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 >

第6章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6章

小说: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逢的姐姐听了很高兴,于是决定教贾逢写字。没有写字用的帛,姐弟俩就用院子里的桑树皮来代替。有时候,贾逢还把字写在门扇上或屏风上,一边念一边记。过了一年,他已经把经文全弄通了。

消息传出后,很多人都不远万里,或带着孩子,到贾逢家拜师求学。贾逢教学,不拘泥于前人,有不少创见,很受欢迎。他的学生用粮食作学费,装满了他家的粮仓。有人说:“贾逢家的粮食不是他亲身耕种的,而是靠讲经,也就是靠舌头耕种出来的。”

“舌耕”,指读书人教学生念书,旧时茶肆酒楼中说书人所操之业也叫“舌耕”。后来多作为教师职业的代称。

■ 社稷

“社稷”一词始于西周。

“社稷”在现在是一个词,而最初,“社”和“

稷”为两个词。“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两者本来各不相干。“社”,与“土”本是一字,后来加上了“衤”旁,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名称。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就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的意思。

现在,“社稷”即为国家的意思。

两字篇 第六章(2)

■ 使节

“使节”一词源于古代的一种官职凭证。

“使”字,有派遣、奉命的意思。我国古时的使臣办涉外事务,要持以“符节”作为国君代表的信物。据《周礼?地宫?掌节》载:“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

“节”,一般都是用竹子为柄,节上缀牦牛尾饰物,亦称“旌节”。如苏武出使匈奴时,持的就是这种“节”。“节”,是皇帝亲授,表示持有者是皇帝的正宗代表,对使臣来说,他所持的节又是皇帝和国家的象征,人在节在。正因为古时的使臣持节作为国家代表的信物,因此历代都把“使”与“节”联称,就是近代持“国书”赴任的全权大使、特使,也被世人称为外交使节。

现在,“使节”的含义有了变化,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驻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

■ 市场

“市场”一词来源于古代所说的“市井”。

唐朝诗人李绅的《入扬州郭》上有“堤绕门津喧市井,路交村陌混樵渔”之句。“市”,《说文解字》称为“买卖之所也”。《古史考》说:“神农作市。”“井”,最初指水井,原为井上栏木的象形字。

水井是人们必去之处。由于有饮水、洗涤等许多便利条件,水井很容易成为人们以物易物的场所。所以,《正义》说:“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可见,市井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后来,市井又引申为街市、乡里、城邦、民众等意。作为专门从事买卖之所的“市井”则转为“市场”二字。

现在的“市场”即为买卖商品的场所。

■ 书香

“书香”源于一种芸香草。

过去,古人为了防止蛀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便清香袭人,所以称之为“书香”。

芸香草亦称芸香,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的清香,可以入药,放在嘴里有辛辣和麻凉的感觉。因芸香与书结缘,与芸草有关的其他东西,也就成了与书卷相关的称呼,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古代的校书郎,也有个很好听的名称,叫“芸香吏”;“芸台”指“藏书台”,唐朝徐坚的《初学记》中说:“芸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亦称芸台。”这些词都蕴含着一缕书香的气息,表达了人们对书香文风、文化审美与精神高贵的尊崇。

现在我们早己不太容易见到芸香草了,平时我们所说的“书香”更多的是指上辈有读书的人家,也指书中文字的内容。

■ 双簧

“双簧”一词源于清代的黄氏两兄弟。

光绪年间,有民间艺人黄大笑和黄二笑两兄弟。两人专门同台表演相声,常进宫表演,博得慈禧太后的笑口常开。

有一次,慈禧过生日,点了黄氏二人的相声。谁知,黄大笑嗓子突然哑了,发不出声。他二人懂得,今天误了场便会大祸临头。于是他们急中生智,靠着平时扎实的基本功和舞台功底,想了个应付的办法。弟弟二笑嗓子好,便让二笑藏在椅子后面说话,哥哥大笑坐在椅子上哑口表演。他们的精彩表演使慈禧和众大臣笑得前仰后合,并受到重赏。

两字篇 第六章(3)

后来,经过黄氏兄弟和后辈艺人们的不断探索,使之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曲艺表演形式。因这种表现形式是黄氏兄弟所创,故后人称之为“双簧”。

现在,我们都知道,“双簧”是两个演员表演,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

■ 抬杠

“抬杠”一词源于我国的一个民间习俗。

过去,我国民间过春节、闹元宵常常有形形色色的花会,其中有一个奇特的“抬杠会”。有的地方也叫“撞官会”“甩会”“太平颤”等。其道具非常简单,就是由众人抬着一个巨大的杠杆,杠杆翘起的一端安着一把椅子。一个身穿红袍,头戴纱翅帽的丑官就坐在那把高高的椅子上。这个丑官没有固定的台词,他的任务就是即兴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以致互相争辩、拌嘴,常常逗得人们哄堂大笑。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就把类似这样的对话,叫做“抬杠”。

现在,“抬杠”就是互相狡辩,互相驳斥的意思。

■ 泰斗

“泰斗”一词源于《新唐书?韩愈传》:自愈没(死后),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唐代的文学家韩愈,善于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新唐书?韩愈传》用“泰山、北斗”称颂韩愈,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和景仰之情。后来,就用“泰山、北斗”来指有名望,有影响,被人们所景仰的文学家,简称“泰斗”。

已经离开我们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老先生,其演绎的许多作品都深入人心,深受观众好评,为相声界做出了很大贡献。人们都称马三立老先生为相声界的泰斗。

现“泰斗”比喻在某一方面成就突出,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 泰山

典出《酉阳杂俎?卷十二?语资》: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

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典礼结束后,照例要为官员们加官进爵,一般是三公以下的官员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郑镒喜气洋洋地赶去参加庆功大会,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穿上五品官穿的浅绯色官服,觉得奇怪,便问他怎么回事。郑镒回答不上来。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幡绰回答说:“这是泰山的功劳啊!”妙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后来,“泰山”就作为岳父的别称。

■ 桃李

“桃李”一词的由来有两个说法,但都与春秋时的魏国大臣子质有关。

其一,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时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丢官只身跑到北方。在北方,子质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便向他抱怨自己培养过的人在危难时不肯为他出力。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夏天可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那么到秋天,我们不仅不能使用它的种子,它长出来的刺还要扎伤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后人便用“桃李”代指学生。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两字篇 第六章(4)

其二,子质逃到北方后,借住在一个朋友家,为了糊口,他便开了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学馆里有一棵桃树和一棵李树,来上学的学生都要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其中不少学生在各国当官,成了国家的栋梁。为了感谢子质先生的教诲,他们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树。子质曾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从此,当老师的就以“桃李”代指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

现在,“桃李”就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 铜臭

典出《后汉书?崔骃传》:从容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为然也?”钧曰:“论者嫌其铜臭。”

东汉时,汉灵帝刘宏朝政腐败,公然明码标价出售官爵。崔骃的后人崔烈交钱五百万,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掌握军政大权、辅助皇帝的最高长官,人们对崔烈的丑行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面谁也不敢谈及此事。

此后,崔烈的名声就下降了。司徒的官职并未给他带来太多的愉快,相反,时间长了他更觉得不踏实。一天,崔烈问儿子崔钧:“我现在任三公之一的司徒,人们有什么评论啊?”崔钧据实相告:“父亲大人年轻时便有美名,历任郡守、九卿的官职。人们说您不改当三公,如今您当上了司徒,这让天下人好失望。”崔烈问:“这是为什么呢?”崔钧说:“大伙说有‘铜臭’。”

这就是“铜臭”一词的来历。原用来讥讽用钱买官或豪富者。后常用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

■ 推敲

典出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贾岛于夜间访友不遇,在驴背上作诗句《题李凝幽居》。其中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一直不知道用“推”字还是“敲”字更好些,于是在驴背上苦苦思虑。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得知情由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代他思索,最后认为“作敲字佳矣”。为什么“敲”比“推”好呢?因为李凝是幽隐之士,与外界绝少交游,作者(也就是诗中的“僧”)深知其为人,一定在家,所以带有自信,径直敲门。另外,既是夜间,怎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呢?想必是敲门声惊起了宿鸟,引起噪动。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用“推敲”来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 万岁

“万岁”一词源于古人为表达内心喜悦而用的欢呼语。

从战国到汉初,“万岁”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口中,这在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如《战国策?齐策》中记载,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结果把债券全烧了,颇得民心,于是“民称万岁”。

秦汉的时候,大臣也称呼皇上为“万岁”,并逐渐成为一种礼节。但如果对别人呼喊“万岁”,也不是被禁止的。而到汉武帝时,“万岁”一词,开始为皇帝专用。但是人们并不全按照他的意思,到高兴的时候,人们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