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狼王坟 >

第98章

狼王坟-第98章

小说: 狼王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肖成德一脸的不快,“梁尧这个废物,还是什么太平道的嫡系传人,狗屁不是!”

    “快中午了,”胡抱元站起身来,语气沉稳,“成德,你看回店,我跟袁道长还有这两个小朋友出去办点事儿。”

    “外爷?你们去做什么?”肖成德有点奇怪。胡抱元只是他远房的外爷,平时见他总有一点敬畏,今天很反常。

    “这你不用管。”梁小慧摆摆手,“看好你的门儿就行了。”

    现在已是中午十一点多,走出宣纸店后马上迎面一阵热气扑来。王双宝去车上取了阴沉木箱和九节杖,在胡抱元的带领下穿过一条小胡同,径向后面走去。

    “老六,我上一单元去趟。”经过门卫房时,胡抱元对里面正在打瞌睡的老头儿打了个招呼。

    “你去那干啥?”老头儿探出头来,王双宝一眼就认为这就是正月里他们遇上的那一位。

    “收鬼。”胡抱元随口而出的两个字刺激的那个老头儿缩了缩脖子。

    “去吧,单元门没锁。”老头儿倒是很痛快。

    关于一单元顶楼闹鬼的传说一直在青山镇上流传。胡抱元本就是茅山道士,又是他埋得骨琴,当然能对症下药、药掉病除。久而久之,镇上人都知道他有这本事,因而这栋楼的任何怪事都会找他来解决。

    “你这乾坤袋里装得是什么?”一进入单元门,胡抱元扭头就问,“又有极阴之气又有极阳之气的?”

    “方形的箱子就是装血族邪物的,极阴。”袁士妙接过话头,“那根细细长长的是根棍子,九节杖,极阳。”

    “九节杖?!”胡抱元大惊失色,“太平道张角的九节杖?”

    “是的。”王双宝点了点头。

    “看来,不管是出自何种原因,什么目的,你们的确就是收取这些邪物的正确人选啊。”胡抱元不再言语,快步上楼。

    年逾古稀的胡抱元身体很不错,一口气上了七楼。

    “胡道长,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把钥匙啊。”七楼的阴气让梁小慧很不舒服。

    “不用,就在这里。”胡抱元拍了拍消火栓。

    “又在这里?”梁小慧一下子记起了三江楼二楼的鬼灯,也是藏在消火栓之内。

    “又?”胡抱元有些奇怪。

    “在这墙皮之下吧,”袁士妙不想说太多闲话,躬下腰去轻轻敲了敲消火栓内的墙皮,“能感觉到。”

    “对,就是这里。”胡抱元大致指了个位置,“埋得不深,随便找个棍子就能挖出来。”

    “不用。”袁士妙招招手,王双宝乖乖地将阴沉木箱递了过来。

    袁士妙接了过去,掂着乾坤袋打开了木箱,对准了胡抱元指出的位置。很快,那墙皮就出现了皲裂。一根肋骨形状的东西探出头来。紧接着,墙皮越掉越多,整个骨架都钻了出来。骨琴缩到了大小合适的尺寸,嗖的一下就被阴沉木箱吸了进去。

    “这,这”胡抱元目瞪口呆,“这还真不是我中原之物啊。”

    “是的。”袁士妙合上箱子,指了指地上脱落的墙皮以及消火栓中的浅洞,“这个怎么办?”

    “不要紧,我会让老六找人来收拾的,”胡抱元转身感受了一下,“这楼道已经恢复正常了。”

    “嗯。”王双宝开心地点点头,这是他大姐的房子,能及时解决是最好不过的了,“下一步就是找那本书了!”

    “镇上有个古书店,你们要不要去那里碰碰运气?”胡抱元一朝心愿得解,心中感慨万千,“说不定有意外的收获呢。”

    “那里会有吗?”梁小慧表示深深的怀疑。

    “去看看吧,说不定会有呢。”王双宝想起了北斗七星中的自己的本命星“玉衡”,再看看手中捧着的阴沉木箱,心中忽有一点灵犀。

    “剑走偏锋,我们这就去走一趟!”袁士妙拍板定了下来。

第132章太平经注() 
青山镇古色古香,除了那些老式的建筑之外,还有类似古宣纸店和古书店这样的百年老铺为其增色。说到这个古书店,其实并不难找,就在古宣纸店的一侧。只不过因为店面较小且隐蔽,经营又多是晦涩难懂的古代书籍,自然少人光顾罢了。

    沿着古宣纸店向东数十米,走到尽头再往右拐几步,一个不起眼的小书店就到了。上面有个醒目的招牌—“青山宝书”。

    “青山宝书?”王双宝呆住了,张娟那首藏头诗就能找到这四个字。

    “可能是巧合。”袁士妙轻轻拍拍他,带头走了进去。

    店外烈日炎炎似火烧,店内却是清凉无比。更难能可贵的是,这股子清凉和宣纸店不同,很纯正,并没有邪祟阴气的存在。

    “小田,”胡抱元敲了敲老式的柜台,“我是宣纸店老胡,这几个人是我的朋友,你招待一下。我有事,先回店里去了。”

    古书店的店主还没出来,胡抱元就先行告退了。宣纸店里只有肖成德在值班,怎么说他也是胡抱元的领导,早点回去是应该的。

    “欢迎光临!”一个长相俊美的中年女子从里屋走了出来,看到袁士妙时愣了一下,“是你?修道之人?”

    “你是店主?”袁士妙记了起来,早上去宣纸店时,店里曾有一位女顾客,看来就是此人。

    “呵呵,有缘,有缘。”田店主用围襟擦了擦手,那条围襟上沾满了墨迹,“我叫田淑丽,在里面练字呢,本来寻思这大热天的不会有人来。”

    “你这种店生意好吗?”梁小慧直言不讳,“现在还有人逛实体书店?还尽是这种线装古书?”

    “自己的店没有租金,”田淑丽不以为意,“这些线装古书有特定的消费人群,饱不着也饿不着。”

    “我们是来找道家经典的,”王双宝环顾四周高高的书柜,“在哪个区域?”

    “这边这边,”田淑丽从柜台里面出来,径直走向一个书柜,“都在这里了。老子、庄子、荀子等人的著作都在这里,各种版本都有。”

    “好,好,好,”袁士妙随便抽出一本道德经来,马上就被内容吸引了,“这是唐玄宗注释的,全是文言,你们是从哪进来的?”

    “这本啊,”田淑丽凑上前去看了一眼,“这本是我抄的,我闲着没事就抄书。有些销量大的也刻版印刷。”

    田淑丽字如其人,清丽隽永,看着非常舒服。

    “像这样的书多少钱一本?”袁士妙起了惜材之心。

    “您还是找找需要的吧,”田淑丽妩媚地笑了,“像您这样,恐怕全书店的书都想要了呢。”

    诚如田淑丽所言,这个书架上所有的道家藏书几乎都吸引了袁士妙的注意力。不独袁士妙,就连梁小慧和王双宝也深深的被吸引了,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师傅,这本是朱元璋批注的,这个版本我找了好久呢。”梁小慧高兴得手舞足蹈。

    “师傅,这本是丘祖的,看样子像是明朝的古本!”王双宝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书籍。

    “等一等,”袁士妙深呼一口气,定了定神,“别忘了我们来的目的!”

    “你们要是想找特定的图书,”田淑丽面带微笑,“这里有目录。还有啊,那些书不能乱翻,有些的确是古本,万一翻坏了就太可惜了。”

    “田阿姨,您是田集的吧,”王双宝上前套着近乎,“我们想找几本跟太平经有关的。”

    “太平经?”田淑丽一双素手快速翻阅着目录,“都在这里了,有十几本呢。你们等一下,我去帮你们取。”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相传东汉方士于吉获南华老仙所赠此书。而南华老仙,有人认为就是庄子。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时,天公将军张角借此广招部众,宣传道家思想。此书在唐代之前在道教之中地位显赫,至宋代时逐渐为人淡忘。

    田淑丽将书找到后小心地放在方桌之上,嘱咐一番之后便离开了,回到里屋之中。

    “她怎么走了?”梁小慧奇道,“不怕我们偷东西吗?”

    “少说两句,”袁士妙白了她一眼,“人家这叫懂礼识趣,还透着对我们的信任。不要在这里胡说八道。”

    梁小慧吐了吐舌头,开始将注意力放到了眼前这些线装书上。

    “师傅,这里有一本太平要术。”王双宝轻轻抽了出来递了过去。

    袁士妙翻阅一番,答道:“太平经年代久远,曾有人将其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命名太平要术,下部为太平清领书,这本太平要术和我们知道的那个有本质的不同。”

    “哦。”王双宝轻轻放在一边,又去找别的书了。

    “此书原本有十部一百七十卷,因年代久远,散秩丢失严重,现存不到六十卷。你们两个在找的时候,一定注意看注解部分,”袁士妙想了想又补充一句,“注解的人应该是黄巾军的一员,有可能是张氏兄弟,也有可能是他们的部属。”

    “不在眼前在近前,”王双宝并没有急于去翻找,他突然想起了张娟那首藏头诗的最后一句,“既然书店叫‘青山宝书’,那最后一句很可能就应在这里。”

    “为什么不是我们村子呢?”梁小慧表示质疑,“再说了,这店至多一百年,那本书怎么会流落到这里呢?”

    “村子里有那么多人在寻找这本书,而且找了很多年,根本没有一点线索。”王双宝想了想,“也就是梁尧说他爷出殡的时候见过张老师进过西屋。这是唯一靠谱的信息。”

    “所以呢?”袁士妙出言鼓励。

    “有可能张娟将这本书带到了这里。”王双宝用眼神扫过桌上的图书,“这店名应了藏头诗的前两句。诗的第三句讲到了再聚,我们三个人就是再聚啊。还有最后一句,应的就是这里,这里就是‘近前’。”

    “什么在这里?”梁小慧边翻找边嘟囔着,“我根本就没找着。再说了,这里算哪门子‘近前’?”

    “双宝的意思,这里是古宣纸店的‘近前’。”袁士妙懂了。

    “可是书在哪里呢?”梁小慧翻完了,一掐腰瞪着王双宝。

    自从复活之后,王双宝的脑筋就变清楚了。后来修道读书以及在中州数月的经历让他的分析能力更进了一层。有时候甚至超过了梁小慧,让她有些不服气。

    “田阿姨!”王双宝走到柜台旁,对着里屋呼喊几声。

    “怎么了?”田淑丽快步走了出来,“这么快就找到了?”

    “我跟您打听个人儿,”王双宝很有礼貌的样子,“兰沃子村的张娟您认识吗?十年前她是一名民办教师。”

    “认识啊,”田淑丽点了点头,“她是黑山张的,我是田集的,中学时我们是同学。”

    “应该挺熟的吧,”王双宝追问了一句,“02年她有没有交给你一本书?书名应该是叫太平经注的。”

    “你们是谁?”田淑丽开始警惕起来。

    “我是全真教袁士妙,这两个是我的徒弟。”袁士妙连忙上前解释,“他们两个都是兰沃子村的,曾经是张娟的学生。”

    “哦。”田淑丽的态度以不复之前那样热情,“我们两个关系普通,我也没收到张娟的什么书。你们自便吧。”

    “十年前张老师突遭横祸失踪,所有人都以为她死了,”王双宝犹不死心,“但是她却没有死”

    “没死?”田淑丽一脸的震惊,“她在哪儿?”

    “她的故事比较长”王双宝看了眼师傅,得到支持后又转过头来。

    “你们进来吧,”田淑丽轻叹一口气,打开了柜台盖板,“正好到午饭时间了,咱们边吃边聊吧。”

    午饭相对简单,只是煮了一大锅面条,再用韭菜、鸡蛋开的卤子浇到上面。虽然普通,但是味道很好。

    王双宝第一个吃完的,开始讲述张娟的故事。与梁小慧相比,王双宝更实诚些。他不知道哪些东西不该讲哪些东西又该讲,只是将知道的全部都说出来,也不管对方能不能接受。就这样,在梁小慧的补充下,他约摸讲了半个小时才结束。

    “烟消云散?”田淑丽皱起了眉头,“她这算什么?”

    “张娟心中有股子执念,在弥留之际被血族的人救起,成为血族的播种者。其实她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死了,但是血族的邪术让她以人类的形态在世上又‘活’了十年。当她死的时候,身体瞬间回复到了应有的状态。”袁士妙知道王双宝讲得太多,对方很难接受。

    “你刚才说张娟给你留了一首诗,既是藏头又是指明太平经注的下落?”田淑丽稳定了一下情绪,“那道诗的内容是什么?”

    “一宝一书杳无信,青山踏遍未得见。重还家乡再聚日,不在眼前在近前。”王双宝信口吟道。

    “哦,倒还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