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时空走私1859 >

第34章

时空走私1859-第34章

小说: 时空走私1859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后,这面带有全军官兵姓名的军旗就是精武军之魂魄所在,会组建特别的护旗队,全军上下务必要看好军旗。

    旗在,军在!

    旗灭,军消!

    军旗是全军的军心士气凝结之物,哪怕在最坏的情况下,宁可自己提前毁掉军旗,也不能让敌人夺走!

    军旗旗杆中的官兵名录,会根据情况进行定期更改,毕竟士兵是需要不断更新换代的,但不管更换多少名录,之前的名录都会被仔细保存下来,等以后建了忠烈祠之后,会把这些名录存放到忠烈祠中,去享受世人的膜拜与供奉。

    这样一来,可以说是让官兵们在活着的时候就能有一份被人铭记的荣耀,能有个地方去参观膜拜,就算死后,也能享受死后的哀荣,并让自己的后人凭吊,这对敬畏祖宗的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

    官兵名录中阵亡的官兵,会特别用红笔画杠披红,正常退伍的则不会批红;另外在战场上当逃兵,或者有重大原则性错误的士兵,名字就会从军旗名录中删去,表示不能跟同僚一起进忠烈祠享受供奉与膜拜。

    很明显,李永吉这是打算套用后世日本鬼子的军旗制度,再加一点改变,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凝聚军心士气。

    在没有什么特别伟大理想的时代,要想让士兵有高昂的士气,除了要有高强度的训练以及高额的饷银外,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有最挂念的东西,也就是戳到他们的痒痒处。很显然,好面子敬祖宗的中国人最喜欢众人瞻仰,也最信死后的哀荣,因此这军旗魂的策略,应该能够凝聚起军心士气。

    说完这三点之后,李永吉就不再说什么了,之后就是让大家自己讨论,然后照章执行。

    由此可见,李永吉是一早就有所准备,他压根就没想过找外国人来训练,而是要让这些人自己学习自己训练,用个俗话说,叫在摸索中前进。

    其实西方的军事制度,也不是说他们的人就多厉害,主要也是他们的整体发展的不错,依托工业,有了一套自己的系统化的军事制度,这些军事制度说白了也是一些前人总结的文字经验罢了。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军事总结的经验,比如孙子兵法等,但一来这些兵法晦涩难懂,二来世易时移,古代兵法在练兵列阵方面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唯有行军作战还有借鉴可言,但在这时代的中国,最缺的不是行军作战的谋略,而是刻板实用的近代练兵法、先进的武器以及近代的军事激励制度。

    说白了,那种很会随机应变的聪明将军是很少见的,也不容易学,而利用近现代军事制度去练兵操兵,却是大多数人能学会的。

    只要自己功夫硬,也就是把兵练好,把武器准备好,来个一力降十会,那任凭你怎么随机应变,只要硬碰硬打不过我,早晚你还是个败。

    很显然,李永吉的这三点说明,就等于是直接给了王三武等人一支近代化军队最需要的理论支持,是后世对这个时代军事制度跟理论的经验总结。不客气的说,李永吉拿出来的这三点说明,特别是那两本小册子,就算在英法列强那里,也是类似于神功秘籍一样的神器。

    有了这些,再配合李永吉弄来的新武器,李永吉相信,至少在清国的地面上,同样人数的军队他可以稳吃,三倍的敌人可以稳赢,五倍的敌人能够不落下风,十倍的敌人能够从容退却。

    总而言之,有了这么多周密的准备,李永吉相信只要这支军队一旦练成,就必然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十章 一个死忠团的诞生() 
跟王三武等人在座谈会上作了三点说明之后,李永吉就不再具体管下面的军事训练安排了,没有一点以身作则带头训练的觉悟。

    李永吉不但不以身作则的参加军事训练,他还在第二天就划了一大片军事禁区,然后就带着自己的亲卫团躲进去宅了起来,平时除了王三武等高级军官请教问题的时候能去见到他,普通士兵这段时间一般轻易是见不到李永吉的。

    这倒不是李永吉偷懒,实在是他本人的精力有限,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以他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在一群大人中间跑步会操,效果也不见得多么好。

    再说小册子上的说明十分详细,只要张威这些人不是太蠢,哪怕能看懂个皮毛,至少也能把军事训练的事情抓起来,更何况新式训练是在半个月以后,现在一切都是照旧。

    其实对于新兵的基础训练,主要就是要让他们会操列队,学会听命令,这些过去张威已经在做了,《初级步兵操典》里面的练兵法,不过是增加了一些统一而刻板的强制性命令,让他们在同一个口号下强制作同一个动作,以这种强制性的整齐划一,去增加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跟服从性。

    至于这种口令下很多士兵可能分不清左右的问题,这个也有办法,那就是戴套袖,有红色套袖的是左胳膊,没有套袖的是右胳膊,这么多来几次,再加上皮鞭棍棒的督促,让清朝的这批年轻人分清左右想必也不是太难。

    其实半个月的时间,是给张威等人的理解缓冲期,这个时间段中,新的编制暂不实行,一切都是老样子,所以他们可以自行对自己的手下进行摸索训练,比如先小范围的试验。

    有了缓冲期,不但能让张威等人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小册子上的练兵知识,同时让他们知道部队以后的新编制情况,也能让他们心里有个准备,然后在这段缓冲期内有目的的提拔人才,或者说拉拢亲信,并最终依托这个关系建立起基层干部组织。

    虽然这种任人唯亲的情况并不好,不过在没有系统的军官培训机制之前,这种类似北洋军阀那种靠人脉关系建立起来的基层军官制度,却是此时中国最先进的军事体系了,至少比未来的湘军淮军要强。

    实际上,李永吉并不是躲去禁区里享受,他其实每天都忙的要命,时间安排的很紧。

    李永吉除了每天照例要跟张信达交换物资跟情报,然后清点青浦县跟这里的物资往来外,还要抽时间给张威、周达等人上课开小灶,解答步兵操典里的一些疑难杂问,除此之外,他所有的时间几乎就都扑在教导少年亲卫团里的那批孩子身上。

    这等于说他一整天除了早晨清点物资的那点空外,其他时间都在当老师。

    当然,这一切都是他心甘情愿的,交易物资也罢,教导张威周达等人也好,甚至教导少年团,都是非他不可的事情,也是他心甘情愿去做的。

    交易物资跟教导张威等人学步兵操典的事情就不提了,教导少年团的孩子们,其实才是他最近最看重的事情,以前总是被这个那个事儿耽误,现在有时间有地方,那还不好好的教育啊。

    少年团别看只有八十个孩子,但却是李永吉的心头肉,这除了相处久了有了一定感情之外,最重要的是李永吉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很大的期望。

    为了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李永吉除了加强伙食外,还按时给他们吃后世的营养补充片,衣服鞋袜,洗漱用品也都是从现代弄来的。

    在教育方面,李永吉下的心血更足,不但用上了现代社会的教科书跟学习用具,他自己还亲自研究现代社会的小学教育大纲,亲自做课前准备,亲自安排科目表,亲自当各科的老师去教这些孩子。

    可以说从一开始,李永吉就按照小学教学大纲去做,无非是内容做了些修改,教学进度稍微快了点,时间安排紧了一点,让孩子们少了一些自由活动时间罢了。

    没错,李永吉对这些孩子使用的教育方法,就是后世中国八十年代的教学理念,那就是从小学课程开始就进行填鸭教学法加题海战术,也就是这些孩子每天除了上课背课文,下课写作业外,就只剩下洗漱跟睡觉时间了,时间那叫一个紧张。

    这样做,不求他们能理解深刻那些现代知识,只求他们能在最短时间有足够的知识量,至于什么人权不人权,是否摧残孩子的创造性之类的,就先算了,根本不合实际。

    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些少年亲卫团的生活比外面正在军训的士兵还要刻板,每天生活的都跟机器一样,要是现代社会的孩子,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然而这是清朝,这些孩子不但身份是奴婢,而且他们还是很小就吃过大苦头,过早的接触过世间冷暖的的一批孩子。因此这些密集的学习课程虽然很苦,但伙食等其他方面也很不错,相比以前的日子,这里已经是天堂了。

    再有就是,由于现在的养心居是自己的地盘,因此李永吉可以放心的在禁区内用现代社会的教学仪器去教导这些孩子。

    比如投影仪,比如平板电脑,比如音响等等,给这些仪器供电的,就是蓄电池组以及柴油发电机。

    21世纪的小学教育课程,本身就充满了很强的故事性跟趣味性,所以就算学习安排十分密集,只要深入其中也不觉得是枯燥乏味,相反还让很多同学把学习视为享受,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相比现代社会的孩子们,这些孩子虽然自我学习能力稍弱,发散性思维也比较差,但服从性、忍耐性以及专注性却是现代孩子没法比的。

    所谓勤能补拙,这批孩子本身就处在智力黄金期,又及时用上了后世的营养补充剂,外加用上现代的教学工具,学习效率是与日俱增。

    对此,李永吉很欣慰,他觉得以这批孩子的表现,只要假以时日,将来必然是足以改变未来的一支力量,因此由不得李永吉不重视。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孩子就是李永吉的真正羽翼,也是未来改变国家命运的希望所在。

    不过,当张信达告诉李永吉,他已经准备好了两百匹伊犁马,随时可以给李永吉提供马匹的时候,李永吉又有了新想法,那就是他决定给自己以及这些孩子们安排马术课。

    以目前中国的道路环境以及世界整体的科技水平,搞汽车过来显然不切实际,要增加以动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骑马。

    不过骑马不是个简单事儿,也得需要学习,否则很容易受伤,学骑马这不仅仅要有马,还得有好的马术老师。

    目前李永吉能找到的骑术最好的人,恐怕就是王三武了,因此马术老师就选了他,而当跟王三武一提这个的时候,他也很感兴趣,但却要求必须有马,换言之就是让李永吉先去买马。

    王三武刚提出这个要求,李永吉就拉他去了一个仓库,仓库里都是一匹匹的伊犁马,总共十匹,全是公马。与此同时还有配套的马鞍、马鞭、猎装、65式骑兵刀等装备,正是张信达第一批传送过来的物资。

    刚看到李永吉弄来的伊犁马的时候,王三武显得非常激动,一把扑上去摸个不停,差点就流下眼泪了。

    没办法,王三武身材高大,过去骑的马最好的也不过是一些蒙古马,那些蒙古马最高也就不到一米四,骑上去总有些别扭,而这些伊犁马最矮的也有一米四八,高的有一米五以上,且都神骏非常,力速兼备,一下就让爱马的王三武喜欢上了。

    除了马好,那些装备也让王三武十分眼热,马鞍以及那什么牛仔猎装也就罢了,但那65式骑兵刀,却让王三武爱不释手。

    不管怎么样,有了好老师,又有了好装备,场地也是现成的,军营外面有大片地方可以驰骋,所有条件都准备好了,再学骑马也就不是什么难事儿了。

    在半个月的军队大整改期限之前,李永吉跟这些孩子真正学骑马的日子也就五天左右,实际骑马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天,所以最多是学了个大概,能简单上马下马,前进后退,左转弯右转弯,然后小步跑不掉下来而已,而在这其中,学骑马学的最快也最好的,是一个叫李来喜的孩子。

    李来喜今年已经十五岁了,但因为过去长期营养不良,所以身材还是很瘦弱,跟其他十三四岁的孩子差不多高。跟了李永吉之后,他各方面表现都是平平,没想到一接触到马,却如有神助,骑术学的很快,短短时间就能骑马快跑,虽然还做不到人马合一,但已经几乎能跟王三武并驾齐驱了。

    他的表现不得赢得了李永吉的赞叹,也让王三武喜爱非常,就想着把他带在身边当亲兵,李永吉当然不同意,毕竟这家伙在他身边还能学到更多东西,发展余地更大。

    有鉴于他在骑术上的出色,加上他本人借着机会强烈要求改名,说原来的名字总被人耻笑,所以李永吉给他改名叫李飞,希望他能像古代飞将军一样,在未来驰骋疆场。

    李飞的事情只能说是一个小插曲,但借由当马术教官的机会,王三武却开始接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