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聊斋仙境 >

第179章

聊斋仙境-第179章

小说: 聊斋仙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个故事,张天师一点儿也不想说,毕竟都是大不敬。在古代可是有以发代首之说。

    张天师担心他只说第一个,万一赵祯也剪头发指甲,怎么办?

    所以他才说了两个。说完之后,便重重的拜了下去。

    “天师这是什么意思?莫不是”赵祯听了,当场面色大变。

    做钩者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自己也有一个儿子。

    其他文臣看了眼张天师,一句喝责也没有,反而齐齐下拜道:“陛下圣明。”

    有那知道老赵家争斗的臣子,心中更是在想:想不到天师也是他们的人。

    这一下就更没人反对了。

    “你你们”

    赵祯面色惨白,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爱卿在逼自己。

    “晏师父!”赵祯没有称丞相,而是叫师父,因为这是他们求救。

    “陛下是大宋的陛下。”晏殊却仿佛没有接到赵祯的求救,而是非常严肃道。

    “贾爱卿”赵祯又向其他人求救。

    然而

    赵祯绝望了。抬起头,满脸泪水和鼻涕的他自亲政以来就没有如此狼狈过,此时此刻,赵祯的愤怒超乎了他自己的想象,超乎了过去的总和,对上太后,对上西夏、契丹人的入侵,对上没了兵权,他从来没有感觉到如此的愤怒和伤感,以往的愤怒,他会想要大吼,想要摔东西,想要杀人,而这一次,他不想这样做,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般冷静过。

    “大伴,宣皇后前来。”

    他平静的下令,陈琳想说什么,他又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只能应是。

    很快,曹皇后进了来,赵祯命自己的臣工把事情告诉曹皇后。曹皇后听了,很平静,她看了一下下面的臣工,看到谁,那人便立即转过头去,不敢与曹皇后对峙。

    他们都想要人儿子的命了,又有谁愿意在这时候承担激怒失去幼兽,母兽的愤怒?

    见他们都不敢与自己对视。曹皇后转回头,看着自己的丈夫,见其痛哭流涕后的样子。她知道丈夫估计是阻止不了的。

    但是曹皇后却没有生气,至少没有表现出来。她只是平静的说:“陛下,神道之事,你我不知,但是臣工之中,也是有人知道的。陛下何不请包大人与沈大人二位大人?”

    “啊!皇后说的是。速速去请!”

    在曹皇后的提醒下,赵祯这才想到自己这边也是有专家的。

    沈石就在城中,所以来的快一点儿。包拯在城外防疫、防洪,来的慢一些。

    先到的沈石在路上,陈琳便告诉他发生了什么。

    “陛下,皇后娘娘。”进了宫,沈石先为这一皇一后施礼。

    愿意舍亲儿救苍生的可不多。虽然他们是皇上与皇后,名义上是这国家的所有人,然而实际上呵呵。

    “沈大人不要有负担。如果只能如此,本宫也不是不识大体之人。”曹皇后在沈石开口前,先是说道。

    很明显,她是不想给沈石负担。

第355章 、商量一下() 
真是一个伟大的女人。虽然她被一些人忽悠了,但是这不妨碍她的伟大。

    再会忽悠的人也改变不了一个人的本性。

    她这么的识大体,反而让沈石愿意帮她。并且沈石也帮的上忙,如果说这大宋上下人人都知道赵祯是天子,是龙气最旺之人的话,那么下一个最旺的人,也就是下一任的大宋天子,就没人比沈石更清楚的了。

    沈石向张天师问道:“天师大人,只有龙气旺盛的人才可以补龙气吗?”

    张天师看了沈石一眼,心中闪过莫名,却还是点头应是。

    这事,他不想做,但他必须说。

    “这斩龙台所在,贫道也不是一开始便知道,是上天告知的贫道。”张天师说。

    上天?

    沈石皱了下眉,没有去追究上天的真假,也没办法追究。他想了一下问道:“上天说没说必须是皇帝的子嗣?”

    张天师回忆了一下,摇了摇头道:“这却是没有。”

    “这就好办了。”沈石回头对赵祯与曹皇后说,“陛下,皇后娘娘。陛下有这么多的叔伯子侄,想必是有不忍心让一婴儿代国受过。挺身而出,未必没有。”

    “对,对对对!”赵祯大喜,立即派人去请大宋宗事。

    “陛下,臣妾告退。”曹皇后表情舒缓的告退。她甚至对沈石点了点头。

    看的一应大臣是羡慕嫉妒恨。恨不能取而代之。

    作为华夏的臣子,有人不懂枕边风的威力吗?

    可惜他们没有一个想到其他王子的主意,所以站在皇帝一家身边的不是他们,而是沈石。

    最近大宋不太安稳,自打西夏人来,大宋的倒霉事便一件接着一件的来。而大宋的宗正府也一直在忙。比如这水陆法事,便需要他们参与。宗寺祭礼,也少不了他们。不要说他们就是皇后的娘家人,曹国舅他们也在进行着祭祀。

    所以,汝南郡王赵允让,华原君王赵允良,北海郡王赵允弼,还有其他几位宗室君王,包括太祖一系的南康君王赵惟能,一旨令下,全数到齐。

    赵祯把情况简单说了一下,“大家商议一下,谁愿意监斩龙台,替朝廷分忧解难?”

    赵祯故意没提其中的风险。还想着说完之后,会踊跃响应呢!到时候再说出这事的危难。他也只能是骑虎难下,应了这差事。可谁知赵祯都没说出真正的恐怖,他们这几位王爷便一个比一个为难。

    开什么玩笑,去监斩龙王?

    那可是龙王。看看外面的风刮的。就自家的孩子,细皮嫩肉,小胳膊小腿,半路上还不被生气的龙王给生吃了?

    不去,绝对不去,给多大的好处都不去!

    首先是赵惟能干脆低着头不说话,反正他是太祖一系的,你们都是太宗一系的,既然能抢江山,就去对付龙王吧!自家又坐不得这江山,干什么要去出这份气力。

    华原君王赵允良是个出名的夜猫子,白天不醒,晚上不睡,听说让自己的孩子去监斩龙王,干脆闭上了眼睛,坐在那里打瞌睡。

    他们又不是白痴。这龙王还在天上飞着呢?怎么监斩?谁又有那本事监斩?

    陛下不找和尚道士,不找文武双全的大臣,找我们干什么?

    在众多宗室当中,北海郡王赵允弼年纪不算大,名声也很不错,如果不是病了,他倒是适合去监斩。

    反正他儿子赵宗景就花了钱把人赎出来,放在身边做了小妾。又做出了那样的事,赵允弼一怒之下,直接把他赶出了家门。找他去,也没人为他说话。

    这事才过去两三个月,赵允弼的身体一直不好,就是被这个忤逆子给气得。就算他有心替赵祯分忧,自己儿子丢人,也不敢推出来。

    而且,人皇帝说的很明白,这事非王子不可。而赵忠景不说被他爹赶出家门,就是没有。他也不是什么王子。

    弄来弄去,就剩下赵允让一个人,反正你儿子多,就贡献出来一个吧!而且赵元份在世时,赵允让为右千将军。宋真宗的长子周王赵祐去世后,真宗以绿车旄节迎赵允让到宫中抚养。皇子赵祯(宋仁宗)出生后,用箫韶部乐送还府邸,官居卫州刺史。宋仁宗即位,授汝州防御使、宁江军节度使。赵允让虽然与皇位失之交臂,但那皇位本就不是他的。送出宫,真宗与仁宗也没有杀他,反而封了王。

    可以说他什么都没干,只不过是一进一出,便得了个王位。绝对的人生赢家,大赢家!没死的都是赢家。没死,又得了这么多的赏赐,称一声大赢家,没什么问题。

    包括赵祯,都是满怀期望,看着自己的皇兄。

    如果此刻赵允让点头,之前的风风雨雨,都不会波及他们家,而且赵祯还会高看汝南郡王一眼,只要赵祯以后还会死儿子,而且死的干干净净,到时候选宗室子弟继位,还是非他们莫属。

    可是这位老王爷却多了别的心思,因为赵祯有儿子了。现在又让自己派出一个儿子,皇帝是什么心思?莫非想借着龙王的手,把自己的儿子干掉?

    他是经历过入宫出宫的,而且重要的是皇帝有儿子了。这是最最重要的。

    赵允让平时就精于算计,他一直在算计别人的儿子,所以他自然而然便担心皇帝也在算计自己的儿子。如果儿子没了,再多的算计,又有什么用?

    “启奏圣人,千里迢迢,到蜀川监斩龙台,总归要争取下孩子的意见,身为人父,也不能随便做决断。一来孩子要愿意,二来也不能辱没了大宋的威名,随便派弱子行此大事。还请圣人见谅。”

    精于算计的人,一开口便是满满的道理。他甚至一个字也没提此事的危险,只说要与孩子商议。

    真真是开明的父亲。父为子纲,也不管了。甚至他还故意点出“弱子”来,也就是说如果皇帝现在让他定人。他肯定是哪个烂,哪个不受他喜爱,他就定哪个。

    赵祯听了,仿佛一点儿也听不出他的威胁,只是笑道:“老哥哥说的有理,是朕唐突了,既然如此,你们就都回去商量一下。”

第356章 、没有好处() 
几位王爷纷纷告辞,他们刚走,赵祯的脸就黑了,神马玩意!朕这还什么都没说呢?你们便威胁起朕来了?朕要的是龙气旺盛的“王子”,“弱子”?朕要来何用?

    赵祯一点儿也没想到,为什么文官们争抢的差事。自家人却连危险都没听到,便纷纷拒绝。

    难道大宋真的是这么弱。如果一如唐时,恐怕这差事,便一如魏征梦中斩龙了吧!

    不说赵祯又怀疑起大宋的弱。单说赵允弼,坐着轿子,回到了宫外的府邸,刚一进门,就发现一个年轻的身影,正低着头快步往外面走。

    “给我站住!”

    年轻人咯噔停住了,连头都不敢抬,浑身紧张地颤抖,他正是那个奇葩小王爷——赵宗景。

    这些天他的日子可不好过,特别是他爹进京之后,他四处溜达的日子就结束了。

    怎么说也是赵允弼的儿子。哪怕他把自己的爹妈都气病了,他老爹也想着管教好他,不说传位于他。总之不能真的不闻不问,就这么让这个儿子的香火断了。

    他可不想“三月里来是清明,家家户户去上坟,有的坟上飘白纸,有的坟上冷清清”

    年纪大了,又生了病。本来便爱胡思乱想,最近又听说了京中的神异。赵允弼也就上京亲自管教儿子。

    当然,到了京,便是各种琐事,除了关禁闭,读书。他也没时间细细教导。

    儒家的书并非一点儿用处都没有。没用的是治国方面,但是在孝上,还是很有用的。像什么卧冰求鲤,这一口的鸡汤灌下去。立即便有了效果。

    好不容易听说老爹进宫了,他急匆匆赶来看看老娘。咳咳,没办法,卧冰求鲤也好,劈出救母也好,还是其他的“孝”也罢。为老娘的,多数的是感人的。

    为爹的。它总是差了这么点意思。所以赵宗景忍不住去看老娘,表现一下“孝”。哪知道又被爹给堵住了,简直尴尬透了。

    同样是“孝”。对老娘很自然,对老爹,那是尴尬癌都要犯了。

    赵允弼看了他几眼,越看越生气,真想好好揍他一顿,只是他现在也打不动了。到底是自己的骨肉,他哀叹一声,上辈子欠人家的,这辈子才给他当爹!

    “既然出来了,就先别滚回去了,你也进来听听。”

    赵允弼把几个儿子都叫了过来,赵宗景站在了门口,连座都没有。都赶出家门了,哪儿还有他的座。赵允弼即便已经心软,却并没有表现出来。

    “为父刚刚去了宫里,陛下说了,要派遣一个宗室子弟,代表陛下,去监那斩龙台,你们愿不愿意?”赵允弼只当没看见,直接说事儿。

    “父王,怎么监斩龙台?”

    “斩龙台在哪?”

    一听说斩龙台。一应王子们没一个不好奇的,纷纷问道。

    然而当听说斩龙台在蜀川,所有人都没了兴趣。

    这不是废话吗?

    自古皆云蜀川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现在竟然还多一个“川”字。那斩龙台竟然位于巫山县西部长江南岸的错开峡,距县城八十里,离黛溪镇约十里。黛溪水由南注入长江,峡谷幽深,两岸山势犬牙交错。东面的岩戥上,立着一根顶细底粗、高约60多米的圆形石柱,叫锁龙柱。隔峡相对的西面,有一个半环形的石岩,向上望去,形如同石鼓,传说这是大禹治水曾经锁龙之处,名斩龙台。

    享受惯了京城繁华,养尊处优,含着金汤匙的小王爷们,哪能受那个罪,纷纷摇头。

    赵允弼看着也生气:“祖宗一刀一剑打出来的江山,要是让他们看到后代子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