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行者-第1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摇摇头,没有继续想下去,反正要见面的。
招呼了一声,喊来了下属,将东西递给她:“这是近段时间的稿子,上面标了日期,你按时登载,不要出了差误。接下里几天,我若非忙着别的事,便是在休息,这些东西就交与你处理了。”
他的助理是位二十多的姑娘,闻言十分欣喜。
“嗯,我会办好的。”姑娘面上带笑,高兴地说道。
她是个刚出校门的学生,天赋极高,在实行的时候成绩也不错。在张斯面前却丝毫骄傲不起来,还为能分配给他当助理乐了好半天呢。见张斯将这许多稿件,都交给她,分明是很信任她,姑娘能不欣喜么?
张斯不清楚她的想法,吩咐了几句,便离开了报社。
女助理拿着稿件,好奇地看了看,不禁皱起了眉头。
“好美的东西,可是,写这些干嘛……”
skbshge
第二章人间词话()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坐连江点点萍。”
————《采桑子》
这首词突兀地出现在报纸上,顶替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位置,令许多人不解。
细细读来,意境深远,文辞优美,确实是一首佳作。大家知张斯是“华夏第一诗人”,不过也仅限于现代诗,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没有其它古体诗词作品。不知怎么忽然来了兴致,玩起这个了。
此词甫出,引起了小范围的震动。
专业人士纷纷赞扬,说是“近代以来一朵奇葩”,精致可爱,妩媚动人。倒是民众的反应一般,似乎不以为意。这也可以理解,虽说诗词之作,重感觉而不重分析,但背景暌隔,许多古典东西读来已经不会感同身受。
并且,以普通读者的修养,并不能判断其中的善恶,不过是读着顺口罢了。对于专家的话,也只随便听听,知道是首好词,至于好在何处,就不得而知了。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蝶恋花》
一连数首,按日登载。
以清新高远的格调,独树一帜,赢得一些古诗词爱好者的喜爱。尤其“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坐连江点点萍”一句,备受赞誉,即便在普通读者间,也多有传颂,可见写的确实好。
至于“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一句,阅来并不惊艳,却令人知晓了标题由来。专栏顶端,写着“人间词”三字,简洁素雅,十分好听。若是前世的读者,见了这个标题,不免要“哦”上一声,恍然大悟了。
这是一代国学大师,王静安先生的作品,为清末词林诸人推崇,学者周纵策曾评“往往以沉重之心情,不得已之笔墨,透露宇宙悠悠、人生飘忽、悲欢无据之意境,亦即无可免之悲剧”,可谓开一时风气。
本就是第一流的诗作,放在这个时代就更没有能匹敌的人了。故而专业人士,与一些诗才爱好者见了,会惊喜不已。也只有他们,才能看出其中的价值。
张斯倒并不在意,现代人写古诗词,说来还是挺奇怪的。
时代已经过去了,没有栽培它的土壤,民众不可能如何喜欢。他也不曾想过,凭此再掀起什么风潮。将这些诗词拿出来,说来并非为了文学上的成就,而是为了替《桃源报》的学术月刊开路。
张倩依曾对他说过,因为报刊没有重要学者坐镇,号召力有限,恐难以持久。
他自己现在是大神,在通俗文学,评论界,诗歌界都算是了不起的人物。故而《桃源报》成为通俗文学,自由评论者的圣地,影响越来越大。为了方便管理,他将报刊分作了几份,归属不同板块。
主报以登载新闻与通俗文学为重,评论则单独摘出,成了一《自由中国》副刊。继承前世雷震先生所办报刊原名,一是为向前者致敬,二是比较贴合用意。凭着公正客观的言论,严肃深刻的解析,赢得了天下人的赞赏,就算不读报的人,提起这一副刊,也会竖起大拇指。
张斯与几位主笔的评论,观众如堵,获得许多拥趸。尤其张斯,每次发文,均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坊间已有人称他为“亚洲第一健笔”。几位的文章,也常被大洋彼岸的政府摘录,成为国务院的内参,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副刊的价值。
至于一些零星文章,消遣玩意,则在另一份周刊上。综合了舆论八卦,明星秘事诸多内容,汇合成一炉。格调虽然不高,销售量却极大,自发行一来,数据一再攀升,已成为《桃源报》最赚钱的部分。
《桃源报》的整个系统已经齐全,各方面都有涉及。
现在,他需要做一些利在长久的事,不以眼下状况为转移,不将盈利与否放心上。全名《明报月刊》,以“开明世人”为宗旨,至于它的原名出处,只有张斯一人知晓。登载的全为学术相关的文章,或是论述,或是采访,或是其它种种。
他已经联系国内的学者,更派人去海外约稿,为月刊开办做准备。到时候,东西方的最新学术成果将在此处汇合。尽管普通民众不爱看,发行量也极低,基本会处于赔钱的状态。但长此以往,一定能产生影响,对于华夏学术的进步,贡献特别的力量。
《人间词》正是在为这些做准备。
许多人不免要奇怪,这明明是文学上的成就,与学术何干?
首先,张斯喜爱静安先生的诗词,一直就想拿出来;第二,他需要一个噱头,以吸引目光,写古体诗词就很不错;第三,这些诗词后面,还有一本前世闻名天下的小书《人间词话》,这才是重中之重。
几日之后,《人间词话》按部就班地出现,刊载在了《明报月刊》第一期上。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文章发布的时候,是静悄悄的。
读者看的时候,也是静悄悄的。
数日之后,大家才回过味来,拍案叫绝。由于张倩依做了许多功夫,海外的许多学者,都得以目睹此篇,引起了极大的骚动。一时之间,风起云涌,学术界的目光霎时被牵引了过来,激动地盯着《明报月刊》。
张斯的预想,终于实现了。
欲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可供选择的书目原有很多。但许多与他目下的状况,没有多少关联,很容易引起别人的疑惑。好在他是“华夏第一诗人”,改变风格,写古体诗词,似乎颇能说的过去。
有了《人间词》的过渡,可以顺利地拿出《人间词话》。而两者也是一体而生,内中联系很紧密。因为静安先生词作的成就在境界的开拓上,而境界也正是《人间词话》所着力强调的,所以它们形成了相互印证的关系。
学者将两者对照着看,就更容易理解了。
一位宝岛的学者说:“张先生的作品出现,树立了一个新的美学标准,从今而后,这本书被引用的频率一定极高。而研究华夏古代词作,这将是绕不过去的参考资料!”
《人间词话》是本小书,薄薄的十数页纸而已。
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大著作,字字珠玑,看似随意,实则蕴含了极深的思想。有人说过“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这其中或有可商榷的地方,但不可否认此书中透露出的惊人才华。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待这“人生三大境界”的经典论述一出,天下皆惊,众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张生曾经说过,自己修的是‘野狐禅’,功底欠缺,多有错漏。许多人听了,倒也有几分相信,毕竟年龄所限,又无师友相互引发,确实不易练出真学问。
但《人间词话》一出,方知那不过是他自谦的说法。
如这样的东西,放在近代以来的诸多大师著作中,亦能熠熠生辉。同行的学者见了,说这是难得的‘才子书’,我不敢苟同。才气纵横自然是真的,更多的则是深厚的学问基础,还有精深的学术思索……”
这次的情况,与往日不同。
无论是《射雕》,抑或《明朝》,都属于通俗读物。它们的轰动,总是在底层民众间先传染开,由下而上,引起学者的注意。此次不然,普通的读者尚在云里雾里的时候,学术界则仿佛经历了一场地震,轰轰地难以止息。
这册小书的威力,出乎人的意料。
尽管也有人说:“不该过于夸赞,尽管有许多创建性的提法,但《人间词话》明显只是一般随笔。言语随意,不成体系,偶尔的论述令人眼前一亮……”
这样的说法,颇得到内陆一些人的赞同,他们对于张斯的年龄,始终有着莫名的排斥感。所以只相信他的才华,却不相信他的学问。而海外则已掀起波涛,经过了一阵又一阵激烈的讨论,对张斯的称呼,多了一个“华夏第一词评家”,《人家词话》则被奉为圭臬,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新的评论流派,
而张斯不知不觉中,成了一派的领袖,倒令他哭笑不得。
“以传统的词话形式,古典的概念、术语、思维逻辑,将西方的哲学研究,自然地融入其中。虽仅几万字,而诸多创见,随处可观。尤其‘境界’一说,发前人之未发,令人耳目一新,自其词中,则可得到实质性的验证。
以之统领全文,脉络清晰,条条可见。不仅视之为原则,亦当作评判标准,以此论断诗词演变,词人得失,作品优劣,格调高低,果然历历在目,伸手可得。《人间词话》可近年最重要之著作,影响不可估量……”
skbshge
第三章读书心得()
“能把词评写的如宋词一样美丽隽永,并世并不第二人。《人间词话》的出现,多少令人想起了《文心雕龙》。一者是冲淡清新,一者是华丽辉煌,均为难得一见的杰作,流传后世,当在意料之中。
评论界的看法,比较一致,纷纷赞扬。
在大家的推测来看,这本小书在千百年后,依然会为人津津乐道。如此评价一部堪堪登载的著作,连作者也不过十八九的年纪,实在是非常罕见的。但《人间词话》的质量,世所共见,稍有功底的评论者,都不难看出其中的好处。
张斯令人惊讶,已非一两次,此次毫无例外……”
文坛的热评,自开始就不曾停歇,随这它的刊载,每日解析关注,十分热闹。这样的举动,终于引起了一般民众的注意。他们颇为疑惑,这样短小文章,有那么多好处?许多人冲着张斯的名头,也曾匆匆翻阅过,事后似懂非懂,满脑袋浆糊。
所以他部分的小说读者,略有不爽。
“张先生看来是闲的厉害,玩玩这个,搞搞那个,真不知要做哪样。评论文章一篇接着一篇,诗歌也是一首接着一首,如今又要写什么文学评论了。全天下都知你才华横溢,世所罕见,你还要证明什么?
须知贪多毋得,你若有那么多空闲,何不多更些小说?都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写那莫名其妙的东西,只有少数人能欣赏,娱乐大众才是大侠本色。张先生难道被‘招安’,要去跟那些老头子混了?
真有些担心,什么时候,张先生忽然看不上武侠小说了,就此停笔……”
此类的戏谑文章,在网上能见着许多。作者并没什么恶意,反倒可以从另一方面,看出他们对张斯的喜爱。这些怨气,其实是由于小说连载导致的,每日就那么多,看完了意犹未尽,却仍要等第二日的报纸。
其实张斯的更新字数,已经是报刊小说的极限了,非常之大。但读者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只要不能一气读完,他们就心存怨念。而《神雕》是如此吸引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以至于竟有人茶饭不思。
这样的文章,评论者见了,不免要好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