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西方社会思想史 >

第76章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76章

小说: 西方社会思想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解其学说的最佳途径也许是把它当作更有系统也更透彻的一种互动论。

    《社会世界的现象学》是舒茨的主要代表著作。

    舒茨同意韦伯,社会行动必须被确定为赋予意义的经验,但舒茨并不认为韦伯真正说明了行动如何获得意义,或行动者彼此如何获得理解的。舒茨批评经验科学都把世界当作预先给予自己的对象,却忘了经验科学本身连同其全部工具,都是这个世界的各个成分。科学果真希望成为“严格的”科学的话,那么必须具备的与其说是表现于逻辑及数学之形式上的严格性,还不如说是阐明科学的起源和科学受到“预先给予的东西”的世界的制约,科学就是从这一世界中产生出来并活动于它之中的。这一先于客观化的科学反映的世界,就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就是感觉、企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将来的现象的世界。希望弄清楚自己根基的社会学应当转向这个世界。应当把探究社会世界藉以构成为一意义整体的过程作为出发点,而不是预先假定社会世界已经具有了意义并考察其后果。社会世界的理念化和程序化不应被视为“理所当然”

    ,而应依据常识的范畴和人的构造来解释。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探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据以组织其经验,尤其是那些社会世界的经验的一般原则。”

    ①

    经验的组织和意义的构造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居于中心地位。

    ②对胡塞尔来说,对象的意义并非对象本身固有

    ①舒茨:《社会现实的问题》(海牙,1962年)

    ,第59页。

    ②参阅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译本,第2页。

…… 550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345

    的,而是意识赋予的,而这种意义赋予的活动,也即对象在意识中被构造的活动。胡塞尔直接把现象学归结为可能意识之对象的构造问题。

    ①舒茨将这一思想应用到“社会世界如何获得其意义”的问题上,就变成为“社会世界的经验如何被构造得有意义”的问题。在舒茨看来,这些构造,乃是社会行动者藉以解释其行动情境,把握他人的意图和动机,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合作,以及一般说来参与社会世界一切活动的根源。因此,要求在理论和经验层面上对构造活动的内容与性质进行系统的考察。如果从社会理论的根基处着眼,这些构造的性质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因为这一“从头开始”的社会理论涉及的是一个日常生活和经验的社会世界,“它是使社会现实的世界不被科学观察者所虚构的非存在世界所取代的唯一的最终保证。”

    ②

    “社会世界的经验是如何被构造的”

    这一问题自然是要询问常人如何组织其日常生活的经验,但这一问题则是超越了日常经验的素朴态度(又称“自然态度”)而提出的其实质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社会学学者的问题。

    素朴态度认为社会世界是自始存在并在他们辞世后继续存在下去的客观实在。

    现象学的社会理论则要揭示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确切说互动所创造、维持和改变的,揭示出为常人实际所用但却多半不自知不自觉地保持社会现实感有序性的方法。这要求现象学社会理论研究常识和日常经验的认知的

    ①胡塞尔:《笛卡尔沉思》(海牙,1960年)

    ,第81页。

    ②《舒茨文集》(海牙1964年)

    ,第2卷,第8页。

…… 551

    45西方社会思想史

    若干重要特征。首先,日常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为舒茨名之为“自然态度的搁置”所渗透的世界。

    ①人们普遍地不怀疑,事物一如其向我们显现的那样,过去的经验将为今日行动的可靠指导。普通事物及事件的客观性及类型建立在“习以为常”或“信以为真”的基础上。如果人们不是把这个“信以为真”的日常世界作为问题来怀疑的话,至少把对它的疑问暂搁起来。

    人们相信他们共享一个现实世界的经验。

    其次,舒茨指出,行动者所指向的对象是在一经验之流中通过一系列主体的操作而能动地构成的。

    这里面特别有意义的思想是,对自然物或社会物的构造是藉不断的“认同综合”

    (syntheses

    of

    identification)而持续更新的。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这些对象尽管形态上或行为表现上有变化,但仍稳定地保持为“自身同一”的对象。第三,社会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在一个为“现有知识库”

    (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所提供的“熟识的或似曾相识”(familiarity

    and

    preacquainBtanceship)

    的框架内被构成的,该“知识库”

    的产生完全是社会的,对社会成员来说,知识库组成了一种“最高的现实”

    ,一种形成和指导所有社会事物及事件的绝对现实感。行动者运用这种知识库和现实感去处理与其环境及他人的关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知识库并非有关世界的全部现有知识,就其实际效用而言,它们就是世界本身。第四,这种社会知识库采取了类型化的形式。这种行动者据以分析社会世界的类型化知识是非精确的可修正的知识。但在自然态度下,人们

    ①《舒茨文集》(海牙1962年)

    ,第1卷,第299页。

…… 552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545

    对经验、行动的组织服务于实用的目的,故对此类知识的有效性仍普遍地不存疑虑。最后,舒茨指出,通过行动者的一种“彼此交换视野”

    (re-ciprocity

    of

    perspectives)的能动过程,就能达到对行动者的彼此主观状态的理解,(即胡塞尔所谓“交互主体性的理解”

    ,Inter-sub-jective

    underBstanding)

    ,尽管行动者各自的视野、人生经历和动机等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对这个世界并非同一的经验,但他们仍可视其经验就所有实践目的或兴趣而言是相同的。

    在阐述日常经验的知识时,舒茨加了一个重要的补充,说这类知识与科学知识很少共同之处。科学知识合理性的主要标准是:在分析社会行为时从形式逻辑的观点来看的手段—目的关系的一致性、语义学上的明晰性、情境的确定与科学知识的一致性。

    常识的知识按上述科学的标准似是不合理的,因其包含了许多含糊的陈述、暗示、意会、猜测,假设、模棱两可、心照不宣等。但依舒茨的观点,常识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其合理性体现为源于“实践的兴趣”

    ,并以“实践目的”为依归的“实践的推理”。而这正是观念化日常生活世界的主要思路。因为在常识世界中很少严格的手段—目的的合理行动,“行动至好是部分地合理,而其合理程度也有许多等级。”

    ①

    舒茨把“生活世界”规定为最高的经验现实,他对这一世界的分析,力求回答行动者如何通过互动创造一个共同的主观世界,以及这种创造对于维持社会现实具有何种意义等

    ①《舒茨文集》(海牙,1982年)第1卷,第3页。

…… 553

    645西方社会思想史

    问题。

    60年代后期蔚为时尚的俗民方法论可视为舒茨工作的更细致更具体的发展。

    (2)俗民方法论

    俗民方法论一词,是加芬凯尔(H。

    Garfinkel,1917—)类比“民俗学”

    (ethnology)这一文化人类学中通用的术语而构想出来的。顾名思义,俗民方法论就是对“俗民或普通人”

    (ethno)在社会互动中所使用的“方法”

    (method)的“研究”

    (ology)。

    俗民方法论者自认为(并且其它许多社会学家也认为)

    提出了一种激进的新范式,向目前存在的有关社会秩序概念进行挑战,从功能主义到符号互动论无一例外。特纳认为这种挑战空话多于实在。

    ①特纳还具体分析了俗民方法论从芝加哥互动学派汲取的诸多启发,例如,通过布鲁默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注意行动者在互动的情景中如何创造意义或作出定义。其重点在于互动的过程,在于行动者用何种方法建立一种他们对世界具有共同经验的感觉。再如,戈夫曼强调行动者用姿势去创造在特定社会场景中的印象,并倾向于强调印象处理过程本身,而不强调行动所指向的目标。俗民方法论者与戈夫曼一样,关心行动者在社会场景中创造印象的技巧。

    ②

    然而,俗民方法论确与我们迄今为止所讨论的社会理论

    ①J。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540页。

    ②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543页。

…… 554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745

    有许多不同。首先它反抗公认的社会理论,尤其是结构功能主义,批评它日益脱离日常的社会经验。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背景看,它促成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转变:它摆脱与我们大多数人所经验到的社会生活甚少关联的、高度抽象的理论范畴,循着舒茨的理路,直接关注日常生活的世界。

    第二,俗民方法论对向为社会学理论所关心的社会秩序问题提出了具有挑激性的质疑。它反对帕森斯的方案,即把社会秩序的现实视为结构性规范性的“外在的”东西,个人通过反映这种结构规范的文化价值来内化这个现实,从而支持社会的秩序。

    俗民方法论否认社会秩序有其自在的现实性。多少与符号互动论一样,它认为秩序是行动者在互动中赋予某种情境的,是他们通过创造及共享事物的意义和情境定义创造出来的。但互动论尚还承认如此产生的社会秩序,并且关心形成各种明确的和意会的共同定义、规范及价值观的条件,从而有可能解决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问题。而俗民方法论则对究竟是否存在着一种由共同定义、规范及价值观等构成的秩序现实的问题存而不论(放入括号内)

    ,我们所能谈论的仅仅是行动者对定义、价值观之类的东西取得一致的印象从而产生的一种“秩序感”

    ,“俗民方法论者不问社会怎样才可能有秩序,而问怎样才可能有秩序感”。

    ①因此,形成了什么样的定义和规范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中心问题,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行动者如何才会对定义、规范之类的东西取得一致的印象?通过什么方法人们可以看到、描述和证明定义和规范的存在?以

    ①同上,第544页。

…… 555

    845西方社会思想史

    及人们如何利用其相信定义、规律的存在这一点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现实感?社会成于社会成员的共谋并仅仅持存于其成员对它具有共同经验的感觉中。以家庭为例,实证主义社会学用角色概念描述为社会结构的家庭在俗民方法论眼里似只是关于家庭结构的共同感觉。

    家庭成员共享一种对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共同时间;共享一种共同的空间或至少有权进入其间并对非家庭成员关闭;他们有唯其成员知晓的秘密,需时时提防外人的窥探;他们表现和赋予身份以一种个人生平的整体性,而这对整体性乃是在家庭持续再创造的小天地中创造的和维持的。

    ①

    在这段话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家庭性”被描绘成一种共同的领悟,观念及休戚相关的东西,如果我们视同样的事物是休戚相关的,如果我们“讲着同样的语言”。电子书

    ,我就与你一样是同一家庭的成员。第二,作为一客体的家庭,必须藉其成员的行动给予维持和一再确认的。

    最后,传统的社会学方法大多是科学理性取向的,它们假定行动者对自己的行动,对社会世界及社会秩序多少具有自觉的认识。帕森斯的人性图景既是合理化(手段—目的之合理化)

    的又是社会化(认同社会规则及共同的价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