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

第15章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15章

小说: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肝脏叩诊

    肝脏是不含气体的实质性脏器,叩诊呈实音。叩诊肝脏上、下界时,一般沿右侧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指用力要适当,勿过轻或过重,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相当于肺遮盖的肝顶部,故又称为肝脏相对浊音界;继续向下叩诊由浊音转为实音处,即为肝脏绝对浊音界,相当肺下缘的位置,继续向下叩,由实音转变鼓音处,即为肝下界。定肝下界时,也可由腹部鼓音区沿锁骨中线向上叩诊。由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肝下界因与胃、结肠等重叠,很难叩准,故多用触诊确定。一般叩得的肝下界比触得的肝下缘高2~3厘米;若肝缘明显增厚,则叩诊与触诊结果较为接近。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肝绝对浊音界比相对浊音界位置低一肋骨),下界位于右肋缘下,肝上界至肝下界之间称肝浊音区,正常成人在9~11厘米。瘦长体型者肝上、下界均可低一个肋间,矮胖体型者则可高一个肋间。

    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脓肿、肝癌、肝包虫、肝淤血等;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及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主要见于急性胃肠穿孔,人工气腹;肝浊音界向上移位,见于右肺纤维化、右肺不张、腹水、鼓肠等;肝浊音界向下移位,见于慢性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等。膈下脓肿时,由于肝脏下移和膈升高,所以肝浊音区也扩大,但肝脏本身并无增大。

    3。 移动性浊音

    这是腹腔检查主要体征。腹腔内有游离液体超过1 000毫升时,当病人仰卧位时,因重力关系液体积于腹部两侧,故该处叩诊呈浊音,腹部中间因肠管内有气体而浮在液面上,故叩诊呈鼓音。当病人侧卧位时,因腹水积于下部而肠管上浮,故下部叩诊为浊音,上部呈鼓音,此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检查方法:病人先取仰卧位、自脐部向一侧腰部叩诊,当鼓音变为浊音处,让病人转向对侧,而医生的左手中指不离开腹壁,此时浊音如变为鼓音,则为移动性浊音阳性。此为诊断腹水的重要方法。如果腹水量少,可采取胸膝位,使脐部处于最低位,叩脐部,如该部由仰卧位的鼓音转为浊音,则提示有腹水可能。

    【腹水应与下列情况鉴别】

    (1)肠管内有大量液体潴留,病人体位移动,也可出现移动性浊音,但常伴有肠梗阻征象。

    (2)巨大卵巢囊肿与腹水鉴别点:①卵巢囊肿与腹水相反,在仰卧时,浊音区在腹中部,鼓音区在腹部两侧。这是由于肠管被卵巢囊肿压挤至两侧腹部所致。②卵巢囊肿浊音不呈移动性。③尺压试验。病人仰卧位,医生用一硬尺横置于两髂前上棘连线的腹壁上,用两手将尺下压,若有跳动与心搏动相一致的节奏性跳动,则为卵巢囊肿,是因瘤体将腹主动脉冲动导向腹壁所致;如为腹水,则压尺不跳动。

    4。 液波感

    腹腔内有大量腹水时可出现液波感。检查时让病人仰卧,医生用一手的掌面轻贴于病人的一侧腹壁,用另一手手指叩击对侧腹壁,如有大量腹水,则叩击产生的振水波冲动可借液体传导至对侧腹壁,使贴在腹壁的手掌有一种液体冲击的感觉,称液波感,又称液波震颤。但在腹壁脂肪过多或腹壁比较松弛者,由于腹壁震动也可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个人将一手掌尺侧缘轻压于脐部腹正中线上,即可阻止腹壁震动的传导波动,但不能阻止真正腹水所产生的水波传导。

    5。 脾脏叩诊

    采用轻叩法。病人取仰卧或右侧卧位,沿左腋中线上进行叩诊。正常脾浊音区在左第9~11肋之间,宽度为4~7厘米,前方不超过腋前线。脾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鼓肠等;脾大时,脾浊音区明显扩大。有时在左季肋下触不到脾,而叩诊脾浊音界增大,有助于临床诊断。

    6。 膀胱叩诊

    排空的膀胱,位于耻骨联合后方,不能叩及,当其被尿液充盈时,耻骨上方叩诊呈圆形浊音区,妊娠的*、*肌瘤或卵巢囊肿,在该区也呈浊音,应予鉴别,排尿后浊音区消失,则为膀胱。腹水时,耻骨上叩诊也可有浊音,但浊音区的弧形上缘凹向脐部,而胀大膀胱的浊音区的弧形上缘凸向脐部。

    7。 胃泡鼓音区

    在左前胸下部,叩诊呈鼓音,为半月形鼓音区,其上界为肺下缘,右界为肝左缘,左界为脾脏,下界为肋弓。正常情况下,胃泡区的大小既与胃内含气量的多少有关,也受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影响。当胃扩张、幽门梗阻时,此鼓音区增大;肝脾大、心包积液,左侧胸腔积液时,该鼓音区缩小,甚至消失。

    8。 叩击痛

    医生用左手手掌平放在某脏器的体表相应部位,右手握拳用尺侧轻叩左手背,如病人感到疼痛即为叩击痛。正常人各脏器无叩击痛,当腹腔内脏器或其周围有病变时,可出现叩击痛,如右季肋叩击痛,见于肝炎、肝脓肿等;胆囊区叩击痛为胆囊炎等;肾区叩击痛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结石及肾周围炎等。

    (六)腹部听诊

    检查者必须将听诊器体件置于被检查者的腹壁上,全面地听诊各区。顺序为:左至右,上至下依次听诊。听诊部位选择:上腹部、脐部、右下腹部及肝、脾区听诊。

    1。 肠鸣音

    当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称肠鸣音。正常情况下,肠鸣音一般每分钟4~5次。当肠蠕动增加时,肠鸣音每分钟在10次以上,称肠鸣音亢进。其音响亮、亢进时,见于急性肠炎、服泻药后或胃肠道大出血等;若肠鸣音响亮,使肠壁变薄,且极度紧张,与亢进的肠鸣音产生共鸣所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是指持续3~5分钟以上才听到一次或听不到肠鸣音者,见于急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或肠麻痹等。

    2。 振水音

    胃内气体与液体相撞击而发出的声音称震水音。检查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医生用两手摇晃病人上腹部,不用听诊器即可听到震水音。正常人在进食多量的液体后可出现震水音,但若在空腹或饭后6~8小时以上仍有震水音,则表示胃内有液体潴留,见于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3。 血管杂音

    正常腹部无血管杂音。在妊娠5个月以上,腹部可听到胎心音。病理性血管杂音可见于:

    (1)肾动脉狭窄时,在上腹部或脐水平正中线两侧可听到强弱不等的吹风样杂音,有时较粗糙,尤其是年轻高血压患者,应考虑肾动脉狭窄所致。

    (2)门静脉高压患者,有时可在脐附近或胸骨剑突下部,听到连续性静脉血管杂音,此音可能产生于脐静脉重新开放与腹壁静脉形成侧支循环;肝血管瘤或左叶肝癌压迫肝动脉或腹主动脉,在肿大的肝表面听到连续性血管杂音。

    4。 肝脾区磨擦音

    当病人做深吸气时,在肝、脾区听到类似胸膜摩擦音的声音,此因肝脾包膜因纤维素渗出与腹膜摩擦所致,见于脾栓塞、脾周围炎、肝穿刺后或胆囊炎累及腹膜等。

    (七)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化功能状态等客观资料,用以协助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结果必须结合临床采集的多方面资料全面地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得出较切合实际的诊断,不能据一次阳性或阴性的实验结果就轻易地作出诊断结论。

    (八)器械检查

    如肺功能检查、心电学检查是借助相应的仪器、器械对其功能状况进行检查评定。这些都是临床检查诊断的常用方法。随着现代新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纤维内镜检查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与发展,不但操作便利,还可配合附件做相应的治疗,如胃镜、肠镜、膀胱镜等内镜的应用。以上器械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一些特殊器械的检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选择使用时必须结合病史及体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可滥用。

    (九)影像学检查

    现代影像学检查是在X线检查基础上将物理学、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相结合,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通过他们各自形成影像的特点和性质来判断其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形态和功能,以此作为临床诊断上的辅助手段。影像学诊断技术包括: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CT、B超超声成像等。如X线成像有助于泌尿系结石位置的判断;B超对肝、胆、胰、脾、肾、膀胱病变较为合适。各种技术成像的原理方式不同,各有特点,在用于人体检查和疾病诊断方面可相互补充、相互验证。

    skbshge

一、适应证() 
腹穴疗法适用于因腹部脏器功能性病变及相关的病变,主要适用于一般常见的内科病症,如消化、泌尿、生殖系统与部分内分泌相关疾病。

    消化系统病症为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膈肌痉挛、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

    泌尿系统疾病有尿路感染、泌尿道结石、慢性肾炎、尿失禁、尿潴留等。

    男科病症有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男性性功能障碍、疝气、男性不育症等。

    妇科病症有功能性*出血、痛经、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脱垂、*内膜异位症、女性不孕症等。

    其他病症有单纯性肥胖,放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等。

    上述适应证大多可以单独施用腹穴外治法获效。一部分病症可以配合中西药物综合治疗获效。

    skbshge

二、禁忌证() 
一些因肿瘤引起、急腹症引起、宫外孕引起的急性炎症、痛症,以及消化、生殖泌尿器官引起的大出血等,均不能施行外治腹穴疗法。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胃及十二指肠穿孔、各型传染性肝炎、肝胆管胆结石等;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等腹腔肿瘤(恶性);血友病、腹腔内外伤出血症;妊娠期、宫外孕腹痛;腹部破溃、皮肤痈疡、疮痒、腹部手术缝合瘢痕部;对针刺、艾灸、光谱照射、药物贴敷、贴稀土磁材等器物过敏者。

    腹穴外治方法主要用于一些功能性疾病和一般轻症。上述禁忌证均为急性重症与器质性病变,应由专科医师专病诊治。

    skbshge

一、针刺前的准备() 
(一)选择针具

    针具的选择主要包括质量的选择和规格的选择两方面。现在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毫针在使用前须通过严格检查,选择优质的针具,不符合要求者应予剔除。

    在选择毫针规格时,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如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较粗且略长的毫针;反之,若女性、体弱、形瘦,且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毫针。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上腹部近剑突下的穴位,针刺不宜过深,当选较短、稍细的毫针;中、下腹脂肪较丰厚者,可适当深刺,宜选较长、稍粗的毫针。

    临床上选择毫针应长于腧穴应至之深度,针身应有部分露在皮肤外。如应刺入1寸时,可选用1。5~2寸的毫针。总之,选择毫针应适宜,否则难以取得满意的针感和治疗效果。

    (二)选择体位

    体位是指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时所处的位置、姿势。体位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着针刺治疗的进行。若体位不当,医者取穴困难,施术不便,影响操作;患者则不宜于留针,易致疲劳而移动体位时发生意外(晕针、弯针、滞针、断针、掉落艾火等),增加病人的痛苦。对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畏惧针刺者,其体位的选择尤为重要。因此,体位的选择对于正确取穴,顺利完成针刺操作,持久留针,以及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位的选择以医生能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肢体舒适,便于持久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常用体位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腹穴治疗的体位以仰卧位为主,该体位较舒适自然,膝下可垫软物,以放松下肢肌肉。针刺操作及留针期间,不可随意移动体位,以免发生弯针、折针等情况。

    (三)定穴和消毒

    1。 定穴

    腧穴是针刺治疗的刺激点、作用点,针刺疗效的发挥必须通过腧穴的作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