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流贼 >

第80章

大明流贼-第80章

小说: 大明流贼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郝摇旗在长沙外,李自成原统领的重要将领全到这里了,就是没有李自成。

    李自成消失后,出现大顺农民军联明抗清的新局面。郝摇旗和李过将领分别在长沙和常德“受抚”于南明总督何腾蛟和湖南巡抚堵胤锡,但他们在联明时仍保持了农民军的独立性。如果李自成还在的话,他们是不会这么做的。李自成消失的地点应在通城一带,至少在鄂湘边界。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通山县有九宫山,而通城县只有锡山。别的书籍也有类似记载,如正统时敕修的《寰宇通志》将九宫山列于通山县,清乾隆时敕修的《大清一统志》等书也都载九宫山屑通山县。有人据此认为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说不能成立。乾隆时,湖南澧州知州何磷就说过:“九宫山在通山县南八十里,皆不云在通城,而《明史》野史皆属之通城,其山名则九宫、罗公互异。今按罗公山,实在黔阳,俗名罗孔八面山”。

    道光时徐鼐的《小腆纪年附考》引《广虞初新志》中江昱的话:“今按罗公山实在黔阳,称通城误,《明史》之九宫山又在通山,因通城而误”;并肯定江昱“辩罗成(公)、九宫之误,则确然无疑”。

    而《明史》在编纂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助长了这种非议。如康熙时修《明史》,据记载:王鸿绪在康熙二十一年时充《明史》总裁。未几回籍治丧,又任别职。五十三年向清廷上疏说:

    臣回籍多年,恩召重领史局,而前此纂辑诸臣,罕有存者,惟大学士张玉书为监修,陈启敬为总裁,各专一类:玉书任志,启敬任本纪,臣任列传。……如是数年,汇分成帙,而大学士熊赐履续奉监修之命,檄取传稿以进,玉书,启敬暨臣皆未参阅。

    三人分管本纪、列传和志三部份,并未互相参阅,统一口径,王鸿绪负责修列传,但他请人代撰各传,李自成传出自万斯同之手,张玉书负责修志,各志多专识,非多人参预执笔不可,而志传之间又缺乏联系和沟通,因此在关于通城九宫山的问题上,出现了传有而志无的现象。这种现象被人用作以志驳传,反对通城有九宫山。

    1985年,黎时忠、曾步贤、李英生、胡正民四同志发表了《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考》一文,该文根据历史资料证实了通城九宫山位于锡山的一端,是锡山的支脉。如文中引用明崇桢时修《德义堂段氏宗谱》,记载其祖先段必清,死于成化三年,“葬锡山石皮岭下九宫山前上首左边刘家嘴石墩内”,又引用同治《通城县志》记载“九宫山,白沙图,锡山东支,一名罗公山”,又引用光绪《湖北舆地记》,记载“桃源洞之西北曰桐陂山,又北曰锡山……山西曰柳家山,又北曰九宫山”,都点明了通城有九宫山。1984年5月,在通城锡山东侧,发现“九宫界碑“一块,上刻立碑时间是乾隆甲子,即乾隆九年,比《明史》刊行晚五年,这是很可靠的材料,说明通城实有九宫山。该文还说到九宫山又名罗公山的来历,因唐代著名道士罗公远(通城人)在此修道炼丹,因此又名罗公山,不只湖南黔阳才有罗公,天下同名的山很多,两处皆有罗公山,不足为奇。上述何磷、江昱的一些话是不可信的。徐鼐是误信江昱的话,或者就是同一类人。

    通城九宫山高355米,没有通山九宫山那么高大和有名,两山有高和低的分别,但不是有和无的问题。明史地理志显然是漏写了通城九宫山,或因通城九宫山不高也不太有名。该志自以为可不写而未写,殊不知问题不在山的高低和有名与否,而在通城九宫山牵涉到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即李自成是否死于此山,这是不可忽略的,死于此山固然要写,即使还证明不了是死于此山,因需进行研究,也就当写出此山。明史地理志不知由谁具体执笔的,未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只载通山九宫山,未载通城九宫山,才引发了这一场不必要的长期争端。

    南明总督何腾蛟曾向唐王上疏,称李自成已死。据《思文大纪》记载:

    (隆武二年正月)时闯贼李自成为清所迫,走居鄂地。风霾警之,又遁入九宫山。余党十万为伏兵所诛,自成自刎。湖广总督何腾蛟疏闻。

    隆武二年应为顺治三年,何腾蛟到这时才奏上,不但时间晚了一些,而且疏文说李自成有“余党”10万人,为伏兵所诛,令人惊异。这伏兵到底有多大,能一举消灭掉10万农民军,何腾蛟并没有说他派兵参战,九宫山的乡兵、团练人数很有限,干不出这么大规模的行动。为什么这次伏击取得如此大的效果?

    果然唐王政府并不相信这种消息。唐王“疑自成死未实”,旨令何腾蛟查明“歼贼情况”和验解李自成的首级。何腾蛟在复奏中,即在《闯逆伏诛疏》中说:

    以窃惟人臣之训,义在勿欺,如闯死非真,而臣谬以为死,又居之以为功,欺则臣罪也,当死。闯死果真,而闯之首级已化为异物,如首级物化,而假托以明闯死亡为真,亦欺也,欺则臣罪,当死。然闯势实强,闯伙实众,何以死于九宫山团练之手?

    诚为其故,闯逆既死,则宜留首级示信,何以首级竟不可得,亦有其故,请为皇上陈之。……闯果为清所逼,自秦、豫奔楚,霪雨连旬,闯逆困于马上者逾月,此固天亡之也。闯逆居鄂两日,忽狂风骤起,对面不见,闯心惊疑,惧清之蹑其后也,即拔贼营而上。然其意尚欲追臣,盘踞湖南耳。天意亡闯,以二十八骑登九宫山,不意伏兵四起,截杀于乱刃之下。相随伪参将张双喜系闯逆义男,仅得驰马先逸,而闯逆刘伴当飞骑追呼日:“李万岁爷被乡兵杀死下马,二十八骑无一存者”。一时贼党闻之,满营聚哭。及臣抚刘体纯、郝摇旗于湘阴,抚袁宗第、闯养成于新墙,无不众口同辞。营内有臣晋、豫之旧治之子衿氓隶,亦无不众口同辞也。张参将久住湘阴,郝摇旗现在臣标,时时道臣逆闯之死状。嗣后大行剿抚,道阻音绝,无复得其首级报验。今逆首已泥,误死于乡兵,而乡兵初不知也,使乡兵知其为闯,气反不壮,未必遂能剪灭,而致弩刃之交加,为千古大快也。……回奏委无一毫欺节,不胜惶悚待命之至。

    李自成病死的可能性也会有,据《明季北略》记载:

    自成死罗公山,清朝有贺表谓病故也,此实录。

    《北略》指的不是通城罗公山,而是黔阳罗公山,但清朝的贺表散布李自成病死的消息不是专为黔阳地区而发,而是面对各个地区说的,包括通城、通山在内。这个消息不可能经过具体验证,而是依据奏章和传闻所作的估计。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众多的农民军控制了通城一带,九宫山离县城仅5里路,九宫山发生了什么事情,农民军会很快知道,李自成不论是突然病死,还是在九宫山被村民误杀,农民军得知后都会群拥而至,觅尸棺葬,村民们一般都不认识李自成,要尸首何用?只是埋葬李自成的地点,农民军一定严加保密,不会泄露,否则农民军一旦离开了通城,南明政府和清军都会来开棺验尸,甚至戮尸,这是农民军不会不预防到的,也是李自成的遗体难以发现,我们不知道他如何死去的原因。

    许多私家著作对李自成之死都有记载。据吴伟业的《绥寇纪略》记载:通城有九宫山,一名罗公山,山有元帝庙。山民赛会,以盟谋捍卫闾井,自成止以二十骑殿,又呵其二十止于山下,而自以单骑登山,入庙见帝像伏谒,若有物击之者,不能起,村人疑以为劫盗,取所荷锸碎其首,既毙而腰下见金印,又有非常衣服,大骇,从山后逃去。二十骑讶久不出,迹而求之,则已向肉脔分矣。

    (本章完)

第128章 捡漏()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太白口中的白帝城,正是在重庆辖下。

    这首《早发白帝城》充分说明,重庆离武昌不是太远,顺江而下也不过一两日的时间。

    当然诗人的夸张手法自然包含在内,而行军打仗来说,要以“稳”字为重。

    故而,朱启明的进军步伐慢了许多。

    同曾英的战斗包括前期准备,也持续了有几天。现在已经是三月二十日了。

    由于曾英的士卒更多,战力也比较强盛,大西方面的伤亡也不少。

    看着陈乾正指挥的医官们忙上忙下,听着伤兵营中惨叫连连,朱启明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反正武昌那边的探马来报说,李自成还处于无压力的状态,在那边封官安民,收集粮草。

    这说明他还没有要离开的打算,如果己方贸然前去,怕是又少不了一次战斗。而李自成的部队自然是对己方有所了解的,即便现在的新军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但也架不住李自成的人手更多。

    朱启明只想着说能捡个漏,偷偷地到大明目前的中心地带南直隶去一趟,露个脸,多捞点本钱,顺带也练个兵。

    因为左良玉是已经东下了,李定国他们的分析是,估计已经到了九江一带。那早前安排汪兆麟提早向朱由崧告密的事情,里面左良玉叛乱的事实基本坐实了。

    这样汪兆麟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运作,在和马士英谈起这件事的时候,重点会提到大西已经前来勤王,愿同朝廷一起夹攻左良玉。

    按照历史的发展,那马士英肯定会调集江北四镇的兵力全力阻击左良玉。

    这样一来,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左良玉的大军崩溃的会更快。

    到时候,再商议归顺之事,就能够光明正大了。

    朱启明这样打算好了之后,倒也不着急,他需要观察一下李自成的动作才行。

    ……

    话说朱启明不着急,有人倒是很着急。

    这人就是大清和硕英亲王,靖远大将军阿济格。

    南阳正是和湖北郧阳府接壤的的地区,同李自成又打了一仗之后,这里变成了大清的属地。

    由南阳下襄阳,大清行军速度更快。

    阿济格数数手指头,他自开始追击李自成到现在,大仗没有,小仗打了有三四场,每次都是胜利。

    报给朝廷的奏疏上,也是写的屡获大捷。然而自己那个弟弟多尔衮真是不拿自己当兄弟,不认辛苦只认结果。

    在没有彻底消灭李自成之前,只是一个劲儿的催促自己。

    这不,从京畿又快马传来加急塘报,称皇叔父摄政王对战事不满,想通过皇帝替换自己,另寻他旗人员负责剿灭李闯余孽。

    阿济格本身就脾气不好,接报后更是暴跳如雷:老子辛辛苦苦大半年,就是为了博个战功,好也弄个叔父王出来。难不成到了现在。你让我为别人做嫁衣?!

    这时候,阿济格勇武少谋的秉性就显露无疑了。

    吴三桂等随军出征的汉军旗将领好说歹说,总算把他劝的没有回京去大闹一场。

    其实吴三桂也纳闷:己方只凭借数万人马就大垮了李闯的数十万大军,而且还是在一路追一路打的情况下,这多尔衮未免也太心急了。因为照这样的进度下去,李自成的军队早晚会被打光,身死或被擒获,是不久之后的事情。又何必苦苦逼迫呢?

    但他又一想,兵贵神速,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席卷半壁江山,也是他多尔衮的本事。自己既然身不由己,那就只能听命而为了。

    阿济格好不容易熄了怒火,转而又对李自成的军队恨之入骨起来。

    刚好前锋的探马来报告说李自成离开了襄阳,欲前往武昌。

    有道是趁人不备,猛下黑手。

    阿济格当即坐不住了,收拢兵力开往襄阳。

    二十三日的襄阳,天气分外的晴朗,阳光将云层染成漂亮的金色。

    一大早,大顺军各营的火头兵就开始按照安排在柴房熬粥,

    襄阳的补给不足,只能将仓房里往年腌制的腊肉切一半出来,当做最后一顿饭。

    营官们都去皇上那里开会了,不知道又讨论些什么事情。

    其实清兵这几日很安静没有再发动进攻,想来也是比较疲惫。

    能有一口好吃的,实属不易。

    饭菜煮好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响起久违的说笑声。

    平日里咋咋呼呼的队长们,更是难得和手下弟兄聊着天。这个时候他们那种凌厉的神情不见了,显示出一个平淡的人物出来。

    菜粥和腊肉端上桌后,所有人都很开心。

    “好香!好香!”

    大家纷纷吸着鼻子。

    连亲兵们也三三两两的嬉闹着,拿碗去伙房。

    很多人不知道,这将会是他们吃的最后一顿饭。

    饭后,将领们告诉他们:准备再次出发,去武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