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我的人学 >

第28章

我的人学-第28章

小说: 我的人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我联想到一个与日本人有关的故事。一九○四年左右,日俄战争开始不久,正好也是在《赤脚的达里埃人》所写的那个时代。

一天,日本军队的团部抓到一名俄国军官和一名士兵。他们第一次见到俘虏。于是连长招集起士兵,询问谁想看俘虏,他要求想看的人举起手来。可是举手和不举手的人各占一半。

连长奇怪,便一一询问那些不举手的人为什么不想看。其中有个士兵答道:

〃我在家的时候是个手艺人,穿上军服才成了日本武士。

我虽不知俘虏家住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人,可是我觉得一个军人作了俘虏被拉到各处去示众,实在残忍。他太可怜了。所以不愿去参观他,污辱他。〃

连长听了他的解释很高兴。原想去看的人也一个个同意了他的看法。于是这次参观俘虏的活动便取消了。

这是作家长谷川伸在《日本俘虏志(上)》(中公文库版)中所写的一段史实。事情发生在战争当中,所以格外使人耳目一新。这样一个充满人性之美的思想,来自一个普通民众,转瞬间他便征服了整个连队,我对此深表敬意。

我想他是绝对不愿打仗的,他一定非常热爱自己手艺人的工作,以此为骄傲。即使无奈走上战场,也不愿失去自己作为人的骄傲。〃不知那俄国俘虏家住哪里,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句话充满对一个想来同为劳动者,同样有家庭的异国人的同情。

这个故事也表达出与达里埃人相似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民众的胸怀。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事例中都提到〃耻辱〃问题。

一个认为与保加利亚的朋友互相撕杀是〃耻辱〃;一个是不愿〃污辱〃俄国俘虏。这两个心绪虽然产生在相距甚远、互不相识的两国人身上,但必然有其相通的共同之处。

不管东方还是西方,新的人道主义并非空洞口号,它已在民众心中开放出绚丽花朵,必将成为走向和平的坚实步伐。

 没有哲学的时代

——赫伊津哈的揭示

当今是信息化社会,坐在家中可以得到全世界的情报。但另一方面,从这些泛滥的信息之中了解真实情况也很困难。不少人一旦登上了电视等宣传报道,便错以为自己真的伟大起来,别人也会投以羡慕的眼光。现代社会越华丽,就愈发孕育着真假、虚实难辨的危险。

社会朝着日益巨大化、信息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承认自己是〃富裕的社会〃、〃中产阶级意识〃等空洞的形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轻率浅薄的潮流中去。约翰·赫伊津哈①早就看清在大众社会化过程中,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总的来说是在走向衰退、幼稚。他指出:〃如果一个团体采取低于自己判断能力的幼稚行动,我把这个团体的态度称为幼稚性。就是说,这个团体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大人,而是使自己的行为接近少年时的表现。〃

①约翰·赫伊津哈——荷兰历史学家。

〃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正在出现一种最令人忧虑的'判断力减弱的症状'〃。(《在明天的阴影中》,藤绳千草译,河出书房新社版)。五十年前,在法西斯主义的阴云笼罩下,他敏锐地发觉了全体主义完全抹杀个性的危险倾向,做出上述断言。他当时的这番话,可以说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不断追求新的信息,追随时髦潮流,因而正在变成无法确认自己存在的时代。所以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大众化的社会中,永远把握一个准确的尺度,永远不要忘记实际的现实世界。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现代社会,可以叫〃没有哲学的时代〃。今天社会遇到的一切难题,究其原因就在于一些人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失去了哲学。人类过去出现过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众多思想家、哲学家,还有众多的宗教家。他们在各个时代留下足迹。但是,到了今天,文明得到迅速发展,哲学反倒全都失去自己的力量。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没有哲学,恰恰证明这是个不幸的时代。因为没有哲学的人不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只是一味地延续不稳定的、没有价值标准的、广漠的时间与空间。于是,懒惰出现、堕落发生。人们沉浸在安逸与享乐之中。反过来,懂得深刻哲理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妙处。深刻的哲理能够逐步在人们内心深处,发射出耀眼的光茫。在这个不断追求相对的高价值的社会里,得到一种哲学,让它在自己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的恩师户田先生是个数学家。我认为他也是通晓万般道理的大学问家。另外他还是少有的佛法实践者。对先生来说,思索即实践。或许应当说是实践转成对人生的深刻思索。

能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生之师,我感到无上光荣。

先生曾引用一个最通俗的事例来解释哲学的概念。他们:

〃最通俗的哲学是在水户光圀(黄门)的漫游记中。有一天,水户在农村向一位老妇人要水喝,并且坐在她的米袋上。老妇人一见申斥道:'这是要向水户老爷交纳的大米,怎么能坐在屁股下面呢!'光圀只好低头认错。听起来是个滑稽的故事。

可是,那老妇人虽然没有学问,却有信念,有对自己职业的骄傲,心中有哲学。〃而且,〃不管别人说什么,却无法改变她的信念,这就是哲学。具有哲学的人是强有力的。〃

这是个描写封建时代的故事,对故事本身该如何看,且不去管它,故事里反映出一个道理:不管任何时代,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稳固的〃价值观〃与〃秩序观念〃,离开它们,人类便无法生存,社会便无法发展。

我认为〃哲学〃应扎根于民众实际生活之中,又是实际生活的反映。不管如何抽象化,如何具有高深的理论体系,只要是名副其实的〃哲学〃,它就必须从民众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生枝育叶、开出鲜花。因此,越是〃没有哲学的时代〃,越应不断注视民众心灵深处蕴藏的深刻人性和抵抗强权的情感,以及各种实际感觉。在大众化、信息化社会里,能否取得领导者地位,就在于此吧。 

第二节 开化的家庭与教育

志同道合的美满夫妻

——廖承志夫妇的恩爱锁链

一九七九年五月,我在东京会见了率领〃中日友好之船〃来到日本的、中日友好协会的已故会长廖承志先生及夫人。廖先生是我五年前初次访华时,第一个在北京迎接我的中国朋友。那次是深夜到达北京机场,我刚从飞机舷梯上走下来。带着温和微笑的廖先生,就率先走上来与我握手。那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这次在日本我们是久别重逢。会见这天,廖先生先到会场。在和我欢谈之时,他满面笑容十分愉快,还不时喷吐出香烟的烟雾。正在此时夫人经普椿女士走来,不声不响地把丈夫手中香烟拿去,在烟缸上捻灭。廖先生耸了耸高大的肩膀,顽皮地笑了。原来夫人这是对他进行健康管制。大家都知道廖先生心赃不佳。不光如此,他年事已高,身材又过于高大,甚至有〃大象〃之雅号。所以周恩来总理生前对他的健康十分关心,曾〃严令〃经夫人对廖先生施行健康管制。

经夫人是个稳重、谨慎的人,感情从不外露。这一点与开朗的、用清晰的日语谈笑风生的廖先生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廖先生此时却象做了什么顽皮的事,受到母亲的管束一样,令人笑逐颜开。夫人自然是希望他健康长寿,多为人民作些贡献。这是个极自然、平常的场面,我却觉得由此窥视到一对同志式夫妇的深厚情谊。

经夫人当时身处中日友好协会理事要职;廖先生是活跃在中国革命第一线上的人物。廖先生的父亲在革命中被杀,他本人也参加过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廖氏夫妇是在相互理解和爱情中建立起共同信念和目的的夫妇,由此我深深感到经历过苦难的夫妇间的恩爱锁链是多么坚固。

经夫人对丈夫的健康管理十分严厉,但另一方面她心地却十分善良。一九七八年秋,我第四次访华结束时,在北海公园内举行答谢中日友协各位的宴会。席上,我们的一个年轻团员用中文唱了一首〃怀念周总理〃的歌。唱完之后,我看到与我同桌的、一向冷静的经夫人眼中闪着泪水。她并且哽咽着对周围的人说:〃我想起了已故的周总理,周总理真是为人民贡献一生的人,他是非常好的人。〃此情此景鲜明地印在我的脑中。

可以说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与丈夫志同道合的妻子最为刚强,也最美丽。日莲大圣人曾在书中写道:〃大凡女人必是跟从别人,又使别人跟从自己之人。〃跟随丈夫的同时,妻子还必须有明确的方针——使丈夫带领自己朝着好的方向、幸福的方向走去。妇女应是家庭安定与社会团结的积极骨干。

我认为丈夫与妻子不应只是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关系,而更应是朝着人生大目标前进的、同一主体,是共同的建设者。也许夫妇这一深奥的内在含义就往于此吧。夫妻的这种恩爱锁链和他们共同的汗水与辛劳创造出的成果,必将筑起雄伟的、坚实的人生高塔。

体谅、关怀之心

——夏目漱石的《路边草》

每当思考家庭问题时,我常想到一句名言:〃不论是王公还是庶民,在自己的家中看到和平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家庭的基础首先在于夫妇的关系。不管是小家庭,还是大家庭都是一样。在我国,孩子生下之后,家庭的重心便移向孩子。丈夫改称为〃爸爸〃、〃父亲〃,妻子也改称为〃妈妈〃、〃母亲〃。尽管如此,夫妇关系的好坏仍是家庭的基础。

提起夏目漱石,人所共知,他是登上日本近代文学最高峰的文豪。因此他能和当时的高官——贵族院书记官的长女结婚。不过,他的婚后生活似乎并不幸福。

据说他晚年的小说《路边草》是自传性质的作品,在那里可以看到他那不幸的婚后生活的影子。

漱石化身的小说主人公健三是个三十多岁的大学教师。

妻子名叫阿住,是位高官的女儿。他们的婚姻当然是受到人们祝福的结合。但是两人之间很难相互理解,内心总是产生各种误解与分歧。《路边草》正是漱石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的作品,是一部描写夫妻间纠葛的名著。

小说中,有个令人难忘的场面:

健三为了补充家庭开支,用现在的话说,业余干了点兼职工作。他一心希望妻子能过上更加宽裕一些的日子。但是当他把挣来的钱交给妻子时,〃当时妻子并未显出高兴的神色〃。

漱石这样描写了当时两人的心情:

阿住想:〃如果丈夫给我钱时说上几句温情的话,我一定会高高兴兴地接过来。〃

而健三却想:〃如果妻子能高高兴兴地接过钱去,我肯定会说出温情的话来。〃

这真是把人物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不愧为文豪的生花妙笔,令人佩服。凡事都是如此,彼此之间,只要求对方,指责对方,而不反省自己,体谅别人,这只能日益加深彼此间的沟坎吧。

不只夫妻关系如此,家庭成员间、亲戚朋友交往之中,都须牢记这点,至关重要。

还有这么一个场面:一个星期天,阿住外出回来迟了,健三一个人吃了饭,躲进屋里。阿住回到家,只说了一声〃我回来了〃,并没有对自己回来晚了表示一点歉意。这种傲慢态度使健三很不高兴。所以他只回头望了一下,什么也没说。

也许健三产生这种心情是有道理的。只要说一声〃我回来晚了〃,丈夫的心情就会舒服一点。然而不知是自命清高,还是由于与健三的关系冷淡使她的心也变冷了的缘故,阿住口中竟没有说出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来。健三却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竟然一句话也没答理。

接着他又描写道:〃这样一来,这件事又在妻子的心头投下了暗影,妻子也一声不吭地径直走向客厅。于是在二人之间,便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丈夫的不开口又使妻子心中不快,两人关系变得愈发冷淡。说起来事情的发生只是由于妻子没有诚恳地说出一句普通的实话来。

要说是小事,可能确实是小事。但是有时小事就能成为左右现实的〃大事〃。一天的喜怒感情也常常为这些小事情所支配。

人的心是极纤细的物质,如同几个传送装置接在一起,互相牵动旋转一样,微妙细小的心理活动,总是一瞬一瞬地相互重叠活动的。决不可忽视这种心理上的精细、敏捷状况。越是出色的领导人越懂得这种人心的特点。

我见到过许多世界性的领导人物,在政治家当中,中国的周恩来总理称得起是这种类型的领导人。

同时我又感到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语言〃是极重要的工具。人的一句话,既可以引起争斗,也可以促成和好。一句话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