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灸,每次每穴5~7壮,每日2次。适用于胃寒、脾胃虚弱或失血性休克者。
3。 拔罐治疗
【取穴】 腹穴:上脘、中脘、下脘、不容、承满、梁门。配穴:至阳、脾俞、胃俞、足三里、神阙、气海、关元、百会。
【方法】 常规操作,留罐或闪罐15分钟,每日1~2次。适用于胃寒和脾胃虚弱者。
4。 埋线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透上脘、梁门透关门。配穴:脾俞、胃俞、足三里。
【方法】 常规操作,将羊肠线埋入穴内,每次可选用两组穴,20~30日1次。
5。 刮痧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承满、梁门。配穴:饮食伤胃,配建里、公孙;肝胃不和,配太冲、期门;瘀血阻络,配合谷、膈俞;肝旺脾虚,配期门、章门;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气海。痰湿过盛,加阴陵泉、丰隆;肝气犯胃,加刮太冲、期门,中等强度刮;脾胃虚弱,加刮脾俞、胃俞、章门。
【方法】 实证者中等强度刮,虚证者轻刮,每穴3分钟。
6。 贴敷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不容、梁门、下脘、承满、太乙。配穴:脾俞、胃俞、足三里、神阙、关门。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1~2穴。中药处方:①炒栀子、附子片各等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法:取药粉适量,以白酒调和成软膏,于睡前贴敷于各穴上,再用纱布盖好,胶布固定,次日取下,未愈再敷。适于寒性疼痛。②栀子2份,延胡索、桃仁各1份,共研细末。用时取药粉适量,以白酒调和成糊,敷于各穴上,再用纱布盖好,胶布固定,每日1次。适于气滞、瘀血者。
(五)按语
腹穴外治方法对抑制胃酸、缓解溃疡病疼痛、减轻嗳气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效果较好,但溃疡愈合较慢,必须长期坚持治疗。溃疡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如果出血量较大,需要及时结合药物治疗。如已发生失血性休克,还必须及时配合输血、输液等急救措施。
患者要讲究饮食卫生,使饮食有规律,有节制,少吃多餐。在急性发作期应注意休息,并发胃出血、穿孔或幽门梗阻时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并适当禁食。慎用或避免服用能引发溃疡的药物,如水杨酸制剂等。必须服用时,可同时加服制酸药,如碳酸钙、碳酸氢钠等。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节制情欲和性生活。秋末冬初季节,溃疡病容易发作,故病人必须注意冷暖变化,特别要注意上腹部的保暖。夏季溃疡病人不宜长时间吹电扇,也不宜在空调环境久留或贪凉露宿,防止感受寒凉。
skbshge
一、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所引起的炎症病变,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等为主要症状,有的还伴有发热、腰痛等。
(一)病因病机
尿路感染在中医学属“淋证”、“癃”范畴。发病与饮食不节、房劳过度导致肝郁脾虚,肾气亏虚,影响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等有关。根据症状可分为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等。如若多食肥甘辛热之品,酿成湿热,或脾胃湿热内生,或忧郁愤怒,肝火内生,湿热之邪循经下注肾系、膀胱,膀胱气化失利,而发为热淋;湿热内蕴,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则尿中可结有砂石,而为石淋;若湿热或心火移于小肠,或肾阴亏虚,阴虚火旺,均可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小便涩痛有血,为血淋;若分清泌浊失司,或年迈肾虚,精关不固,则可致尿液混浊,为膏淋;如遇劳即发,则为劳淋;中气不足则为气淋;若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可见小便滴沥不已;淋证初起,多属湿热蕴结,日久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
急性尿路感染多属中医淋证的热淋、血淋、石淋,其中以热淋最为多见。急性尿路感染中许多患者表现为虚实夹杂证,特别是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更为明显;慢性尿路感染多属中医淋证的劳淋、气淋及膏淋。慢性尿路感染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由实致虚,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证。
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克雷白杆菌及假单孢菌属)、病毒、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其中以细菌最为多见;在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真菌的感染日益增多。诱发感染的因素有梗阻因素(如泌尿生殖系结石、肿瘤、狭窄、增生等)、机体抗病能力减弱、医源性因素、女性尿道特点等。急性发病者症状明显,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则通常症状较轻,如轻度的尿频或尿急,或排尿不适等。根据感染发生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根据炎症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尿路感染。
尿道炎常因尿道口或尿道内梗阻、邻近器官的炎症蔓延,以及机械或化学刺激、留置导尿管等引起。膀胱炎也可以由多种因素而引起,如膀胱内异物、结石、肿瘤等破坏了膀胱黏膜的防御能力;也可因膀胱颈以下的尿路梗阻或者神经系统损害,造成排尿困难而引起感染。急性泌尿系感染,可造成尿道、膀胱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呈深红色,黏膜表面常被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所黏合,黏膜下层有多发性点状出血或瘀血,有时可发生浅表溃疡。
输尿管炎和肾盂肾炎,多由下泌尿系感染上行引起,病源菌首先侵犯肾盂黏膜,然后经肾盏、*部上行,侵及肾实质。也有通过血行、淋巴管道感染者,如果肾脏受伤或其邻近组织器官发炎,细菌也可以直接入侵肾脏而引起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泌尿系畸形和尿道梗阻,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二)西医辨病
按病程长短、有无尿路畸形分为急性和慢性尿路感染两种;按感染部位,在临床上主要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输尿管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两种;按有无尿路刺激症状分为症状性菌尿和无症状性菌尿两种。
1。 各种尿路感染的共同临床表现
(1)尿路刺激征:即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等症状,不同的病人表现为轻重程度不一。急性期炎症患者往往有明显的尿路刺激征;但在老年人、小儿及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则通常尿路刺激症状较轻,如轻度的尿频或尿急,或排尿不适等。
(2)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等。主要见于上尿路感染病人,特别是急性尿路感染及伴有尿路梗阻的病人尤为多见。
(3)尿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红细胞,甚或有蛋白。
(4)血常规:可能有白细胞升高。
(5)尿细菌培养:阳性。
2。 下尿路感染
(1)尿道炎:伴尿道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沿尿道可有压痛;尿中有多量红细胞、白细胞,尿三杯试验第一杯尿明显不正常;尿道分泌物涂片染色检查或细菌培养有致病菌,可以与淋菌性尿道炎鉴别。
(2)急性膀胱炎:根据尿频、尿急和尿痛的病史,尿液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脓细胞,尿细菌培养每毫升尿细菌计数超过10万即可明确诊断。多有明显尿路刺激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及混浊尿。患者每小时排尿1~2次,甚至5~6次,每次尿量一般10~100毫升,一般尿频、尿急越明显,每次尿量就越少。由于尿中有大量脓细胞等,因而可见尿液较混浊,并偶有血尿。全身症状轻微或缺如,部分病人有疲乏感。
(3)慢性膀胱炎:患者多有急性膀胱炎病史,且伴有尿道结石、畸形或其他梗阻因素存在,多不是单纯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生或长期存在的尿频、尿急症状,但不如急性膀胱炎明显。尿常规检查可见少量或中量脓细胞、红细胞。
3。 上尿路感染
(1)急性肾盂肾炎
①全身表现。起病大多数急骤,常有寒战或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全身不适、头痛、乏力、食欲减退、有时恶心或呕吐等。
②尿路系统症状。最突出的是膀胱刺激症状,即尿频、尿急、尿痛等,尿液混浊,偶有血尿,每次排尿量少,甚至有尿淋漓,大部分病人有腰痛或向会*下传的腹痛。轻症患者可无全身表现,仅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③局部体征。一侧或两侧肾区疼痛,脊肋区有叩击痛及压痛。在肋腰点(腰大肌外缘与十二肋交叉点)、上输尿管点(腹直肌外缘平脐处)有深压痛;膀胱区压痛。
(2)慢性肾盂肾炎
①急性发作时的表现可与急性肾盂肾炎一样,但通常要轻得多,甚至无发热、全身不适、头痛等全身表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也不明显。
②非急性发作时。有全身中毒症状,如畏寒、发热、乏力、食欲缺乏。可伴水肿、高血压;局部症状有腰酸、腰痛及脊肋角叩痛。有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泌尿道感染病史超过半年以上,抗菌治疗效果不佳。
③影像学检查。在静脉肾盂造影中见肾盂、肾盏变形、缩窄,肾外形凹凸不平,两肾大小不等。
4。 无症状细菌尿
又称隐匿性细菌尿,指患者存在真性细菌尿而无任何尿路感染症状,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一般不影响寿命。
5。 尿路感染诊断依据
凡存在真性细菌尿均应诊断为尿路感染。真性细菌尿是指膀胱穿刺尿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导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5
/毫升;在排除假阳性的前提下,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
/毫升,但若临床上无尿路感染症状,则要求2次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
/毫升,且为同一种细菌。
若患者为女性,有明显尿路刺激症状和尿中较多白细胞,中段尿菌落数≥102
/毫升,培养致病菌为常见尿路感染细菌者,可拟诊为尿路感染。
(三)中医辨证
1。 膀胱湿热
小便频、急、涩痛,小便灼热感,少腹拘急疼痛,腰痛,口苦,或有发热恶寒,或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或滑数。
2。 肝经湿热
小便频、急、涩痛,小便灼热感,少腹拘急疼痛,口苦口黏,急躁易怒,胸胁胀满,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或滑数。
3。 气滞血瘀
排尿不畅,小腹拘急疼痛,尿热尿痛,时有血尿,情绪急躁,腰痛,口苦,舌质暗红有瘀点,脉弦或弦细。
4。 阴虚湿热
小便频急涩痛,有灼热感,腰酸痛,头晕耳鸣,口干渴,舌体瘦小,舌质红,脉细。
5。 中气不足
少腹坠胀,尿有余沥,或小便淋漓涩痛,面色白光白,少气乏力,纳食不香,舌淡胖,脉虚弱无力。
6。 气阴两虚
小便滴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痛,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四)治疗
1。 毫针治疗
【取穴】 腹穴:中极、曲骨、归来、四满。配穴:膀胱湿热,配秩边、委阳、内庭;肝经湿热,配行间、阳陵泉、三阴交、中都;气滞血瘀,配合谷、太冲、血海;阴虚湿热,配三阴交、阴陵泉、太溪、照海;中气不足,配脾俞、足三里、阴陵泉;气阴两虚,配关元、太溪、复溜、肾俞、肝俞、脾俞。血尿,加血海、膈俞、次髎;夜尿多,加气海、关元、足三里;纳差、便溏,加中脘、足三里;高血压,加曲池、阴谷;高热,加曲池、大椎;盗汗,加阴郄、复溜;五心烦热,加劳宫、涌泉。
【方法】 虚补实泻。中极、曲骨二穴因位于膀胱区,应浅刺、斜刺或相互透刺,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膀胱;膈俞、肾俞、肝俞、脾俞向下或朝脊柱方向斜刺,勿直刺、深刺,防止刺伤内脏;余穴常规针刺。留针20~30分钟,每日1~2次。
2。 电针治疗
【取穴】 腹穴:中极、大赫、气冲、横骨。配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阴陵泉。
【方法】 常规操作,连续波或疏密波、快频率刺激10分钟左右,每日1次。
3。 灸法治疗
【取穴】 腹穴:气海、关元、中极。配穴:脾俞、肾俞、足三里。
【方法】 艾条温和灸,每次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4。 刮痧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中极、曲骨、横骨。配穴:膀胱湿热,配秩边、委阳、内庭;肝经湿热,配行间、阳陵泉、三阴交、中都;气滞血瘀,配合谷、太冲、血海;阴虚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