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尤哲学 >

第20章

尤哲学-第20章

小说: 尤哲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方为辅。

    ①参见S。拉达克里希南(Radhakrishnan)和J。

    H。穆伊尔赫得(Muirhead)编:《现代印度哲学》(Contemporary

    Indian

    Philosophy)

    ,新德里,1966年,第315—331页。

…… 126

    印度哲学91

    综上所述,印度近代哲学是在印度封建的生产关系急剧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缓慢发展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一些主要代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和观点的知识分子在与西方文化接触后,一方面意识到了国家的贫穷与落后,另一方面感到了殖民地地位屈辱。他们掀起了宗教、社会改革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并提出了一系列与这些运动相适应的哲学学说。在创立这些学说的过程中,他们既借鉴了近代西方的先进的文化思想与科学,又吸取了印度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把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有时代特征的印度近代哲学思想。印度近代哲学的这种显著的传统与西方思想融合的特征主要反映了近代印度资产阶级的双重要求:一要根除封建的生产关系的残余并发展资本主义(这时他们迫切需要西方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二要抵御外国压迫和争取民族解放(这时他们又急切地要借助传统思想文化与外来势力相抗衡)。

    印度近代哲学的融合特征正是这双重要求的产物。

    主要参考书目

    〔1〕玉城康四朗:《近代印度思想的形成》,东京大学出版会1965年版。

    〔2〕S。

    Radhakrishnan

    and

    J。

    H。

    Muirhead:“Contemporary

    Indian

    Philosophy“

    ,New

    Delhi,196。

    〔3〕D。

    R。

    Bali:“ModermIndian

    Thought“

    ,New

    Delhi,1984。

    〔4〕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 127

    021印度哲学

    概 论 编

    第一章 印度哲学的重要特点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哲学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术界一般认为世界有三大哲学传统,即发源于古希腊而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以及印度哲学①。。电子书

    作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之一的印度哲学与西方哲学及中国哲学相比,无疑既具有相同点,亦具有差别点。以下侧重讨论后者,通过对照古代中国与西方的哲学,找出古代印度哲学的一些重要特点。

    第一节 印度哲学发展的特殊性

    印度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及中国哲学有所不同。

    ①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 128

    印度哲学121

    在西方哲学中,某一时期的哲学作为一个派别在历史上一般都持续有限的一段时间。后代的哲学家对先前的哲学思想虽然也有继承和吸收,但在哲学体系上一般不完全套用先前的形式。这些哲学家一般都成立新的学派,构造新的理论体系,研究新的哲学问题,而且经常是在批判先前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如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到了中世纪就基本上被经院哲学所取代。欧洲中世纪的哲学虽然利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但基本上是歪曲地利用,利用的主要是亚里士多德学说中适合基督教需要的成分。亚里士多德学说原来的那种完整体系并没有系统地发展到中世纪。

    欧洲近代哲学在理论形式上离古代哲学差得就更远了。

    如黑格尔的哲学虽然在理论形态上与柏拉图的哲学有重要的相似之处,但我们却不能说黑格尔哲学的庞大体系是袭用了柏拉图或前代的某个哲学家的。总之,在西方哲学史上,不存在从古至今的哲学模式或体系。

    某一个时期出现的哲学派别,就其整个哲学体系而言(不是哲学基本倾向或基本问题)

    ,不贯穿整个哲学史。

    中国哲学的发展总的来说明显不同于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则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二者(中国哲学与印度哲学)在发展特点上也并非完全一致。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流派的理论萌芽在先秦时大都已产生,后世哲学家往往围绕古代“圣人”提出的理论概念进行讨论。特别是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在现代中国仍有较大影响。

    后世儒家对古代“圣人”

    之言推崇备至,对古代“圣典”不厌其烦地大量注释。然而十

…… 129

    21印度哲学

    分明显的是:后世儒家对古代“圣人”理论的继承主要在形式方面,而在内容上,实际有许多重要发展。如程朱理学对孔孟学说有继承和吸收,但程朱理学的具体哲学形态、思想体系与孔孟的理论有很大不同。中国哲学史上在后世流传的其它哲学派别亦有类似的情形(即在继承古代有关哲人的思想时,主要在形式上继承,而在内容上有很大发展)。

    印度的情况则有些特殊。许多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渊源。哲学家不断出现,但基本上不创立新的学派,而是每人维护一个古代的哲学流派。一般的哲学家在提出一种思想或理论时,总要以再一次解释某一个旧的观点的形式出现,并往往论证说,他仅仅是阐明远古就已存在的东西,其理论只是对古代神圣理论的一种发挥或论证,在本质上没有提出什么新的东西。印度哲学在这方面虽与上述中国哲学的情形类似,但在遵从古代“圣人”所言的程度上,显然比中国哲学更突出一些。它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受古代理论的影响(或束缚)都要甚于中国哲学。

    印度古代哲学的各主要派别在公元前就已产生,此后一直并行发展。这明显与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史上的各主要流派一般是随时间推移逐步产生,总的来说是持一种纵向的或动态的发展,而印度哲学的各主要流派却持一种横向的或静态的发展。印度这些处于横向或静态发展中的各派的内部虽然也有扬弃的发展,但这种扬弃的发展相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是不明显的,或说程度不大。印度古代哲学各派的基本观点虽不同,但产生都很早,在约两千年左右的漫长时间内,长期共存,并行发展,两千年前是这些派别,两千年

…… 130

    印度哲学321

    后基本上还是这些派别。如具体说就是:印度哲学的发展一般都受一些特定的思想结构或理论模式的束缚。各派哲学的发展一般都以注释本派的最初根本经典(原典)的方式表现出来。各派在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通常就是本派根本经典的注释者,或是对注释的注释者。如吠檀多派的根本经典是《梵经》(Brahma-sūtra)

    ,此派在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商羯罗(S′ankara)和罗摩努阖(Rāmānuja)则都是《梵经》的注释者,他们的许多观点都是通过对《梵经》的注释表现出来的。

    再有,如正理派的根本经典是《正理经》(Nyāya-sūtra)

    ,此派在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筏差衍那(Vātsyāyana)是《正理经》的注释者。而正理派的另一重要哲学家乌地耶得迦罗(Udyotalara)则是筏差衍那对《正理经》注释的注释者。

    印度各派哲学中的这些注释者虽然在实质上也经常提出许多本派根本经典中没有的观点,或与之相反的观点,但他们一般不承认是在创新,而是把其理论说成是对根本经典中学说的重复或引伸。在印度,旧的古老经典对于后代的哲学家常常具有极大的权威,使他们在表达思想时很少敢打破旧的框框,新的思想内容经常不得不非常矛盾地依附于旧的形式。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印度哲学流派在后世的发展都以注释本派的根本经典的形式出现。

    如胜论派的根本经典是《胜论经》(Vais′

    esika-sūtra)

    ,但此派在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思想家钵罗奢思多波陀(Pras′astapāda)和慧月都不是《胜论经》的注释者。

    然而不容否定的是,钵罗奢思多波陀与慧月虽未直接注释

…… 131

    421印度哲学

    《胜论经》,但他们在其著作①中所讨论的基本问题,都是《胜论经》中已提出来的,或者说,胜论哲学的基本模式在《胜论经》中已出现。总之,印度哲学史上的许多流派往往在其原典中就已确立了本派的基本理论模式(如数论派的“二元二十五谛”

    、胜论派的“句义论”

    、正理派的“十六谛”等等)。

    这些派别在后代的哲学家尽管有不少理论上的创新,但在哲学体系上基本是维护这些学说模式的。

    印度哲学的这种发展特点,总的来说表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思想意识的相对停滞。这种特点和印度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有一定关系。印度古代的社会或经济结构有一系列特点,如土地公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灌溉、水利建设等等工作需要巨大的集体劳动决定的)

    ;长期存在一种以农业和手工业直接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公社中劳动分工由种姓制度固定不变。这些特点在印度的原始社会瓦解后逐步形成,并在后来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持续存在,变化是很小的。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相对不大的情况是印度历史发展的一个特点。它自然要影响印度哲学的发展。印度哲学发展的特殊性(即在某种程度上的相对的思想意识的停滞性)与印度古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相对不大的特点是一致的。

    ①即钵罗奢思多波陀的《摄句义法论》(Padārtha-dharma-samgraha)和慧月的《胜宗十句义论》。

…… 132

    印度哲学521

    第二节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印度的哲学与宗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是印度哲学与西方哲学及中国哲学相比所具有的又一重要特点。

    在西方哲学史上,宗教虽然也经常对哲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总的来说,宗教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或宗教与哲学基本溶为一体的时期,主要是在欧洲中世纪。而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其它漫长年代中,宗教与哲学尽管也有紧密结合或交溶在一起的现象,但一般来说,这些现象是局部的,非时代主流的。哲学的思维或理论体系,从整体上看,是离开宗教的信条而相对独立发展的,宗教的流派和哲学的流派是可以相区分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与宗教虽然也有着重要的关联,但在程度上也远不如印度的哲学与宗教结合得紧密。中国哲学从总体上看,重视的是对人的生活准则问题的探讨,把人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与宇宙的根本实在相统一,力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真理。对神或超自然的实在的崇拜,对祭祀等宗教仪式的奉行,基本不曾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然而它在古代对中国思想界所起的作用显然大大小于儒家。佛教尽管在中国有重要发展,但它毕竟自印度传播而来,带有深刻的印度思想的痕迹。

    除禅宗外,中国佛教的基本理论,大都在印度时就已确立。

    总之,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远远无法与基督教在西方或印度教在印度的影响相比拟。

…… 133

    621印度哲学

    相比之下,印度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要密切得多。印度从古至今是一个盛行宗教信仰的国家。宗教无论对印度历代的上层统治阶级,还是对下层的人民群众,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具有世界影响的佛教产生在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以及后来的印度教、伊斯兰教等都在不同时期对印度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产生了程度不一的影响。印度哲学中的各个流派除了顺世论之外,一般都没摆脱宗教的成分。这些流派往往要以宗教教义作为其理论的外部表现形式。印度哲学各派除顺世论外都讲轮回与解脱的理论。这种理论在印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极大。无论各派理论的基本倾向如何,都在不同程度上给轮回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