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处世与礼仪 >

第115章

处世与礼仪-第115章

小说: 处世与礼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工作时间内,不得打私人电话。 
掌握电话交谈的艺术
在社交活动中,电话使用频率相当高,掌握电话交谈的艺术十分重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打电话,二是接电话。
(一)打电话
谁打电话,谁就是这次电话交谈的主动行为者,所以要打电话肯定是有目的和原因的,或是告知对方某事,或是有求于对方,或是节日问候等等。
拿起听筒前,首先应明确通话后该说什么,如果内容多,就打先个腹稿,尤其给陌生者或名人、要人、上司,给对方以沉着,思路清晰的感觉,接通电话确证自己接通的电话号准确无误时,应立即简要报明自己的身份、姓名及要通话的人名,当对方答应你“稍侯”应握着话筒静候,假如对方告诉你,要找的人不在,切不可鲁莽地将话筒“喀啦”一下挂断,应道“谢谢”。
向对方发出邀请或通知对方时,应把话说得简单明确又符合礼仪规范。假如电话交谈的内容比较多,问明对方,应以商量的口吻再另约时间,或约对方过会儿再打来。
由于话筒传声与面谈有差异,因此,将话筒贴得太近或离得太远都不是好习惯,一般地说,音量以听清对方声音为标准,语速相对平时说话慢些,必要时,可用升调向对方投去友好的“微笑”,让对方感到亲切,但不可装腔作势,拿腔拿调。
在公共汽车上或其他公共场合打移动电话,要注意长话短说,不要喋喋不休,语调过响。(二)接电话
电话铃响,拿起话筒,首先以礼貌用语,通报自己的单位名称,明确所找的人后,可立即回答,如遇要找的人不在,可婉转回答对方或告诉对方过会儿再打来,对方有重要事可转告或被要求记录下来,应认真予以记录,其中的重点内容再复述一遍,以证实是否有误。
当电话交谈结束时,可询问对方,说些客套话,这既是尊重对方也是提醒对方,最后可说“再见”,一般是在对方放下话筒后再放下自己的话筒。交谈中(包括电话交谈)要使朋友做到“投机”、“合拍”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遵循的规范礼仪,还要注意交谈中的“忌讳”,一般注意以下四点:
1.内容应以双方共同感兴趣、需要商量的事为主,对别人不愿谈及的事或容易引起悲痛伤心的事,应尽量回避,如遇不得已而提及,语言应婉转含蓄。
2.交谈中避免提及对方的生理缺陷。
3.不应随便议论长者和名人,特别不应把他们的私生活当作谈资,否则给人留下浅薄无聊的印象。
4.交谈中,如果无意涉及某些话题,刺伤了对方,应立即道歉,请求原谅,这是交谈中应有的风度。 
要乐于归还你的借款
借钱和还钱是人们之间常常会发生的事情。一般来说数量越大,这种联系越大,数量如果很小,借者就容易忘记。
借用者,一个男士或女士不应该向自己的好朋友或亲戚之外的任何人借钱。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借款也应该认真对待。借邮票、代价券或零钱的人,及从小店主那里赊一盒香烟或一瓶墨水的顾客,应该用手写的方式来提醒自己,并把它放在醒目的地方。
借用者应该尽快偿还。首先,只有这样做才是礼貌的,其次,这件事延迟的时间越长,借用者就越容易忘记。
习惯性的借用是没有理由的。这种不经意的习惯会使好意的出借者感到厌烦,并且给借用者带来坏名声。
比较可行的是向一些商业代理借用适当数量的一笔钱,而不是向个人借。和代理行打交道要比和个人方便地多。如果一个朋友或亲戚愿意借出一笔相当数量的款项,明智的借用者就应该就此交易签订书面证明,并且写明确归还时间。
出借者在说行或不行之前应衡量后果,他应该知道这样做是否会有所牺牲或引起自己的不满,以及借用者是否可靠。他应该明白,借用者能够及时归还,否则常常会伤害双方的友谊。
对任何借款的请求,最简单的回答是立即默许,不要过分推让,然后忘记它。如果借用者忘记了还钱,那么这种好意就得不到回报了。通常,人们还是乐于归还的。如果借的是很小数量的一笔钱25美分、1美元或2美元之间的,例如付个小费或出租费,就不太好意思要求归还了,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也别说,下次让对方付钱就是了。如果借款的数量比较大5美元或更多最好是适当的在一个星期或两星期之后提醒一下借用者。人们可以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并且假定他是乐于归还的,只不过忘记罢了。 
人际交往中的招呼礼仪
招呼用语言表示的是打招呼人与被打招呼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关系。如果遇到熟人打招呼或别人给你打招呼,你装作没看见,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1.“你吃了吗?”
这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比较普遍的招呼语。“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大多数劳动都求的就是能够吃饱肚子。因此,问对方有没有吃饭便是对方的一种关心。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问题已经得以解决,然而,“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却流传了下来。但是,现在的这句招呼语基本上没有了原来的意思。它只是一种形式,不再包含原来的内容,问声“你吃了吗”也单单是一种招呼,表示“我看见你了,跟你打招呼呢。”至于对方真得过且过吃饭没吃饭,都是无关紧要。所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你吃了吗”的问话逐渐被新的招呼语所代替。
使用这保存招呼语时要特别注意场合,在卫生间打招呼,显得语言极其贫乏,彼此也显得尴尬。
2.“你干什么去?”
这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招呼语,与对方擦身而过,为了表示看见了对方,以此语代替一切语言。至于对方干什么却都无紧要,只是表示一种问候。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因为“自己干什么”是属于个人的隐私,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这句问候语出现在中国,也反映了国人的一种心态,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句话也将逐渐被新的招呼语代替。
3.“你在哪儿发财?”
这是中国近几年才时兴起来的问话。在中国漫长历史中“君子重义不重利”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入,“利”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促使全国人民奔富裕,并以“发财”相互祝福。所以,这句招呼语如实反映了近几年来从上到下以经济为中心奔富裕的文化心理,折射出初得温饱后人民的更高追求,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4.“你这段时间忙吗?”
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都在为事业,金钱,生活而忙碌,奔波。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喜欢用“你这些时间忙吗”问候校友,同事,特别是年龄相当者。觉得这一问候语,既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又显得很文雅,不俗。问话人对对方工作忙不忙并非实质性的了解,重在招呼。若对方回答“很忙”,问话人如果不再问一句“忙什么”显得又不礼貌了。
5.“你好”
这句招呼语简洁明了,通用性强,同时又是对他人的一种祝福,因此,这句话解放以后经常使用,如今也常出现在经济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交往频繁而人际关系又比较松散的开放型社会中,特别是在一些城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来去匆匆,以前那种交谈型的招呼语已经不适用了,彼此见面时一声节奏明快的“你好”,同时伴以微笑,点头等致意方式便是礼貌之极。所以,这是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招呼语。 
与别人合住公寓的女孩子
一个女孩既使有能力负担一个人单住的费用,她们往往也喜欢和别人合住。因为两个人一起住会比较有照应,她们可以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彼此工作中的苦与乐,认识各自的朋友,从而拓宽了自己的社交面,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生活。当然两个人合住也会遇到一些许多冲突和不开心的事,大家要学会忍让和合理分工,那就会没事。还有合住公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室友住在一起既可以使两人成为真正的知心朋友,也可以使本来的朋友反目成仇。其实,要做好也并不是件难事。与一个好室友一起住是一件很容易和轻松的事。
1。日常费用的开支和责任的承担它最容易在室友中引起摩擦,而防患于未然则是解决这类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如共用物品及合用的家具应列出清单,以防日后的产权不清。
2。共有的账单共有的账单(如水电费、房租、电话费等)应尽快付清,并且要保证每一笔款项都清晰可循,这一点在合住中是最需要注意。
3。日常家务日常家务应公平分配,做好自己物品的清洁工作,并把弄乱的东西收拾妥帖。4。电话电话的使用应给予特别的考虑。长时间的电话有时是必须的,但也许面对面的讨论会更好一些。而将电话放在可以单独交谈的地方则是一种真正聪明的做法。
5。服装服装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事。一个女孩子必须要从她有限的工资里省出钱来购买漂亮的衣服,而这些钱是远远不够的。互借服装就成了一个好的解决途径。但是经验表明,这样做最好要有限制,能不借就不借。另外,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定要遵守,那就是,不要没有得到对方许可而擅自去穿她的衣服。 

第二十九卷 哈佛经理的交往礼仪  
哈佛经理的交往礼仪……介绍
介绍和被介绍是社交中常见而重要的一环。介绍的规格虽不必严格遵守,但了解这些礼节就等于掌握了一把通往社交之门的钥匙。特别是对企业家来,经常需要与生人打交道,了解了这些礼节就能帮助他更好地进行社交活动。
□正式介绍
在较为正式、庄重的场合,有两条通行的介绍规则:其一是把年轻的人介绍给年长的人;其二是把男性介绍给女性。在介绍过程中,先提某人的名字是对此人的一种敬意。比如,要把一位约翰介绍给一个玛丽的女性,就可以这样介绍:“约翰,让我把玛丽介绍给你好吗?”然后给双方作介绍:“这位是玛丽,这位是约翰。”假若女方是你的妻子,那你就先介绍对方,后介绍自己的妻子,这样才能不失礼节。再如,把一位年纪较轻的女同志介绍给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则不论性别,均应先提这位长辈,可以这样说:“王老师,我很荣幸能介绍约翰来见您。”在介绍时,最好是姓名并提,还可附加简短的说明,比如职称、职务、学位、爱好和特长等等。这种介绍方式等于给双方提示了开始交谈的话题。如果介绍人能找出被介绍的双方某些共同点就更好不过了。如甲和乙的弟弟是同学,甲和乙是相距多少届的校友等等,这样无疑会使初识的交谈更加顺利。
□非正式介绍
如果是在一般的、非正式的场合,则不必过于拘泥礼节,假若大家又都是年轻人,就更应以自然、轻松、愉快为宗旨。介绍人说一句:“我来介绍一下”,然后即作简单的介绍,也不必过于讲究先介绍谁、后介绍谁的规则。最简单的方式恐怕莫过于直接报出被介绍者各自的姓名。也不妨加上“这位是”、“这就是”之类的话以加强语气,使被介绍人感到亲切和自然。在把一个朋友向众人作介绍时,说句“诸位,这位是玛丽”也就可以了。
在非正式的聚会上,你可采取一种“随机”的方式为朋友作介绍:“约翰,你认识玛丽吗?”“约翰,你见过玛丽了吗?”然后把约翰引见给玛丽。即便约翰是你的好友,也不应在作介绍时过于随便:“约翰,过来见见玛丽。”或者,“约翰,过来和玛丽握握手。”这种介绍让人听起来觉得缺乏友善和礼貌。在聚会中,友好、愉快的气氛比什么都重要。作介绍时,一般不要称其中某人为“我的朋友”,因为这似乎暗示另外一个人不是你的朋友,显得不友善,也不礼貌。除非特殊情况,人们一般都不习惯毛遂自荐,主动地自报姓名。如果你想知道某人的名字,最好是先找个第三者问一问:“那位穿西装的是谁呀?”其后在你和这位穿西装的玛丽见面时就可以说:“你好,玛丽。”无论如何不要莽撞地问人家:“你叫什么名字?”这显得唐突。如果万不得己也应说得婉转一点:“对不起,不知该怎么称呼您?”
□自我介绍
有时企业家为了某事需要结识某人,在没有人介绍的情况下你也可以直截了当地自我介绍:“我叫约翰,我们曾在广州见过一面。”或者是:“你是玛丽吧,我是约翰,你弟弟的朋友。”如果能找出你和对方的某种联系作为介绍时的简注,这固然是再好不过了,但即使是素昧平生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你能彬彬有礼,对方自然也会以礼相待。”
□在介绍时如何应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