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捡漏-高架红绿灯 >

第247章

捡漏-高架红绿灯-第247章

小说: 捡漏-高架红绿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宋喜才有些闷闷不乐,于飞笑着说:“怎么?宋哥,不开心了?”

    “nnd白来了一趟,屁都没捞到。”宋喜才说道。

    于飞嘿嘿笑道:“要不,我把张泽的《双虎图》送给宋哥您,老虎这样的凶物,我也驾驭不了。”

    宋喜才的眼前一亮,但是又马上说道:“那怎么行?你也就买了这么一幅画。我老宋怎么可以夺人之美呢?”

    于飞诡秘的一笑。凑在宋喜才的耳边说道:“宋哥,我收获的可不止这一幅画哦。”

    “怎么?你还有收获?”宋喜才疑惑的问。从始至终宋喜才只看到于飞拍下了一件《双虎图》,难道说于飞刚刚和那个姓李的老头达成了什么交易不成?不对呀。他们交谈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回来的时候于飞也没有带任何东西回来啊。

    “ 宋哥,这你就不知道了。《双虎图》可以给你,不过卷轴中的那柄剑可是属于我的?”于飞说道。

    “卷轴中有剑?”宋喜才很惊讶的说道:“你是怎么知道?”

    对于这个问题于飞显然早就想好了答案。

    “那幅图比一般的画轴要重不少,即便是卷轴用的是红木也不该如此的重,所以我就怀疑卷轴中藏有其他的东西,果然。我刚才拆开看了一下。里面有一柄古剑,看年代应该不短了,而且保存完好。这下赚大了。”

    “我说你怎么一下子出了五十万这么高的价格呢,原来你是发现了卷轴中的秘密了。”宋喜才笑道,“那《双虎图》就归我了。不过,咱们可先说好。我可不会给你五十万的。”

    宋喜才知道于飞现在也不在乎那点钱。所以才开这个玩笑,他可不是一个喜欢占便宜的人。

    两人说笑着往回走,突然发现前方聚集了不少人,走上去一看才知道,因为今天交易会《洛神赋图》和翡翠西瓜占用的时间有些长,所以有一些古玩没有来得及交易,便摆放在了这里,被准备离开的人看到了。

    虽然今天交易成功的艺术品并不少。但还是有一些人毫无所获的,比如宋喜才这样的。

    所以见到这些无主的古玩。便都围了上去,想看看是否有自己中意的。

    老肖担心这样一窝蜂的冲上去,会损坏古玩,便连连阻止说道:“各位老板,这里的古玩今天并不交易,诸位还是请回吧,如果有兴趣的话,还请下次光临。”

    但是这些土豪哪里会把老肖的话放在眼里?全都自顾自的在那挑选。

    有一个人说道:“我说老肖呀,这次卖和下次卖又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愿意掏钱买,你收着便是,横竖不会让你吃亏的。”

    老肖一想也是,这些艺术品真真假假,反正是要卖出去的。这样一窝蜂的来抢反而不利于分辨,便随他去吧,如果价格不合适,自己不卖便是。

    “好好,既然诸位老板喜欢,那么还请轻拿轻放,磕了碰了就不好了。”老肖还不忘记提醒说。

    “小飞,要不咱们也去看看?”宋喜才马上就动心了。虽然这里摆放着的古玩只有十多件,而且都是因为品色较差,所以才临时被筛选下来的,但是对于宋喜才来说确实一个难得的机会。

    宋喜才兴致这么高,于飞也不便阻止他,便陪着他转悠转悠。

    这十几件交易艺术品中有三件古画,两件瓷器,还有三五件红木家具,其他的诸如漆器、鼻烟壶之类也均有涉猎,门类倒也广泛。不过就艺术价值来说,就要稍微低一些了。

    最终宋喜才挑了一件道光年间的青花瓷瓶,和一方明代蟾蜍纹鳝鱼黄澄泥砚。特别是砚台,砚堂开阔,前高后低构成滑坡;边框与主题纹饰份额和谐,沉稳大方,视觉效果好;澄泥坚实、细腻、滑嫩,手感极佳;代表了明代澄泥砚制造的高明水准。

    两件东西一共花了四十多万人民币,不过宋喜才还是非常满意的。

    于飞也看了一下,这两件古董虽然算不上什么精品,但好歹也是个老东西,倒是值那么多的,也就没有阻止。

    四五十分钟之后,现场就只剩下一件明代的官帽椅和一个青铜大鼎。

    官帽椅因为只剩下一把,没有成对,所以并没有人问津。

    而那个青铜大鼎没有人要的原因则太明显了,因为它太大了。

    有人也许会说,大不好吗?

    大确实不能说不好,但是也要有个限度,要知道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有限,想要制作比较大的器形一般是比较难的。目前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就是后母戊鼎(以前叫司母戊鼎)。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但是眼前的这个鼎比之后母戊鼎也毫不逊色,甚至于飞粗略的量了一下,在某些方面还犹有过之!

    这种造假的手段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

    那个没买成翡翠西瓜的秃顶男人就笑着跟老肖说:“我说老肖,下次要造假也靠点谱,造的像一点,你弄这么大一个鼎,光是材料就花了不少钱吧?”话中的戏谑连孩子都能听出来。

    老肖的脸色通红,强辩说:“这个鼎真不是仿的,是我们从彭城乡下一个农民的家中买到的。据说,是他在给河道清淤的时候挖出来的。”

    “得得。”秃顶男人连连打住说道,“我可没有兴趣听你在这编故事。即便你说的全是真的又怎么样?只能说你老肖傻,怎么连个农民的话都能相信?现在陶老宅子要是还能掏到好东西,谁还来你这呀?”

    秃顶男人说的是实情,在80十年代初期,确实有不少古玩收藏爱好者到农村甚至山区的去收购古玩,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农村的人家都会有几件老物件,有的甚至还是价值不菲的宝贝,圈里人把这叫掏老宅子。但是时至今日,老宅子中的好东西已经被陶得差不多了,甚至有一些人摸清楚了收藏者捡漏的心里,故意将仿造的古玩放在老宅子中,伺机高价卖出,所以后来陶老宅子的人,有不少花了大价钱却收了一屋子的“瞎活”,慢慢的,陶老宅子的人便渐渐少了。

    而老肖说的河道清淤这样的理由也不新鲜了,真不知道老肖这样一个“玩鹰”的高手,怎么就被这样的小鹰啄瞎了眼呢?算是阴沟里翻船了吧?更或者这根本就是老肖编造的谎言,其实以于飞来看这样的可能性更大些。

    炮制了这么大的一个青铜器,真以为这帮土豪都是傻子呢?于飞感到暗暗的好笑。

    “小飞,咱们走吧。”宋喜才买了两件东西,再加上于飞手中的《双虎图》,算收获的话也算不错了,因此心情好了不少,“现在回去到宁都还能赶上饭点,咱哥俩好好的喝上两杯。”

    “就来。”于飞转身就想走,但是因为习惯,他还是引导一股混沌之气进入铜鼎之中,这不探查不要紧,一探查,于飞就迈不动脚步了!(未完待续。。)

    。。。

第395章 九州鼎?() 
ps:  红绿灯拜求支持~~~~

    于飞之所以会迈不动脚步,那是因为他从来都没见过任何一个古玩的气息比这个青铜大鼎更雄厚更久远,于飞甚至怀疑是混沌之气看错了。但是自从混沌之气进化之后,他对年代的探测更加的精细,他敢肯定,这个鼎的年代甚至还在商周之前,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夏朝时制作的青铜大鼎?!于飞第一个就想到了九州鼎。但是他很快就将这个念头给否定了。九州鼎只是流传于故纸堆中的玩意,是不是真的存在都难说,怎么可能是九州鼎呢?等等,刚才老肖说,这是在彭城陶老宅子的时候收到的?

    彭城是刘邦的龙兴之地,也有很多汉墓,所以很多陶老宅子的人会去彭城乡下去寻摸一些古玩。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传说中,秦王移动九州鼎,就有一只落入了彭城的泗水中。而这只鼎也是清理河淤的时候发现的,难道说这只鼎就是九州鼎之一吗?

    关于九州鼎的传说,于飞也是了解一些的。据载,禹王以九州进贡的青铜铸了九只鼎,鼎上分别雕铸九 州物产、奇禽异兽的图象,精致无比,代表当时的冀州、兖州、青州 、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拾遗记》中解释道:“禹铸九州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象征天下九州方园 尽归于夏,九州鼎就是镇国之宝。王权之象征。

    后来夏桀失道,众叛亲离,汤王伐桀。商朝取代夏朝,取桀之九州鼎为镇国之宝。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道:“桀有乱德,九州鼎迁于殷。”商朝在殷建都近三百年,所以不少人把商朝成为殷或殷商。

    公元前 1088 年,武王伐纣灭商而建周,在洛水之北营建城廓,取名洛邑。并把象征国家政权的重器--九州鼎从 商朝国都朝歌迁于洛邑。

    公元前 606年,周王室权力衰微,诸侯争霸。楚庄王向王孙满打听九州鼎的大小和轻重,流露出有取而代之之意 。后世称其有“问鼎之心”,当然,也只是问问而已。并没有真的干什么事。后来楚国发生内乱。楚庄王的问鼎之心也就死了。

    战国时期,秦国并 吞六国统一中国,天下尽归,自然要占有国宝九州鼎。公元前 258年, 秦国灭周,秦昭襄王就把九州鼎迁到秦国国都咸阳去了。这标志着秦国完全取代了周王室的地位。相传迁鼎途中,船过泗水时,豫州鼎(即洛阳鼎)突然由船上飞起。化为巨龙没入水中,寻而未果。

    所以秦始皇登位时鼎只有八只了。九是数中之最。秦始皇希望自己的权力达至无以复加的程度,自然要极力寻回那只失落的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于泗水,使十人没水求之,弗得。”意思说,秦始皇经过彭城的时候,斋戒起到,想把九州鼎从泗水之中捞出来,派遣了很多人下水寻找,但是没找着。而另外的八鼎也渐渐 失传,不知所踪了。九州鼎的下落终成千古之谜。

    为了弥补这样的遗憾,秦始皇将和氏璧雕琢为玉玺,成为新的王权象征。

    女皇武则天为了昭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在洛阳重铸九州鼎耗铜56万斤,其中神州鼎最大 。九州鼎落成后,宰相、诸王率南北牙宿卫兵万人簇拥入城,置于通天宫。当然,这是后话了。

    关于九州鼎下落的传说很多,而且前后不一,出入很大。

    比方说司马迁就在他编纂的《史记》中给出了两个下落,第一个下落说周赧王死后,秦兵把九州鼎从洛阳掠到了秦国。第二个下落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也就是说九州鼎失踪了。而“宋之社亡”还在秦国灭周这前。既然九州鼎在之前已经失踪了,那么秦并自然无法将它掠到秦国了。

    至于九州鼎沉入彭城泅水之下的说法则是班固在《汉书》中给出的。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 327年,九州鼎沉 没在彭城泅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然而江水滔滔,无从寻找,只得徒劳而返。

    连司马迁、班固这些汉代的史学家都无法考证的事情,后人就更无法考证了。到清代的时候,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把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 的过程中,已无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州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 室财政困难,人不敷出,于是销毁九州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州鼎已 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泅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 来问鼎,自找麻烦,王光谦的说法虽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因此,是难以使人置信的,想来只是随意揣测之言了。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州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 ,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甚至有人怀疑,九州鼎是否真的存在。

    于飞强抑激动的心情,装作很随意的看了看鼎上的纹饰,想看看是否有铭文。

    但是他很快失望了,因为这个鼎上纹饰非常的繁复,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铭文。

    一般来说,有铭文的青铜器要比没有铭文的青铜器要贵的多。因为铭文是重要的历史文献,甚至有一个铭文一万元的说法。

    虽然失望,但这也在于飞的意料之中,如果这个鼎上真的有铭文的话,恐怕也等不到他了,早就被老肖这些人看出端倪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