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棉花高效栽培模式 >

第13章

棉花高效栽培模式-第13章

小说: 棉花高效栽培模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苗床期若发生棉蓟马、盲椿象、棉蚜和地老虎等害虫,可用0。2%阿维菌素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可用25%稻脚青或多菌灵0。3%药液防治立枯病、炭疽病。

    移栽前1周,将膜昼夜揭开,以适应大田气候环境,用稀粪水浇棉苗,移栽前还可喷药防治害虫,带肥带药下大田。

    (6)苗床除杂 做好田间除杂是提高抗虫棉种植效果的重要措施。苗期抗虫棉与常规棉比较,子叶偏小,叶色深绿,个体发育较小,叶片皱褶明显,株型较为紧凑。在间苗、定苗时,应根据这些特点识别抗虫棉,将不符合抗虫棉农艺性状的杂苗和变异株去掉,以提高群体抗性。也可在移栽前15天左右用2500倍液的卡那霉素喷棉苗,7~10天后拔除叶片有黄斑的不抗虫植株。

    (7)合理配置,适当密度 常规转基因抗虫棉栽培密度掌握在2500~3000株/667米2

    ;杂交抗虫棉品种密度2000~2500株/667米2

    ,适当放宽株行距。

    (8)精细整地,施足基肥,棉田覆盖 冬闲田、预留套种田于年前深翻冬凌、起垄,4月上旬耕翻松土,去掉杂草根。在接茬棉田等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满幅耕耙、灭茬,按照等行距1米整地。除草,开沟集中深施基肥,基肥要以优质农家肥为主,每667米2

    施用2000千克农家肥或50千克饼肥再加尿素15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氯化钾20千克、硼肥0。5千克、锌肥0。5千克,各种肥料一并混匀。2/3开沟集中深埋,1/3施于移栽营养钵的塘中。施肥后结合清理前茬耙平厢面,呈公路形。覆盖之前,每667米3

    用25%乙草胺50~70毫升或25%绿麦隆0。4千克或拉索0。2千克对水25千克均匀喷洒。地膜选用0。006~0。008毫米的超薄型为宜,每667米2

    棉田需地膜3千克左右。若前茬为板茬、行距配置适合时,可采用免耕法,直接开沟施肥、喷除草剂,然后覆膜移栽。除地膜覆盖外,还可以用农作物秸秆覆盖,一般每667米2

    棉田用200千克左右稻、麦草、油菜及麦颖壳覆盖,覆盖应在棉花移栽1周内完成。秸秆覆盖后,可每667米2

    撒施15~20千克复合肥,以利秸秆分解。

    (9)适时移栽,确保移栽质量 移栽地膜棉的移栽期最好在5月上旬,若因茬口原因,不得迟于5月25日,提高移栽质量有利于缩短缓苗期。移栽时先用打塘器打塘,打塘器内径与钵径相等,塘比钵面深1。5~2。0厘米,防“钵肩”外露伤苗,打好塘后要浇足活棵水,特别是底墒不足的棉田要浇足水,遇旱还要浇第二次,以确保早缓苗、促早发。移栽时大小苗要分开栽,栽好苗后要壅实钵土,使钵土与土壤融合,用土压实膜口,以防杂草生长。移栽时注意尽量使地膜完好无损,最后还要清理膜面余土,以增加膜面受光,提高保温效果。

    (10)以促为主,看苗轻施接力肥 揭膜前1周可轻施接力肥,每公顷施尿素75千克,尽可能深埋,诱根下扎。若长势较旺,可推迟与花铃肥合并施用。

    (11)除去杂株,提高群体抗性 抗虫棉个体抗虫性强弱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间得以充分表现。因此,二代棉铃虫发生和为害期一般不采取农药防治,在发生一段时期过后,就应及时拔掉抗虫性差、危害重的植株,以提高群体抗性。杂株一般表现为顶尖被害,叶片破损,叶色较浅,叶片偏大。

    (12)综合防治病虫害 抗虫棉苗蕾期主要防治棉蚜、棉蓟马、盲椿象、玉米螟及枯、黄萎病等,以防治棉蚜、棉叶螨为主兼治其他害虫。防治棉蚜、棉花叶螨可用哒螨灵、吡虫啉等农药喷雾。

    (13)及时揭膜 棉花进入盛蕾初花期土温较高,应及时揭去地膜,为了保持棉田清洁卫生,应拾净残膜,减少土壤污染。

    (14)早施、重施、深施花铃肥 由于抗虫棉的营养特点与常规棉花不同,因此不同的施氮时期及比例,所形成的产量效果也不相同。一般花铃肥可分2次施用,以氮、钾肥为主,初花期每公顷施尿素200千克、氯化钾180千克,要开沟或穴施,施肥深度不浅于10~15厘米。8月上旬可补施壮桃肥,每公顷施尿素75~150千克。由于抗虫棉单株结铃性强,花铃期每隔7~10天叶面喷肥1次,对预防早衰、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具有明显效果。

    (15)浅中耕、除杂草、高培土 揭膜施肥后,应进行1次浅中耕、除杂草,还要结合进行高培土,培土高度可达15~20厘米。中耕、除草、高培土可结合施花铃肥一次完成,以减少操作次数,节省用工。

    (16)及时抗旱 抗虫棉对高温干旱特别敏感,花铃期是棉花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也正是易发生干旱的时期。这一时期该区降水少、气温高,对棉花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因此,应及时灌水抗旱,充分浸润耕层,并排除多余积水,切忌大水漫灌。

    (17)及时打叶枝顶心,适时打顶 保留全部健壮叶枝,当80%以上棉株长2个健壮叶枝,第一个健壮叶枝上生长3~4个二级果枝时,将全部叶枝顶尖摘除。移栽地膜抗虫棉打顶要适当提前,一般在7月底进行,生长势弱的早打,生长势旺的迟打,打1叶1心。

    (18)适度化控 抗虫棉中期发育很快,应适度化学调控,每667米2

    地一般用缩节胺纯品3~4克,分2次施用较为适宜,初次化控一般在7月中旬,第二次在打顶后5~7天进行,用量应比普通棉少。

    (19)防治虫害 三代棉铃虫发生危害期,正值棉花开花结铃期,此时若棉铃虫偏重发生,会造成一部分花蕾受害,因此,需要在三代棉铃虫落卵高峰或孵化高峰期用药1~2次。若三代棉铃虫偏轻发生,则一般不需治虫。四代棉铃虫的治虫时间应根据前面提到的治虫原则进行。可交替使用有机磷类、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也可用复配农药,喷药要做到“两翻一扣,四面打透”,每公顷用药液量不少于750千克,第一次喷药后,视防治效果隔5~7天再喷第二次、第三次。

    (20)吐絮期叶面追肥防早衰 抗虫棉结铃性强,应防止后期缺肥早衰,可进行叶面追肥。对叶片显黄、有早衰现象的棉花可喷1%~2%的尿素液,对生长势偏旺的棉花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喷叶面。一般8月下旬至9月中旬喷2~3次,以晴天下午喷中上部叶片背面为宜。喷肥可以结合打药化控同时进行。

    (21)科学收花 科学收花是保证丰产丰收的重要一环。要根据吐絮期的先后,分期按质适时收花,一般在棉铃开裂后7~10天采收1次。前期收花间隔可短些,后期可适当放长一点,但不宜超过15天,严禁摘“笑口棉”。收花应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做到分收、分晒、分存、分轧、分售,即要求棉株下部花与上部花分开,霜前霜后花分开,好花与虫、烂、僵瓣花分开,正常成熟的花与青铃花分开,能使优质优价,优棉优用。

    有些棉农收花时习惯先带壳采收,回家后再剥花,这样既采收了大量未成熟的花,又不能做到“五分”,增加了杂质,降低了棉花品级,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降低了植棉效益,应予以改进。

    skbshge

2。 一熟杂交棉高效栽培模式() 
(1)适时早播育壮苗,高标准移栽促早发 杂交棉种子发芽能力强,出苗率高,苗期耐寒、抗病,不易死苗,可适当提早播种。长江流域适宜的播种期为4月5~15日。采取“三改”措施,培育壮苗。一是改小钵为大钵,营养钵直径一律改为7~8厘米;二是改单膜覆盖为双膜覆盖,即播种后先平铺一层膜,再在上面高拱盖一层膜,有利于出苗快、齐,提高成苗率;三是改进苗床施肥种类,由过去的苗床上单一施用人、畜肥,改为每15米2

    苗床增施1千克氯化钾、1。5千克磷肥,同时在棉苗子叶平展到穿心时施1次0。4%的壮苗素,有利于茎秆粗壮,矮化棉苗。在培育壮苗的基础上(即苗高9~12厘米,真叶3~4片,红茎不过半,白根跑满钵)坚持适时移栽,并搞好大小苗分栽,栽前1天苗床浇1次“802”,栽后及时浇定根水。

    (2)扩行降密,半膜覆盖 由于杂交棉植株个体生长势强,应放宽行距,适当稀植。行距由原来的70~80厘米放宽到90~100厘米,每667米2

    密度由原来的2200株降低到1700~1800株。这样既便于田间管理,又利于个体和群体发挥增产优势。半膜覆盖能发挥杂交棉早发的优势。半膜覆盖是指棉苗移栽后,在两株棉花行间开沟埋足基肥(含蕾肥在内),然后平铺一层地膜,既可增加早期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逆性,确保棉苗早发延长有效结铃期,又能防止5~6月份过多雨水影响,防止肥料流失,还可节省中耕用工。

    (3)配方施肥,全程化控 每667米2

    棉花施纯氮19~22千克、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钾12~15千克。针对杂交棉需肥量较大,对氮、钾较敏感的特点,在施肥技术上,注重“早、重、补”。一是早施提苗肥促早发,在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每667米2

    埋施碳酸氢铵20千克、氯化钾12。5千克、磷肥25千克作基肥。移栽后4~5天,每667米2

    施碳酸氢铵12~15千克作提苗肥。二是重施花铃肥,第一次在棉株下部有1~2个硬桃时,每667米2

    埋施碳酸氢铵40千克、氯化钾10~12。5千克;第二次在大暑前后每667米2

    撒施尿素8~10千克。三是补施盖顶肥,即在打顶后,每667米2

    施尿素5~8千克,以满足秋桃生长的需要。同时,注重微肥和叶面肥的施用。

    在肥促的基础上进行全程化控,根据天气、地方、苗情,采取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方法进行化控,做到棉叶变色不变形,果枝间隔不超过两指半。苗期用壮苗素一支,从6月上中旬开始,分别在初蕾期、初花期、盛花期、打顶后各施用1~2次缩节胺;共施5~7次。每667米2

    用缩节胺8~10克,使棉株成宝塔形。

    (4)搞好病虫测报,彻底防治病虫害 杂交棉抗病能力较强,除苗期防好苗病外(如炭疽病、立枯病),主要是抓好虫害的防治,以“两红两棉”(即红铃虫、红蜘蛛、棉铃虫、棉蚜虫)为主攻重点,苗期抓好蚜虫、红蜘蛛、地老虎,苗现蕾期抓好红蜘蛛及一代棉铃虫、盲椿象,花铃期抓好棉铃虫、斜纹夜蛾、红铃虫、红蜘蛛等害虫的防治,坚持治虫到10月上旬,彻底防治好病虫害。

    skbshge

1。 长江流域两熟制棉田的基本种植模式() 
棉花间套作是指在棉株行间间套早粮与蔬菜的一种种植方式。长江流域棉区棉田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普遍实行一年两熟栽培,冬作物种类有小麦、大(元)麦、油菜、蚕豆、豌豆、绿肥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小麦、油菜面积扩大,蚕豆、豌豆、大麦、绿肥等作物面积不断缩减,高产迟熟的作物和品种取代了早熟、养地的作物和品种。在种植方式上,由于普及推广育苗移栽技术,棉田两熟套种均改为套栽,早熟的大麦、油菜等套种作物让位于麦(油)后移栽棉花。这种棉田种植制度的改革,大幅度提高了两熟棉田前茬作物的产量,也稳定和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发展。

    长江流域上游四川盆地丘陵棉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棉田种植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高产、需肥量大的小麦、油菜取代了过去豌豆在轮作中的地位,主体的轮作方式演变为小麦(油菜)…棉花,目前棉花前茬小麦占60%以上,油菜占30%以上,豌豆已不到10%。

    长江流域中游湖北省江汉平原棉区,在20世纪70年代,棉花的前茬基本上是大麦、小麦、蚕(豌)豆各占1/3,实行棉田前茬轮换。70年代后,小麦在前茬中的比例大大提高,现已占70%以上,该省的鄂东和鄂北岗地历来棉田前茬以小麦为主,现在全省棉田麦(油)棉两熟套种面积占90%左右,80年代后随着育苗移栽技术的普及推广,麦(油)棉套种基本上改为麦(油)棉套栽。近年来,利用早熟前茬与早熟棉花品种搭配,实行麦(油)后直播棉花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单位面积总的经济效益没有很大提高,这种种植制度发展很慢。长江中游的湖南、江西、安徽沿江棉区,共同特点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棉田前茬油菜面积迅速扩大,现已扩大至60%~80%,大(小)麦面积降至20%~30%,已发展成为以油棉两熟为主体的种植制度类型。滨湖地区原来种植面积较大的蚕豆,因产量低且销路不畅而改种油菜,同时把生育期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