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变一个人对人性的看法很难,改变一个人对自身阴暗面的看法就更难了。尼斯贝特和博吉达怀疑学生很有可能会对这项任务和不快的感觉产生抵触情绪。当然,学生能够也愿意在实验中叙述“帮助实验”中的细节,甚至会重复实验方对责任传播的“正面”解释。他们对人性的看法真的发生改变了吗?为了弄清这一点,尼斯贝特和博吉达给受试者播放了一些简短访谈的视频,被访者是在纽约所作的那项研究中的受试者。访问简短而平淡,受访者看上去都是友好而正直的普通人。他们描述了各自的爱好、课余活动以及对未来的计划,这一切完全是老生常谈了。在看过其中一个采访视频后,学生们需要猜测那个受试者会在多长时间后为陌生的发病者提供帮助。
要想将贝叶斯推论应用到这项指派给学生的任务中,你应该先问问自己如果你并没有看过那两人的视频,你会作出怎样的猜测。这个问题可以运用基础比率得以解决。我们知道,在患病者发出第一次请求后,15个受试者中只有4个冲出去提供了帮助。所以某个受试者立刻伸出援手的概率是27%。因此,当被问到某个特定的受试者是否会立刻提供帮助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不会。接着,贝叶斯逻辑要求你通过该受试者的相关信息对自己的判断进行调整。然而,视频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不会提供什么信息。他们并没有提供任何理由以便让你推测出某个受试者的热心程度。因此,这样推测出来的结果并不比乱猜的准确率高多少。在缺乏有用新信息的时候,可同时运用贝叶斯定理与基础比率来解决问题。
尼斯贝特和博吉达叫两组学生看了这些视频并要求他们判断两名受试者的反应。第一组学生只了解到“帮助实验”的流程,并不知道实验的结果。这组受试者的预测结果反映了他们对于人性的看法以及对情境的理解。正如你可能猜到的那样,他们作出的预测是两位受试者立刻都冲出去帮忙了。第二组学生对实验的流程和结果都有所了解。对两组受试者作出的预测进行比较,可以回答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组学生是否从“帮助实验”的结果中得到了一些信息,从而显著地改变了自己的思考方式?答案很明显:他们其实什么信息也没得到。第二组学生对这两位受试者所作的预测与并没有见过实验统计结果的第一组学生所作的预测没什么区别。尽管知道视频中被抽到的这个受试者所属小组的基础比率,他们还是相信自己在视频中看到的人会很快为陌生的患病者提供帮助。
对心理学老师来说,这项研究的隐含信息无疑是令人沮丧的。在为学生讲授“帮助实验”中受试者行为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有新的收获;希望改变他们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对于人的行为的看法。这个目标并没有在尼斯贝特和博吉达的实验中得到实现,而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假如他们选择的是另一个令人惊奇的心理实验,实验结果就会有所不同。的确,尼斯贝特和博吉达在给学生呈现另一项研究结果时,汇报了类似的发现,此发现表明轻微的社会压力会增强人们对令人痛苦的电击的承受力,且这样的承受力超出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如果学生没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力形成一个新的认识,他们就没有从实验中学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对陌生人或是自己的行为作出的推测说明,他们并没有改变原本的想法。以尼斯贝特和博吉达的话来说,学生“默默地将自己(以及他们的朋友和熟人)排除在外”,认为实验的结果并没有令他们惊讶。然而,各位心理学老师不应感到绝望,因为尼斯贝特和博吉达想出了一个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帮助实验”内涵的方法。他们找了一组新的学生,向他们描述了“帮助实验”的流程,但没有告诉他们实验的结果。他们播放了那两个视频,然后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视频中的两个人没有帮助那个陌生患者,然后,他们要求学生对所有受试者的行为进行猜测。实验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学生们的猜测十分精确。
在教授学生全新的心理学知识时,你必须得令他们感到惊讶,但什么样的惊讶才会有效果呢?尼斯贝特和博吉达发现,当他们向学生展示令人惊讶的统计学事实时,学生什么也学不到;但当学生惊讶于个体案例时,例如知道两个友好的人对求救的人袖手旁观时,他们会立刻归纳并推断出帮助他人似乎比自己想象的要困难。尼斯贝特和博吉达将结论总结为耐人寻味的一句话:
这些受试者不愿从普遍现象中推导出特殊性,这一点与他们愿意从特殊现象中归纳出普遍性如出一辙。
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结论。有些人的行为令人惊讶,了解这些行为的统计学事实的人也会将这些事实告诉别人,就在这种转述的过程中,他们的印象得以加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世界观也会随之改变。学习心理学面临的考验是,你对所处环境的理解是否发生了改变,而不是你是否了解到一个新的事实。我们对于数据的想法以及我们对于个体案例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差距。相较于非因果关系的信息来说,用因果关系进行解释的统计学结果对我们的想法影响更大。但即使是具有说服力的因果关系统计数据也不会改变我们在个人经历中形成的长期坚守或是根深蒂固的信念。此外,令人惊讶的个体案例影响甚大,是教授心理学更为有效的手段,因为个案与统计数据的分歧需要调解,并被嵌入一种因果关系里,正因如此,本书才包含种种直接向各位读者提问的问题。与从别人那儿听到令人惊奇的事实相比,你更有可能因为从自己的行为中发现惊人的事实而学到知识。
示例:原因和数据
“我们不能假设仅仅通过统计数据他们就能真正学到知识,需要再给他们一两个有代表性的个体案例来影响他们的系统1(作出判断)。”
“不需要担心这个统计学信息会被忽略掉。相反,它会立刻被应用到形成陈规的过程中。”
第17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我曾经为以色列空军的飞行教练们讲授过关于高效训练的心理学课程,那次经历为我带来了职业生涯中最引以为豪的发现。当时我告诉他们关于技能训练的一条重要原则:对良好表现的嘉奖比对错误的惩罚更有效。不管是对鸽子、老鼠、人类,还是其他什么动物的研究,都给这个说法提供了证据。
就在我结束了激情洋溢的演说之后,经验最为丰富的一位教练举手示意,发表了一番自己的意见。他先是承认奖励对鸟确实管用,但他认为这不是训练飞行学员的最佳选择。他说道:“在很多情况下,我会赞许那些完美的特技飞行动作。不过,下一次这些飞行员尝试同样飞行动作的时候,通常都会表现得差一些。相反,对那些没执行好动作的学员我会大声怒吼,但他们基本上都会在下一次表现得更好。所以说,别告诉我们嘉奖有用而惩罚没用,因为事实恰恰相反。”
这条统计学原则我已经讲授了很多年,而这一次我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它,这的确是一个顿悟的时刻。那个飞行教练是正确的,但同时他也彻彻底底地错了。他的观察是精明且到位的:被他表扬之后,很多学员很有可能会表现得很糟糕;惩罚反而会促使他们进步。但是就他的推断而言,奖励和惩罚之间是毫无关系的。他所观察到的就是众所周知的“回归平均值”现象,这种现象与表现质量的随机波动相关。一般来说,只有学员的表现远远超出平均值时才能得到这位教练的表扬。但也许学员只是恰巧在那一次表现得很好,而后又变差,这与是否受到表扬毫无关系。同样,或许学员某一次非同寻常的糟糕表现招来了教练的怒吼,因此接下来的进步也和教练没什么关系。这个教练把不可避免的随机波动与因果解释联系起来了。
这个提议确实引起了反响,不过这些教练对概率预测的代数方法没什么兴趣。所以,我用粉笔在地上画了一个靶子。我请房间里的每一位教练都转过身去,背对着靶子向里面接连扔两枚硬币。接着我们分别测量了靶子到两枚硬币的距离,并写在黑板上。然后,我们又将这些数据按第一次投掷的距离远近排列。很明显,第一次投掷得比较好的人第二次大都做得不好,而第一次没有投掷好的人第二次大都有了进步。我告诉这些教练,他们在黑板上看到的数据其实和飞行员的表现是一致的:糟糕的表现常常会有提高,而好的表现则会变得糟糕,这跟表扬与惩罚都没有关系。
那天,我的发现是,那些飞行教练陷入了一个偶然性困局之中:因为当飞行学员表现差时,他们就会受到惩罚,而接下来的进步则很可能为他们带来嘉奖,事实上惩罚根本就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而且,处于这种窘境之中的不仅仅是那些教练。我曾无意中发现了人类环境中一个意义重大的事实:生活给予我们的反馈常常违背常理。因为当别人取悦我们时,我们也会对他好;当别人对我们不好时,我们也会对他产生厌恶之情。然而从统计学角度来看,我们却是因为对人友好而受到惩罚,因为举止无礼而得到嘉奖。
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
几年之前,在线杂志《边缘》(Edge)的编辑约翰·布鲁克曼(John Brockman)请一些科学家讲述他们“最喜爱的公式”。以下是我提供的信息:
成功等于天赋加运气巨大的成功等于更多的天赋加更多的运气
运气常常会促成成功,然而当我们把这个并不令人吃惊的想法用到高水平高尔夫锦标赛前两天的比赛中时,却出现了令人惊讶的结果。为了简单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假设这两天中参加比赛的选手平均绩点为72标准杆。我们关注了一位在第一天表现非常不错的选手,他在当天比赛结束时得分为66杆。我们从这个得分中能推断出什么?最直接的推断就是这个球员要比锦标赛中其他选手有更高的天赋。成功公式告诉我们另一个推断同样成立:第一天表现很好的高尔夫选手很可能在那一天有着非比寻常的运气。如果你能接受天赋和运气都能带来成功这种想法,那么“这个成功的高尔夫球手很幸运”这个结论肯定和“他很有天赋”这个结论一样可信了。
同样,如果你关注一个当天的成绩超过标准杆5杆的球员,就可以推测他技术很糟,而且那天运气也不好。当然,你也清楚这些推测不一定都成立。某个打了77杆的运动员很可能非常具有天赋但却遭遇了极其不走运的一天。下面的推测是根据第一天的得分作出的,尽管不确定,但这种推测通常是正确的。
第一天高于一般水平的成绩等于高于一般水平的天赋加第一天的好运气
第一天低于一般水平的成绩等于低于一般水平的天赋加第一天的坏运气
现在,假设你已经知道某个高尔夫球手第一天的得分,并且要对其第二天的得分进行预测。你希望这个选手第二天仍旧能够延续前一天的优异表现,所以你给出的最佳猜测就是第一个选手得分“高于平均水平”,而第二个选手得分则“低于平均水平”。当然,运气就很难说了。我们没办法预测出一名选手在第二天(或是任意一天)的运气如何,因此我们能作的最佳推测就是采用其平均值,既不好也不坏。也就是说,在没有其他任何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对于某选手在第二天的得分情况,我们能作出的最好推测就是:第一天的表现不会重演。你很有可能会这样说:在第一天表现很好的高尔夫选手在第二天也会表现得不错,但还是会比第一天稍差一点,因为他在第一天碰到的好运气不一定能在第二天再次碰到。在第一天表现不佳的高尔夫选手在第二天也许得分还会低于平均水平,但是会有些提升,因为他第一天的霉运不一定会持续。
尽管我们会猜测第一名选手在第二天的表现还是会优于第二名选手,但是他们之间的差距会缩小。
事实上,对选手第二天的表现最准确的预测通常是最保守、最接近平均值的,而不是基于第一天分数的预测。我的学生每次听到这样的结论都很惊讶。正因为如此,这种模式被称为“回归平均值”。原始数据越极端,我们所期待的回归就越明显,因为极好的分数常常表明这一天的运气很不错。这种回归式的预测是很合理的,但是准确度却得不到保证。有些高尔夫选手在第一天得了66杆的高分,如果第二天运气更佳的话,得分甚至更高。当然大部分人的表现都会变差,因为他们的运气不再处于平均值之上了。
现在我们将时间轴反过来,将选手按第二天的得分情况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