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文娱行者 >

第187章

文娱行者-第187章

小说: 文娱行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潮鼓动,天下震惊。

    所过之处,人头耸动,围观探看者无数。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清静构思,媒体特请了保安,一路护卫,除了自己人的拍摄采访,其他人一律不得靠近。张斯诸人并不理会这些,心思全放在了演讲上,其它都交由合作的媒体人处理。

    为了扩大影响,媒体也会在适当的时间,安排他们与民众见面。

    就如他们抵达金陵时,民众欢呼,听闻几位老师废寝忘食,身体十分孱弱,于是涌现了许多热心的大嫂,精心熬制了鸡汤,提地提来给他们补充身体。张斯原不打算接见的,媒体人员却劝说,这样可以鼓舞民气。

    于是,老师们喝上了鸡汤,大嫂们也满足了心愿。

    这类事情虽属细节,但放在电视上,为万千民众看见,影响可就不同了。如此一来,顿时拉近了代表团与民众的距离,使得民众对他们的行为,也产生了认同感,纷纷支持学生支教。那股无形的压力,在学生心头发生莫大的影响。

    一群文化界的长衫先生们,成为社会的焦点,比任何明星都要走红。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堂堂正正,天下为公,又不是什么歌手明星,或是网络红人可比的了。媒体在此事上的表现,也难得地被人赞颂,获得极好的评价。

    而实际的影响,终于慢慢显现了出来。

    从他们进入第一所大学开始,精英热血的学子,陆续向学校递上申请,要求支教。一路演讲,一路背起行囊上路,越往后走,人数越多,简直汹涌澎湃,难以抵挡。等他们两个月的时光用尽,一百余所的希望小学,已经人满为患!

    清一色的精英学子,精神饱满,义气昂扬,仿佛有无穷的精力,要洒在这希望的土地上。课程立即被提了上来,学子们都是高素质的人才,经过了本校和秋枫书院那些老教授的把关,能力毋庸置疑。

    所以只在开始时有些手忙脚乱,磕磕绊绊,待稍稍熟悉了教课的工作,那份天资终于得以体现。课程旋转如轮,各种新奇的教育方法,从这些年轻人的脑袋里冒出来,并得以实施。记者大略地统计了一下,希望小学的课程竟比外间的学校,快了整整三分之一!

    而经过询问,学生们掌握状况良好,并无丝毫不适应的状况。

    这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一时之间,形势逆转,民众目瞪口呆。这还是希望小学的学生基础不好,老师不敢过于奔放,一直在克制着自己的速度。

    不了解始末的人,一方面惊异于希望小学的成效,一方面仍对忽然冒出的年轻教师好奇。他们不明白,当时许多人都在叹息,说张斯的梦想定会破灭的,何以这么快便出现了偏转?高等学校的学子,究竟发生了什么?

    其实很好理解,将近来的重要事件罗列一下,就明白他们何以转变了。

    首先是张斯兴办义学,轰动了一下;接着是众多教授学人的支援,使得秋枫书院有了根基,许多学子都是冲着这些人去的,想在山间教课之余,殷勤询问,修炼一下自己的功力;桃源的行动一直不曾停下,无论是组织学生授课,还是捐献大量书籍,都在加大影响。

    等《相信未来》与《少年中国说》流传天下时,已涌起难以抵挡的潮流。民众舆论已势成滔天,社会被这两篇杰作激的火花四溅,忽然间涌起无限的正义之感。读者议论,纷纷鼓舞大家,自己也要献上一份力量。

    这种大的话语环境,有时候,虽然寻不到具体突出的力量,但它却能产生很大的作用。若是风气刻薄,你捡了钱,去交还失主,可能要被周围的人嘲笑。那么,你还能坚持地去还钱么?

    大家都知道做一件事很高尚,但出于实际利益考虑,却要去讥笑做的人。在这种社会语境下,能站出来做的人,是非常少的,因为他们也抵不住讥刺的压力。如果倒过来的话,情况将会极大的转变,你会忽然发现,竟有那么多善良仁义之人。

    代表团的演讲,则成为最直接的导火线,使大部分人下定了决心。

    年轻人难免有些热血,当社会压力不再那么大时,他们能担当一些东西的。张斯与代表团的人商量好了,今次演讲,不能温声细语地给大家讲道理,劝大家做善事。而要用义正言辞的语言,压迫大家,使他们感到羞愧。

    所以代表团的人,对待学生,句句如利刃相加,偏向伤口里撒盐。

    尤其谢敏振,言辞尖刻,又十分严肃,在金陵大学的时候,当着成百上千人面,指着他们说:“谢某活了数十载,见过学生无数,像你们这样没出息的,尚是首次。做事瞻前顾后,没有丝毫胆色,我将女孩子撇出去,要对所有男生说一句:一群娘娘腔!”

    当时现场忽然陷入沉寂,学校的老师,冷汗直冒。

    气氛非常怪异,就连一旁的张斯,也不禁有些担心。

    须臾,有一个男生站了起来,大家看向他。他有些胆怯,畏畏缩缩,咽了口唾沫,却坚持着鼓了一声掌。接着,有第二人站了起来……最后,掌声如潮,所有的师生都站了起来,激动地拍着手掌。

    为此,报上的标题还写作:想当个真正的男人,先承认自己是娘娘腔!

    代表团的策略很奏效,一路横扫,都是以这种居高临下,狠批狠刺的态度进行的。而安逸颓废的大学生,已经没有多少慷慨激昂,若不以这样的猛药,确实激不出他们的血性。好在张斯是义学的倡导者,自己出力最多,以至于代表团说出怎样的话,都有足够的底气。

    政府部分,与张斯等人商量一番,决定添一把火,所有支教的学生,都有固定薪水!

    薪水由政府来发,数量不多,堪堪是正常老师的一小半。算起来,还是非常少的,但聊胜于无。而且,学生支教,本没有抱着拿薪水的心,凭空得了好处,非常欣喜。政府部门这后发制人的手段,倒颇有些水平。

    大学生成批进山,接下教学工作,桃源中学的学生,任务已尽,开始陆续回校。

    代表团经过艰苦的奋斗,疲惫已极,终于可以回校休息了。

    skbshge

第五十八章理想未来() 
秋枫书院渐渐走上正轨,如初发之阳,将露光芒。

    当然,许多人还看不出它的威力,便是连张斯自己,也不曾预料到它将来会变成什么模样。大家只当它们是普通的学校,甚至连普通学校都不如,至少一般的学校,不会连校舍与老师都成为困难。

    “秋枫书院的出现,是一个巧合,并非许多教科书中说的那么必然。至于它能闻名世界,更是由许多偶然凑成,不是纯人力可以做来的。

    当然,成功就是成功,也没什么别的好说。

    而当它成功之后,便很难再跌回去了。因为与外间的学校相比,山间学生的起点实在太高,尤其几所著名的首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之所以人才辈出,不可否认,与这些有着极大的关联。

    正如当日我读书的时候,教室中在教授简单的字母,而边上的图书馆内,则正开着国际语言研讨会,各国的专家汇聚,交流着最新的学术成果。而教室与图书馆的距离,是如此之短,耳濡目染,学生认知的东西,是外间不能想象得见的……”

    这是后世一位学者的文章,说的简略,但书院出于何种地位,大致还能看得出。

    另一位知名作家,是如此写的:“学校周围建的许多房屋,精致可爱,是供校中老学者居住的。也有许多校外人,爱此处的风光氛围,住下来修养。他们多是学界的知名人士,其中有位英国作家,喜在花园中散步。

    我时常碰见他,便坐下来与他聊天。于是,从他那儿,我听到了世界各地的风俗,英国文坛的动向,此外,还有写作的技巧,这些正是我创作的起点。许多同龄的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这或许就是我们成功的原因。

    当然,相对于那些偏僻的知识,我倒是感觉思维更重要些,我们由于接触了各类奇怪的人物,早早便被培养的与别人不同了……”

    从这样的叙述中,我们或许能猜测所谓的“起点”是什么。

    这些说的是学校周边的事情,而由于风气开放,思想自由,更有许多退休的学人藏在校中。他们的行为往往特殊,由此生出了许多趣事,为人津津乐道。这样的奇人异事,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学校的实力。

    “国文教师是位老先生,身形小小的,很消瘦,头发稀疏,带着一破旧的眼镜,总不时地推上一推。他不爱说话,平日里显得沉默,讲起课来却摇头晃脑,万分精神。

    背着双手,在室中踱步,并不看书本,抑扬顿挫地吐着之乎者也,虽数万字的文章,也不会有丝毫的偏差。

    或许是极喜爱文言,每每要向学生推销它的好处,口沫横飞,十分的兴奋。六年级的老师,却是推崇白话的,恰巧在我们对门。由于隔得近,声音相闻,很是清晰。

    两位先生知了对方的喜好,便相互排斥起来,初时还只关上门,自顾地讲课。后来则忍不住要指责对方,骂上几句狗屁不通。所以逢着国文课,只有上半节是认真教授,下半节则用来辩论。

    这是学生极喜爱的时刻,两位老先生仍站在讲台前,却是面对面,隔空你一言我一语地辩驳。大段的史料脱口而出,许多莫名其妙的理论也倾泄而来,小学生自然听不懂,云里雾里的。

    但为着这眼前的热闹,却拼命鼓噪。别的班被引动,也伸出头来观看,害的许多老师生气,几次去校长那儿告状。

    两位先生都是有脾气的人,在校园里见了,也不打招呼,哼上一声,转头就走。在食堂进餐的时候,必定是一人坐在最南端,一人坐在最北端,似乎很嫌弃对方……”

    “陈先生身形稍小,其貌不扬,属于那类丢在人群中找不到的。他是湘江人,普通话说的不好,结结巴巴,没什么人能听懂。课讲的急了,方言涌出,乡音浓重,学生听的莫名其妙,便在下面大声笑闹。

    时常拿他打趣,调皮些的,便模仿他说话,逗得许多师生前仰后合。

    他是温和的性子,并不如何在乎,自己也在一旁微笑。那个时候,学生们都说他没学问,只知讲‘鸟语’。还是一个意外的机会,我们班去打扫图书馆,发现了成排的著作,都印着他的名字……于是,我们便多了一个乐趣,找名字。

    越找越多,校长的,王老师的,小李先生的……发现图书馆里有好多他们的著作,还有些是纯外文写的。如今想来,当然是格外的激动,自己竟生活在这些人周围,总感觉有点梦幻。当时却没有这样的感觉,只是觉得挺有趣……”

    “校长是个女人,倒不是如何刻薄,但大家都很怕她。整天冷着脸面,学生走过,都要屏住呼吸,担心引起她的注意。她极爱花朵,见了之后,心情便非常好,会难得地露出笑容,非常神奇。

    于是,那些犯了错的学生,常常连夜上山,采摘花朵。当校长第二日走进办公室的时候,花香扑鼻,眼前五颜六色,缤纷灿烂,满屋都是花朵。本来可能要打手心的,也就变成了几句温和的训斥……”

    秋枫书院的主力教育人员,依然是年轻的学子。

    但在今后的日子里,每年有大量学者进山修养,治学之余,常在校中讲授些东西。不单是学者,作家,诗人,思想家,艺术家……也都涌了进来,书院自然来者不拒,能收的都收下来。这样一来,山间的氛围自然变了,吸引他们的本是秀丽风景,而他们来了之后,形成的人文环境,又足够吸引下一批人了。

    这样,也便形成了良性循环,使每所书院,总有一些大神坐镇。

    当然,对于他们的教育学生的水平,还是存在许多质疑的。年轻的老师们,就一直比较反对,常对学生说:“他们的功底深厚,自然是值得尊敬的,但大家能学到的东西却很少。出于尊老的礼貌,逢着他们的课可以听一听,听完便忘了最好……”

    这样的说法,有些戏谑,多是出于开玩笑的目的,但确实有些实际上的根据。由于简略,也就显得草率,研究人员的看法是这样的:“教授学者入山,对小学生来讲,并没什么影响。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他们讲授的课程,往往艰深,学生根本摸不着头脑。

    倒是年轻的教师们,受益颇多,遇着自己学业上的问题,可以多加请教。所以,他们进山,说是为了小学生,倒不如说是为了年轻老师。

    当然,也不是所以学生都不受影响。一些天赋高的学生,理解能力超群,便会被选拔出来,送给他们教育。这样的天才学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