领了。第二师的那帮王八蛋,把咱们侧翼守得像筛子般,已经不知道被多少日本鬼子小部队渗透过来了。搞不好,咱们明天就得替他们去擦屁股!”

“知道了!您放心去睡吧,吃晚饭的时候,我再叫您起来!”石良材大声答应着,拉起张松龄的手,带着他走向西侧房间。“这几间房子是跟老乡借的,只有土炕。硬得很,好处是足够宽敞。我把你的行李放在炕东头了,那边稍微阴一些,晚上凉快!”

“谢谢石大哥!”张松龄对石良材很有好感,点点头,笑着致谢。

“都是自己家兄弟,客气什么!”石良材摆摆手,笑着抗议。

二人一前一后,手拉着手进了门。入眼的,便是一个宽大无比的土炕。足足有三米长,两米宽,上面铺着高粱杆皮儿编制的席子,黄橙橙,亮闪闪的,看起来非常整洁。在整洁的大炕两侧,则相对叠放着两套淡绿色的被褥,都是非常新,露在边角处的线头还呈纯白色。

西侧略比被褥高半尺左右位置的墙壁上,挂着一个木头做的格子支架。模样非常小巧,还可以随意调整高低宽窄。格子里边放的是书,最外侧还伸出来一个木头柄,上面挂着两把驳壳枪。

这是张松龄最熟悉的东西,他本能地就想伸手去拿。还没等靠近火炕,就听石良材在背后低声喊道:“别动,那是我的枪,你的挂在东面!”

喊完了,才发现自己的态度太急,赶紧又笑了笑,换了种口吻解释:“我的枪通常都不上保险,怕你弄走了火。你的在对面,我也给你做了个小木头架子,挂墙上了!”

张松龄讪讪地回头,果然在东侧的墙上,看到了自己的那两把驳壳枪。都刚刚被擦过,枪的表面纤尘不染。石良材解下自己的枪,扣上保险,信手交给张松龄,“为了出枪方便,我把准拿锯子锯掉了,你用起来肯定不顺手。”

张松龄接过对方的驳壳枪看了看,的确没有准星。笑着将它还了回去,低声道:“有准星我都打不准,更何况没准星了。你怎么练的枪,怎么不用准星也能瞄正目标?!”

“嗨,练呗!天天打,慢慢就打出感觉来了!”石良材将自己的枪重新挂好,笑呵呵的解释,“咱们特务营里头,我不是唯一一个把准星锯掉的。咱们长官和纪团长的盒子炮上,也没准星。若论枪法,他们两个可比我准多了。一百米内,基本上是指哪打拿,抬手就有!”

“真的!”这回,轮到张松龄的眼睛冒小星星了,盯着石良材,满脸难以置信。

“以后咱们还要天天一个锅里搅马勺呢,我骗你干什么?!”石良材笑了笑,毫不谦虚地反问。“对了,你那两把盒子炮,我都替你检查过了。其中有一把是上海那边仿造的,以后最好别再用了。万一在关键时刻卡了壳,就等于把脑袋卖给了人家!”

“嗯!”张松龄点点头,望着自己的两把盒子炮,眼神里依稀露出几分不舍。石良材猜到了他的心思,笑了笑,低声补充:“到了咱们特务团,你还愁找不到枪用?!刚才咱们长官不是让我带你去领吃饭的家伙么?咱俩现在就去,把三大件全领回来。你早点熟悉熟悉,也省得上战场时抓瞎!”

“三大件儿?”张松龄又愣住了,看着石良材,满头雾水。

“长官没跟你说过么?”石良材诧异地看了他一眼,然后笑着补充,“我以为他已经跟你说过了呢,咱们特务团的人,吃饭的家伙就是三大件,一长两短。长的就是汉阳造,最近刚刚换成了德制二十四式,短的家伙么,就是盒子炮和大刀片子!”

“大刀片子?”张松龄越听,越感到迷惑。在他的记忆中,大刀片子好像是二十九军的专利,当年长城抗战,二十九军弟兄就是拿着这家伙,将日本鬼子砍了个人仰马翻。

“当然了,那可是咱们西北军的保命绝技!”石良材一挺胸脯,满脸自豪。“当年咱们老长官跟在冯大帅后面……”

接下来,又是关于二十六路军的辉煌历史。张松龄其实刚刚从军官老苟嘴里听到过一遍,只是听的时候走了神,左耳朵进,右耳朵又还了回去。此番被石良材重新补课,才想起来二十六路军和二十九军都同属西北军一脉,大刀片子乃是镇军之宝,基本人人拿起来都能耍几下。

左右闲着没事儿,石良材索性拉着张松龄的手出门,一边向他介绍营地内的基本规矩,一边朝军需处走。又往营地深处走了大约一里远路程,张松龄才发现特务团的确不是浪得虚名。别的不说,就单论道路两侧操场上那些光着膀子操练的弟兄,个个都长得虎背熊腰。倘若放在民间,恐怕一个能打十个。若是十个人排成队挥着大刀向前推进的话,恐怕一刀切下去,当者就全为齑粉了。

“那是二营一连和三连的弟兄!”见张松龄满脸敬畏,石良材笑呵呵地在旁边解释,“这两个连都以擅长夜战而闻名。而夜战又以近战为主,大刀最是顺手!”

“那咱们营……?”张松龄点点头,顺口追问。

“咱们营是一营,是咱们整个特务团的拳头。”石良材笑了笑,骄傲地补充,“大刀片子不比他们二营玩得差,最拿手是这个……”将右手拇指和食指分开,他比了个枪的形状,“讲究的是白天打水碗,夜里打烟头儿。你很快就能亲眼看到!”

“噢!”张松龄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摸过枪,知道那东西有多难掌控。甭说打水碗和烟头儿了,就是在一百米之外绑头猪让他打,三枪之内能将其击毙,他都得高兴得翻筋斗。

想到自己的枪法可能会给特务团丢脸,他心里就有些忐忑起来。恰好经过操场之后,便是靶场。三十几名身穿草绿色夏装的弟兄正举着驳壳枪,朝着百米外的靶子轮番开火。每打过六发子弹,便停止射击。紧跟着,有人从靶子下方的壕沟里跳出来,挥舞着红旗报数。

“一号靶位,六个十环!”“二号靶位,六个十环!”“三号靶位,五个十环,一个九环!”“四号靶位,六个……”

没等持红旗的弟兄将数字报全,对着三号靶位开枪的那名弟兄已经垂下了头,将驳壳枪乖乖地交给身边的同伴,然后跑开几步,抓紧一根石头杠铃,一下接一下举了起来。“一、二、三、四……”

足足举了二十下,他才满头大汗地放下杠铃,小跑着归队。那边的弟兄们却无人同情他,继续板着脸,朝着刚刚换好的靶纸倾泻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