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宋-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件事,倒是可以拿来当做突破口。
“遣两组细作,发掘越国公从德祐元年至今的一些细节,全部要用琼州人,千万不要让人发现端倪。”
赵昰吩咐道,这个突破口如果能够找到,就是分化如今朝堂上的利器,手握重兵的人,别说是越国公张世杰,就算是士大夫出身的文天祥,一旦被人在发现在私德上有所亏欠,那么这个人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放下手中的所有权利,以求避嫌。
张世杰的事情,倒是小事,所谓搂草打兔子,顺带着做做就行。
对于袁泰这个人,赵昰倒是生出了很大的兴趣,一个人需要多厚的脸皮,才能举报自己的恩主,何况这个恩主,更是提拔自己的人。
张世杰排除了世俗观念,将没有任何功名在身的袁泰几转升迁,送到了左拾遗的位置上,虽然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但胜在是言官的身份,属于门下省直属,意思出自拾遗补阙。
大宋此时官员人数远远少于官职的缺额,所以御史大夫的职位,几乎空悬了很久,所以,左右拾遗,正是通往御史大夫的康庄大道。
如果袁泰就这样的状态一直保持下去,朝堂完善之后,御史大夫的职位,非他莫属了,那可是从二品的高官了。
就算是元丰改制之后,大宋去除了御史大夫的设置,但是御史中丞也是从三品的官职,所以袁泰的前程可谓远大。
但就在这么远大的前程下,他却背叛了自己的提拔者,等于自己推倒了自己的靠山,若是被张世杰知道这件事,此时手握重兵的他,想要报复一个左拾遗,那还不简单的很。
所以袁泰的做法令人费解,但却不能令赵昰去特别的关注。
只是命令吴迪特别的调查张世杰和袁泰之间的恩怨,很简单,袁泰是漳州人士,在广州,还有一个漳州土著,那就是陈吊眼,这件事,让土著去查,最是合适不过了。
重点的,还是要在发展上,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争取让将士们获得更多的训练。可恨而又装聋作哑的张世杰,明显的不想交出手里的兵权。
而整个行朝,等于是陆秀夫和张世杰共同经营了三年,虽然官员缺额的厉害,但保留下来的,大都是他们二人的拥趸。
大宋朝堂之上,本来文、武双方泾渭分明,但在这个特定的条件下,却是怪异的达到了一个平衡。
文官集团没有成天想着限制张世杰的兵权,而张世杰很自觉地让出了关于民政、日常事务等琐碎之事,由文官掌握。
还有一个原因,赵昰是心知肚明,那就是文武双方,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对手,那就是自己所代表的皇权。
本来他们是无所顾忌的,但是自己却意外地经营了琼州,在广州又组建了数万大军,而且这支军队,还和蒙元对抗过几次丝毫不落下风。
这一切,让他们深深的忌惮起来,既然忌惮,那就让你们再忌惮一些吧,省的行朝方面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没有理会张世杰他们的所谓联合,赵昰在这段时间内,想要彻底的将兵将重新组合一下。
首先就是基层军官的选拔问题,原先主要是以独立团的骨干力量为主要架构,需要时,主要基层军官,都是从独立团里面抽调出来的。
这样是不利于保持独立团的战斗力,皇帝的直属亲军都不能保持足够的战斗力,怎么去震慑其他诸军,怎么却立更大的功劳来保持独立团的荣耀感?
所以,原先作为权宜之计的抽调独立团人手,此时就要停止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独立团的纯洁性。
所以赵昰想了一下,准备筹建虞候教导司,主要负责基层军官的训练、教导,本来还想着以组长称呼,但是却考虑到不适合此时大宋时代人的理解,所以才起这个名字。
虞候,在此时的大宋,被分为都虞候、将虞候和院虞候等几个级别。
都虞候属于高级军官,将虞候就属于高于承局、却低于十将的最底层军官,院虞候就不用说了,那只有差役才会有的称呼。
之所以想这么去做,赵昰有自己的考虑,首先建立“虞候教导司”这么一来,经过选拔,可以让都虞候的职位上去发展,那就等于是更高级的军校。
而趁着将“院虞候”的职责也了解一下,那么若是有伤兵退伍什么的,就可以直接补充进地方的治安队伍,反正不至于人才流失。
第201章 为难的文天祥()
虞候教导司的成立,更是代表着一种系统性的教育。
赵昰想在这个时候,动摇一下士大夫阶层对于文化的垄断地位,要接受虞候教导司的训练,首要的条件,还是必须识字,不需要多大的文采,只需要可以识文断字就行。
这样可以杜绝士大夫对于武人的轻视,因为基层军官大都是识文断字之人,你侮辱武人,就等于侮辱自己这个阶层。
大宋此时的文化普及率的确不高,但是经由蒙元的侵略之后,经由战祸的自然淘汰法则,反而读书人的比率增高了。
更何况,投笔从戎准备为大宋奉献一定力量的书生,也在增加,因此在军队内,识文断字的人,比率经过赵昰亲自的统计,应该有两成以上的人员。
这些人,足以撑起军队的需求,而且,这些人将会是种子,将会洒满军队,既然他们识文断字,对于他们麾下的士卒会不会是一种好事呢?
赵昰很期待这个结局,本来更改军制这一点,会受到很大的阻力,但是赵昰毕竟是皇帝,而这次改制,并没有想着去动属于张世杰麾下的那些官兵,只是在新军里面实施。
就这一点,无论是破虏军的郑虎臣、贪狼军的苏刘义等等,他们都不会反对的。
毕竟在他们的麾下,原先的官军所占比例太少了,大都是后期补充进去的,已经牢牢地烙上了皇帝的印记,想要改变,的确简单了不少。
既然成立了虞候教导司,那么独立团就相对的真的独立起来,短时间内,赵昰都没有再从中抽调人手的打算,准备认真的用一段时间,将独立团真正的打造成属于自己的精锐。
说起来精锐,不得不提及,在广州攻防战中大放异彩的重机枪组、步枪突击队和弓弩突击队。
这不到四百人的队伍,要是细算,等于说杀死了数十倍的敌人。
如果有四万蒙元兵卒倒在广州城下的话,其中的两万人,应该都死于这不到四百人的新式火器部队。
对于这个战果,张世杰已经试探了几次,但是广州城外的一座座京观,证实了杀敌数量,由此,张世杰看着这不到四百人的队伍,眼光开始炽热起来。
但是这股炽热,很快的就消失了,张世杰同其他人都一样的明白,皇帝是绝对不会把这股力量教出来的。
大宋立国三百二十年,一向是信奉“强干弱枝”的军事配置,皇帝身边的永远是最强大的军队。
当然,景炎元年道景炎三年的这个期间不算,那时候皇上还小,不懂事,但是为什么只是一年的功夫,皇上就突然长大了呢?
大家都很纳闷,但是没有影响基层官兵对于皇上的崇拜。
这种崇拜浪潮中,除了增加忠心值之外,赵昰终于又找到了合适改革军制的口子,他发誓,一定要将大宋这种文尊武卑的状况改变过来。
接下来,除了独立团这支嫡系的武装之外,赵昰开始整合整个的新式火器使用套路。
几日来,没有理会张世杰等人频频的召集朝臣,以处理政事为由的商议如何限制皇权的会议,在赵昰心里,只要自己手里的武装够强大,张世杰他们并不能为自己的改制造成任何障碍。
赵昰建立了火力突击营,开始扩充突击营的编制。
火力突击营,由三队四组构成,共计四百七十六人。
首先是重机枪突击队,六挺重机枪,现在扩充到七十二人组成,等于说是每十二人伺候着一挺重机枪,主要作为火力支援的用途。
其次是步枪突击队,一百柄半自动步枪,由一百二十人组成,原先的一百人,每十人增设正、副组长各一人,主要负责接收命令,还有日常的军队行为规范,日常生活的管理。
再次之,就是十字弩突击队,二百部十字弩,和步枪突击队一样,增设正、副组长各一人,由二百四十人组成,组长的职责和步枪突击队一模一样。
最后,就是每十组,配备斥候一组,主要负责平日的射击观察,还有既定目标的回报等等工作,就是四十四人组成。
这就是整个火力突击营的主要构成,以后新式火器,将会统一调度,当然,飞雷筒的主要操作人,依旧是独立团的人。
因为飞雷筒的技术含量真的太低了,如果蒙元掌握了黑火药的黄金配方,相信分分钟都可以制造出类似于飞雷筒之类的火器,所以,在陆荣没有将合适制作火炮的刚才研制出来之前,飞雷筒只能由独立团来掌握。
就算是文天祥的队伍来讨要也不行,更何况,文天祥此时身边已经没有了军队。
他比此刻的陆秀夫,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士大夫阶层。
但是更像是士大夫阶层的文天祥,却是在这一段的时间内,不被士大夫阶层所接纳,甚至有些排斥起来。
文天祥很苦恼,甚至有些搞不懂,这个世道到底是怎么了?
大家都是一心的为了大宋,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而已,所谓的达者为先也行啊,为什么非要分辨出一个是非黑白呢?
此时的皇上,在紧锣密鼓的整合着大宋的军队,而此时身为丞相、身为枢密副使的大臣们,也在打造着属于大宋的军队。
为什么大家就不能坐下来商议一下,找一个合适大宋发展的道路呢?
有人说过,越是理智的人,越是痛苦,越是看的清楚的人,越是难过。文天祥此时就很伤心和难过,更加痛苦。
因为他突然之间,什么都左右不了,就犹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了海中那样,虽然知道自己要死了,但只能在哪里绝望的挣扎,却是什么也做不了一样。
就这样过了几天浑浑噩噩的日子,每日都有人找自己谈话,但是谈过之后,文天祥却好似忘记了谈的到底是什么。
这种结果很难受,但是他很快就不难受了,今日一早,文天祥就接到皇上的通知,命他去码头迎接琼州送来的辎重,顺便将巧儿和另外一个重要的人,亲自送到行宫所在。
文天祥不由心里奇怪了一下,重要的人,是谁呢?
本章完
202 巧儿带着黄道婆回来了()
巧儿叫郝巧,是赵昰穿越后,第一个产生好感的女性,当然,杨淑妃不算。
巧儿一直跟着自己,虽然自己经常在战场上转悠,但是却是没有忘记巧儿对于自己的眷恋,因为那种眷恋并不是单纯男女之间的眷恋,而是一种依赖,一种信任,甚至还有一种叫做亲情的东西存在。
所以赵昰在心里,有着郝巧的位置。
这件事,曾在琼州追随过皇帝一段时间的文天祥,一样知道,这个巧儿的重要性。甚至在文天祥的心里,虽然郝巧当不上皇后,但是一个巧淑妃的名号,绝对会有的。
但这也不是文天祥十分想要去接郝巧的原因,具体原因,就是文天祥与郝巧,他们已经成了亲戚,所以文天祥才可以没有任何怨言,也不怕别人说有任何的私心。
这就要说起,当初在琼州的时候,文天祥为了避嫌,所以整天在深山老林去规劝一些当地的土著下山,但是在临高的时候,却遇见了一个奇人。
这个奇人是个女子,叫做黄道婆。
一个很慈祥的名字,更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让人乍一听,脑海里便会闪现出满头白发、面目和蔼的老太太形象。
但是黄道婆今年才三十五岁,乃浙江嘉定县乌泥泾镇人士,十八岁,因不堪凶狠的公公、婆婆与丈夫的虐待,偷着从家里跑了出来,只身一人来到琼州,定居在崖州。
崖州是黎族的居住地,生活在那里的黎族人种植棉花。
用于棉纺织的棉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热带地区,适宜生长在沙壤土中。而崖州附近,正适合种植,当时棉花这种作物,在大宋很少见到。
黎族人收留了黄道婆,她辛勤耕耘,融入了当地生活,还从黎族人那里学会了原始的棉纺织技术,而自幼聪慧的黄道婆,在黎族人原始的棉纺织技术基础上,发明创造了一整套先进的棉纺织(手工)机械,从而加快了棉纺的效率。
比如说:发明了棉花脱籽机,又称“轧花机”;发明了棉花加工机,称“弓式弹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