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卖故事 >

第19章

卖故事-第19章

小说: 卖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种横扫千军的市场开发却并不能一直一帆风顺地继续下去。原因在于,石油孕育的巨额财富使得各个国家纷纷开始重新考量自己脚下的土地,而俄国巴库喷出原油后,低廉的煤油开始在市场上掠夺标准石油公司的地盘。

和许多创业者的遭遇一样,一旦市场培育成功,模仿者便接蹱而至。激烈的海外竞争更加激发了洛克菲勒的斗志,设立海外机构已迫在眉睫。1888年标准石油公司第一个海外分支英美石油公司成立,很快就将英国市场全盘拿下。两年后,标准石油公司又在德国的不来梅成立了德美石油公司。然后,以鹿特丹石油输送站为基点,开始向法国等地辐射影响力,并签订了一个向法国供应原油的合同。其后又买下了荷兰、意大利等国石油公司的部分股份,再通过一场在印度开展的激烈的价格战,标准石油公司在全球市场已再无敌手。

19世纪末,亚洲市场进入了标准石油公司的视线范围,上海、横滨、神户、加尔各答、孟买和新加坡等地一批代理人纷至沓来。拥有十万名员工的标准石油公司占据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石油产业链,举目业界,无人能及。

市场的逐渐饱和注定要催生产品的替代者。果然,就在洛克菲勒将他的石油帝国触角伸向全球各地的同时,天然气的应用开始进入了他的视野。1883年,一个商业集团把天然气用管道送到了匹兹堡。洛克菲勒是敏感的,他不能容忍有人从他的商业帝国中分走一杯羹,于是着手让标准石油公司在天然气的领域里大展拳脚。占据了资金优势的标准石油公司两年内就把天然气从宾夕法尼亚州西部运到了俄亥俄州和纽约州的各个城市,没过几年,泰特斯维尔、布法罗和其他十三个地区的天然气公司已尽掌控在洛克菲勒手中。

或许是幼时的遭遇使然,洛克菲勒的危机感从未停止过,即使在他组织了庞大的标准石油帝国以后,噩梦仍旧总是不期而至并反复纠缠。他开始思考梦中的场景:如果石油枯竭,标准石油公司的管道和炼油设备将被弃之如敝屣;反之,如果石油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市场上,早晚有一天会跌入价格恶战的漩涡之中。

事实上,他有意无意间透露出来的恐慌情绪也给标准石油公司的高层们带来了不安,甚至在一次高级经理的会议上,有人提议公司转行,理由是石油太让人觉得不稳当了。洛克菲勒在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起身祷告:上帝会赐予我们想要的一切。

很快,这种油田枯竭的状况影响了石油帝国的长足发展,尽管标准石油公司在炼油、运输和销售等方面非常厉害,可是那时它还只拥有四个石油生产基地。鉴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油田业已枯竭的现状,他们将不得不使用俄罗斯原油,而这样做只会把标准石油公司搞垮。

将产业向上游拓展已是箭在弦上,于是洛克菲勒催促手下赶紧建立原油储备。奇迹出现了:1885年5月,有一支勘探队在俄亥俄州寻找天然气的时候,意外发现一片油田。这种无心插柳的行为大大振奋了美国的石油企业,到那年岁末,这块油田的四周一下冒出了二百五十多个石油井架,并一直延伸到印第安纳州。

不过,上帝保佑了石油业的同时,也为他们出了道难题:原油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在燃烧时会在灯上形成一层薄膜,而且这片油田含有太多会腐蚀机器的硫化物,还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

这些难题使得不少人知难而退,但洛克菲勒对俄亥俄…印第安纳的油田依然信心十足。为解决质量问题,他请来著名德裔化学家赫尔曼·弗拉希,这位科学家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将原油中的异味去除,让它像其他石油一样,可以上市销售。不过,和洛克菲勒的自信相比,业界对此很悲观,而标准石油公司的高层们也在心里打鼓,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位著名的化学家能不能攻克这个科研难题,如果不能,对标准石油公司而言将无疑是个巨大的灾难:此前对这块油田的投入如何收回,是否会因此影响购买其他油田的时机?

只有时间知道这一切的答案。

喜爱记账的洛克菲勒决定在此豪赌一把,很快,董事会对这种行为提出了严正的抗议,支持和反对的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投资一度陷入僵局。洛克菲勒决定用自己的钱投资,如果两年后投资失败,所有的损失都由自己承担,如果成功,公司只要把他投进去的300万美元给他就行了。

油田被买了下来,因为没有市场,标准石油公司只得将这些原油存储起来,到1888年,存量达到四千万桶以上。洛克菲勒没有理由不焦灼,大笔的投入和来自董事会的非议、科研项目迟迟未能获得成功……阴霾笼罩在他的头顶。除了依靠科学家,洛克菲勒决定自己寻找这些石油的新用途。

为了给这些散发着臭味的石油找到婆家,一批批推销员被洛克菲勒派到铁路公司,劝说他们用石油取代煤炭,但是,这一切的进展很不明显,事情被迫回到原点,而两年期限也很快就到了。

峰回路转的是,就当洛克菲勒陷入窘境时,弗拉希的科研出乎意料地取得了进展:用氧化铜去硫法取得成功。此前的存货变成了大把的美金,标准石油公司全力以赴地投入了石油生产。洛克菲勒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并购。1890年,联合石油公司等大型石油生产公司被他收购了,从此标准石油公司成了该行业的绝对老大。

已经没有人再怀疑标准石油公司在业界的霸主地位了,垄断企业的鼻祖洛克菲勒一跃成了时代的象征,也因此被评头论足。从现代商业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如果被一家公司所垄断,对行业或消费者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会导致行业的创新萎缩和定价霸道。很快,各种反垄断的游行在美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竞选的党派被迫在施政纲领中对这种垄断行为大加谴责。

如洪水般涌来的批评使政府开始展开对洛克菲勒的审查,而站在财富顶端的洛克菲勒对此却展现了不屑一顾的神情。在纽约市最高法院的问询过程中,洛克菲勒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证明,标准石油公司不是一个垄断企业:公司有七百位股东,有一百余家对手,与俄罗斯石油业展开激烈竞争。

但是,这一切都无法说服法官,委员会的最终结论,依旧将标准石油公司钉在了垄断的铁板上。洛克菲勒不得不将自己的大笔财富陆续捐出,可是财富的增长速度太快,远远超出捐出的金额。

从贫穷中成长起来的洛克菲勒大概没想到,有一天钱太多居然成了他的烦恼。得想出个一劳永逸的法子。于是,芝加哥大学应运而生,而这也奠定了洛克菲勒此后的慈善工作的方向。

无从猜测洛克菲勒建立大学的原因,人们看到的是,洛克菲勒越来越不爱在公共场合露面,甚至不愿意这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大学与自己的名字联系起来。校长请他参加学校周年活动,但他却只愿意在学校漫步,或许,当一生看尽了商场的纷争之后,洛克菲勒愿意从绚丽归于平淡。于是,当他依旧像小时候那样,盯着路面走上主席台时,三千多学生和教授难以相信,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传奇人物:戴着丝质礼帽,穿着一身普通礼服。

1895年,洛克菲勒逐渐淡出了他一手组建的石油帝国,尽管正值五十六岁的壮年。此后,他深居简出,直至九十八岁去世。

从来没有人敢这样讲述自己

1905年,一代飞机大王霍华德·休斯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出生了。休斯的父亲是一位石油商人。老休斯早年做石油生意时没有赚到多少钱,后来,他从一个朋友那儿买下了一种新型的钻井机,这种钻井机很先进,其特殊的空气压缩式回转锥能够穿透坚硬的岩层,给石油开采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老休斯于是成立了专门生产这种钻井机的休斯工具公司,获得了巨额利润。正当父亲的事业发达的时候,小休斯出世了,他是独子。

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会讲故事的分两种,一种是通过讲述别人的故事或者是编一些虚构的故事而为自己带来辉煌的,还有一种是通过不断创造着传奇的故事,引起人们广泛注意而终获辉煌的,休斯属于后一种。

休斯在少年时代非常害羞、孤僻,也不喜欢上学,唯独对机械很感兴趣,他从小学到中学共转学七次,最后没有拿到高中毕业证。休斯十六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因麻醉失败而死在手术台上,这个悲剧给了休斯沉重的打击,也导致日后他对药物产生了异乎常人的敏感反应。两年后,休斯的父亲死于心脏麻痹,只活了五十四岁。父亲留下的资产约合75万美元。父亲的葬礼之后,巨额财产由谁来继承成了焦点。虽然休斯已经十八岁,有了继承权,但有的亲友认为他尚未成年,应该选一个监护人来督导他。法院去征求休斯的意见,此时休斯一改往日的羞涩和腼腆,他据理力争,结果法院取消了监护人,他向银行借了贷款,把亲戚们应得的财产都买下,成了父亲公司唯一股东,与此同时,他与所有亲友断绝了联系,他说:“我不需要这些亲戚,他们只会让我感到心烦!在这个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此时,人们在洛杉矶附近发现了新油矿,休斯公司的钻井机变得非常抢手,但是休斯并不感兴趣,他的梦想不是钻井大王,他对拍电影倒是有着很大的兴趣。但他一开始踏入电影界的时候,路途有点坎坷。休斯投资拍的第一部影片是《花花公子荷根》,那时年少的他被一个声名狼藉的演员劳夫·格雷普斯骗了,这部影片由这个人自导自演,结果最后一败涂地,休斯因为这部电影赔了8万美元。但休斯不甘失败,他对电影依然抱有极大的热忱,又开始筹划投资第二部电影。这回他选中了一个很好的剧本,是一部喜剧,叫《阿拉伯之夜》。虽然参演的演员都没什么名气,但这个电影却大获全胜,在试演后,全美最受欢迎的里波利剧院就立刻向他提出长期放映的要求,这在电影界是史无前例的。《阿拉伯之夜》在1929年获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喜剧片奖。休斯感到很得意,但并不满足,没过多久,观众对喜剧片和枪战片都不感兴趣了,这时必须用新的题材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休斯其实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他不擅言谈,于是他选择用电影来表达。他想起了自己自幼热爱机械,热爱飞机,被这样的灵感所启发,他想到了一个新电影《地狱天使》,是关于飞行员兄弟和超级美女三角恋爱的故事,有速度、有激情、有争吵,这些因素决定着这部电影绝对卖座。疯狂的休斯对导演说:“一定要使用真的飞机,可以去买法国空军或德国空军的战斗机,要拍出比实战还刺激的空中大战效果。”导演听了这话简直惊呆了,这得花多少钱啊!疯子才会干这种事情!用模型就可以完成拍摄,为什么非要用实物呢?导演认为他做不来,便辞去了职务。年仅二十二岁的休斯不肯罢休,决定自己来做导演,这次拍摄规模空前,租用了八十七架飞机,包括英国的SE5战斗机和骆驼号轰炸机、法国的斯巴达战斗机、德国的佛克战斗机,雇佣了一百三十五名飞行员和两千多名临时演员,连启用的摄影师人数几乎都占好莱坞摄影师总数的一半。这件事大大震惊了美国电影界。休斯在拍摄过程中又突发奇想,要拍德国的齐柏林号飞艇袭击伦敦的场景,他要将真飞机在空中击落。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感到震撼。他的朋友和同事们竭力阻止这个疯狂的计划,但休斯不为所动:“是的,我一定要买下那飞艇,然后让它在空中爆炸,我要拍摄它燃烧的场景。没关系,必须这样做。”在拍摄轰炸的场面时,休斯要求飞行员从距离地面三十米的高处往下冲,撞在地面上。没有一个飞行员愿意冒这个险,谁都知道这是在赌命,休斯说:“让我来飞给你们看!”他竟然真的自己上了飞机,正如飞行员们估计的那样,当飞机俯冲向地面时,突然翻了个跟头,休斯没来得及跳出来,飞机就呼啸坠地了。人们都以为他这次必死无疑了,但命大的他却从燃烧的飞机中爬了出来,没受多大的伤,只是脸上添了一块伤疤。出院后,休斯继续坚持要拍摄那个疯狂的动作场面,并非每个人都像他那么好运,有三名飞行员和一名机械师因为拍摄这个场景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在这样惨痛的代价下,1929年,拥有“空前的大制作”之称的《地狱天使》终于制作完毕,《地狱天使》首映那一天,大约有五十万人来到洛杉矶街上,大家都想见这个疯狂故事的创造者休斯一面,整个洛杉矶的交通几近瘫痪。

出人意料的是,在几部电影上映之后,休斯投资拍电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