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思考,快与慢 >

第36章

思考,快与慢-第36章

小说: 思考,快与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慷员徊馐哉呷蘸笤诰械谋硐智榭鲂纬梢桓稣宓挠∠蟆�

不幸的是,接下来的评估已经显示这种测试过程对预测新兵日后成功与否毫无用处。于是他们要求我设计一个更有用但不会更耗时的测试。他们还要求我设计新的面试方法,并评估这个方法的准确性。从专业角度来讲,这些任务的难度与让我建一座横跨亚马孙河的大桥差不多。

幸运的是,我读过保罗·米尔那本一年前出版发行的“小书”。我很相信书中的论证,认为简单的运算法优于临床的直觉判断。我总结出,当前的面试之所以失败,部分原因是它允许面试者按照个人的喜好作决定,这个决定会因面试者的心理活动而发生一些变动。相反,我们应该用限时的项目来获得受试者在正常环境下更具体的信息。我从米尔那里还学到了我们应该摒弃这种用面试者的整体评估来给新兵打分的方法。米尔的书中指出这种评估不值得相信,而运算法从分散的评价中得出的结果则更有价值。

我决定采用这样的过程,面试者要评估几项相关个性特征,为每项单独打分。最后的作战适应性结果由计算机根据一个特定的公式给出,面试者不干预。我列了一个表格,其中包含与作战表现相关的6个特点,包括责任心、社交能力以及男子气概等。之后我再针对每个特点整理出一系列关于他们入伍之前生活的问题,例如之前做过几份工作、工作和学习时是否准时、和朋友交往的频率,以及他的兴趣爱好和参加过的运动等。这便使我能尽量客观地从每个角度对新兵进行评估。

通过这些标准化的真实问题,我希望能够排除光环效应,排除人们喜好的第一印象对判断结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预防各种光环的影响,我要求面试官依照固定的顺序去测试这6个特点,在测试下一个特点之前要对前一个特点按5分制打分。我告诉他们不要为新兵在部队的未来发展操心。他们唯一的工作就是找出与新兵的过去相关的信息并以此来给每一个特性打分。“你们的作用就是提供可靠的测定值,”我说,“处理预测有效性的工作让我来。”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要用公式来整合他们的具体得分。

面试官们齐声抗议这种安排。这些优秀的年轻人对我这个和他们差不多大的中尉的命令有点不情愿,毕竟这样的要求禁止他们运用直觉,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一些无聊的真实问题上。其中一个人抱怨说:“你在把我们变成机器人吧!”所以我妥协了,“按照要求进行测试吧,”我说,“请完全按照要求来进行测试,测试完后,就像许愿那样闭上眼睛,将新兵想象成一个战士,并给他打分。”

我们对几百次面试都采用了这个新方法。数月之后,我们收集了新兵指挥中心对他们表现的评价,这使我们很欣喜。正如米尔的书中提到的那样,新的测试过程比原来的过程有质的飞跃。虽然离完美还有一定差距,但6项指标整合起来作出的预测比之前的整体评估要准确得多。我们已经从“徒劳”进步到了“有效”。

面试官“闭上眼睛”后的直觉判断也很准确,甚至和整合6项指标得到的运算结果一样准确,这是我最为惊喜的地方。我从这一发现中学到了毕生难忘的一课:即使是不那么正规严肃的遴选面试,直觉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当然前提是按照规定收集客观信息并对不同特性进行独立评分。我建立了一个给予“闭眼”评估和整合6项指标同等权重的公式。从这件事中我学到一个普遍规律:不要简单地相信直觉判断,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但也不要完全抛开它。

45年后,我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以色列一时间也小有名气。在一次访问中,一些人想带我看看旧时服役的军事基地,那里依然矗立着测试新兵的房子。有人把我介绍给心理组的司令部官员,她向我介绍了目前的测试方法,和我当时设计的没有什么两样。在那里,大量研究显示该测试依然有效。最后在介绍如何引导面试官时,她补充道:“我们告诉他们,‘闭上你们的眼睛’。”

本章的内容已经在部队人力测试以外的项目中也得到了应用。按照米尔和道斯的原则进行的测试过程相对来说不怎么费力,但却相当严格。设想你要为你的公司招聘一名销售人员。如果真的想选择最合适的人选,那么你应该这样做:首先,选择一些这个岗位要求的先决条件(比如技能熟练程度、个性稳重程度、可靠性等)。不要列太多,6个左右即可。这些条件最好相对独立,同时要保证你通过一个问题就能够对这几个条件进行评估。下一步就是为每个条件都列出一些问题,并想好如何对其进行评估,分数为1~5分。你应该清楚什么情况“最弱”,什么情况“最强”。

作这些准备大约需要半个小时,这种很小的投入能保证你招聘到的员工的质量。为了避免光环效应,你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一个特性的信息采集并对其打分,之后才能测试下一个。不要越过某个特性去测其他项目。评估每个候选者时,要将这6项评分累加起来。由于你要负责作出最终决定,那就不要“闭眼”测试了。即使你认为其他候选人更合适,也一定要雇用那个得分最高的人,请尽量克制自己创造“断腿”机会改变排位的想法。大量的研究可以向你保证:只要按照该过程操作,你就能找到最合适的人选。这比人们通常用的那些没有准备就开始面试,并依靠“我看到了他深邃的眼神,我喜欢自己看到的一切”这类主观判断要好得多。

示例:人工判断和公式运算

“不管何时,只要公式能替代人工判断,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运算法)。”

“他认为自己的判断既缜密又微妙,但实际上把一些分数简单地整合在一起也许会更胜一筹。”

“我们应该事先考虑清楚自己有多重视这些候选者以往的表现,否则,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会对我们产生过多的影响。”

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专业人士的争论暴露了学术界最为糟糕的一面。科学杂志上偶尔会有一些交流文章,开始是某人对他人研究的批判性评论,接着就是被批判专家的回复和反驳。我一直认为写这种文章是在浪费时间。最初的那篇批判若言辞犀利,其回复和反驳便尤其激烈,我将其称为对始作俑者的讽刺和深度讽刺。回复很少会对尖锐的批判作出任何让步,而且也没听说过某个反驳者会承认开始的那篇批判性文章有任何误导性或者错误。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在我认为批判具有严重的误导性时,我才会做出回应。这是因为,此时不回复可能会被视为对错误的默认,但我从来没有发现这些不友善的批判有什么指导意义。为了寻求另一种方式来化解分歧,我曾参与了几次“对手合作”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对某项科学研究见解不同的学者需要就他们的不同观点共同撰写一篇论文,有时还要一起进行研究。在争论特别激烈的情况下,这项研究则由裁决者主持。

我与加里·克莱因进行的对手合作是我最为满意也是最有成效的一次。加里·克莱因是某个协会的优秀领导,他所在协会的学者和成员都不看好我做的工作。此协会的人称他们自己为自然主义决策学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各类组织里工作,在那里他们经常研究专家们是怎样工作的。他们坚持反对在研究启发式和偏见时关注偏见。他们认为这种研究模式过于关注失败,并且是通过仿真实验进行研究,而不是通过真人真事。他们高度怀疑以严谨的计算来代替人工判断的价值,所以,他们并不推崇保罗·米尔。多年来,加里·克莱因一直保持着明确的立场。

我们的合作几乎没有奠定什么美好友谊的基础,但整个过程中却有很多值得铭记的东西。过去我从不认为直觉总会产生误导。自从读过克莱因于20世纪70年代撰写的一篇论文的草稿之后,我曾一度非常推崇他关于消防员专业技能的研究,他的著作《力量的源泉》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用很大篇幅分析了经验丰富的专家是如何开发出直觉能力的。我邀请克莱因一起参与直觉成败界限的划分工作。他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虽然我们并不肯定这项工作会成功,但还是一起开始了这项工作。

我们首先要回答一个具体的问题:什么时候你可以相信那些声称自己有直觉能力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很明显,克莱因更容易相信这些专业人员的直觉,而我则更容易对此心存质疑。不过,我们在回答这个一般性问题时是否可以遵从一定的原则呢?在七八年的时间里,我们有过多次讨论,解决了许多分歧,也发生过不止一次的争执。我们写过很多稿件,成了朋友,最终还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见证了我们的经历,“相信专家直觉的条件:达成一致”。的确,我们并没有遇到真正存有分歧的问题,但我们也没有真正达成一致。

直觉就在眨眼之间

当我和克莱因进行上述项目的研究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畅销书《眨眼之间》(Blink)问世了。这本书使我们更加确信我们对共同研究的问题的观点是一致的。格拉德威尔这本书开篇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一些艺术名家鉴赏雕像中的杰作,一个阔步行走的男孩雕像。有些专家本能地认为这个雕像是仿冒品,但也说不清楚是什么让自己有这种感觉的。读了这本书的人(有数百万人读过)都认为直觉在其中起了作用。这些专家知道雕塑是仿冒的,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知道,这正是对直觉的定义。这个故事好像在暗示,对引导这些专家的线索进行系统调查应该会失败。不过,我和克莱因却并不这样认为,我们觉得,这样的调查很有必要,而且,如果方法得当(克莱因知道该怎么做),是有可能成功的。

读过这个故事的读者会对专家近乎神奇的直觉啧啧称奇,但格拉德威尔本人却并不那样认为。在随后一章中,他讲述了一个因相信直觉而造成的巨大失败:美国总统哈丁之所以当选是因为他符合总统的相貌特征:高个子、宽下巴,是典型的强硬而果断的领导者形象。人们把票投给他没有其他理由,只是因为他的外表看起来强硬和果断,就认为他是这样的人。之所以出现了哈丁作为总统表现会如何的直觉预测是因为选民替换了问题。本书的读者会期待自己也能拥有这种信心满满的直觉。

克莱因形成其直觉观点的早期经历与我的不同。我的观点是通过观察自己的有效性错觉以及阅读保罗。米尔关于临床预测缺点的实证研究而形成的。克莱因的观点是在他对火场指挥官(消防队的领导)的早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指挥官对抗火灾时,他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在火灾扑灭后对指挥官当时做决策的想法进行了采访。克莱因在我们合作的文章中写道,他和他的合作者:

调查指挥官们是怎样不加选择就做出正确决策的。最初的假设是指挥官会将其分析限制在两个选项中,但这个假设已被证实是错误的。事实上,指挥官只萌生了一个选项,且这个选项也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他们花了超过10年的时间进行真实和虚拟的演练,以识别出合适的选项作为首选,而在有真实需要时,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累积了多年的指令库。他们评估某个选项的方法是在脑部模拟这个选项,看它是否适用于当时的情况……如果他们考虑的这个做法大概可行,他们就会这样做;如果这样做不太好,他们就会对其进行调整;如果不易调整,他们就会选择下一个最有可能的选项。然后,重复上面所说的过程,直到找到一个合适的做法。

克莱因将上面的描述定义为一种决策制定理论,他称之为预认知决策模式。预认知决策模式可以用来解释消防员的专业技能,也可用来解释其他领域的专业技能,包括下象棋。系统1和系统2同时参与了这个过程。在第一阶段,暂定计划通过联想记忆(即系统1)的自主功能呈现在大脑中。下一阶段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过程,大脑会对这个计划进行模拟以检测其是否有效,这是在系统2的运作下进行的。不久前,赫伯特·西蒙提出将直觉性决策制定模式视为从认知模式中提出想法,而且,赫伯特·西蒙可能是唯一一个被各路决策研究者公认为英雄和创始人的学者。我在本书的序言部分曾引用了赫伯特·西蒙对直觉的定义,现在重复一下会更有意义:“这个棋局已经给了我们提示,根据这个提示我们可以搜寻到大脑存储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就能给出答案。直觉只不过是人们的认知而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