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否与他的‘表’完全相应,只有他自己能完全知之。”
确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并不为人们所关注,更多的时候我们只需向自己交代。或许外人看来并非真的表里如一,但自己心知是便已足够。著名思想家钱玄同先生便是一个真正做到表里如一的人。
钱玄同出生于清末旧官吏家庭,所受封建礼教颇多颇严,所以,他对三纲五常等旧礼教最痛恨,反对也最坚决,是一个敢于向旧礼教宣战的先锋大将。但他自己却是一个极守礼法的人。例如他反对包办婚姻,主张自由恋爱,但对由哥哥包办的婚姻非常珍视。妻子身体不好,他关心体贴,照顾周到。有人曾以此为由劝他纳妾,他严词拒绝,说:“《新青年》主张一夫一妻,岂有自己打自己嘴巴之理。”他还说:“‘三纲’像三条麻绳,缠在我们的头上,祖缠父,父缠子,子缠孙,一代代缠下去,缠了两千年。新文化运动起,大呼解放,解放这头上缠的三条麻绳。我们以后绝对不许再把这三条麻绳缠在孩子们头上!可是我们自己头上的麻绳不要解下来,至少新文化运动者不要解下来,再至少我自己就永远不会解下来。为什么呢?我若解了下来,反对新文化、维持旧礼教的人,就要说我们之所以大呼解放,为的是自私自利,如果借着提倡新文化来自私自利,新文化还有什么信用?还有什么效力?还有什么价值?所以我自己拼着牺牲,只救青年,只救孩子!”
的确,在对待子女的恋爱上,他多次表示做父母的绝对不干涉。1937年7月15日,他亲自发请柬邀请亲朋好友百余人到中山公园今雨轩,为其长子的自由恋爱举行订婚仪式。他即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赞自由恋爱是进步,并再次大声呼吁:“反对包办式的婚姻!”
思想上的突破与行为上的守礼看似矛盾,实为言行的高度统一,这一点或许外人不明,但在钱玄同先生心中却异常明朗。表里如一,能带给人尊重和信任,它本身有一种近乎本能的、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同时还拥有让人生充满宁静与幸福的魅力。
蓦然回首,成功尽在明澈心
于贤明者或许已无足轻重的成功,早已出现在他们蓦然回首之处。他们的成功与德行相伴,一如冯友兰先生的成功与其道德人生相伴一般。成功的结果,已不重要,但成功的过程却需一颗明澈之心,方能看透兴趣、信念、谨慎、坚韧、创新之类于成功而言的重大意义。唯此,成功之过程方能顺遂人意。
凭心之所好解成功之匙
要想知道将来应该做些什么事,必须先问一问自己的兴趣是在什么地方。
——《哲学的精神》“青年的修养问题”
要使咖啡香甜,正确的做法不是一个劲儿地往杯子里加糖、加奶,而是将看似无味的咖啡搅拌开来,让隐藏的香味完全散发出来。
人生也是如此。人的一生就是一杯本就馥郁四溢的咖啡,善于把握人生的人,知道自身的优势,也知道如何花时间和精力将其慢慢地发挥出来。这样的人生,必然如浓郁的咖啡般,单是其最初的味道便足以令人着迷了。另外一些人,他们也有着美好的愿望,期望自己的人生也能充实多彩,却不知该把力气用到哪里。于是,他们一会儿尝试一下这个,一会儿学习一下那个,终究也没到找到一件最适合自己的事情。其实,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类问题,只是有些人发现了,有些人却忽略了。
那件最适合自己的事情就是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有可能成功。冯友兰先生便是如此。从16岁时,阅读《逻辑要义》开始,他便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哲学。这一兴趣在他心中激起的理智热情,从来未曾消退过,无论现实的环境变成什么样子,他都始终坚持着对哲学的热爱与钻研。冯老人生最初的味道由哲学而来,对哲学的不懈追求,便是让其散发出来的最佳选择。
正如冯老所说:“要想知道将来应该做些什么事,必须先问一问自己的兴趣是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件事感兴趣,那么那件事和他的性情一定是很相近的。”显然,于冯老而言,他的成功便是源自于与性情相近的哲学。
其实,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合理地应用它,使其中浓郁的成功气息散发出来。然而,这个道理并非人人都懂,当你真的明白这一点时,也就距离成功不远了。
2001年5月,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上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四把锁在抽屉里,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其他四把锁在哪一只或哪几只抽屉里?”
一位刚移民美国的中国内地学生,恰巧赶上这场考试,看到这个题目后,一下慌了手脚,因为他不知道,它到底是一道语文题还是一道数学题,他交了白卷。考试结束,他去问他的担保人——该校的一名理事。理事告诉他,那是一道智能测试题,内容不在书本上,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回答,但是老师有权根据他的观点给一个分数。
这位大陆学生在这道9分题上得了5分。老师认为,他没答一个字,至少说明他是诚实的,凭这一点应该给他一半以上的分数。让他不能理解的,他的同桌回答了这个题目,却仅得了1分。同桌的答案是:盖茨带的是财富抽屉上的钥匙,其他的钥匙都锁在这只抽屉里。
后来,这道题通过电子邮件被发回国内。这位学生在邮件中对同学说:现在我已经知道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凡是回答这把钥匙的,都得到了这位大富豪的肯定和赞赏,你们是否愿意测试一下?说不定从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
据说有一位聪明的同学登上了美国麦迪逊中学的网页,他在该网页上发现了比尔·盖茨给该校的回函。函件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答案就是:兴趣。
“我喜欢做什么?”“我最擅长什么?”发现并准确地判断自己【文、】的兴趣所在,然后沿着【人、】兴趣之路,去做自己【书、】钟爱的事情,心底自会涌出【屋、】一种幸福感。即便在前进的路上会有挫折与坎坷,这种秉持兴趣的幸福感所催生出的创造力和持久的热情,也能帮助你将其一一克服。这一切都是缔造成功的元素,其中的原动力则来源于兴趣。
之所以能,因为相信能
在这些情形之下,问题之解决,既刻不容缓,而我之所信,就能使它自己实现而是真。
——《理想人生》“论比较中西”
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因信念而伟大。也就是说,一个人走在通向成功的途中,他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信念。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在你疲倦时,抚慰你的心灵,直到你获得成功。俄国的列宾曾经说过:“没有原则的人是无用的人,没有信念的人是空虚的废物。”一个人不怕能力不够,就怕失去了前进的信念。拥有信念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可战胜的人。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随笔集《理想人生》中,曾讲过这么一段话:
若是我们在深山之中,前有深渊,后有猛虎,我若跳过深渊,就可逃出性命。此深渊之宽我似能跳过,而又前无经验,不敢必有把握。但是我若自信我能跳过。我就立时胆大气壮,而只此胆大气壮,就能使我跳过,就能使我所信是真。我若自信我跳不过,我就立时胆怯腿战,而只此胆怯腿战,就能使我跳不过,也就能使我所信是真。在这些情形之下,问题之解决,既刻不容缓,而我之所信,就能使它自己实现而是真。那么为什么不“用意志去信仰”呢?
确实如冯老所言,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有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会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难。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堆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看起来毫无希望的废墟走去。他每天早上送儿子上学,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这样做无济于事,回家去吧!”
“冷静些,你要面对现实。”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人们都摇头叹息地走开了,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们,因为他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我们又饿又渴又害怕,现在好了。”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是信念,让父亲找到了自己的儿子;也是信念,让14个孩子得以死里逃生。信念,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永远不要失去信念。唯有如此,才能远离绝境,才能迈向成功。正如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所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
怕失败就不做,永远与成功绝缘
一切事都是可以成功,可以失败,怕失败就不要做。
——《理想人生》“人生成功之因素”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抛向空中的硬币,只有在落下的那一刻,才知道究竟哪面朝上。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亦是如此,不到最后一刻,都不会知道结果到底如何。每个人都期望着成功的来临,却也无法避免失败的造访。
我们谁都不愿意失败,因为失败意味着以前的努力将付诸东流,意味着一次机会的丧失。不过,一生平顺,没遇到失败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为了避开失败的挫折与打击,人们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终于从神仙那里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理想人生》中,讲述了一个《阅微草堂笔记》的故事:有一个棋迷,有时赢,有时输。一天他遇到神仙,便问下棋有无必赢之法。神仙说是没有必赢之法,却有必不输之法。棋迷觉得能有必不输之法,倒也不错,便请教此法。神仙回答说:“不下棋,就必不输。”由此,冯友兰得出的结论是:一切事情都是可以成功,可以失败,怕失败就不要做。
然而,冯老的人生,并不像他自己总结的那样,新中国成立之际,面对好友的劝说,冯友兰先生并未随同他们一起南渡,而是选择留下来,重新开始。其实,依冯老在南京政府中的地位与威望,只要紧紧追随,他必然还能享受此前的种种优厚待遇。相反,于当时不太了解社会主义的学者们而言,留下来,在共产党的天下生活,无疑是一个冒险之举:成败是无法预测的。但冯老毅然地选择留下,选择在一个新的社会中,开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