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

第17章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第17章

小说: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是传遍全球的伟大宗教,还是从这个半球扩张到另一半球的帝国,它们之所以能够建立,靠的并不是学者或哲学家的帮助,更不是怀疑论者的帮助。

没有人知道在1618年5月22日晚上,究竟是谁鼓动了群众。我们只知道的是,在第二天的布拉格,骚乱的群众冲进了王宫,把几个皇家官吏从王宫的窗口扔了出去。而正是这次“掷出窗外事件”,引发了那场长达三十年的战争,让德国人民陷入了长久的灾难之中。

这样的事情直到今天还在发生,或许,就在今天的某个烟雾缭绕的小酒馆里,某个人正在向自己同志的耳朵里灌输只言片语,慢慢地使其入迷。

对于那些话的含义,他们自己可能也很少理解,但是根据他们的说法,只要将其付诸实行,一定会导致一切希望和梦想的实现。然而无论它能否实现,带给我们的都可能是一场不小的灾祸。

(4)领袖的权威

毫无疑问,领袖是群众的引路人。

在每个社会领域里,无论是最高贵者还是最低贱者,只要他一脱离孤独状态,便立刻要处于某个领袖的影响之下。

不客气地说,大多数人,尤其是群众中的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行业之外,对任何问题都没有清楚而合理的想法。

正因为如此,群众才需要一个人来带领他们。

尽管历史经验表明,定期出版物可以取代领袖的作用,但是效果绝没有某个领袖亲力亲为来得直接。它最大的用处就是制造有利于群众领袖的舆论,向他们提供现成的套话,使他们不必再为编造演说词操心。

像这样一个引路人,往往握有非常专制的权威。

我们在近年来的罢工运动中可以发现,领袖的权威无须任何后盾,就能轻易使工人阶级中最狂暴的人听命于自己。

领袖们规定工时和工资比例,他们发出罢工命令,罢工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全凭他们一声令下。

由于我们政府的软弱与妥协,使得自己越来越没有力量。因此,这些领袖和鼓动家正日益倾向于攫取政府的位置,用自己的权威和信条,逐步地取代国家的威信与法规。

这些暴政带来的结果是,群众在服从他们时,要比服从政府温顺得多。如果因为某种变故,领袖从舞台上消失,群众就会回到当初群龙无首、不堪一击的状态。

在一次巴黎公共马车雇员的罢工中,政府尝试了种种办法,也没办法让骚乱的群众平息下来;而当两个指挥罢工的领袖一被抓起来,这场罢工便立刻结束了。

领袖之所以会拥有如此的权威,是因为群体的奴性心态。

可以说,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

他们是如此倾向于服从。因此,不管谁自称是他们的主子,他们都会本能地表示臣服。

(5)两类不同的领袖(上)

和生物的多样性相比,领袖的类型显得很是十分单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天下的领袖都是一样的。

大体上,这些首领和煽动家可以分成明显不同的两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意志力的持久度。

第一类领袖往往充满活力,但是只拥有一时的坚强意志。这一类领袖通常一身蛮勇,在领导突然决定的暴动,带领群众冒死犯难,让新兵一夜之间变成英雄这些事情中,他们特别派得上用场。

比如说,拿破仑手下的内伊元帅就属于这种人,甚至于连拿破仑也不得不对他感到钦佩。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里,他奉命指挥左翼对抗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军。当时他的手下只有五万名毫无经验的新兵,而这位元帅面对他们念念有词,祈求士兵们奋勇作战,夺得最后的胜利。

他热泪长流,感人至深。这一切都被聚集在身边的新兵看在眼里,他们的士气一下子就高涨起来,每个士兵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虽然他们对战争一无所知,但浑身却充满了力量,急着上阵抗击敌军。

于是,迎着英国方阵密集的排枪,法军一排排地冲锋,全然不顾伤亡,踏着死者的尸体不断前进,而当他们面前出现了一道壕沟时,冲在最前面的士兵毫不犹豫地跳入沟中,用自己和战马的尸体将沟填平,为后面的战友打通道路。

在意大利的统一战争中,加里波第也属于这种人物。他虽一无所长,却是个精力充沛的冒险家。他只带领一小撮乌七八糟的渔夫、水手、矿工、木匠,就能够拿下古老的那不勒斯王国,尽管它拥有着一支纪律严明、装备精良的军队。

不过,尽管这类领袖的活力是一种应予重视的力量,但它却不能持久,很难延续到使它发挥作用的兴奋事件之后。

当这些英雄回到日常生活中时,他们往往暴露出最惊人的性格弱点。他们虽然能够领导别人,却好像不能在最简单的环境下思考和支配自己的行为。

可以说,第一类领袖具有这样的特点,在某些条件下,他们本人也受人领导并不断地受到刺激,总是有某个人或观念在指引着他们,有明确划定的行动路线可供他们遵循,不然他们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6)两类不同的领袖(下)

和第一类领袖相比,第二类领袖更为罕见,他们的意志力也更持久。

尽管这一类领袖未必那么光彩夺目,但他们的影响力却要大得多。我们在这些人当中,常常可以找到各种宗教和伟业的真正奠基人,比如圣保罗、哥伦布和雷赛布都属于这一类。

这一类领袖或是聪明机智,或是心胸狭隘,或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然而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这个世界,实际上是属于他们的。

第二类领袖所具备的持久意志力,是一种极为罕见、极为强大的品质,它足以征服一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能够究竟成就什么,并不总是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挡住它,无论自然、上帝还是人,都无法阻挡他们的步伐。

关于强大而持久的意志能够造成什么结果,来自法国的德赛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新的例子。

在1854年,雷赛布从埃及人手中取得了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权力。在十年的时间里,他将这条运河凿通,成为了第一个把大陆分成两半的人。他所成就的事业,在过去三千年的时间里,即使是那些最伟大的统治者也没能做到。而他后来败在巴拿马运河的开凿上,但那是因为他年事已高的缘故,包括意志在内的一切事情,都会在衰老面前屈服。

如果想说明单凭意志的力量能够完成什么事业,只需仔细想一下与开凿苏伊士运河时必须克服的困难有关的历史记载就足够了。

在雷赛布的事业中,他战胜了一切阻力,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而他在遭遇一切反对意见、一切与他作对的联盟、一切失望、逆境和失败时,都没有灰心丧气。

英国人尝试着打击他,法国人与埃及人犹豫不决,在工程初期,法国领事馆居然也带头反对他,有人试图用拒绝供应饮水,使他的工人因口渴而逃跑;包括海军部长和工程师在内,一切富有经验、受过科学训练并且有责任心的人,全都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他的敌人。

这些人全都站在科学立场上,断定灾难就在眼前,预言它正在逼近,并且计算出它会在某日某时发生,甚至就像预测日蚀一样言之凿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成为一位真正的领袖,不是只靠信仰与技巧就足够的,这也正是人类历史上野心家与宗教狂居多,伟大的领袖却寥寥无几的原因。

我们可以断言:涉及所有这些伟大领袖生平的书,不会包含太多的人名,但是,这些名字却会同文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永久地联系在一起。

(7)领袖的名望

对于如何动员群众,你可能已经有所领悟,甚至可能很快列举出一些手段。它们或许是正确的,不过比起一个关键性要素来,这些手段都可能会黯然失色。

这个要素十分重要,在这里,我们把它称为领袖的名望。

如果想在很短的时间里激发起群体的热情,让他们采取任何性质的行动,譬如掠夺宫殿、誓死守卫要塞或阵地,就必须让群体对暗示做出迅速的反应,其中效果最大的就是榜样。

不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群体应当在事前就有一些环境上的准备,尤其是希望影响他们的人应具备某种品质。

举个例子来说,在1815年的2月26日的傍晚,拿破仑带着三名将军和一千名士兵乘着七条船趁着夜色逃厄尔巴岛。拿破仑以充满自信的腔调向布下们宣称,他可以不放一枪就到达巴黎。

三天后,拿破仑在法国南部的儒安湾登陆,一整个掷弹兵团阻挡了他的去路。当将军们提醒拿破仑潜在的危险时,拿破仑再一次为部下做出了榜样,他迎着枪口走了上去,向那些阻拦他的人朗声宣布,他是他们的皇帝。

那些士兵果然没有向拿破仑开枪,甚至还脱帽向这位昔日的皇帝致敬。当效忠于波旁王室的军官发出进攻的命令时,整营的士兵调转枪口,加入到拿破仑的队伍中。

在通往巴黎的一路上,拿破仑所向披靡,法国民众欣喜若狂,成团成师的军队重新投入拿破仑的麾下,一直护送他重登皇位。只花了十九天的时间,拿破仑就凭着赤手空拳,完成了一场神话般的政治变革。

我们看得出,拿破仑之所以能够东山再起,与法国民众的情绪具有莫大的关联。在波旁王朝复辟之后,法国领土上四处皆是外国军队。很显然,这种刺激激起了法国民众的民族热情,特别是那些曾经随着拿破仑东征西讨的军人,往日的辉煌与现状鲜明的对比,很容易使他们想入非非,继而在目睹拿破仑的时候陷入莫名的狂热之中。

然而我们不该忽略一点,那就是拿破仑的特殊身份,民众的确有着一定的狂热情绪,但是除了拿破仑,恐怕没有人可以让他们再陷入想象。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能说,是一个恰当的领袖选在恰当的时候做出了恰当的举动。

领袖可以利用他的名望,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还要提到,但是,当领袖们打算用观念和信念——例如利用现代的各种社会学说来影响群体的头脑时,就需要借鉴其他的手段了。

(8)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一:断言

每个领袖都有自己独特的动员手段,其中有三种手段最为重要,也十分明确,即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这些手段的作用或许不如榜样的力量更快,然而一旦生效,却有持久的效果。

第一类手段是断言法,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

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

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以简单断言的文风来写作。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政治事业的政客,还是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断言的价值。

一个著名的例子发生在16世纪的瑞士。帕拉齐斯被人尊称为“炼金术士的顶峰”,他写了很多研究炼金术的文字,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掌握了炼金术的秘密。这样的大话不但没有影响他的声誉,反而引起了全欧洲的关注。话说得越是坚决、狂妄,那些狂热的人就越崇拜他。

帕拉齐斯很可能懂得如何用断言来影响群众,因为在此之前,他就成功地在这个方面进行过尝试。

他原本是位著名的医生,在33岁那年,成为了巴塞尔大学物理学和自然哲学的教授,算得上年少有为。学生们喜欢听他的课,于是他越发地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他当众烧毁了许多前辈的著作,口出狂言地说,这些著作还不如他的脚后跟所蕴涵的知识丰富。这种疯狂的举动使他的崇拜者们愈加狂热,帕拉齐斯的名望如日中天。

我们在前文说过,群体是最极端的,他们很容易陷入偏激的情绪之中。而不负责任、不经调查的断言,往往代表了最极端的说法。它不容置疑,言之凿凿,很容易在群体之中产生影响。

特别是当群体已经陷入狂热状态时,这时你所面对的就是一群脑子空空的躯壳,无论说什么,群体都会相信,而这时你所需要做的只有一样,就是大胆地给出结论,让群体开始振臂高呼。

(9)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二:重复

如果只下断言,效果往往不会最理想,因此这时我们还需要第二种手段——重复。

拿破仑曾经说过,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而另外一句谚语也说,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

这就是说,那些断言的事情,必须要通过不断地重复才在头脑中生根,并且这种方式最终能够使人把它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

事实上,我们只要看一看重复对最开明的头脑所发挥的力量,就可以理解它对群体的影响。而且,人脑的生理机制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