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国策 >

第1254章

国策-第1254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67章 主力对决

美军第三舰队与海上基地遭到袭击的时候,从大西洋远道而来的第六舰队已经到达迪戈加西亚南面。因为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按照预期转向南下,所以在6日天亮前就与第六舰队在迪戈加西亚西南方向大约 1200千米处会合。

这个时候,第三舰队已经遭到毁灭性打击,美军海上基地也被击溃。

摆在美军指挥官面前的选择非常残酷,要么北上与共和国舰队决战,要么转向南下抛弃迪戈加西亚。

从兵力上讲,3支美军舰队拥有7支航母战斗群,7支舰载航空兵联队总共拥有各类战机600余架,加上部署在护航战舰上的垂直起降飞机大多为能够携带反舰导弹作战的垂直起降反潜巡逻机,总计有700多架战机。即便按照正常出动率计算,即三分之一的舰载战斗机与半数反潜巡逻机分两个批次发起攻击,也能在第一波攻击中投射近千枚反舰导弹、并且在第二个波次中用大约300枚反舰导弹进行补充攻击。按照美军掌握的情报,两轮攻击足以打垮共和国海军的印度洋舰队。

问题是,美军舰队面临一个用兵力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是在迪戈加西亚遭到毁灭性打击之后,部署在该岛上的远程巡逻机无法配合舰队行动,也就无法拨寻共和国舰队。即便在吉布提与达尔文港还各有几十架远程巡逻机,并且能够从其他战区调遣巡逻侦察力量,可是在浩瀚的印度洋上,从这两地起飞的巡逻机根本派不上用场。

也就是说,在执行攻击任务之前,美军舰队还得动用相当数量的舰载战斗机执行侦察任务。因为共和国舰队的舰载战斗机全部换成了重型战斗机,而重型战斗机在执行攻击任务时的作战半径超过2000千米,美军的多用途战斗机在执行侦察任务时的作战半径却不到2000千米,所以美军只能动用重型战斗机执行侦察任务。如此一来,美军舰队的防空力量势必被严重削弱,从而对攻击行动造成负面影响。

综合这些因素,不难得出结论。

以当时的情况,美军指挥官的唯一选择就是南下,沿着南风带向东航行,前往澳大利亚西南的珀斯。

问题是,就在美军准备撤退的时候,一条消息让美军指挥官改变了主意。

战场时间7点30分左右,1艘正在向东南方向逃跑的美军海上基地模块船遭到共和国海军舰载战斗机的袭击,在被击沉之前,这艘长253米、排水量超过10万吨的快速运输船发出了战报,并且明确提到发动袭击的是重型舰载战斗机。因为快速运输船遭到袭击的海域距离最近的陆地也有近2000千米、距离最近的共和国军事基地则超过了3500千米,加上当时共和国没有向东印度洋派遣充电飞机,所以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袭击美军快速运输舰的确实是舰载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重型舰载战斗机的攻击半径在2000千米左右,如果考虑到在攻击之前还要搜索目标,则作战半径必然缩短到1500千米、甚至1000千米之内。即便按照2000千米计算,而且共和国舰队正好在该运输舰的正西方,其所在海域距离迪戈加西亚也有大约3500千米、距离在迪戈加西亚南面海域活动的美军舰队则有3000千米左右。换句话说,就算这支共和国舰队全速西行,也要等7个小时才能攻击美军舰队。如果美军舰队向西航行,则能始终呆在共和国舰队的打击范围之外。

结合之前的各种战场信息,可以断定在印度洋东部海域活动的是南海舰队,而不是印度洋舰队。也就是说,实力强大的印度洋舰队仍然在迪戈加西亚北面某处海域,只要美军舰队转向北上,不但能够避开南海舰队,还能抓住印度洋舰队。虽然以7支航母战斗群的实力不一定能够同时击败两支舰队,但是肯定能够击败印度洋舰队。因为印度洋舰队拥有共和国海军最先进、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4艘超级航母,所以单独歼灭印度洋舰队的诱惑不可说不小。

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况。

在评估战场形势的时候,美军指挥官就考虑到了另外一种极端可能性,即攻击快速运输舰的战斗机确实来自南海舰队,而且南海舰队就在其正西面,并且正在以70节的速度向西航行。不同的是,印度洋舰队没有在迪戈加西亚北面,而是在迪戈加西亚的西北面。这个时候,如果美军舰队北上,肯定无法立即找到印度洋舰队。因为南海舰队向西穿插,10多个小时后就能用侦察机覆盖迪戈加西亚南面海域,所以美军舰队北上搜索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就无法赶在南海舰队完成包抄之前南下逃出战场。走到这一步,美军舰队唯一的选择就是全速北上,回到亚丁湾,在吉布提的岸基航空兵掩护之下进入红海,再从苏伊士运河返回地中海。毫无疑问,这条道路肯定非常坎坷,因为共和国海军完全可以动用部署在巴基斯坦、伊朗与也门的岸基航空兵监视整个阿拉伯海,甚至会动用部署在苏丹的岸基航空兵封锁红海(封锁红海的办法非常简单,在相对狭窄的海域布设几百枚水雷,就能让任何一支舰队望而却步),所以美军舰队北上的生存概率非常低,最终很有可能被2支共和国舰队从后方包抄,然后在共和国海军多方力量的围剿下全军覆没。

考虑得更深入一点的话,美军指挥官甚至有理由相信,这就是对手的根本意图。

前面已经提到,单论舰队实力,双方各有优劣,美军数量占优,共和国舰队则拥有质量上的优势。总体而言,双方的战斗力在伯仲之间。虽然从表面上看,对迪戈加西亚进行突然打击之后,共和国海军取得了主动权,但是在印度洋中部,特别是在离印度次大陆2000千米以外的远海海域,因为岸基航空兵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共和国舰队没有明显优势,战场态势对双方都比较公平。

任何军事家都知道,在这种相对平衡的战局下,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分兵行动。

虽然从表面上看,共和国与美国海军都在分兵行动,但是双方在第一阶段的战术选择都是尽快让主力会师,为此甚至不惜牺牲一些次要作战力量,比如美军用第三舰队与海上基地引诱共和国的南海舰队,而共和国海军则用袭击迪戈加西亚的方式,诱使美军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前去决战。由此可见,双方在尽量确保自身兵力尽快会合之外,还在设法迫使或者诱使对方分兵。

毫无疑问,美军没有上当。

那么,共和国海军会上当吗?

对于这个问题,美军指挥官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即共和国海军绝对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在他看来,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很有可能与他收到的战报截然相反。并不是说,美军指挥官完全否认了友军提供的战场信息,而是觉得战场情况没有这么简单。按照他的分析,印度洋舰队从瓜达尔南下后,并未在马尔代夫海域呆多久,而是转向东南,争取尽快与南海舰队会师。在此期间,某支舰队轰炸了迪戈加西亚,另外一支舰队则负责拦截第三舰队与海上基地。也就是说,共和国舰队没有在美军舰队北面,而是在美军舰队的东面与东北面,并且正在向美军舰队南面包抄。

对美军舰队来说,局势明显比看上去危险得多。

问题是,这并不表示美军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在美军指挥官看来,不管共和国舰队的目的是什么,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南海舰队还没有与印度洋舰队会师,不然不会袭击逃跑的快速运输舰。原因很简单,不管怎么计算,1艘快速运输舰都值不了几个钱,更比不上拥有7艘航母与数十艘护航战舰的庞大舰队,因此共和国舰队没有理由为了1艘或者几艘快速运输舰而打草惊蛇,吓跑了整在南印度洋上活动的美军舰队。

换句话说,如果共和国舰队已经顺利会师,就应该迅速向西挺进,利用美军舰队犹豫不决的机会,抢占有利的攻击位置,然后在美军舰队之前发起攻击,彻底歼灭美军舰队。只有在没有顺利会师的情况下,共和国舰队才会大张旗鼓的袭击逃跑的快速运输舰,故意制造声势,让美军舰队如临大敌,从而在情况相对有利的情况下,主动放弃唾手可得的战果,逃出印度洋。

不得不承认,美军指挥官的这一分析有些道理。

正是如此,在收到这条情报后,美军舰队没有转向南下,而是前往迪戈加西亚,并且在半个小时后就派出了3个大队的70多架重型舰载战斗机,对30度到150度方向上的海域进行全面搜索。

实事求是的讲,美军指挥官的分析并没错,至少没有全错。

当时,印度洋舰队与南海舰队确实没有会师。问题是,共和国海军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让这两支舰队会师。从战后公布的一些数据来看,共和国海军从一开始就决定让两支舰队分开行动,南海舰队的任务是阻挡来自澳大利亚的支援力量,并且在击溃了澳大利亚方向上的美军海上作战力量之后,向西迂回机动,设法绕到美军舰队南面,迫使美军舰队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北上与印度洋舰队决战。虽然这一计划看上去非常大胆,甚至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但是在战场局势双向不透明,也就是美军不可能准确掌握共和国舰队活动情况的前提条件下,这一计划就有可行性。

换个角度看,正是因为南海舰队明目张胆的袭击了迪戈加西亚、拦截了第三舰队、攻击了海上基地,美军指挥官才认为印度洋舰队没有前往马尔代夫群岛海域,而是在南下后不久转向东行,与南海舰队会师,并且在南海舰队附近活动。也就是说,只要美军前去对付南海舰队,就会遭到更加强大的印度洋舰队的突然袭击。受此影响,美军才没有转向东进,也没有急着南下,而是北上前往迪戈加西亚,准备避开南海舰队的“锋芒”,首先找到跟在南海舰队附近的印度洋舰队。

从这一番部署中可见,关键不是南海舰队,而是印度洋舰队。

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直到6日上午,印度洋舰队都在马尔代夫群岛海域,并且在当天中午之前南下。

也就是说,美军舰队与印度洋舰队正好相向而行。

不同的是,印度洋舰队没有出动侦察机,所有前进侦察任务都交给了配备有专业侦察设备的岸基远程海上巡逻机。

不得不承认,共和国海军对大规模战争的准备远比美军充分得多。

从前面的介绍可知,中美开战后,双方均在第一时间摧毁了对方的军事卫星系统,所以双方都缺乏有效的侦察与监视手段。虽然得益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探测手段层出不穷,比如探测距离超过5000千米的战略警戒雷达、飞行高度超过40千米的超高空探测气球与飞得更高的超大型无人侦察机,但是相对而言,执行战术侦察任务、特别是具有时效性的战术任务时,最有效的侦察设备仍然是搭载了专业设备的战术侦察机,以及各种大航程远程巡逻机。

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可真正落实的却没有几个国家。

别的不说,开战前,美国海军拥有侦察能力的远程海上巡逻机不到100架,而共和国海军拥有大约200架,并且能够通过增添侦察设备让另外300多架反潜巡逻机具备远洋侦察能力。由此可见,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共和国当局就做好了在战争中失去军事卫星系统,不得不依靠传统手段作战的思想与物质准备。相对而言,美国的准备工作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当时,从印度南部的海军航空站、斯里兰卡的海军基地、以及马尔代夫福阿穆拉库岛机场起飞的远程海上巡逻机多达40架,每架巡逻机上都有1部探测距离超过450千米的对海搜索雷达与1套探测距离超过250千米的光学雷达。因为有足够多的巡逻机,所以每架巡逻机的航线都经过精心设计,并不是沿直线飞行,而且做到了相互重叠,确保不会因为某架巡逻机出故障、或者与基地失去联系使侦察行动受到影响。当然,如果相邻的两架侦察机同时与基地失去联系,基本上可以肯定不是出的故障,而是遭到敌机突然袭击。

有了如此密集的侦察网络,自然不需要出动舰载侦察机。

更重要的是,到这个时候为止,印度洋舰队还没有参与作战行动,因此保留了完备的航空作战能力。也就是说,3艘航母上各有150架重型战斗机,即便受超额搭载影响,一次最多只能出动半数战斗机,考虑到回收的战斗机比出动的少得多的情况,也能将450架舰载战斗机分成2个攻击波次,至少向美军舰队投射1500枚反舰导弹。如果不考虑舰队防空的话,还能将导弹投射量提高到2700枚。

事实上,在安排战术的时候,印度洋舰队的指挥官确实没有考虑舰队防空。

原因很简单,舰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