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狼王坟 >

第99章

狼王坟-第99章

小说: 狼王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宝一书杳无信,青山踏遍未得见。重还家乡再聚日,不在眼前在近前。”王双宝信口吟道。

    “哦,倒还真是她的手笔。”田淑丽点了点头,“这诗中的宝指的是什么?”

    “九节杖。”王双宝脱口而出,“我们已经找到了。”

    “哦!1800多年的宝贝!我能看一下吗?”田淑丽郑重其事,“行吗?”

    “你竟然知道九节杖?”袁士妙开始怀疑起来。

第133章传道之具() 
"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气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所谓九人,即其无形委气之神人,职在理元气;大神人职在理天;真人职在理地;仙人职在理四时;大道人职在理五行;圣人职在理阴阳;贤人职在理文书,皆授语;凡民职在理草木五谷;奴婢职在理财货。”

    —选自太平经卷四十二

    张角传道,手持九节杖为符祝。九节杖,即权杖之仪、传道之具,即是源自于此。

    “袁道长多心了,”田淑丽连忙解释,“我虽不是修道之人,但我对道学很感兴趣。你刚才看到的那些道家典藏,有很多都是我的手抄本。抄来抄去就知晓了一些道家的知识罢了。”

    “哦,”袁士妙对这番说辞并不十分信服,“那本太平经注是不是在你手上?可否借得一观?”

    “十六年前,张娟的确交给我一本古书,”田淑丽起身收拾碗筷,“但同时也交给我一个权利,就是要把这本书交给能我相信的人。”

    “能让你相信的人?”梁小慧快人快语,“我们不是吗?”

    “还不够。”田淑丽笑了笑,将碗筷端到厨房。

    “小慧,”袁士妙给了她一个眼神,“去拿。”

    “嗯。”梁小慧心领神会,一个箭步就冲了出去。

    “田阿姨,”王双宝看着去而复回的田淑丽又问了一句,“张老师给您的那本到底是不是太平经注?”

    “差不多吧,”田淑丽端坐椅上,好整以暇,“全名为南华老仙太平清领书注释全钞,作者是梁昱。”

    “梁昱?”手拿九节杖跑回店中的梁小慧恰好听到了这个名字,非常惊喜,“那是我梁家始祖的名字啊。”

    “当然,我知道,梁昱是兰沃子村的梁姓先祖。人公将军张梁的弟子。”田淑丽看到九节杖的时候眼神有些奇特,“这是九节杖?这么短?”

    “小慧,给田店主看一看。”袁士妙并没有回答,只是对着梁小慧挥了挥手。

    “怎么会这样?”田淑丽很不自然地拍拍额头,“真的有九节?竟然也是真的。”

    “你这是什么意思?”袁士妙的心像一下子被揪紧了,“什么叫作‘也是真的’?”

    “难道你还看过别的九节杖?”梁小慧也很惊讶。

    “田阿姨,这是怎么一回事?”王双宝也呆住了。

    “唉,”田淑丽恋恋不舍地将九节杖还了回去,“就在今天上午,你们来之前宣纸店胡大叔的外孙带着两个人来过这里。他们手里也有九节杖,只是比你们这段要长不少。我把那本古书给了他们。”

    “也有?”袁士妙被这两个字给刺痛了,“难道这九节杖”

    “分成了两部分!”梁小慧替她说了出来。

    九节杖的长短之迷到今天方始得解,原来不知何故此杖被人为分成了两部分。梁小慧手中的那截应该是杖头,较短;而肖成德他们带的较长的那段应该是杖身。

    “他们那段长什么样?”吃惊之余,梁小慧有些好奇。

    “是你们这段的三四倍长,造型有些别致。”田淑丽比划着,“上面有个圆孔,他们说是原来有宝石在那里,后来丢失了。现在看来,那个洞原来是用来连接杖头的。”

    “他们那个也有九节?”梁小慧问题多多。

    “不是,但是上面有四个古体汉字,”田淑丽用手指在桌上写了写,“九杖之仪。”

    “原来是这样。”袁士妙心中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阿姨,您刚才还有两个人?”王双宝对这个更感兴趣。

    “一个板寸头,另外一个仪表堂堂的,你是他们的头儿,也是修道之人。”田淑丽直摇头,她怎么也没想到一个上午就有两拨修道的人来她店里。

    “这三个人就是你能相信的人?”袁士妙还是感觉不可思议,“就是因为九节杖?可我们也有啊。”

    “除了老胡的外孙,其余两个也姓梁,也是兰沃子村人,而且是嫡系传人。”田淑丽无奈地笑笑,“他们也会背诗,也有九节杖。当然我就把古书给了他们了。”

    田淑丽所说的三个人,一个是胡守一的外孙肖成德,板寸头就是梁尧,而那个仪表堂堂的修道之人很可能就是梁友贵。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拒绝我们呢?”王双宝有些糊涂了。

    “因为你提到了张娟,并且说她还活着,又跟我说了那么多鬼啊怪啊的事情,”田淑丽颓然坐在椅子上,“我心想你们肯定拿不出九节杖,那我就不必自责了。没想到,你们竟然也拿出来了!”

    “师傅,还来得及吗?”王双宝试探性的看看袁士妙。

    “来不及了,这会怕是都到中州了。”袁士妙摇了摇头,满脸的失望。

    “你怎么知道他们是梁氏嫡系传人的?”梁小慧还是不太服气。

    “那个板寸头我认识,兰沃子村村长梁友富的儿子。”田淑丽叹了口气,“我和梁友富也是同学,这个梁尧不认识我,但我认识他。他和他大长得很像。而且,这九节杖本就是梁家祖传之物。”

    王双宝坐不住了,他在里屋来回得走来走去,把手插到裤兜里复又掏出来。这时,从他裤兜里掉出一张纸片。

    “这是什么?”梁小慧顺手拣了起来。

    “哦,”王双宝随意的扫了一眼,“这就是张老师给我写的那四句诗!”

    “喏,给你吧。”梁小慧没好气丢在田淑丽面前。

    “你们两个不要这样!”袁士妙终于发声了,“这本古书本来就是梁家的,现在被他们得了回去也算是物归原主!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师傅教训的是,”王双宝第一个反应过来,向田淑丽道歉,“田阿姨,是我们不对。对不起!”

    “我有点明白了,”梁小慧思维跳跃得很快,“这梁友贵是一直在跟着我们啊,我们到哪里他们到哪里,趁我们去收骨琴他抄了近路来找书了!”

    “对,就是这样。”袁士妙同意这种判断,“以梁友贵的智力,这区区一首诗难不倒他。”

    “他们来的时候也说到了你们,”田淑丽也略带歉意的说道,“除了没提到张娟,其余的差不太多,不过远没有你们说的详细。而且你们还有张娟那首诗的原件,看起来你们才是真的。”

    “原本就没有真或假。”袁士妙摇了摇头,“这个梁友贵是正是邪我们也搞不清楚,说不定那本书给了他会更好呢。”

    “师傅,你明显是自我安慰。”梁小慧呛了一句。

    “小慧”王双宝拉了拉她,不让她继续说下去。

    正当里屋的气氛一片凝重之时,柜台外传来了胡抱元的声音。

    “小田,他们什么时候走的?书找到了?”

    “胡大叔,”田淑丽忙走了出去,“他们还在。书被你外孙和另外两个人要走了。”

    “肖成德?”胡抱元看了看随后走出来的袁士妙等人,“他根本就没在店里。我回去的时候,店里一个人也没有。”

    “当然没在了,”袁士妙心情不佳,“他和另外两个人回中州了。”

    “师傅,我们去哪啊?”王双宝打开柜台盖板走了出来。

    “去兰沃子吧,”袁士妙想了想,“好久没见过你父母了,去看看他们。”

    “他们不会是趁我们去收血族邪物的时候来的这里吧。”胡抱元大体听懂了,一脸的遗憾。

    “是这样。”田淑丽有些纠结,不知道该说什么。

    “也别急着走吧,”胡抱元展现出他成熟稳重的一面,“小田这店里也有许多道家的经典,也是古书,你们可以先看一看,想一想,再做决定。”

    “书都没了,还看什么看?”梁小慧撇撇嘴。

    “我们修道之人,修得是本心,一切随缘。”王双宝看了眼师傅,又看了看小慧,“我觉得这里的古书非常好,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看看,选一些喜欢的东西。再说了,田阿姨为了这些古书做出这么多的努力,我们应该关心支持才对。您说对吗?师傅?师姐?”

    “双宝说的对。”袁士妙点点头,“我们还是选书吧。至于别的事情,慢慢再说。”

    “这样才对。”胡抱元捋须微笑,“那我就先回店里去了。”

    袁士妙师徒三人放下心中的杂念之后,心境逐渐平和。慢慢的,他们被各种版本、各位名字批注的道家典籍古本所吸引,沉浸在求知的乐趣之中。

    “你们每个人都选几本书,”袁士妙看了眼两个埋头苦读的徒弟,欣慰地说,“不要把这里当成阅览室。我们是来购书的,选几本最合心的,带回去慢慢读。”

    “师傅,”王双宝正捧着一本书读得如痴如醉,听闻此言方才抬起头来,“这里有本阴元符录,比谢成功那本阴元符集厚多了。很多理论知识都有详细解释。更离奇的是这作者,您看一下。”

    “谢仓实?”袁士妙愣了,又仔细看了几遍,这书的作者竟然真的是谢仓实。

    “只是谢仓实整理的罢了,”田淑丽就在近旁,接了一句,“原作者不可考。”

    “你从哪得来的?”袁士妙问。

    “这本啊,就在镇上。”田淑丽想了想,“十几年前,有人送上门来的。我看着像是道家书籍,就放在道家典籍这一类里了。”

    “好吧,这本我们买了,”袁士妙看了看梁小慧,这小丫头竟然捧了厚厚一沓,“这些都要买?”

    “是啊。”梁小慧笑嘻嘻的。

    “这些啊,”田淑丽接了过去,在柜台上用计算器计算着,很快有了数字,“一共一万一,给你们去了零头,一万块钱吧。”

    “一万块钱?”梁小慧的眼睛瞪圆了。

    “这些好多都是手抄本,当然贵了,”田淑丽笑得意味深长,伸手从柜台暗格里取出一本放在那沓书上,“买了这么多,就送你们一本吧。”

    “这是什么?”王双宝离得最近,顺口念了出来,“南华老仙太平清领书注释全钞?”

第134章意外收获() 
田淑丽喜欢抄书,因为能多赚些钱,更重要的是她确实是太喜欢抄书了。尤其是那些经典古书,语言简炼、行文优美。在抄写的过程中,不仅能陶治情操、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能全身心的进入书本的境界,妙不可言。

    太平经注在她手中十年了。看着那老旧残破的书本,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田淑丽终究还是动笔了。她查缺补漏,细心研究,最终将这本书完完整整的誊抄完成。

    这本经过整理重新抄写的太平经注是田淑丽的心肝宝贝,本来她是不想拿出来的。但是经过一番良心的考量,以及袁士妙等人的良好表现后,她做出了改变。

    “什么?”梁小慧尖叫一声冲了过来,“对呀,你喜欢抄书,这本就是你抄的吧?”

    “这本更完整,是我抄的,你们要么?”田淑丽面带微笑。

    “你舍得吗?”袁士妙轻声相询。

    “书赠有缘人,”田淑丽十分果绝,“你们比我更适合它。”

    “田阿姨,您的意思是,原本有些残破?”王双宝尽量保持着头脑的清醒。

    “是的,我费了十年的心血才将其补齐续整,”田淑丽轻轻摩挲着书的蓝色封皮,“虽不敢说毫无错误,但肯定就是按照作者的本意续写的。”

    “你又不是修道之人怎么会看懂道家的经典?”梁小慧的话又快又狠。

    “我祖上也是修过道,我这里又有这么多的道家经典,”田淑丽取过一张大牛皮纸将这沓书包起来扎好,“而且我邻居胡大叔也是茅山派的道士。”

    “你祖上修过道?”袁士妙接过了那本太平经注和阴元符录,只有这两本没有被包进去。

    “据我所知,青山镇下面这八个村的都有修道的传统,只是近一百年慢慢的被人遗忘罢了。”田淑丽看了眼梁小慧,“修道并不是兰沃子梁家的专利。”

    “哦。”袁士妙似乎想到了什么。

    “师傅,付钱吧。”梁小慧不在乎田淑丽的疑似反击,她这人活的简单,只要心情好,什么都无所谓。

    袁士妙执意多刷了五千块钱,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嘱咐田淑丽若有困难可尽管找她帮忙。千恩万谢之后,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古书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