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行者-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郦清嘿嘿一笑,说道:“你读来与我听听,我借着用用。”
雪伦轻哼了一声,说道:“我才不跟你一起胡闹,你要有本事,自己向他要好了。”
“不行,”郦清说道:“这小子脾气越来越大了,方才打电话过去,不单不告诉我,还将我训了一顿。我刚要骂回去,他便挂了电话,等下次见面再收拾他!”
“活该。”雪伦嘀咕了一声。
一番软磨硬泡,雪伦终究还是没抵住,将诗交了出去。
“我也是为他好,总不能看他被欺负吧?”郦清说道。
雪伦说道:“是你自己看不过眼吧?他才华高你十倍,要你出头?你年纪也不小了,他现在办正事,你不要老给他捣乱……”
“喂,喂……信号不好……还听得见么……喂……嘟……嘟……”
郦清受不得她的唠叨,玩了一手幼稚的游戏,将电话挂了。
很快,第二首便与大家见面了。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便像一阵旋风刮过,席卷文坛。
读者已经晕头转向,作诗如此容易,竟能一首接着一首拿?只凭鼻子嗅一嗅,也能闻出其中经典的味道,这得有多高的才华呀?
第一首哲理诗还好些,隽永有味,余韵不绝,却冷清了些;第二首则猛烈极了,在各地校园里疯传,传抄的次数,已无法统计。
尤其开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实在美到了极点。
没有丝毫描述写,没有一字赘述,而风流蕴藉,全在此处了。
了解本诗来源的人,也在想,雪伦到底有多美,才能配上这句诗?
常能看见,校园中有女学生捧着这句诗,喃喃自语,不停地低声轻念,目光痴迷,大概是心底里喜爱,已经入迷了。
而无数的评论也出现纸端,评析解释,难以穷尽。
余雅公开表示喜爱,本来很令人侧目的,此诗一出,便不足为道了。因为无数信件文章见诸报端,纷纷对表达自己的喜爱,仿佛要将他直接吞进自己的肚子里。
一份接着一份,渐渐地,甚而有些露骨了。
由于诗歌引起的热潮,大家陷入一种莫名的狂欢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感觉。在示爱的队伍中,不乏一些名人,女演员,女作家,女歌手……当然,许多人只是开玩笑,仅仅是欣赏,借着这股热潮,表达一下。
张斯受人追捧,很久前便开始了。
像如今这般,受许多人表白的,还是首次。
报纸上的信件,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好在没有男明星,男作家……参与其中,不然,轰动肯定是如今的十倍。
就连电视新闻也报道了此事,主持人笑着给大家解释前因后果。好事之人,则将各类情书信件进行了排名,选出其中的佼佼者,分门别类,汇成什么“最奇葩的十封信”“最温柔的十种表达”“最具创意的情书”。
……
造成的第二个影响,大概是唤起了大家写诗的热情。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还是非常玄乎的事,也不容易判断。好在它是没什么门槛的,只关乎天赋,若是真有才华,即便是小学生,也能写出惊天动地的作品,反之大学教授也无能为力。可以说,这是最公平的文学类型了。
有些学校里还举办什么比赛,各班选代表参加,玩的不亦乐乎。
到如今,再也没有人怀疑张斯的诗才了。
北城也在苦苦捱着,他深感冒失,如此举动,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现在骑虎难下,他也没什么办法了。
或许,可以明言认输,但实在太难为情了。
他的粉丝此时涌出来,与偶像站在一块,坚定地支持他。他们已无力反驳,诗就摆在眼前,白纸黑字,若硬是批评写的不好,反倒令人鄙夷。
所以,他们值得咬定几点,作为反击。
“此诗分明是郦清所作,与张斯无关!”
“比赛尚未开始,胜负还没有分出……”
“张斯一直为正面回复,其中有猫腻!”
“躲在女人的身后,没有男子气概……”
“……”
如此强词夺理,已是困兽之斗,别人看了,不免又是摇头,又是叹息,既不屑他们的行为,也同情他们的遭遇。
张斯的粉丝们,甚而没有反驳的兴趣了,说张斯没有男子气概,有几个华夏人能信?
大家在等着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死这些人的不服。
而此时,张斯终于出现了。
依然是一首小诗,名字很奇特,两个字:《断章》
在最上方,写着一行小字:“献给我亲爱的读者,多谢你们的念念不忘,一直督促我回归创作。而我愿为你们创作,永远。”
接下来,便是诗的内容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skbshge
第十三章错误()
“这是一首关于看的诗,由风景而到桥上的人,由桥上的人又到楼上的人,事物转换,人景交错,直至再也分不清。
虽只是四行文字,而几经转折,颇为复杂。
难得之处在于,如此错综的情景,却无一丝滞涩感。全诗笼罩在一片淡雅的氛围中,流转自如,寻不到任何痕迹。
诗人的功力已臻化劲,一字一句,自有余韵,当世绝少可匹敌的人……”
————著名诗人
“当人们还在为《我和你》着迷时,《断章》翩翩而至,化作轻盈的萤火虫,漫天飞舞。延续了前作的风格,表现一种哲理化的情感,蕴含着一种朦胧复杂,不易道明的况味,使人读了难以自拔。”
————某哲学研究员
“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忘情于景的桥上之人,能否以同样的深情厚义,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
面对这生活中司空见惯,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和惋惜不尽的怅惘而告终的一幕,诗人以别开生面,浪漫纷飞的笔触,给我了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令人回味无穷。”
————某作家
大家等候良久,终于等到张斯出现。
而他的出现,竟是以这种莲花飘散般的方式,可以说,这本身便是极美的,更何况还有一首风流蕴藉的诗?
读者欢欣鼓舞,对他的回归表现出难以遏制的兴奋之情。
对这首诗的解释,已经出现了太多的版本,在这众多的说法中,自然有些非常高明的见解,但与原诗比较起来,总嫌缺了些什么。
“此诗如此淡雅,轻柔,迷蒙,飘渺,仿佛云后的月光,透着令人向往的神秘。它并非文字编就,而是诗人气质的外化,对它的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只有孤零零地存在时,它才能摇曳生姿,幻作无穷的可能。”
这是另一位诗人的说法,颇有道理。
《断章》的魅力,正由于它的不可解,故而能引起各种歧义。这也使得它不被定型,便像水流一样,随着器皿的变化而改变形状,始终保持融洽的配合。
有人说它是谈哲学,有人说它属于言情……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它只是一首诗,一首魅力无穷的诗。
余雅阅后,说了一声:“这是张斯写给读者的一封情书。”
这便是她的评析,只有一句,却被大家传的最广,几乎被当作了标准答案。寻来翻去,似乎再没有别这样的说法更适合了。
张斯因读者的念念不忘而回归,明言是“献给我亲爱的读者”。
而内中的文字是如此深情,欲语还休,说不清,道不明,任何具体的个人都承受不起,除了数量宽广的读者,没有更贴切的了。
张斯本人并未解释,对这样说法,似乎表示了默认。
读者们自然更加高兴,为他的深情所感动,竟有人涕然泪下。同时,大家也在想,余雅既能领会张斯的情感,似乎是有某种默契的,他们若在一起,也许并不很坏。
北城一无动静,似乎陷入了某种沉寂。
他的信心已为这接连的诗句所打倒,它们是如此轻飘,如此美丽,可对于他来说,却又如此沉重,简直要压弯了他的腰。
当他听人朗诵的时候,感到难以言喻的绝望。
这其中的任何一首,都不是他可以企及的,便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矗立在自己眼前。而以往那令他自信的才华,此刻也被吓的躲了起来,瑟缩着不敢露面。
他倒是想站出来,硬着嘴,否认这诗句的完美。
可他同样明白,这样做,除了成为笑话之外,不会有任何效果。生平第一次涌起无力的感觉,他捧过自己的写的诗,满满的铺在纸上,删删改改,应是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哗”的一声,北城将纸张抛开,便如飞舞的蝴蝶,在空中飘散。
他蹲坐在一旁,双手捂着脸,年轻的面庞因痛苦而扭曲。
从小到大,这是他第一次认识世界,以前似乎都活在梦幻中。不久前,他还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对方在他看来,还只是个小孩子。
所以他不屑,为自己在湖中搅出浪花而骄傲。
对方依然没有反应,似乎是怕了自己,可到如今他才发现,人家是大海,已习惯了沉静,当波涛汹涌的时候,便是雷霆万击,毁天灭地。
他捡起一张纸,看了看,又落寞地丢开了。
外界的议论依然热闹,不过与北城并无多少关系,他似乎是被丢到了哪个角落里,大家一时之间还想不起。
注意力则集中在张斯与余雅身上,或者说,集中在两人的关系上。
余雅的文章或许只是文学化的表达,并不能代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但至少能说明一种偏向,她还是挺欣赏张斯的。
值得探究的,是张斯的态度。
张斯的粉丝对余雅没什么感觉,既说不上喜爱,也说不上讨厌。他们在乎的,只是张斯的想法,好奇于他的情感。
《断章》的出现,已经回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张斯依然在继续文学的道路。同时也回应了外间的疑惑,令那些人的质疑,在瞬间消散。
那么,他会如何回应余雅呢?
只要这个问题未解决,议论便会继续下去。
按张斯一惯的习惯,接下来会写一篇文章,从头至尾,事无巨细地解释一番。这篇文章的精彩程度,读者不敢肯定,但是他们知道,难作的程度,一定是很高的。
他若是也喜欢余雅,便要回应她的爱慕,但是由于备受瞩目,便要写的含蓄,甚而是隐晦的。既让对方明白,又不能流露在外,中间的度如何把握?
若是不喜欢,他则需表示拒绝。
没有人喜欢被拒绝,难度不用说,比上面一条还高。
大家期盼着,等候他的消息,既兴奋又紧张。
终于,《桃源报》上出现了张斯的名字,却只寥寥数行文字,并不是文章,而依然是一首诗。标题与上一首同样奇怪,两个字:《错误》
什么意思?
谁犯了错?
当时许多人都看着报纸,一行一行地向下读,仔细到了极点,怕漏过任何一个字,眼神不好的,已经备好了放大镜。
“我打江南走过。”
这是第一句诗,非常简单,却一下子将让带入了那个诗情画意的地方——江南。
在华夏的文化中,“江南”已经化作一个象征,与真实的地点无关,它代表了濛濛的细雨,翠绿的河岸,柔顺的杨柳,灵秀的山水,当然,还有美丽温柔的姑娘。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这是比喻……读者看出点苗头了,心有领会,急切地想验证自己的想法。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依然显得模糊,看不清意思,像又不像。
大家集中精神,继续往下读。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有心急的读者,一拍腿,喊道:“果然如此!”
“小小的”的,若非指儿童,便是指女人,而根据目前的情况,并不难判断。唯有“寂寞”两字,稍嫌露骨,别人心意纵然如此,也不好说出来吧?
当然,由于修饰的好,读来还是很唯美的。
“青石的街道”古色古香,流淌着淡雅的韵味,却用“向往”来限制。天色既暗,自然没什么热闹可言,情况似乎不大妙。
“蛩音不响,三月的帷幕不揭,
你的心事小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