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500章

燃烧的海洋-第500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在这个时候,由美国提出来,不但更有说服力,也能向欧盟与俄罗斯施加压力,而中国却不用得罪欧盟与俄罗斯。

根据科学家的提议,美国在全球气候事务组织中明确提出,在必须集中全部工业力量拯救地球生态圈的时候,任何国家都不应该以本国的安全与利益为目的,动用工业资源来研制与生产核武器。

说得直接一点,国家间的对抗行动将影响到救灾行动,也将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用美国外交官的话来说,如果某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安全,制造了一枚核弹头,美国就会制造十枚核弹头,第三个核大国则会制造一百枚核弹头,必然会浪费宝贵的工业资源,也就无法保证制造出足够多的平流层飞机。只是所有国家与民族放弃隔阂,人类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的壮举。

严格说来,美国的立场没有错。

要知道,按照科学家的预测,必须在二零三七年春季到来的时候,也就是大概三月份的时候制造出十万架平流层飞机。而在二零三四年,全球的飞机总产量也不到五千架,而且大多是小型飞机。

要在一年之内制造这么多飞机,绝对需要动用全人类的工业资源。

十月二十七日,中国在全球气候事务组织提出了详细的分配方案,即根据各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分担制造任务。

到这个时候,欧盟与俄罗斯也没有多少转圜余地了。

如果欧盟与俄罗斯坚持不放弃制造核武器的权利,那么中国与美国就会认为欧盟与俄罗斯有足够强大的工业实力,理应承担足够多的制造任务,而欧盟与俄罗斯显然不可能在超额承担制造任务的情况下制造与生产核武器。只有欧盟与俄罗斯承诺不再制造核武器,中国与美国才会在制造飞机的工作分配上做出让步。

十月二十八日,欧盟率先表态,答应在其他国家均承诺、而且以实际行动表明不再制造核武器的情况下,放弃拥有核武器的权利。

问题是,俄罗斯仍然不肯让步。

十月三十日,美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提出:以全球气候事务组织为基础,成立新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并且根据各国在救灾行动中做出的贡献,分配权利与义务,而新的国际组织将全面取代联合国。

此举,就是针对俄罗斯。

如果俄罗斯仍然不肯放弃核武器,那么在新的国际秩序中将失去大国地位,而且遭到国际社会孤立。更重要的是,因为俄罗斯不肯放弃核武器,中国、美国与欧盟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放弃核武器,而俄罗斯的常规军事力量又不足为道,所以到最终,核武器不但不可能给俄罗斯带来安全,反而会使俄罗斯与国际大势脱轨,遭到所有国家制裁,丧失在国际社会上立足的基础。

对俄罗斯来说,要么抱着核武器搞孤立政策,要么放弃核武器融入国际大家庭。

显然,不是一个困难的选择。

就算能够克服短期灾害,自然环境也会严重恶化。虽然俄罗斯有最广袤的国土,还拥有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谁能确保在几年、或者几十年之后,还能做到自给自足?如果与国际社会脱轨,俄罗斯的结局将非常悲惨。

别的不说,在已经预见到的全球粮食危机中,俄罗斯就将遇到**烦。

要知道,气温降低是大趋势,区别只是降低多少、以及降温的速度。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地区,受降温影响更大,粮食产量的减少幅度也就更大。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当高,社会劳动力本来就严重欠缺。如果粮食供应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又无法从国外进口,俄罗斯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说得直接一点,核武器不能拿来当饭吃。

经过反复磋商,十一月三日,俄罗斯终于做出让步,答应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放弃核武器。

到此,拯救行动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此时,地质学家对冰岛的全面勘测工作也已完成。

根据勘测结果,地质学家修改了最初提交的报告,至少需要打五千眼钻井,使用五千枚百万吨级核弹头,才能把冰岛炸上天。虽然引发火山喷发只需要一千枚核弹头,但是要把冰岛炸成粉末,在火山喷发的时候产生足够多的微尘,就得把爆炸当量提高四倍,并且增加爆炸密度。

可以说,在这一个月内,国际组织的行动效率高得惊人。

事实上,这也体现出了人类文明的生命力。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不再存在任何官僚主义作风,所有人都在拼命抓紧时间。

行动方案出台后,全球气候事务组织立即投票表决。

结果没什么悬念,十五个成员全部赞成。

十一月五日,钻井行动正式开始。

一周之内,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支钻井队伍陆续到达,平均每天都能打出七十眼深度为五千米的超深钻井。按照这个速度,五十天之后,也就是十二月二十五日,钻井工作就将完成。

十一月七日,中美欧俄四方军事代表到达冰岛。

按照计划,四方将共同派遣技术人员,进行核弹头的调试与装配工作。

为了确保所有核弹头都能起爆,在此之前,四方还将在西南非洲的纳米布沙漠对抽样的核弹头进行测试。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实弹爆炸试验。

只有通过爆炸实验,才能获得核弹头可靠率的准确数据,也才能通过计算机对其他核弹头进行模拟爆炸测试。

按照科学家给出的数据,必须让核弹头的起爆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显然,这不是一个低指标。要知道,即便是执行战备部署任务的核弹头,其起爆可靠性也在百分之八十左右。

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对所有有核国家的全面核查工作。

按照四方在十一月三日达成的协议,在十二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引发火山之前,将完成全面核查工作,并且销毁所有核设施,确保所有国家交出全部核弹头,而多余的核弹头将在十二月三十日之前,即科学家对火山喷发的结果给出总结性报告之后,在四方的监督下统一销毁。

对人类文明来说,二零三五年的圣诞节,将是新纪元的开篇。

第六十六章 分工合作

第六十六章 分工合作

拯救行动开始后,牧浩洋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

虽然谁也无法肯定冰岛的火山喷发能够拯救人类,但是谁都知道,在火山喷发后,如果不能及时清除进入平流层的微尘,人类还是会灭亡。因此在全球最顶尖的钻探队伍齐聚冰岛的时候,牧浩洋则在为另外一件事情忙碌。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摸底调查,中美欧俄四方对全球工业结构有了全面了解。

十一月四日,牧浩洋飞赴华盛顿,参加四方军事高层会议,共同商讨制造平流层飞机的事情。

在入境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个小麻烦。

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前,牧浩洋因为在台湾的秘密行动,上了CIA的黑名单,结果被美国海关拒绝入境。

还好,五角大楼官员及时赶到,替他解决了问题。

为了确保牧浩洋在美国的人身安全,美国总统还在当天签署了特赦令,禁止CIA在对他进行调查。

十一月五日,四方军事工业谈判开始。

按理说,这应该是商业与工业部门的事情,但是时间非常紧迫,如果采取商业方式运转的话,生产效率肯定达不到要求,因此美国首先提出,应该由军方主导,以战时标准来组织工业生产。

要知道,战时标准的效率高得多。

拿建造战舰来说,如果在和平时期,建造一所十万吨级航母,至少需要五到七年,而在战争时期,最多只需要两年。相对而言,战时生产飞机的效率比建造战舰的效率还要高。比如一条飞机生产线,在和平时期的年产量不过几百架,而在战时则能达到上千架,甚至是数千架。

如果不以战时标准来生产平流层飞机,肯定无法在一年之内完成十万架的生产任务。

事实上,总产量很有可能不止十万架。

原因很简单,科学家只是根据最保守的分析给出了初步评估结果。如果冰岛的火山喷发强度超过预期,进入平流层的微尘量提高,就得生产更多的平流层飞机,而且得提前进行清除工作。

到底要生产多少架,以及以多快的速度生产,要等到火山喷发后才有结论。

只是,十万架绝对是底线。

问题是,对人类的生产能力来说,十万架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直接分配建造工作,即给每个国家分配制造数量,肯定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因为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制造平流层飞机的必要设备。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细分制造工作,再把各国生产的零部件组装起来。

这么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政治与军事影响。

在灾害面前,平流层飞机是拯救地球生态圈的工具,可是在灾害过去之后,这些能在平流层飞行数万公里、搭载数百吨载荷的超大型飞机绝对是战争利器,或者说是最有威胁的战略打击力量。

更重要的是,这种飞机聚集了人类文明的最高智慧,每一项技术都具有代表性。如果某个国家掌握了所有技术,就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出性能更加先进的飞机,而且是军用飞机。

如此一来,如果某个国家掌握了全部制造技术,就能无所顾忌的将其装备军队。

只有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制造,才能确保在灾害过去之后,这些飞机不会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武器。

牧浩洋来华盛顿,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按照各个国家的技术与工业实力,细分制造任务。

经过一周的紧张谈判,以中美欧扼为首的四方率先达成协议,中国负责制造静电吸附装置与电力供应系统,美国负责制造发动机与机翼段,欧洲负责制造机身与主体结构,俄罗斯负责制造尾翼与气动控制系统。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印度、南非等具备一定工业实力的国家也承担了相应的制造工作,比如微尘回收装置、远程控制系统、环境检测系统等等。

只是,在最为关键的问题上,四方仍然存在分歧,即在哪里组装这些飞机?

毫无疑问,组装工作至关重要,而且负责组装的国家将获得最多的好处,即便是组装地点也至关重要。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在中国组装,中国很有可能借此机会掌握全部制造工艺。

在其他国家也一样,均无法保证组装国不会因此获益。

这个时候,牧浩洋提出了一个至少能让美国与俄罗斯满意的方案,即在已经由中国占领的日本本土设立组装工厂,由参与制造工作的国家派遣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组装工作,而组装工厂由四方共同成立的安全机构负责管理,任何一方都不参与所有工作,也就没有机会掌握全部技术。完成组装工作之后,组装工厂将在四方监督下拆毁或者炸毁,而参与组装的工作人员都将安顿在日本,由四方安全机构共同监督,终生不得离开划定的定居区,也不得擅自与外界联络。

这么做,确实有点残忍,但是却能最大限度的确保本国尖端技术不落入他国手中。

当然,牧浩洋还同时提到,因为参与组装之后,都得在日本定居,所以只能通过志愿的方式招募工人。

在美国与俄罗斯同意之后,欧盟也没有表示反对。

只要严格执行牧浩洋提出的技术安全保密条款,在哪里组装的影响并不大。

十一月十二日,军事会议做出最后决定:在日本北海道地区开辟一处专门场所,负责平流层飞机的组装工作,所有参与制造的国家得在一个月之内完成工人的招募工作,由中国负责组装基地的建设工作。

当天,牧浩洋就搭上专机返回北京。

选择在北海道,一是该地受战争影响不大,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毁坏程度比本州等地区轻微得多,二是北海道本来就地广人稀,常住居民不到一千万,受战争影响,半数以上都逃往本州,三是该地接近俄罗斯与美国,离中国也不远,在中美俄三方的远程侦察机的监视范围之内。

此外,北海道的扎幌港保存得较为完好,能够便捷的运送工程设备与物资。

十一月十三日,中国陆战队驻日部队就开始行动,第一个工程营在当天上午搭乘运输机前往扎幌。

按照牧浩洋的安排,首先得选择一处较为合适的地点。

经过三天的全面勘测,主要是动用侦察机测绘地形图,最终选择在北海道东端的钏路湿原国家公园建立组装厂。这里是平原,有足够的水资源,而且北面是前日本海军的根室海军基地,还有通往扎幌的高速公路与铁路。最主要的是,这里之前是日本的国家公园,没有常住居民。

确定下来后,牧浩洋十一月十六日赶到东京,着手部署组装厂的建设工作。

这一个多月的忙碌,让牧浩洋想起了一部在当兵时看过的电影,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