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人际-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蛩馈U獬∷廖藜傻耐郎贝釉缟�10点持续到下午4点,有42人被杀害,其中2人是被误当成犹太人打死的。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这次屠杀竟是由于小孩说谎而引起的。赫里安,波兰一个鞋匠的儿子,当时他和父母从20公里外的乡村搬到凯尔采市,住了才几个星期,对城里的生活很不习惯。7月1日,他偷偷搭车回到乡村小朋友之中,3天后又溜回城里。见儿子回来,父亲不禁恼恨交加,拿起鞭子就揍他,并大声责问:“你这顽皮鬼,这几天跑到哪儿去了?是不是给犹太人拐去了?”孩子见爸爸凶神恶煞,害怕了,于是顺水推舟地“承认”这几天是被犹太人拐了去,还谎称犹太人把他拐到帕兰蒂大街7号的一个地窖里虐待他。
第二天上午,愤怒的父亲带着赫里安到警察局去报案。在回家的路上,很多路人好奇地问父子俩发生了什么事,父子俩绘声绘色地说赫里安被犹太人拐去折腾了几天。当时,虽然二战已经结束了,但德国法西斯的排犹思潮阴云未散。几个路人听信了谎言,异常愤怒,声言要对犹太人报复,而捏造的“事实”在几小时内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走样(甚至传说赫里安被犹太人杀害了)。于是,酿成了这一天对犹太人的屠杀悲剧。
如今,赫里安已经年迈了,每当他回想起这段历史,就有一种负罪感。帕兰蒂大街7号这幢房子早已重新修葺,改为纪念馆,让世人不忘过去,珍惜今天。
这篇题为《小孩说谎引起的屠杀》的文章,入木三分地说明了谎言的危害。
那么,孩子究竟为何撒谎呢?从表面上看,似乎孩子不知道撒谎的后果多么严重,所以才随便说谎。其实,这种看法并不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据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孩子说谎一般有三种原因。
第一,他们讲真话受到了惩罚。孩子的天真有时损害了大人的利益,大人的处罚会让孩子以为大人喜欢自己讲假话。
第二,有的孩子撒谎欺骗大人是为了摆脱某种困境。
第三,还有些孩子说谎是说出自己对现实生活中没有东西的一种想象。
以赫里安为例,他离家出走3天后溜回来,“见爸爸凶神恶煞”,自然“害怕了,于是顺水推舟地‘承认’了这几天是被犹太人拐了去”,还谎称遭到虐待等等。显然,当年9岁的赫里安是为了摆脱困境而撒谎,他担心讲真话受到惩罚。
实际上,孩子之所以撒谎,其心态大多与赫里安相似。假如,赫里安的父亲换一种态度,不去恐吓威逼儿子,更不“凶神恶煞”,而是态度平和关切,帮助儿子适应新环境,赫里安怎么会撒那样一个弥天大谎呢?又怎么导致42人被摧残致死呢?遗憾的是,今日中国的许多父母,依然像赫里安的父亲一样,常常让说真话的孩子受惩罚。因此,便有无数个孩子,为了逃脱各种各样的困境,无奈地走上了赫里安之路,给生活带来排除不尽的隐患。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对孩子进行诚实的教育,并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鼓励孩子讲真话,即便真话让人伤心甚至损害自己的利益,也要求孩子坚持讲真话。只有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情体验,孩子才有希望身心健康。
其次,如果孩子说假话,应细心听出孩子假话中所包含的内容,对假话首先是对它的含义的理解,而不是先否定它的内容或责备孩子。从谎言中了解到情况,可以用于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希望。
总之,对待孩子撒谎的办法就是不要引起孩子用谎言为自己辩护,也尽量不给孩子提供说谎的机会。摆事实,讲道理,是对付谎言的最佳选择。同时,可以反复讲述谎言的危害,谎言危害健康,危害生命。谎言总会不攻自破的。让孩子刻骨铭心地记住:人不能撒谎!
第14节:猜疑
有一个国王名叫萨波达,他心地善良、为人慈悲,常济困扶贫、行善积德。天帝释知道这一情况后,很是担心。因为天帝释这地位,并非终生制,无论是谁,只要坚持修善积德,修行到一定的程度,死后便能转生到天堂当天帝释。
天帝释害怕萨波达国王会来夺自己的帝位,就想试探一下萨波达国王,已修行到什么程度,到底想干什么,便找来手下的一个侍从对他说:“下界的萨波达王正在修善积德,名气很大,德行很深。他大概是想夺我的帝位!现在我变作老鹰,你变作鸽子,我追捕你,你就逃到萨波达王那儿,向他求救。他既然心肠仁慈,就一定会救你,然后我去向他索求鸽子。他既然答应救你,就不能把你交给我,也许会买点肉来做交换,但我坚持不答应,他就会割自己的肉,来抵鸽子的命。到时候我耍点小法术,教他无论如何割肉,哪怕把全身的肉都割下来总抵不过鸽子的重量,那他一定会后悔,他以前行善积下的功德,就完全作废了,也就夺不走我的帝位。”
于是,天帝释变成一只体态雄壮的苍鹰,侍从变成一只可爱的小鸽子。苍鹰恶狠狠地扑向鸽子,鸽子便慌慌张张地一边呼救,一边向远处逃去。萨波达王正在王宫处理政事,突然听到空中传来呼救声,抬头看见一只苍鹰正在追逐一只可怜的白鸽。
鸽子东躲西闪实在无路可逃一头扑到萨波达王脚下叫道:“大王!老鹰要吃我,请您救命!救命!”萨波达王说:“你别害怕,我一定救你。”
苍鹰随后扑了过来立在宫殿前,对萨波达王说:“这只鸽子,是我口中之食,现在逃到大王您这儿来了。请大王快把它还给我,我肚子饿极了。”
萨波达王说:“我曾发誓要救度一切众生更何况这只鸽子向我求救,我已?答应它了。人应当言而有信,我不能把这只鸽子交给你。”
苍鹰说:“大王!您说您要救度一切众生,但我今天如吃不到这只鸽子,就会饿死,难道我不是众生之一吗?难道您就眼睁睁地看着我饿死而不闻不问吗?”
萨波达王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再拿些肉给你,你就别吃这只可怜的鸽子了。”
苍鹰说:“那也行。但您拿来的必须是刚割下来的新鲜热肉,否则我不吃。”
苍鹰这么说,萨波达王心中暗感为难。他?想随便找点熟肉打发苍鹰了事但没想到苍鹰只吃刚割的新鲜热肉。
萨波达王想:“到哪里去找刚割下的新鲜热肉呢?如果为此而宰杀其他动物,则我为了救一命,又害另一命,这样的事情不能做。”想来想去,奇書网他决定从自己身上割一块肉来喂苍鹰。
主意打定,便慨然地对苍鹰说:“既然你一定要吃刚割的热肉那我就割一块肉给你吧!”
苍鹰见萨波达王中圈套了,心中暗暗发笑,却一本正?地说:“大王!您能这样做,足见您道德高尚。不过,既然您要普度众生就应当平等地对待一切我虽然只是一只鸟保证也不偏不倚。因此,只要您割下的肉,与刚才的那只鸽子一样重,那么,我保证不再找那只鸽子的麻烦。”
萨波达王说:“好吧!”便让左右取来一具天平。
萨波达王把鸽子放在天平的一端,然后忍着剧痛,手持利刃从自己左腿上,割下一块大致相等的肉,放在天平的另一端。
由于天帝释搞了鬼,天平放鸽子的那一端,低低地向下沉着,而放肉的一端却高高地翘着。萨波达王见状,连忙又割下一块肉,但天平两端仍不平衡。就这样,他两条腿上的肉全割完,鲜血淋漓,流了一地天平放肉的那一端,仍高高地翘着。萨波达王无奈,只得继续割下自己的胸脯与手臂上的肉,一身可割的肉眼看就快割完了,天平还是不平衡。萨波达王急了,挣扎着使出全身仅有的一点力气,一下子扑到天平上,昏厥了过去。
这时,天地震动,天神们纷纷下凡,为萨波达王的高尚行为而感动不已。
天帝释这时也恢复了原形,他唤醒萨波达王,问道:“你之所以做出这种一般人无法做到的善行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想当转轮圣王?还是想当天帝释?在这三界之中,究竟什么是你所追求的呢?”
萨波达王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说:“对这三界中的一切我一无所求,我只希望普度众生。”
天帝释又问:“今天你为了一只小鸽子割尽全身的肉吃了这么多苦,心里觉得后悔吗?”
萨波达王说:“我一点也不后悔。”
天帝释这才明白原来萨波达王不是要抢他的位子,但心中总有那么一点不放心,又追问:“你所说的全是真话吗?”
“当然全是真话。”
“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说的全是真话呢?”
萨波达王挣扎着站起来指着天地发誓说:“天在上、地在下,如果我刚才说了一句谎话,请惩罚我!如果我说的全是真话,请让我的身体平复如故!”
说也奇怪,萨波达王的话音刚落,全身突然长出了新肉,与没割过之前一模一样,甚至连个伤疤刀痕也没留下。
天地诸神看到这种情形,个个合掌赞叹萨波达王的高尚品德,为他恢复健康而欢喜雀跃。
据《贤愚经》卷一《梦天请法六事品》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有的人见到几个朋友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爱人有时对自己态度冷淡一些, 又会觉得爱人是不是有外遇了;单位领导对自己的工作报告不置可否时,就怀疑领导对自己有了看法等等,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或给自己使坏。喜欢猜疑的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 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 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造成猜疑的成原因有以下几种:
1.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 越画
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 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 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 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 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2.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 “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 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 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 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3.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
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 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 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 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农夫,如果失斧后冷静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 或者挑柴时掉在路上,那么,这个险些影响他同邻人关系的猜疑,或许根本就不会产生。 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 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