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 >

第101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89年起)。但韩国从总统到普通国民有一个共识,就是仅靠技术引进做“世界加工厂”不会有竞争力,不可能成为经济强国。因此,长期以来韩国在致力于技术引进的同时,一直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在经济发展早期,韩国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和购买外国许可证,提倡购买交钥匙工程和获得资本货物的方式引进技术,其目的就是迫使韩国企业在技术引进中采取主动,保持企业在管理中的独立『性』,不受外国跨国公司的控制。直至1981年,韩国资本货物进口规模远远超过了外国直接投资和许可证引进的方式,资本货物的规模是外国直接投资的21倍和购买许可证规模的70倍。

    在韩国高速铁路建设中,韩国成功地使高速列车系统供应商——阿尔斯通100%地转让技术,同时合同中明确注明主要设备和装置达到50%以上国产化目标,由韩国铁路设施公团与法国公司共同进行系统设计,并由铁路设施公团专门负责审批和监督。

    韩国的核电发展也是成功地从技术引进跨越到自主创新,并实现国产化的例子。

    2。重视消化吸收,提高本国技术开发能力

    技术引进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引进了多少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而在于引进的技术是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吸收,并变成适用于本地条件的技术。如果一个国家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落后太多,又缺乏消化吸收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即使是再多的技术引进也将无法缩短技术差距,无法变成为我所用的技术能力。韩国为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度开发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通过立法制定相应政策为企业逐步走向自主技术开发提供制度保障。韩国企业从模仿起步,自主开发的技术近乎零。为促进企业技术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颁布了《科学技术振兴法》(1967年)、《工业技术开发促进法》(1972年)、《特定研究机构扶持法》(1973年)、《技术评估法》(1973年)等一系列法律,尤其在2001年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用增加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企业设立研究所、实行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的办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其次,对技术引进进行控制和考核。再次,调整技术引进战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先进国家加强对技术的保护,引进产品核心技术日益困难,韩国企业通过加强国内外独立和合作研发活动来提高引进技术的使用效率和消化吸收。韩国企业研究所数量由1983年的100家,1991年的1000家,增加到2000年的5000家,2004年则超过了10000家。最后,采取财政、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3。加强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追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20世纪60年代,韩国和我国工业水平相差不多,甚至很多产业起步都比我国晚。但现在,韩国已掌握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目前,韩国在it、汽车、半导体、造船、钢铁等产业的许多新产品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少韩国技术还被当做同一产业的国际标准。仅在it领域就有22种113项韩国技术被用为国际标准。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的技术发展战略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创新向注重自主创新、并重技术引进的战略转变。首先,加强研发投入。20世纪70年代,韩国r&d投资占gdp的比重从没有超过0。6%。直到80年代韩国的研究开发活动才开始活跃,经费增长迅速,2005年达到24。1554万亿韩元(约236亿美元),居世界第7或第8位,为1980年的114倍,创下年均20。9%的高增长率。其次,培育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在韩国,企业是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主体,引进技术和创新活动主要由企业来决定,并承担其经济风险,但『政府』通过法规、信贷、税收等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严格的规划指导、监督和控制。这种机制既保证了技术发展的计划『性』,也保证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高效『性』。

    韩国半导体产业是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由技术追赶到跨越的典型例子。

    通过引进到创新的跨越,韩国技术创新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提高。据imd国家竞争力排名统计,韩国的科学竞争力从2000年的世界第20位提高到了2006年的第12位,技术竞争力则从2000年的世界第21位提高到了2006年的第6位。

    4。通过技术出口,巩固和提高自主创新地位和能力

    韩国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激发了海外对于韩国技术的需求,使韩国技术出口迅猛发展,2005年技术出口额达到16。25亿美元,年增长14。7%。

    随着技术实力的提高,韩国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以纺织、鞋类等轻工业产品为主体的出口商品结构,逐渐让位于以汽车、电子、机械以及精密化学等高科技产品为主出口商品结构,近年来信息通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日益成为韩国出口商品的主体。

    此外,韩国成套设备出口大幅度增加也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分不开。

    5。大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跨进创新型国家

    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几十年来,韩国一直致力于为创新打造一个坚实的人才队伍。“g…7”高科技研究与开发计划,促使韩国于21世纪初跻身世界先进科技强国之列。计划确定了14项技术作为主攻目标,在10年间投资62。5亿美元,以确保在2000年韩国拥有15万名高级科研人员,其中10%具有世界最高水平。2001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战略领域人才培养综合计划”,则在2005年前对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宇航技术和文化产业技术等6个战略领域投入2。24万亿韩元,提高22万名在校学生和研究机构专业人才水平,并培养18万名新人才。韩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首先,加强自主培养。其次,增派留学生和科研人员出国深造。再次,从国外引进人才。

    最后,通过引进国际组织和外国机构在韩国建立研究机构,吸引外国人才来韩国参与研究活动。2003年12月成立外国研发机构投资商委员会,2004年成立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财团,负责引进海外优秀研究开发中心和教育机构到韩国设点办学,为海外来韩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希望在韩投资的外国研发机构和公司数量,2008年能够超过300家(2003年134家)。

    链接思考:韩国的技术跨越路径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何启示?

22。4 中国的技术贸易() 
22。4。1 中国技术贸易发展概况

    1。中国技术贸易发展的现状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对外技术贸易活动,当时主要是技术引进。从1950年到1998年,我国以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合作生产和成套设备或关键设备等方式共进口技术28674项,合同总金额1174。51亿美元。我国以贸易方式出口技术和成套设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技术出口有了较大的发展。自1981年到1998年,我国以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和成套设备等方式共签订出口合同9198项,合同总金额282。2亿美元。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继续迅猛发展。

    从中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正逐步改善。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此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还低于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技术出口的市场还不够广泛,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通信、电子技术少数几个领域。从贸易方式看,通过一般贸易出口的数额偏低(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形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高达89。3%,),很多市场还有待开发。

    随着高技术产品需求量在全球的急剧增加,很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高技术产品的加工基地转入我国,如ibm、戴尔、惠普、诺基亚、摩托罗拉等都在我国设立了众多的生产加工基地。2005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各类企业中,三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均在1500亿美元以上,所占比重分别达到88。0%和79。9%,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在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均超过了60%以上。相反,其他内资企业的比重则始终处于下降的趋势,2005年国有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的出口占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4%和4。6%,进口比重分别为14。3%和5。8%。随着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份额逐年提升,内外资企业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中国技术贸易发展的特点

    (1)技术进口方面

    a。引进方式科学化。传统的以关键设备、成套设备为主的技术引进格局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专有技术许可或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技术引进方式相互交织的新局面。

    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4955份,合同总金额126。0亿美元,其中,技术费111。1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88。2%。技术引进金额创同期历史新高的同时,技术引进质量稳步提高。2008年上半年,专有技术许可合同成交额53。5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42。5%。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金额为35。6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28。3%。上述两项的合同成交额占合同总金额的七成以上,是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成套设备与关键设备技术进口持续下降,其金额排在专利技术许可之后,列第四位。

    b。引进国别地区多元化,但技术引进来源国和地区仍高度集中。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是我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地。2008年上半年,我国技术引进的来源国家和地区达60个。其中,我国与欧盟签订技术引进合同1349份,合同金额46。1亿美元,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36。6%,欧盟仍是我国技术引进的最大来源地。2008年上半年,由于汽车、电子等相关技术的引进,我国自韩技术引进增长迅速,引进金额达21。2亿美元,占技术引进总金额的16。8%,韩国已超越美国,在我国技术引进来源地中居第三位。日本和美国分列第二、第四位,引进金额分别为25。3亿美元和18。1亿美元,金额占比为20。1%和14。4%。欧盟成员国在我国技术引进来源地中仍然占据最重要位置。将欧盟各成员国单列于全球国别地区排名,合同金额排在前10位的国别(地区)中有6位是欧盟成员国,分别是德国、法国、芬兰、意大利、英国和丹麦,合同金额分别为14。6亿美元、8。5亿美元、7。6亿美元、3。8亿美元、3。6亿美元和2。3亿美元。

    c。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和能源是技术引进的重点行业。2008年上半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依然是技术引进金额最大的行业,该行业共引进技术501项,合同金额34。3亿美元,占全国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27。2%。同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供应业的技术引进排第二位和第三位,金额分别为17。9亿美元和8。9亿美元,金额占比分别为14。2%和7。1%。

    d。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是我国技术进口的主体,民营企业技术引进增速较快。2008年上半年,外资企业引进技术金额为73。6亿美元,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金额的近六成。国有企业技术引进总额33。9亿美元,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金额的26。9%。民营企业技术引进增长较快,金额为4。7亿美元,虽然仅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金额的3。7%,但其增长势头明显。

    (2)技术出口方面

    a。技术出口不断增加,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1991年我国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金额仅为12。77亿美元,到1995年达到25。3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98。12%。2001年到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连续7年超过20%,至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3478。3亿美元。

    b。高技术产品出口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带动力量。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528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

    c。出口国别地区多元化,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2005年,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保持着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前三位的位置(除香港作为我国最大的贸易转口地区),1996年以来,出口三个国家(地区)的高技术产品占当年我国出口的全部高技术产品总额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2005年的比重为53。4%。2006年,美国和欧盟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