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

第3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第3章

小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上,第3卷第40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话讲得何等深刻啊!

    它为我们所有在文化思想战线工作的同志,为所有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指明了根本方向。 每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者,都应当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力争成为够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能够真正做到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给人民以营养者必先从人民那里吸收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表现能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各类文化精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 1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1

    前  言

    196年1月,丁关根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十四大以来,中央就关系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重要决策,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五中全会规划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跨世纪蓝图。 现在,中央确定,把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十四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 这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是宣传思想战线的一件大事,必将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宣传思想战线要加大工作力度,唱响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为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创造良好氛围。《求是》杂志作为中共中央主办的理论刊物,担负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和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任务。在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宣传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宣传事关全局的一系列决策和举措等方面,《求是》杂志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求是》杂志编委会作出决定,在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过程中,为迎接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要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为此,我们编辑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一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文献关于精神文明的论述。(1)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

…… 16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文明和思想道德文化方面的重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精神文明”的概念,但他们关于“文明”

    、“精神生产”

    、思想道德文化等论述,至今仍显示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2)选编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论述。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们的著述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是我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人,他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论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选编了他们的部分重要言论。(3)选编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文献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大体反映了我们党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脉络。第二部分为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点摘编。 我们拟出了14个方面的问题,大体上按照文章发表的时间顺序,对10多年来报刊上的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文章,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摘要整理,力求尽可能准确地反映理论界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过程、理论探索以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由于报刊上资料丰富,在选编中难免存在“遗珠”之不足,加之分类是否恰当,需要广大作者、读者指正。第三部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部分图书、文章目录。 由于时间紧迫,报刊有关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文章篇目仅选自194年1月至196年5月,这是需要读者原谅的。总之,这是一本集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精神文明研究成果的资料书、工具书和索引书,旨在为有志于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志们提供参考,为迎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提供服务。本书是在《求是》杂志总编辑邢贲思同志的支持下编写的,我和

…… 1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3

    副秘书长曹燕明同志具体做了总体策划、组织协调和最后审定工作;葛洪泽同志协助做了全书的统稿工作。 周溯源、孙珉、肖景华、刘彦、陈蓓、郭效青、徐传良等同志为编辑本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此外,办公室秘书处、总编室资料处、图书馆、校对处、计算机室和红旗出版社的许多同志为本书的出版尽心尽力,这样才使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献给读者。 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由于认识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诚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刘忠礼196年6月19日于北京沙滩北街2号

…… 18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文献关于精神文明的论述

…… 19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精神文明

    (一)马克思 恩格斯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反谷物法同盟)。

    (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04页)

    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 如果硬说由于所有劳动者的一切需要都已满足,所以人们才能创造更高级的产品和从事更复杂的生产,那就是撇开阶级对抗,颠倒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上半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04页)

…… 2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3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3年3月17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76页)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2页)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2页)

…… 21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 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恩格斯:《致约。 布洛赫》(1890年9月21—[2]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5—696页)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

…… 2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5

    (恩格斯:《致瓦。 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732页)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

    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1—292页)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3年3月17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77页)

    正如我们在罗伯特。 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

…… 23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年9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

    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授的那种东西。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活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 技术学校的部分开支应当靠出售这些学校的产品来补偿。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