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死亡凶兆 >

第429章

死亡凶兆-第429章

小说: 死亡凶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我则一直养精蓄锐,在这种情况下,我忽然使出看家的本事,引来天雷,我算准了它刚遭雷劫,对天雷一定十分畏惧,果然不出我所料,天雷一出,它就心生怯意,怯意一生,败相已定,哪里还是我的对手,所以我才能一击得手,看似简单,实际上各种准备,缺一不可。”

    俞非凡这时才算是真正傻眼了,自己这个师父,这精明的也太吓人了,哪里是老狐狸,老狐狸见了他只怕也得跪。其实这一点,他还真猜对了,以前有个叫老胡的老狐狸,见了三爷确实也腿发抖。

    经过这一次,俞非凡算是彻底服了三爷,别说逃跑了,估计现在拿鞭子抽都抽不走。

    三人一路下山,黑蛇已除,武夷山没有呆下去的必要了,到了山脚下,俞非凡转头看了看三爷道:“师父,咱们是不是要取道雁荡山?”

    三爷微微一笑,心里暗赞,俞非凡这小子,虽然油腔滑调,嘴贫人贱,可这脑瓜子当真灵光,这一点和花错十分相似,当下一点头道:“正是雁荡山,那大黑蛇在被我击杀之前,说它的老巢都被占了,要知道即使它渡劫失败,元气损伤的厉害,可要想占了它的老巢,那也得一定的本事。”

    “我若不知道,也就罢了,我知道了,就一定得去看看,这东西若是善类,我就当不知道的,记下它所在的地点,以防日后它万一走上邪路,好及时去收拾它,万一它现在走的就是邪路,那就简单了,直接收拾了,免得以后还得再跑一趟。”

    说到这里,三爷忽然面色一正道:“非凡,你得记住,你即入我门下,就是三十六门的人,即是三十六门的人,就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处处维护百姓免遭妖邪祸害,人类之间的争斗,你可以不管不问,那是人性使然,不是谁一个人可以改变的,但一旦知道什么地方有妖邪作恶,你一定要尽全力周旋,哪怕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俞非凡一愣,他从俞静之的口中,多次听说过三爷的光辉事迹,早就知道三爷是个大英雄,但没想到三爷情怀竟然这般超然,顿时心头又多了一丝敬重,一点头就答应了。

    不过答应了归答应了,不代表俞非凡就不贫了,这边刚一点头,那边就说道:“师父,从武夷山到雁荡山,又是大几百里路,咱们能不能打个商量,坐车去行不?绝对不用你们烦心,票我买,一路饮食我伺候着,行不行?”

    三爷抬头四看,选定了方向,转身取道向东,头也不回的回了两个字:“不行!”

    俞非凡一听,顿时如同霜打的茄子一样,别提多沮丧了,可又不敢违背三爷的意思,只有乖乖的跟在了后面。

    万幸三爷并不急着赶路,每到一个村上,就进村和老乡聊上几句,问问收成,聊聊闲话,抽上一两根烟就走,一天也就走个百十里路,就找地儿借宿。

    当然,香烟都是俞非凡孝敬的,奇怪的是,三爷好像对这一段的风土人情都很熟悉,和每一个村上的老人都能聊得来,这让俞非凡很纳闷。他当然不知道,三爷一辈子走南闯北,不但对这一片熟悉,他熟悉的可是大半个中国。

    可这一聊,就聊出事来了。

    事情发生在第三天,一个叫赵家楼的地方。

    赵家楼并不是一座楼,是一个坐落在高坡子上的村落,村上百姓也都不姓赵。

    赵家楼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个故事,这个村原来叫扣瓢村,是根据这个高坡子像一个扣在地上的瓢得的名,村上的村民都姓赵,在抗日战争时期,村上的地主赵大菩萨,将家底都拿了出来,在村边建了几个炮楼,买了许多枪和子弹,带着全村的人,硬顶着和日本人干。

    当然,一个村哪里挡得住日本军队,何况人家是正规的军队,打了一天一夜之后,村民死伤非常严重,最后老人、妇孺、孩子,凡是能拿动枪的,全都上阵了,也全都死了,小日本杀进村子的时候,全村没有一个活人。

    村上的人,根本就没准备活着离开,太小的孩子早转移走了,粮食全卖了买枪支弹药了,畜生都宰了吃了,留下能拿得起枪的,都死在了战场上,小鬼子连个狗屁没捞到。

    虽然这一战,将村上姓赵的都灭了,但他们的事迹却留了下来,为了纪念他们,这个村就被改名为赵家楼了,三爷就是在这个赵家楼,和人聊出了点事来。

    事情虽然是三爷聊出来的,可在这次事情中,三爷并不准备出手,用三爷的话说,这一次,要让俞非凡出出风头!

第632章:张四奶奶(。com)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孩子!

    三爷在到了赵家楼之后,和以前一样,很快就和几个老头聊了起来,现在农村打工的多,村子里几乎都是留守老人或者儿童,青中壮年几乎看不见,也找不到别的人聊就是。

    聊天的内容,当然离不开稀奇古怪的事情,三爷套话的技巧极为高明,往往三两句一套,那些老人就自己开始讲起来,这一次也不例外,只是,以前那些老人们所说的都是一些年代久远的事,这回,说的却是一件刚发生没多久的事,就发生在赵家楼。

    既然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故事自然也是围绕着老人和孩子展开的。

    在赵家楼有对老夫妻,年纪也都六十多岁,男的叫黄升福,媳妇姜氏,原先有个儿子,十几岁的时候掉水库里淹死了,姜氏又一连生了三个闺女,也是奇怪,生一个死一个,当时条件差,加上重男轻女,也没在意,最后终于生了个儿子出来,可这儿子生出来的时候,夫妻俩都快四十了,宝贝的不得了,生怕这孩子再死了,天天看的紧紧的,就这样,这个儿子终于活了下来。

    现在儿子娶了媳妇生了娃娃,和村上其他人一样,都去城里打工了,留下一个三岁多点的孙子,交给老夫妻俩照看着,这和村上许多家庭,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不同的是这个孩子。

    这个孩子在前几天晚上,快上床睡觉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的,就好像撞了邪一样,忽然就大哭不止,不管怎么哄,都哄不好,一个劲的指着床边,非说床边有个黑大汉子,等他睡着了就带他走。

    三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很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他这么一说,将老夫妻俩吓不轻,守着孩子一夜也没敢睡,孩子也哭闹了一夜,第二天鸡一叫,孩子顿时就睡着了,一觉睡到下午,起来玩耍和平时一样,丝毫没有什么异常。

    可一到了晚上,那孩子又是哭闹不止,仍旧是那套说辞,说床前站了个黑大汉,说他一睡着了就来带他走。

    这一回,老夫妻俩再不敢耽误了,抱着孩子就去求张四奶奶了。

    这个张四奶奶还是最早一批迁移到赵家楼的人,排行老四,已经八十了,儿子年纪轻轻的时候生病死了,儿子死后,老伴精神就不大对劲了,整天恍恍惚惚的,终于有一天掉水库里淹死了,她也没有再嫁,一直呆在赵家楼,现在是个孤寡老人,赵家楼的人都是后迁来的,不同姓,也没有个固定的辈分,尊她年龄长,所以统称张四奶奶。

    这个张四奶奶自称自己能够通灵,有时候也帮人招招魂啥的,说自己丈夫和儿子的死,就是因为自己泄露天机太多招致的,也有外地人专门开车来找她出手的,有时候说的都对,有时候说的则会差点,究竟是真是假,大家也说不清,但在这个村子上,又是在晚上出的这种事,也就只有找张四奶奶了。

    到了张四奶奶家,张四奶奶也正准备睡了,黄升福老夫妻俩一敲门,将来意一说,都是老乡亲,张四奶奶自然也不推辞,立即开始着手准备。

    准备的东西很简单,一个粗碗,三支筷子,一碗清水,放在桌子上。

    东西准备好,张四奶奶就坐了下来,随手拿起一根筷子来,伸出手指头,沾了一下碗里的清水,在筷子上一抹,一边抹一边说道:“走过的,路过的,不要吓唬孩子啊!孩子小,又没得罪你,你这样做可不厚道。”

    一句话说完,随手将筷子放下,又抓起第二根筷子,还是手指沾着清水,在筷子一抹道:“有怨的,有仇的,别学那没出息的样子啊!人都死了,有什么仇什么怨还化不开的,你这样吓唬人家孩子,可想过自己的孩子?”

    说完又将第二根筷子放下,抓起第三根筷子来,仍旧如法炮制,沾了清水在筷子上一抹,说道:“要是家里长辈的,那就更不应该了,阴阳相隔两不通,再疼孩子也不该出来吓唬孩子的,你家的骨你家的血,吓坏的可是你自己家的香火。”

    三句话说完,伸手将另外两只筷子一起抓在手中,三支筷子往碗里面一放,口中喃喃说道:“要是没恶意,筷子站不住,看看就走,逗逗就溜,要是没善意,筷子直站着,倒下一根可以谈,倒下两根就是恶作剧,三根都不倒,咱们在商量。”

    话一出口,双手一松,三根筷子笔直的站在清水碗中,纹丝不动!

    这一下可将黄升福老夫妻俩给吓坏了,要是别人说说,他们可能还不信,这可是他们亲眼看见的,事关宝贝孙子,这可怎么得了,老两口就差给张四奶奶跪下来了,一个劲求张四奶奶帮忙。

    张四奶奶看了看那三根站的笔直的筷子,脸上犯了难,沉默许久才说道:“升福啊!这事相当不容易,搞不好,我的这条老命都得搭进去,可咱们都是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又是关于孩子的事,我能帮的话,怎么会不帮呢!就算搭上我这把老骨头,我也会尽力的。”

    “不过,这你也自己看见了,三根筷子直立着,连一根都没倒下,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对方存心想要娃娃的命啊!”

    “我这一辈子,看了多少稀奇古怪,还真没见过谁和一个娃娃有这么大仇的,保不齐,是从上代人身上传下来的宿仇,没报在你们身上,报在娃娃身上了,存心想要你们黄家断后啊!这得多大仇多大怨啊!到底是你们夫妻俩,还是你家儿子媳妇做了对不起人的事?我总得知道个原因,才能和人家商谈。”

    张四奶奶这么一说,姜氏急忙说道:“四奶奶,我们一家都老实巴交的,儿子媳妇也都是憨厚人,我们老两口一辈子都没出过远门,在村上怎么样,四奶奶你不清楚吗?我们能得罪什么人?这肯定是搞错了啊!”

    黄升福犹豫了一下,也说道:“是啊!我们一家都没和人红过脸,更谈不上得罪人了,肯定是搞错了,四奶奶你一定多受点累,无论如何将这个事给解释清了。”

    张四奶奶一点头道:“既然你们都一口咬定没得罪过人,那我就再问上一问!

    说完又伸手抓住筷子,口中念念有词道:“要是和老黄家有仇,三根筷子不倒。”一句话说完,再度松开双手,三根筷子依旧笔直的站在水碗之中,一动不动。

    张四奶奶顿时就将面色沉了下来,一伸手将筷子摔在了桌子上,愠怒道:“升福啊!你没搞错吧?我连命都肯搭上,也要救你家孙子,救的是你孙子,可不是我孙子,你却不跟我说实话,你让我怎么和人家谈?”

    她这一说,黄升福立刻就说道:“四奶奶,我错了,我年轻的时候,确实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可这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何况,也不是什么大事,就算我记着,别人家只怕也未必会记着了。”

    张四奶奶的脸上升起一丝恼怒来,没好气的说:“你说说,到底做了什么事?要是芝麻绿豆大的一点事儿,人家至于对一个孩子下手吗?这是要断你家香火啊!要是你说的那点小事,人家至于这么做?这起码也是深仇大恨啊!”

    黄升福说道:“四奶奶,我老家是山东的,你也知道,当时我还小,家里实在穷的揭不开锅了,爹娘没办法,带着我逃荒,一路往这来了,有一天我实在饿急了,正好有个人路过,身上背着半袋子玉米。”

    “四奶奶你也知道,那个时候,对于饿急眼了的人来说,半袋子玉米是什么概念?当时我上去就抢,可我那时候还小啊!也就十几岁的样子,哪里抢得过一个大人,那人一见我要抢他玉米,一下就将我推开了。”

    “我本来已经饿的没有丝毫力气了,他这一推,我一下就摔在了地上,我爹不愿意了,上去就和那人撕打在了一起,我们山东人壮实,那男的打不过我爹,被我爹打了一顿,将玉米抢了过来。”

    “也就靠这半袋玉米,我们一家才活了下来,一直逃到了这里,在赵家楼定居了下来。说实话,我后来其实心里挺后悔的,我们家世代都是憨厚人,就干过这么一次抢玉米的事,不过在那个年代,那人还能背着半袋玉米走路,说明他家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