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西方社会思想史 >

第23章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23章

小说: 西方社会思想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面临的不再是确定基本人权和寻求对基本人权的有效政治保障的问题,而是要理解和改善已经建立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似乎既是某种自然的事物,同时又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最高阶段;英国有其强大的经验主义传统,英国的哲学家自然会从这一传统汲取启发其方法论的资源;最后,苏

    ①参阅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第200页。

…… 164

    第七章18世纪苏格兰学派社会思想751

    格兰的社会境况较为复杂,其农村地区还保留了较多的封建因素,但其大学为加尔文教的自由独立精神所鼓舞已成为文化的中心;与英国其它部分一样,苏格兰低地部分正在成为活跃的工商中心,但罗马法律仍有很大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刺激苏格兰学者去理解这迅速而又不平衡的社会发展。

    ①

    72休谟:人性的科学A18世纪是物理学的英雄时代。

    苏格兰学者热衷于把牛顿的科学模式当作一个普遍有效的模式,以此建立关于人的科学。休谟的《人性论》有一个很有意味的副标题: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

    休谟相信,“在人类的行动中,正像在太阳和气候的运行中一样,有一个一般的自然规程。有些性格是不同的民族和特殊的个人所特有的,正如有些性格是人类共有的一样。我们关于这些性格的知识是建立在我们对于由这些性格发出的各种行为的一致性所作的观察上面的;这种一致性就构成了必然性的本质。”

    ②人类行为、制度等表现出的巨大差异,证明了教育和政府所起的作用,但我们仍可以发现包含在人类动机和行为中的一致性,如同机体组织所有的那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出自于人性的稳定性。

    人性的知识对休谟来说乃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因为我们知道

    ①参阅霍索恩:《启蒙运动与失望》,第28—29页。

    ②休谟:《人性论》中译本,第441页。

…… 165

    851西方社会思想史

    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从感觉、联想中获得的观念。

    观念的反映论、报道性是启蒙运动的共识,但休谟运用到人性科学上而得出的结论却大大动摇了理性的世界观。启蒙学者都相信运用理性发现的真理,足可以设计和创造一个理性的王国。但休谟认为,自然是现象的复合体和过程,通过观察和经验得以为我们所了解,但自然不是标准,一经发现,就能以之作为是非善恶的依据。

    科学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但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或应该成为什么。

    在这点上,休谟是实证主义的前驱。

    休谟的人性科学或社会玄学,据熊彼特的看法,实质上是心理学的,“他们的联想主义心理学实质上是内省的,也就是说,它把分析者对自己心理过程的观察看作是知识的有效来源。”

    ①休谟的观点没有为苏格兰学派的其它学者无保留地接受,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多少还是受社会决定的。但在人性科学可以而且必须成为如同自然科学一样的一门独立科学这个问题上他们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也都一致抛弃了对自然概念所作的规范的和价值的阐释。

    休谟人性概念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激情绝对先于理性,本能绝对先于反思。人们常把苏格兰启蒙学者看成是情感主义者。这是一种误解。他们并不鼓吹人要受激情支配,而只是指出人们事实上受情感支配。

    休谟认为,“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理性来解释,而应归结为人的情感的选择,这种情感的活动

    ①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第193页。

…… 166

    第七章18世纪苏格兰学派社会思想951

    不依赖于理智的机能“

    ,因此他认为“理性是、并且也应该是情感的奴隶”。

    ①在这个问题上佛格森走得更远,他怀疑把人类与动物相对立的观点,他说,“人的成就同任何动物的成就一样,是受自然的启发,是本能的产物,并受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各种境况所指引的”。

    ②

    理性的作用在于支持已作的决定,而不是作决定。它分析所发生的事情,但单是理性本身不足以产生任何行为,或是引起意志作用,或确定善恶的标准。

    “情感是一种原始的存在,”理性“除了服务和服从于情感之外,再不能有任何其它的职务”。

    ③

    基于对理性作用的这样一种看法,休谟对社会起源于契约之说大加驳斥。他认为不能由人类的理性机能推出社会结合的事实,后者基于更基本的人性特质之上。对共同体生活的好处的意识是在后来才形成的。社会无法根据人类普遍原则演绎产生。社会契约假设参加订约的个人对于以他们的自然倾向为代价换来的社会契约所欲达到的目的多少具有清楚的意识。而休谟认为,只有在人们仅为其自然倾向所驱使而无任何理智计算时,社会才是可能的。但休谟对社会契约论的批评不同于许多别的批评者。与佛格森不同,休谟没有取消社会起源问题;与后来的保守的批评者也不同,他肯定社会契约论所具有的民主政治内涵。他的批评纯为理论的,依

    ①休谟:《人性论》,第453页。

    ②转引自萨基:《社会学思想史》,第72页。

    ③休谟:《人性论》,第453页。

…… 167

    061西方社会思想史

    据的是反理性主义的人类学,在他看来,维持社会的是人的需要、自然倾向与习惯。社会不能是契约的产物。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对集体生活的种种好处的认识将先于情感和意志。

    总的说来,休谟坚持依人性的特质解释社会生活,而这些特质是先于任何反思的。性的冲动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原则,由两性关系产生了两代人,以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塑造了集体生活最初的一些习惯,通过对此经验的反省,使人开始了解集体生活的种种好处。

    ①人们首先认识到,他们的相互关系中最大的障碍是物品的稀缺,这些物品是人人所欲求的,但由于稀少而无法平均分给每个人。其结果是私有财产的确立,但这同语言的形成一样,并非单个人的行为,而是长期演化的过程。在休谟看来,保障私有财产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条件,劫取财产则是社会最大的乱源。尽管“人类心灵中任何感情都没有充分的力量和适当的方法来抵销贪得的心理,使人们戒取他人的所有物”

    ,②但正是自利心导致了对自己的约束。这种自我约束并非产生于利他的仁慈感情,而是产生于同情。同情的心理机制是联想,指导人的行为的不仅是人们对其自身的直接的利益的考虑,而且还有对别人对其行为的反应的考虑,即能够把自己放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自己行为的利益之所在。

    当人们认识到,“让别人占有他的财

    ①参阅休谟:《人性论》,第526—527页。

    ②同上,第532页。

…… 168

    第七章18世纪苏格兰学派社会思想161

    物,对我是有利的,假如他也同样地对待我“

    ,①一种共同利益的感觉便在全体社会成员中产生,并由此而促成一种约束各自的非义的掠取、保障私有物的占有的稳定的社会安排(规则)

    ,人们因而对他们行为的未来的规则发生一种信心,而他们的节制与戒禁正是建立在这种期待之上。

    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休谟说:“利己心才是正义法则的真正起源”

    ,③“便利、或者说需要,导致了正义”。

    ④这是关于自由产生秩序的最初的一种洞见,后经斯密的发挥和完善,成为自由主义社会秩序观的经典纲领。

    在感情的范围内,而非在理性的范围内寻找社会结合的基础,这是对法国启蒙学者社会思想的突破。在法国学者(孟德斯鸠除外)那里,感情仅被看作反社会的因素,因其不服从理性的规则。但在休谟、斯密等苏格兰学者这里,人的激情却是普遍性的、联合的与真实的因素,而不是理性主义者为之不安的乱源。我们在这时期的苏格兰学者中实已发现这样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后来在保守主义者那里甚为流行)

    ,社会生活基于偏见之上,也就是说,反省之前,总有判断,不论是什么判断。

    ①同上,第530页。

    ②同上,第531页。

    ③同上,第569页。

    ④休谟:《道德原理探究》(芝加哥,1912年)第37页,转引自《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第369页。

…… 169

    261西方社会思想史

    73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

    A亚当。斯密无疑是苏格兰学派中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今天,他的不朽地位主要得自于他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的身份和《国富论》的作者身份,但在其同代人的眼里,斯密首先是道德哲学的教授和《道德情操论》的作者。

    经济学家的斯密与哲学家的斯密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

    他对劳动分工的分析和对同情的分析,看似涉及经济与道德两个根本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基于同一种关系:相互的交换关系。

    休谟已经证明原始的道德(正义观念等)

    起源于同情。

    但休谟只是把同情视为一种在别人的感情中发现类似于自己所曾经验过的感情的内在机能,仅此而已;斯密则具体分析了同情在道德反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休谟最感兴趣的是道德的起源;斯密则更关心道德的功能。休谟要追问的是社会如何可能存在;斯密则探讨社会如何作为个人控制其行为的镜子发挥作用。斯密用“公正的旁观者”(impartial

    spectator)

    ①这个概念阐述了上述的问题,这预示了后来库利(Coley,1864—1929)的“镜中自我”(Loking-glas-self)概念与米德(Mead,1863—1931)的“普遍化他人”

    (general-ized

    other)概念。斯密说:一个人类的生物,如果他与其同类没有任何交往,他也

    ①斯密:《道德情操论》,(伦敦,1911年)

    ,第192页。

…… 170

    第七章18世纪苏格兰学派社会思想361

    可能在某个孤僻的地方长大成人,但他不会想到自己的性情,不会想到他自己情操和行为的合宜或过失;他不会想到他自己心灵的美与丑,如同他不会想到他自己面容的美与丑一样。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不能轻易看到的对象,自然也是他不看的对象,他没有将它们显现在他面前的境子。一旦到了社会之中,他便立刻得到了他所需的镜子。

    ①

    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会想象有一个旁观者从外面观察他的行为,对他的行为表示赞同或谴责。事实上由于经验和习惯的教导,使我们大家都自觉形成了“第三者”的眼光,从一个与自己无关的角度来公正地判断自己。

    ②

    别人作为一面镜子的思想在卢梭的著作中同样引人注目。但他多少把根据他人的观点而形成的社会人视为自我的丧失。而根据休谟和斯密,个人正是观照“镜子”而长成的,在社会之外没有自我。斯密认为,即便是要认清个人自己的利益之所在,也一定要生活在社会中才可能。

    在《国富论》中,道德的交互原则变成了经济的交换原则:个人需要他人,不仅在于需要别人对其行为的认可,而且还在于依赖别人满足其物质需要。市场是一个“公正的旁观者”

    ,通过市场,个人证明其劳动产品的质量,了解他自己是否真正为社会所需要。市场是面镜子,他通过市场来经营和控制其经济活动,如同他假想的“第三者”来控制他的道

    ①同上,第162页。

    ②同上,第192页。

…… 171

    461西方社会思想史

    德行为一样。同人类的其它制度一样,劳动分工并非任何人类智慧的产物,即预想分工可普遍提高效益而刻意设计的,而是出于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的交换的癖好。斯密在这一点显然是把原因与结果混淆了起来。

    正如罗尔所批评的那样,“亚当。斯密所犯的错误是把他当时的社会特征看成是永恒有效的;他把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当代社会秩序中的现象看成是自然的人类动机并且解释为普遍性的原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