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行者-第1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不论,诸位须得有勇气,用坦荡地胸怀去迎战。四哥也没说其它许多话,只令我提醒诸位一句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简短的告别仪式,就此结束。
行囊俱是提前准备,已安放完毕。
许多家长都来送行,虽是笑容满面,却也热泪盈眶。他们一向相信张先生的,对他的号召十分响应,这在其它地方,非常罕见。同时,父母们也相信,此次进山,定是一番难得的磨练,自己的孩子将快速地成长。
路边也有许多看热闹的人,见了学生,都微笑致意。
虽说社会上尚在争论,愿意去支教的学子,不是很多。但桃源中学去支教的学生,却是一再挑选,若不能德才兼备,便没有获取的资格。
所以路人都知道,眼前这群小先生们,尽管年纪不大,可都是人才。品德高尚,学业优秀,有担当……临近的省市的优秀学子,慕桃源之名,都来此肄业,从中挑选的人,实在差不到哪里去。
长衫飘逸,宏大辉煌,近千的学生,依次登车。
桃源车站此日暂停服务,将所有车辆调集,并从别处借了许多,专供此日之用。随着第一辆车开拔,行上大道,众车响应,一辆接着一辆离开。
当记者将这一场面记录,在电视上放映时,还是相当震撼的。同时,他们还做了街头采访,希望能从多方面记录此事。
记者:“大爷,您是来看热闹的么?”
大爷:“我来给小女儿送别的,离家那么远,有些不放心。”
记者:“是去支教么?”
大爷:“对。”
记者:“您对这件事怎么看?”
大爷:“能怎么看,大好的事。我要是有些学问,也要去支教的。”
记者:“听别人说,这种事吃力不讨好……”
大爷:“他一定不是咱桃源的人,没有一点公德心。这样的人,我瞧他不起。若是他在我面前说这等风凉话,我心情好时,就捂着耳朵;心情不好,就直接上去大耳刮子扇他……”
……
妇人:“对,女儿支教。”
记者:“家里人都同意?”
妇人:“当然,她爷爷可高兴了,说好样的。”
记者:“这是为什么?”
妇人:“被张先生看上,是一种荣幸,再说,毕竟是件好事嘛。”
……
大姐:“他人品那么好,不相信他相信谁?”
记者:“有人批评他与自己的老师瞎搞,在情感方面令人鄙夷。”
大姐:“那是个笑话,桃源人绝不会说这种话。”
记者:“哦?”
大姐:“我弟弟被冯老师教过,对她的人品很了解。至于张先生,想嫁他的人,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个个都是美女,他用得着骗自己老师?”
……
大哥:“支持,肯定要支持的!”
记者:“您知道是去干啥么?”
大哥:“不知道。”
记者:“额……那你也放心?”
大哥:“有什么不放心的,张先生让干啥,就干啥!”
……
学生:“有点遗憾,没能去成。”
记者:“因为什么?”
学生:“身体有些弱,不适宜去山区……”
……
“无论结果如何,大家对于张斯,大概都无话可说了。钱也捐了,校舍也建了,即便是一两月内的教师问题,也得到解决了。
若还有人说风凉话,就实在让人讨厌了。
他又非圣人,能做到这些,还不令人满意么?我们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老是责备贤者,坚持让他们接受更高的要求。何不拿自己与他比比,你能做到的事,再要求他来做,如何?自己畏畏缩缩的,却指令别人去拯救世界,有这样的道理么?”
“工程的总体结局,可能会令人感到遗憾。
但‘秋枫书院’也不是没有作用,它至少是一个辉煌的梦想,可以留给后来者一步步地去努力。如此宏伟的构思,本身就令人赞叹,何况还有令人感动的行为?
至于桃源学生的选择,我想是没有错的,而且,可能是这一过程中最有意义的事了。他们向社会传达了明晰的信号,与此同时,激励了无数的人,让大家心中生出新的希望。有这样热血正义的年轻人,将来的社会一定是好的!”
“这个苏北的小城,在以往的时候,总令人感到透着‘女性’气息。无论是名字,或是地理位置,至少说是柔弱的。
而此次的行动,令世人吃惊。那种团结一致的精神,干净利落的做法,以及拍着胸脯担下道义的气魄……一切告诉大家,这是个‘纯爷们’的小城。从今而后,‘桃源人’三字,怕要在大家心里留下深刻印象了。”
……
学生的车队,堪堪走完。
空旷的路道上,现出成排的卡车,静静停着。有些外地的游人,不免好奇,这许多车辆,是干什么的?难道也是为了装载学生?
而车框已被物件塞满,垒的严严实实。
走了近了,才能看清,竟然全是图书!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根据不同的类型,整齐排列,框边则被布匹包扎,以免擦坏了书籍。车辆就这么一字排开,拉出极大距离,一时竟看不到尽头。
数量之大,令人咋舌。
“报告上说有雨,把布盖上!”
一个人拿着喇叭,迅速跑过,边跑边喊。司机听见,拿出东西,自驾驶室下来。四周的人围过来,帮他将雨布展开,盖好书籍。
“好了没?”王鹏坐在首车车头,拿着对讲机问道。
“三十号准备完毕。”
“十七号准备完毕。”
“六号准备完毕。”
“二十二号……”
“……”
等报告结束,他轻轻打开车门,却没有下来。踩着座椅,扶住车顶,站在半空中,仰天喊道:“走……嘞!”
嗓音雄浑,穿天裂云,前后的人听的清清楚楚。
一些熟识他的学生,不免翻白眼,心想:“用对讲机说一声,岂不更清晰?偏偏要来露个脸,也太爱出风头了,当真……骚气纵横。”
“砰”的一声,王鹏缩回车内,关上车门。
第一辆车缓缓动了起来,上了大路,后面接着,如一条长龙,迤逦前行。那一声喊叫,仿佛还留在人们耳边,久久不散。
skbshge
第五十四章教授学者()
就当大家议论纷纷,为即将到来的落魄结局惋惜的时候,许多教授学人,已经动身,分赴各地小学。规模之大,影响之广,震惊中外,立时成为新闻焦点。民众也莫名其妙,心中暗念,诸位是受到了什么刺激?
“燕京大学前文学院院长,抵达定西,开始教学工作。”
“国内著名作家古川,申请支教,已获准许。”
“某技术研究所,六位博导同时入主一所希望小学,在教学的同时,将进行一项长达六年的实验,有关国民教育……”
“水木大学著名教授钱文,已辞去职务,担任某希望小学校长工作。”
“实力派作家康山称,要在山间潜心十年,写出一部巨著。”
“……”
初始的时节,每有一位学人支教,便会引起极大轰动。新闻记者围追堵截,调查资料,采访亲友,将这当成一桩重要的事情办理。过了不久,他们便失去了兴致,因为出现的人太多,只能以简单的标题出现了。
有人试着分析,想搞清楚事情真相。
将一些细节凑在一起,似乎能得出一个大概的轮廓。
在传闻中,张斯曾给白秋原写了一封信,希望老先生能伸出援手。有没有这回事,倒不大清楚,可白老先生给予了支援,却是事实。
不单是他,一批年高德劭的前辈,聚在了一起。
在白秋原的率领下,联名给许多人写了信,包括上述的几位。与此同时,还约见了许多人,商谈了好一段时间。信上与谈话的内容,因为媒体不曾介入,外人难以知晓。据几位教授提及,都是些鼓励的话语,让大家去发挥余热。
有细心的记者,拍下了照片,所有希望小学墙上的“秋枫书院”字样,正是白秋原所写。老人未发表声明声明,或是号召,但一直在行动。不顾自己的衰老身体,费这如许精神,不停地写信、商谈。
民众听了,十分感动。
此外还有大量照片曝光,都是关于希望小学的。洁白的墙壁,艳红的瓦顶,整齐的桌椅,有种扑面而来的新气象。最惊心动魄的倒非这些,而是一群面上脏乎乎的,眼睛十分明亮的孩子,正趴在窗边,向外看出。
圆润的目光中,情绪复杂,好奇,害怕,紧张……最多的,是渴望!
不需任何文字的说明,不需任何图片的解析,读者只不经意地瞧上一眼,便会被吸引。那种对读书的渴望,对上学的喜爱,简直能透过报刊,投进人的心里。所以很多人不敢看,掩着报纸,心怀愧疚。
只有在这一刻,大家才会明白张斯等人近乎偏执的坚持。
那些讥笑的声音,霎时消逝,绝不敢露出丝毫声响。一个人想证明自己纯洁高尚,是很不容易的;但若想表现自己的污浊龌龊,就十分简单了。只要在此时,说几句风凉话,立时便能达到效果。
至于下场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想来是不会如何好。
令人好奇的是,每个学校的旁边,都盖有图书馆。样式十分简陋,但地方宽广,简直大过了整个校舍。图书则由大卡车,一辆一辆地送来,因为老师尚未到来,学生村民都不知如何整理,只好先杂乱地堆放着。
一些山民,明明是不识字的,见了这许多图书,却热泪盈眶。将一些书籍,捧在手里,高举过顶,喃喃自语。或是放在唇边亲吻,闭目祈祷。
读者不知这是否为某种仪式,但他们对知识的那种渴望,很容易感觉到,令人感动。民众看了,心里掀起不小的波澜,不免要反思一下自己。图书馆也成了山间的圣地,无论寒暑晴雨,必有山民来打扫。
说到此处,不妨提提另一份新闻。
桃源县的书目被搜刮一空,临县受了鼓舞,也进行支持。此事被媒体报道,感染了许多人。首先是各大出版机构,接着是各地书店,也有一些图书馆,开始成千上万册地捐献。与此同时,张斯也邀约了大批作家,开始在社会上号召捐书。
因为他在忙着其它事,不能自己负责,所以都将给了赵志鹏,天行健几位著名作家……雪伦自然也在里面。至于郦清,本来没打算找,倒是她主动联系过来,首先将张斯训了一顿,接着要求加入,并且要求当个小头目。
张斯没有拒绝的道理,郦清毕竟是当红作家,号召力非同一般,借此缓和一下两人的冲突也好。
于是,掀起了一阵捐书热潮。
当年桃源图书馆成立时,也发生过这类事。可是与眼前的规模相比,小的可怜,实在不值一提。如今的情形,仿佛成了一种时尚,无论是否读书的人,都会捐上几本。汇聚积累,又是何等恐怖的数量!
当电视上报道此事时,那成群的车队,绵绵不断,十分壮观,将观众彻底震住了。
“秋枫书院后来有‘天下书柜’之称,是经年累月收集所致。其馆藏之丰,令人赞叹,许多人研究学问,都需跑来僻野山上翻看。这一行为,被书虫笑称为‘朝圣’,倒是有几分幽默意味。
希望小学周边,文风浓郁,与此有关。看今日的风雅景象,许多游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很难想象当日的穷蹙简陋,若非先行者的披肝沥胆,此处或许还是些荒野废地。这样的变迁,将‘知识改变一切’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
————引自亚欧《秋枫书院杂谈》
“第一次捐书的时节,民众不曾想过将要造成的结果。
将书籍一车一车地拉至山上,越积越多,每年都有,后来又有了许多其它途径,图书馆也因地方狭小,不够储藏而一再改建。而如此的地方,有这般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影响之深远,是很难预料的……”
————引自《秋枫》
“这些地方人才辈出,尤其学者作家,多不胜数,与它的环境有极大干系。
首先是图书丰富,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即或一些极为生僻的书目,也能找得到;其次则是安静清幽,这不单是指自然环境,也是指人文环境……许多学者到此处进修,也是冲着这一点。
周围受书院带动,已渐渐富裕起来,设施齐全,非常安逸。但历代‘山长’都遵循同一条原则,凡是书院所在区域,不得修建索道,上下必须攀走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