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尤哲学 >

第43章

尤哲学-第43章

小说: 尤哲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拘邻白佛:已知,善逝。尊者拘邻,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邻。尊者阿若拘邻知法已。地神举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捺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所未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以义饶益,利安天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地神唱已。闻虚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展转传唱。须臾之间,闻于梵天身,梵天乘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捺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大魔梵及世间闻法,未所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义饶益,诸天世人,增益诸天众,损减阿修罗众。世尊于婆罗捺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转法轮,是故此经名转法轮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

…… 299

    292印度哲学

    (三) 增一阿含经①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增一阿含经》卷第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便有三十七品道出现于世。云何三十七品道?所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真行。(《增一阿含经》卷第三)

    今有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云何为四?

    一切诸行无常,是谓初法本末,如来之所说;一切诸行苦,是谓第二法本末,如来之所说;一切诸法无我,是谓第三法本末,如来之所说;涅槃为永寂,是谓第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增一阿含经》卷第十八)

    (四) 阿毗达磨俱舍论②

    受蕴谓三:领纳随触,即乐及苦不苦不乐。此复分别成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

    想蕴谓能取相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

    此复分别成六想身,应如受说。除前及后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行蕴。……行名造作,思是业性,造作义强,故为最胜。是故佛说,若能造作有漏有为,名行取蕴……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此复差别有六识身,谓眼识身至意识身。……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

    ①瞿昙僧伽提婆译,见《大正藏》第二卷。

    ②世亲著,见《大正藏》第二十九卷。

…… 300

    印度哲学392

    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一)

    因有六种: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一切有为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若法更互为士用果,被法更互为俱有因。……同类因者,谓相似法与相似法为同类因。……唯心心所是相应因。若尔所缘行相别者,亦应更互为相应因。不尔所缘行相同者,乃可得说为相应故……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唯诸不善及善有漏是异熟因,异熟法故……

    后因果异熟,前因增上果,同类遍等流,俱相应士用。

    论曰:言后因者,谓异熟因,于六因中最后说故,初异熟果此因所得。

    言前因者,谓能作因,于六因中最初说故,后增上果此因所得。

    增上之果名增上果。

    唯无障住有何增上,即由无障得增上名,或能作因亦有胜力,如十处界于五识身,诸有情业于器世界,耳等对于眼识生等,亦有展转增上生力。

    闻已便生欣见欲故,此等增上如应当思。

    同类遍行得等流果,此二因果皆似因故。

    俱有相应得士用果,非越士体有别士用,即此所得名士用果。

    异熟无记法,有情有记生,等流似自因,离系由慧尽。

    论曰:唯于无复无记法中有异熟果,为此亦通非有情数,唯局有情,为通等流及所长养,应知唯是有记所生,一切不善及善有漏能记异熟,故名有记,从彼后时异熟方起,非俱无间名有记生,如是名为异熟果相。非有情数亦从业生,何非异熟?以共有故,谓余亦能如是受用。夫异熟果必无有余

…… 301

    492印度哲学

    共受用义,非余造业余可因斯受异熟果。

    其增上果亦业所生。

    何得共受?共业生故。似自因法名等流果。谓似同类遍行二因,若遍行因亦得等流果,何不许此即名同类因?此果但由地等染,故与因相似不由种类,若由种类果亦似因,此果所因乃名同类。故作是问:若是同类因亦遍行因耶?

    应作四句:第一句者,非遍行,法为同类因;第二句者,他部遍法为遍行因;第三句者,自部遍法为遍行因;第四句者,除前诸相由慧尽法名离系果。灭故名尽,择故名慧,即说择灭名离系果。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六)

    心心所法由四缘生。此中因缘谓五因性。等无间缘谓前无间已生,非后心心所法。所缘缘者,谓随所应,或色等五,或一切法。增上缘者,谓随所应各除自性余一切法,灭尽无想二定由三除所缘缘,非能缘故。由因缘者,谓由二因:一俱有因,谓生等相;二同类因,谓前已生同地善法。等无间缘谓入定心及相应法。增上缘者,谓如前说,如是二定心等引生碍心等起故,与心等但为等无间,非等无间缘,余不相应及诸色法由因增上二缘所生。一切世间唯从如上所说诸因缘所起,非自在天、我、胜性等一因所起。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七)

    十二支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言三际者,一前际,二后际,三中际。即是过未及现三生。云何十二支于三际建立?

    谓前后际各立二支,中际八支,故成十二。

    无明、行在前际,生、老死在后际,所余八在中际。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九)

…… 302

    印度哲学592

    何等名为五所应离?

    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欲邪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若受离八所应远离。……何等名为八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舞歌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若受离十所应远离。……何等名为十所应离?谓于前八涂饰香鬘舞歌观听开为二种,复加受畜金银等宝以为第十。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四)

    三世实有。所以者何?……若过去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于过去色勤修厌舍……若未来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未来色勤断欣求……有为法未已生名未来,若已生未已灭名现在,若已灭名过去。

    彼复应说,若如现在法体实有,去来亦然。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

    无量有四:一慈、二慈、三喜、四舍。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四中初二体是无瞋,理实应言悲是不害,喜则喜受,舍即无贪。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九)

    (五) 成实论①

    于三藏中,多诸异论,但人多喜起诤论者,所谓二世有,二世无;一切有,一切无;中阴有,中阴无;四谛次第得,一时得;有退,无退;使与心相应,心不相应;心性本净,性本不净;已受报业或有,或无;佛在僧数,不在僧数;有人,无人。

    (《成实论》卷第二)

    ①诃梨跋摩著,见《大正藏》第三十二卷。

…… 303

    692印度哲学

    论者言,灭三种心,名为灭谛,谓假名心、法心、空心。

    问曰:云何灭此三心?答曰:假名心或以多闻因缘智灭,或以思惟因缘智灭。法心在煖等法中以空智灭。空心入灭尽定灭,若入无余泥洹断相续时灭。问曰:何谓假名?答曰:因诸阴所有分别,如因五阴说有人,因色、香、味、触说有瓶等。问曰:何故以此为段名耶?答曰:经中佛说,如轮轴和合故名为车,诸阴和合故名为人。又如佛语诸比丘,诸法无常苦空无我,从众缘生无决定性,但有名字,但有忆念,但有用故,因此五阴生种种名,谓众生人无等。此经中遮实有法,故言但有名。又佛说二谛:真谛、俗谛。真谛谓色等法及泥洹;俗谛谓但假名无有自体。如色等因缘成瓶,五阴因缘成人。问曰:若第一谛中无此世谛,何用说耶?答曰:世间众生受用世谛。何以知之?如说画火人亦信受,诸佛贤圣欲今世间离假名,故以世谛说。如经中佛说,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以智者无所诤故。有上古时人欲用物故万物生时为立名字,所谓瓶等若直是法,则不可得用,故说世谛。

    又若说二谛则佛法清净,以第一义故智者不胜,以世俗谛故愚者不诤。又若说二谛则不堕断常,不堕邪见及苦边乐边。业果报等是皆可成。又世谛者是诸佛教化根本,谓布施持戒报生善处。若以此法调柔其心,堪受道教。然后为说第一义谛。

    如果佛法初不顿深,犹如大海渐渐转深,故说世谛。又若能成就得道智慧,乃可为说实法。如佛念言,罗睺罗比丘今能成就得道智慧,当为说实法。

    譬如熟痈坏之则易生则难破。

    如果以世谛智令心调柔,然后当以第一智坏。又经中说,先知分别诸法,然后当知泥洹,行者先知诸法是假名有真实有,然

…… 304

    印度哲学792

    后能证灭谛。又诸烦恼先粗后细,次第灭尽。如以发毛等相灭男女等相,以色等相灭发毛相,后以空相灭色等相。如以榍出榍故说世谛。又以世谛故得成中道。所以者何?五阴相续生故不断,念念灭故不常,离此断常,名为中道。如经中说,见世间集则灭无见,见世间灭则灭有见,以有世谛则可见集见灭,故说世谛。又以世谛故佛法皆实,谓有我无我等门。若世谛故有我无咎,以第一义故说无我亦实。又以世谛故有置答难,若就实法则皆可答。又若见实有众生,是大痴冥。若言实无,亦堕痴冥。

    所以者何?

    此有无见则为断常,令诸行者得出有边,复堕无边。若无世谛,何由得出。又苦人未得真空智慧,说无众生,是名邪见,以无众生受生死故,故名邪见。若得空智,说无众生,是则无咎。如经中说阿罗汉比丘尼语恶魔言:汝以何为众生,但空五阴聚实无众生。又说:是身五阴相续空无所有,如化如幻诳凡夫,目为怨为贼如箭如疮。苦空无我但是生灭坏败之相。问曰:俱是无所有心,何故或名邪见,或名第一义谛耶?答曰:若人未生真空智慧,有我心故闻说无我即生恐惧。如佛言,若凡夫人闻空无我更不复作,则大惊怖,故知未得空智,有我心故怖畏泥洹则为邪见。得真空智者知本来无则无所畏。又此人未得真空,见无所有则堕恶见,谓断见、邪见。若是人先以世谛故知有我,信业果报,后观诸法无常生灭相,渐渐证灭无我心,即灭贪心。若闻说无所有则无过咎,故说世谛。又有外道谤佛,瞿昙沙门破真实神,是故佛言:我以世谛说有众生,我解正见中,说有众生往来生死,是名正见,但凡夫以邪念故,于实无众生中说言实有,破此邪念不破众生,如瓶等物以假

…… 305

    892印度哲学

    名说,是中非色等是瓶,非离色等别有瓶。如是非色等诸阴是众生,亦不离色等阴别有众生,如因色等过假名,如是以灭相过色等,以譬喻故令义易解。犹如画灯亦名为灯,而实无灯用。如是虽说有瓶,非真实有,虽说五阴,非第一义。

    (《成实论》卷第十一)

    (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①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