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哲学-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创造(产生)于欲望,瑜伽(产生)于离欲。
34。当(无明、我见、贪、憎和现贪)这些(心的)变化停止时,由于(这些加在心上的)色彩的消退,因而,(神我就安然)自在。
(《数论经》2)
56。那(自在天)确实是一切的知者和一切的作者。
57。自在天(所具有的)那种(全知全能的特性是可以)被确认的。
74。不(能)辨别(自性与神我)是“可见的”
(果报)
消除不了的因。
(《数论经》3)
26。由于与德的关联,(人被)束缚,就如同鹦鹉一样。
〔阿尼鲁达注:……如同鸟、鹦鹉由于与线相联而被束缚一样,人也由于与萨埵等德相关联而被束缚。
〕28。
(离欲)通过认知(自性与其创造物这)二者的缺陷(而产生)。
(《数论经》4)
7。
如果(自在天)与那(欲望)相关联,那么,(他)就将不会是永恒自由的了。
8。
如果(认为构成自在天的条件是)通过与自性的力量相联系(而实现的)
,那么,(就将与)对(自性的)执著牵联在一起。
87。极微不是常住的,因为根据传承,它们是被造物。
16。在三昧、熟眠和解脱中,(神我处于一种)具有梵
…… 337
033印度哲学
的形相的状态。
(《数论经》5)
5。通过痛苦的绝对终止,(神我)达到其目的。
17。
解脱者不再与束缚相关联,因为根据传承,(他)不再返回(轮回世界)。
41。创造的多样性来自业的多样性。
43。由于解脱者的觉醒,(对于他来说,)就不(再)存在自性的创造了……(《数论经》6)
…… 338
印度哲学13
七 瑜 伽 派
本节选译了钵颠阇利(Patan~jali)的《瑜伽经》(Yoga-sūtra)及毗耶舍(Vyāsa)的注释。
《经》节译自R。普拉沙达(Prasāda)的《钵颠阇利的瑜伽经》(Patan~jali‘s
Yoga
Sūtra,新德里,1982年)
一书中所载梵本。
注释节译自R。
普拉沙达书中的英译本。方括号内为毗耶舍的注释。
瑜 伽 经
2。瑜伽是对心作用的抑制。
5。
(心)作用(有)五种,(它们是)痛苦与非痛苦的。
〔……痛苦的(心作用使人)产生苦恼……;非痛苦的(心作用是对)事物进行区分……〕6。
(这五种心作用是:)正知、不正知、分别知、睡眠和记忆。
7。感觉、言语的认识和推理是正知。
8。不正知是(对事物的)虚假的认识,(它)具有不(表明)这(事物特性的)形式。
9。分别知由言语表达的认识产生,(它)没有实在性。
10。睡眠是(心)作用,它依赖于不存在的原因。
1。记忆是未遗忘的感觉印象。
12。这(五种心作用)通过修习和离欲被抑制。
13。此处,修习是保持安稳的努力。
15。离欲是摆脱了对可见和超验享乐的追求之人的至上
…… 339
233印度哲学
意识。
〔心摆脱了对可见享乐的执著,如(对)女人、吃喝、权力(的执著)
,并不追求超验的享乐,如(去)天堂……。这种心态就是离欲。
〕17。有想三昧伴随着想象、思索、欢喜和自我意识。
18。
(以不断重复心作用)终止概念为基础(的三昧)是另一种(三昧,即无想三昧)
,在它之中,仅保存着过去的行力。
19。
(对于)无形的(神)和并入自性(者来说,无想三昧是由客观)存在产生的。
20。
(对于)其他者(即瑜伽行者来说,无想三昧是)以信、力、念、定、慧为基础的。
23。或者,通过敬自在天,(三昧也能较快地达到)。
24。
自在天是(与一般神我)不同的神我,他不为烦恼、业、异熟和意乐触及。
25。在(自在天)那里,全知的种子是至上的。
27。神圣的言语(唵)象征着这(自在天)。
28。
(应)重复这(神圣的言语)并思念它的意义。
29。由此,心的主体(可)被证悟,障碍也不存在了。
30。病、昏沉、疑惑、放逸、懈怠、欲念、妄见、不得地、不安定,这些引起精神涣散的(状态)是障碍。
31。痛苦、忧愁、动摇和(不规则的)呼吸伴随着精神涣散。
32。为了防止(精神涣散,应把)心集中于一个实在。
40。这(瑜伽行者)的力量(可以达到)最小(之物
…… 340
印度哲学33
和)最大(之物)。
42。在(诸等至状态)中,搀杂着言语、意义、概念差别(的)等至是有寻(等至)。
43。无寻(等至是这样一种状态)
:记忆停止,(心在其中)仅作为客体照耀,就如同(它)没有自己的特性一样。
4。由此,以细微之物为对象的有伺(等至)和无伺(等至)也得到描述。
〔在这些(等至)中,进入细微元素的称为有伺(等至)
……。
无伺等至作用于在各方面都不受限制的细微之物。
……
无寻等至和有寻等至作用于在时空中发展的事物;有伺等至和无伺等至作用于细微元素。……〕45。而且,细微之物的领域达到(事物的)实相。
46。这(四等至)仅是有种三昧。
50。从(较高程度的三昧或等至)那里产生的过去的行力,阻碍其它的行力。
51。在对这种(行力)抑制时,由于抑制了所有的(行力,因而达到)无种三昧(的状态)。
(《瑜伽经》1)
1。苦行、诵读和敬神是当为瑜伽。
2。
(当为瑜伽的实行)是为了产生三昧和减少烦恼。
3。烦恼是无明、我见、贪、瞋和现贪。
4。无明是其它(烦恼)的基础,……。
5。
无明是把无常、不净、苦和非我当作常、净、乐和我。
15。由于变化、忧虑和习惯的苦,还由于“德”的作用的对立,差别的一切确实是苦的。
16。还未到来的苦是可以避免的。
…… 341
433印度哲学
17。能观和所观的结合是可以避免的(苦)的因。
20。观者不过是观察的能力,尽管是纯粹的,但却是观念的观察。
21。所观的存在仅是为了那(能观)。
24。无明是那(能观与所观的结合)之因。
25。排除是由于这(无明)消失(而产生的)结合之消失,那就是观照者的独存。
26。排除的方式(是借助)未受干扰的辨别智。
28。
当通过对瑜伽(八)
支的持续修习而灭除不净时,智慧之光就进入辨别智。
29。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等持是(瑜伽的)八支。
30。
在这之中,禁制是不杀生、诚实、不偷盗、净行、不贪。
32。劝制是清净、满足、苦行、学习、敬自在天。
46。坐法(是保持)安稳自如。
47。
通过行为动作的放松和(对)无限(观念的)等至,(坐法得到完善)。
48。因而,(当坐法完善后,)两两相对之物的干扰就停止了。
〔当坐法完善后,这(瑜伽行者)
就不再受两两相对之物,如热与冷的干扰了。
〕49。调息是这(坐法完成)时,呼吸运动的停顾。
50。
表现为外部的、内部的和完全抑制的(调息)
,通过位置、时间和数量来调节。
(它因而是)长(时间)的和细微
…… 342
印度哲学53
的。
53。而且,(调息也使)意适合于执持。
54。
制感(是这样一种方式,借助于它)
,感官不与它们的对象接触,(产生)与心的本性类似(的状态)。
5。因而,感官被置于最高控制之下。
(《瑜伽经》2)
1。执持是心注一处。
〔……执持意味着心注一处,如肚脐……头上之光、鼻尖、舌尖等身体部分……〕2。静虑是观念在那里的持续。
3。三昧是这样(一种状态)
:仅仅(三昧的)对象发出光辉,(自我认识的)本性似乎不存在。
4。这三支(执持、静虑、三昧)合在一起是“总制”。
5。
由于获得了这(总制,因而就形成了)认识的广阔境界。
6。这(总制)被用于(各)处。
7。这三支(形成)比前(五支)较内在的部分。
8。甚至这(三支)也是无种(三昧)的外在部分。
18。通过对行力的直观,(获得)前生的知识。
19。
(通过对)观念的(总制,获得)其它心的知识。
20。通过对身体形态的总制,感觉力被抑制,因而与(别人)
眼光的接触就不存在。
这时,(瑜伽行者的身体就)
见不到了。
25。通过对太阳的总制,(获得)世界的知识。
31。
(通过对)头的光辉(的总制,获得)超人的视力。
41。通过对身体和“空”的关系的总制,以及通过获得
…… 343
633印度哲学
轻(如)棉花(的等至状态,瑜伽行者可在)空中行走。
48。
只有认识了实在与神我差别(的人,才能获得对)
一切存在和无限知识的至上(支配力量。)
49。当罪恶的种子被甚至对这(差别的认识)的离欲所摧毁时,(就产生了)绝对的独存。
51。
通过对刹那及其连续的总制,(获得)从辨别中产生的知识。
〔……那些已过去的刹那和要到来的刹那应被描述为是由于在演进中的普遍变化而存在的。因此,整个世界每一刹那都经历着变化,所有那些特性都相对建立在时间的一刹那中。
通过对刹那及其连续的总制,直接的知识从二者中获得,辨别智因而表现出来。
〕53。所谓辨别智是直觉的,(它)以一切(事物)作为(其作用)范围,以所有状态作为(其作用)范围,(它)没有连续。
54。
当实在的纯净和神我的纯净相等时,(就出现了)绝对的独存。
(《瑜伽经》3)
1。
(神通力可)通过出生、药草、咒语、苦行、三昧获得。
7。
瑜伽行者的业是非白非黑的;其他(人的业则有)三种。
〔……业有四种:黑的、黑白的、白的、非白非黑的……
非白非黑(业)
存在于这样的人中,这些人放弃一切,他们的烦恼被摧毁,他们现在的身是最后的身……〕8。因而,(从其他人的三种业中)仅表现出足以产生它
…… 344
印度哲学73
们结果的熏习。
25。直观了(神我和实在)差别的人就灭除了我执。
28。然后,心倾向于辨别(智)
,并受绝对独存的吸引。
29。由于甚至在最高理智中也不残留兴趣,因此,从永久的辨别(智)中(就产生了)
“法云三昧”。
〔……通过摧毁行力种子的力量,其它的意识不再产生。
这时获得的三昧称为“法云三昧”。
〕30。这样,业与烦恼就被消除。
31。
由于消除了一切混杂的不净,认识变得无限,因此,认识的(对象就变)小了。
32。
由于“德”达到了目的,(德的)变化的连续就结束了。
34。
(当)没有神我对象之“德”变成潜伏(状态时)
,或(当)意识的力量建立在自己的特性之中(时)
,绝对独存(就达到了)。
(《瑜伽经》4)
……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