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家禽常用生物制品合理使用 >

第24章

家禽常用生物制品合理使用-第24章

小说: 家禽常用生物制品合理使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pH值。乳酸菌进入肠道后产生乳酸,芽孢杆菌进入动物肠道能够产生乙酸、丙酸、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使肠道pH值降低,抑制致病菌生长,激活酸性蛋白酶活性,也有利于矿物质元素钙、磷、铁及维生素D的吸收与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指出益生菌改变动物肠道pH值的意义在成年家畜中表现并不明显,但对新生家畜的效果非常显著。从而提醒我们在选择动物用益生菌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此外,益生菌产生的活性物质还可以减少有害物质产生,改善环境卫生,改善禽舍内的空气质量,减少机体应激和环境污染。有些有益微生物产生的物质可以中和致病菌产生的肠毒素。芽孢杆菌在肠道内可产生氨基酸氧化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类,可以降低血液及粪便中氨、吲哚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减轻粪便的臭气。同时,有害物质的减少可维持肠上皮细胞处于较好的吸收状态,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4。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微生态制剂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剂,较低剂量的微生态制剂可持续不断地刺激动物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微生态制剂能促进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处于高度反应的应激状态,可以刺激肠道内免疫细胞分化增殖,增加局部抗体的数量和巨噬细胞的活力,同时也可产生非特异性调解因子,进一步增强免疫功能。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可使动物肠道黏膜底层细胞增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特别是局部免疫功能。研究表明,肠道益生菌可通过降低小肠通透性,增强特异性的黏膜免疫反应以及加强IgA、IgM反应来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可调动和提高动物机体的一般非特异免疫功能,提高抗体的数量和巨噬细胞的活力。

    另外,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幼龄动物还可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与成熟。研究表明,乳酸菌可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通过淋巴循环活化全身的免疫防御系统,增强机体抑制癌细胞增殖。

    动物口服益生菌后,可以调整肠道菌群,使肠道微生态系统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活化肠黏膜内的相关淋巴组织,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lgA)分泌增强,提高免疫识别力,并诱导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而活化全身免疫系统,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大量研究表明,在禽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能增强消化酶活性,改善菌群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显著提高家禽的成活率,降低死亡,可减少粪臭味,改善产品性能,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增重、饲料转化率和产蛋率。

    skbshge

(一)菌种的来源() 
开发微生态制剂,首先要筛选1株或几株优良菌种。在微生物种群中,可用作微生态制剂的菌种很多。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规定了40多种菌种可以作为微生态制剂的出发菌株。我国批准的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菌种有: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粪链球菌、乳酸片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乳链球菌、啤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沼泽红假单胞菌、地衣芽孢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肠球菌和戊糖片球菌等。这些菌种的生理特性均已被深入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

    目前,微生态制剂的菌种来源一般有3种方式:①从动物肠道中分离并纯化后获得的益生菌,对其进行鉴定后按照常规发酵方式进行培养加工;②直接从市售的益生菌制品中(乳酸饮料等)进行益生菌分离鉴定,挑选所需要的益生菌进行扩大培养;③从菌种保藏中心或相关企业购买菌种进行培养。

    选育菌种时,应特别注意以下3个方面。首先菌株能否产生孢子,细菌的孢子是细菌的特殊结构,具有较强的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容易加工,具有耐贮存的优点。其次,菌株最好来自该动物的正常菌群(即土著菌群),许多细菌具有宿主特异性,动物机体对外界入侵的非共生微生物具有排斥反应,只有土著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益生作用,进入动物体内较易存活,并能与致病菌进行拮抗。最后,菌株是否具有产酸能力,产酸的细菌能在其生长部位造成一个酸性环境,既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又有利于动物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转化率。

    虽然也有很多微生物如芽孢杆菌等非土著菌群,其共生作用与正常菌群有所不同,但它们更多的消耗肠内氧气,造成不利于致病菌生存的环境,还产生酶和维生素等代谢产物,起到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故也常被用作微生态制剂的出发菌株。目前,还有许多优秀的菌种尚未得到开发利用,如拟杆菌、优杆菌、消化球菌等。

    skbshge

(二)菌种的选择() 
1。 菌种不具有病原性

    非病原性是生产微生态制剂筛选菌种的首要条件,有些病原菌即使促生长或者其他生产性能非常好,也绝对不予考虑。因此,必须确定开发菌株的安全性,并且对该菌种可能的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一株现在无毒副作用的菌种,将来可能因为理化、微生物、毒素和菌种本身原因引起负性突变,变成有毒菌种,所以应定期对生产菌种进行安全试验检测。

    2。 菌种须达到一定的浓度

    微生态制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活性微生物,虽然其中某些代谢产物对动物的生产性能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目前除少数微生态制剂以液体形式上市外,绝大多数均通过发酵、收集菌体、干燥和固化处理后以固形物投放市场。因此,保证制剂中活性微生物的含量对发挥其益生作用至关重要,对其产品的检验也应采用活菌记数,而不是细菌总量记数。

    目前,对微生态制剂中活性微生物的含量尚无特别严格规定,数量在每克几亿个至几百亿个不等,如瑞典生产的 Medip?harmtabisil含乳酸菌20×10{L…End} 9

    个/克,乳酸杆菌≥5亿个/克,粪链球菌≥200亿个/克。由这些细菌混合制成的微生态制剂,细菌含量不少于50亿~100亿个/克。

    3。 菌种理化性质要稳定

    用于制备微生态制剂的菌种必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主要指对特定环境的耐受力,如温度、湿度、酸度、机械摩擦和挤压以及室温条件下的保存时间等。菌种稳定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效果。对于饲用微生态制剂,必须经受饲料加工过程中高温的考验,所以菌种对温度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不同菌种对高温的耐受力差异较大,芽孢杆菌耐受力最强,100℃条件下作用2分钟只损失5%~10%;而在80℃条件下作用5分钟,乳酸杆菌、酵母菌的损失为70%~80%;95℃条件下作用2分钟损失可达98%~99%。在一般的制备过程中,80℃~100℃对芽孢杆菌的影响较小,对乳酸杆菌、酵母菌和粪链球菌等影响较大。就耐水性而言,孢子型细菌耐受性最好,肠球菌、粪链球菌次之,乳酸杆菌最差。除耐酸性的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外,一般的活菌制剂在胃酸作用下会被大量杀死,残存的少量活菌进入肠道后很难形成菌群优势。因此,不耐酸的活菌制剂其含菌量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浓度才能发挥益生作用。此外,饲料的保存时间、饲料中的矿物质和不饱和脂肪酸也会影响益生菌的活力。微生态制剂稳定性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微生物学家的研究热点,随着多种技术的不断运用,出现了加入适当的包裹剂的产品,使微生态制剂的稳定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此外,也可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更利于生产、保存、定植、繁殖或具有特殊功能的工程菌制剂。

    4。 适合规模化生产

    用作微生态制剂生产的菌种应适合大规模培养,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应特别筛选那些在体内外繁殖速度快、生长条件要求低、可在较短时间形成高生物量的益生菌,同时对菌种的生理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菌种生长的最适生长条件。目前,微生态制剂菌种的培养主要选用固体表面发酵法和液体深层发酵法。固体表面发酵法生产成本高,产量低,不适宜工业化批量生产;液体深层发酵法是现代发酵工业的主要形式,可使用机械搅拌式发酵罐或气升式发酵罐发酵菌种,细菌经发酵培养大量增殖后,经浓缩、干燥得到半成品,然后按要求配成成品。

    skbshge

(一)微生态制剂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很多微生态制剂为通用型,即一种产品多种动物均可使用。没有针对一种动物开发特定的专用产品,且使用目的并不明确,导致这些产品的使用效果难以保证。

    不同种类的微生态制剂,其中所含细菌对宿主有一定的特异性,因此在选择微生态制剂时,应根据养殖品种,选择相对应的微生态制剂。在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其作用对象以及使用目的,对不同的动物要区别对待。

    有益活菌对宿主的定植有种属特异性,因正常菌群在动物消化道内定植是通过细菌的黏附作用完成的,这种黏附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从某一动物分离的细菌,只对该类动物具有较强的定植性,对其他动物则不易定植。同时,细菌的种属不同,其黏附性也有差异,细菌的黏附性是由特异黏附素C(一种蛋白样物质)来决定的。

    微生态制剂根据用途可分为养殖环境调节剂、控制病原的微生态控制剂以及提高动物抵抗力增进健康的饲料添加剂等3类。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制剂,预防动物常见疾病,选用乳酸菌、片球菌、双歧杆菌等产乳酸类的细菌效果会更好;促进家禽快速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则可选用以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和真菌等制成的微生态制剂;如果以改善养殖环境为主要目的,应选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以及芽孢杆菌为主的微生态制剂。总之,在动物微生态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使用,才能以最经济的代价达到理想效果。

    skbshge

(二)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时间及时机() 
微生态制剂在动物生长的任何过程均可使用,但不同生长时期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从新生畜禽开始使用,可保证其中的有益微生物先占据消化道,从而减少或阻止病原菌的定居;动物处于幼龄期时,体内微生态平衡尚未完全建立,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此时使用微生态制剂,可较快地进入体内,并迅速占领附着点,从而使微生态制剂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研究表明,新生反刍动物肠道内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增加不但可以促进宿主动物对纤维素的分解和消化,而且有助于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害肠道。另外,在断奶、运输、饲料改变、天气突变和饲养环境恶劣等应激条件下,动物体内细菌的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个时期引入微生态制剂可有效地调整动物体内细菌的微生态平衡,对形成优势种群极为有利。因此,把握益生菌的应用时机,尽早饲喂,并要连续长期饲喂,达到建立优势菌群的数量优势,其益生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skbshge

(三)微生态制剂的添加剂量() 
建立益生菌的数量优势和连续使用是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应注意的问题。微生态制剂的益生作用是通过有益微生物在动物体内一系列生理活动来实现的,其最终效果同施加的益生菌的数量密切相关,数量不够,在体内不能形成菌群优势,难以起到益生作用。试验研究表明,如果一种细菌在盲肠内容物中的浓度低于10{L…End} 7

    个/克,则该菌产生的酶及代谢产物不足以影响宿主;数量过多,超出占据肠内附着点和形成优势菌群所需的菌量,益生菌的功效不会增加,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微生态制剂用于特定养殖动物所需的菌群数量目前尚无统一的规定,国外学者认为,乳酸杆菌因制剂不同而有差异,其数量不少于10{L…End} 7

    个/克,每日施加0。1~3克,一般添加量为0。02%~0。2%才能保证效果。

    skbshge

(四)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配合使用() 
在我国的规模化养殖模式中,饲料中抗菌药物的添加是不可避免的。养殖场在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同时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两者出现拮抗,影响微生态制剂效果的发挥。因此,在使用微生态制剂时要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由于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十分明显,可以弥补微生态制剂在治疗上的不足,因此可以先用抗菌药物杀灭病原菌,扫清道路,使微生物制剂无竞争对手,无阻碍地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