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立鼎1894 >

第173章

立鼎1894-第173章

小说: 立鼎1894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格讷眼睛登时一亮,与他一碰酒杯:“今天晚上,这句话最动听。”r1152

    s

第二三四章 整军以及李鸿章借兵() 
接下来的十多天里,杨浩忙于处理战争善后事宜。尽管有蔡渠等坐地户的帮助,很顺利的解决了本县种种问题,涉及到海州、青州、莱州三府地界的,就比较麻烦了。

    尤其是海州,干脆就是另一个省的。之前与杨氏也没有直接的往来关系,要说连带责任,杨氏想要否认他们也没辙。

    不过杨浩并不打算干那种事儿,所谓危机危机,貌似麻烦的危险之中往往蕴含着进取的机缘。周围这几个州县,毕竟还是多少都受到了杨氏的影响,一些本县人知道的东西,他们多半也知道。

    因此,在公祭之后,他当即命人昭告四方,此次战争所致的房屋及财产损失,都可以来找杨氏商议赔偿事宜。总而言之,房子烧了的,要么给你钱,要么给你重新盖一座。

    要说损失了多少值钱的东西,那就有点扯淡了。又不是地主富户,基本是穷的吃不上一碗白饭的平头百姓,全部家当加起来也没有几两银子。

    很有些人打算趁机狮子大开口,聚众敲诈勒索点好处什么的。对此杨氏也有言在先………好说好道的,给钱,给房子,给工作。想要搞歪门邪道胡来的,一律严惩不贷!

    这样做法看似霸道,却是非常管用。周围各县大多数的富商乡绅多半跟杨氏有间接的生意往来,他们还巴望着能得到炎华商业银行的项目扶持,搞一座工厂啥的赚大钱。光瞅着眼前一点利益跟杨家斗?那是脑袋坏掉了。

    令人诧异的是,张佩纶居然也一反常态。积极主动的帮忙。以他从三品正经朝廷官员。天下闻名的清流领袖。李鸿章女婿等多重身份的尊贵,走到哪里也没人敢不给面子。便是已经开到了沂水的清军旗营,都不敢跑过来扎刺儿。沂州府和青州府,甚至还派人来嘘寒问暖,帮忙打下手,妥妥当当的就把事情给平了下去。

    几天之后,杨浩干脆就腾出手来了,这让他有点看不大懂了。

    老油条邱宝仁却给点出其中关窍:“张大人刚刚复职。正是要弄功绩稳定官位的节骨眼,天赐如此良机给他发挥所长,只要把各项事务处理妥当,必然能博得朝廷上下一片赞扬。届时顺利转任一方大员,或者登堂入室,那也不在话下。”

    “我操,弄了半天还是为了当官啊!”

    杨浩算是明白了,说一千道一万,人家就是为了刷政绩,显示存在感。弄官声,积累进阶的功勋点数。跟帮不帮他的忙根本毫无相关。哪怕过段时间他杨家造反了。人家张大人从头到尾做得只是安抚难民、平息事端的正事,说不定还能被渲染成“为朝廷争取民心,防止杨氏图谋不轨”,立下大功。

    官字两张口,更何况清流的一支笔,那是黑的能描成白的,无中可以生有,简直比神仙的虚空造物都利害。

    对于这种人他是彻底无语了。不过也不得不佩服,人家这官当的,就是不一般!

    他索性把事儿丢给张佩纶随便折腾,反正具体到付钱办事谈判赔偿工作的都是自己人,也不可能被姓张的忽悠了去。

    回过头,杨浩专心筹备军事上的诸多事务。

    造船厂这里,没了张佩纶的掣肘捣乱,进展速度立即加快。从旅顺、大沽、江南乃至福建调来的那一百多名工人,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后,基本都学会了简单的焊接技术。随后,他们其中一部分被调入另外的车间里,打着“练手”的名义,与杨氏的造船工人一起,加班加点的完成四条千吨级炮舰的分段制造工作。

    源自刘胖子设计的炮舰,结构和分段尽可能照顾水平一般的焊工。在本世界根据第一艘的数据直接切割出来的船板,采购来的各种零部件,在这里照葫芦画瓢的加工。

    他们采取的也只是比当代的铆接造船技术进步了一点,即分段建造………预舾装………预涂装的路子,而非现代造船那种分段建造、区域舾装、区域涂装,乃至亮、舾、涂一体化。

    这样搞虽然速度会慢不少,却极大的保证了在当前造船工人水平一般的条件限制下,不会出太大问题。

    有如此一大群熟练工的加入,四条炮舰的制造速度再次加码。

    而两条北洋战舰的改装工作,却由一群新培训出来的学徒工,从摸索着拆解上层建筑和切割甲板开始,慢条斯理的稳扎稳打的,一步步深入。

    那些事情,自然由杨海卫和焦海具体负责。杨浩自己,则把所有的部队召集起来,通过选拔确定了第一个团级编制的构架。

    依然是按照三三制原则,从下到上的班、排、连、营,全部是三个为组成单位。另外分别配备火力班、排、连,以及炮兵营的重武器加强编制。

    最小单位的班仍然是十个人,拥有一个两人轻机枪组,使用两脚架的pkm。两个四人战斗小组,分别由正副班长带领。其中士兵全部携带莫辛纳干卡宾枪(53式步骑枪),以及4…6枚67式木柄手榴弹。班长一般是一停**沙冲锋枪,另外有一把54手枪的兄弟款式………采用9发弹匣的南斯拉夫款式m57手枪。这同样也是机枪手的防卫武器。

    副班长可以选择冲锋枪或者一条能够发射枪榴弹的纳甘步枪。

    如此一来,全部的轻重火力所需子弹口径,就统一成7。62x54r和7。62x25两种。威力在这时代完全足够,关键是源自毛子血统的武器,傻大粗黑以生产易维护。比如**沙冲锋枪,那枪管干脆是一条莫辛纳干一截两半就行。用起来也简单方便,最适合当下刚刚从文盲转职的部队。

    火力班则配备两挺使用三脚架的pks重机枪。以及两条40火箭筒/rpg7火箭弹。

    火力排则加强为两挺12。7mm重机枪。不过以当前的后勤水平。多严重口径就意味着多一份麻烦。因此在出征作战时。还是要看战斗需要,或者暂时以pks来代替。反正这年头,没有装甲单位之类的,而一大帮新丁机枪手,给他们12。7mm子弹他也打不出更远的精确射程。

    此外,火力排拥有两组四门60mm迫击炮,以及两门82无后坐力炮。

    一个排,六门炮。六条火箭筒,九条枪榴弹,再加上单兵携带的大量手榴弹,这火力对十九世纪末的军队,堪称变态!

    火力连更加强大,拥有三个排共九门82mm迫击炮,外加四挺重机枪,轻装下已经可以覆盖五公里半径内的目标,弹药投送力,已经远超日军大队编制好几倍。

    炮兵营。干脆就是一个连六门100mm迫击炮,一个连六门75山炮/野炮。外加一个连九门105mm无后坐力炮,外加若干的运输车辆。此外还有一个连的大口径重机枪。

    而这还是标准配备,视作战任务的不同,可以灵活更新为两个75炮连,甚至加强为拥有一个105mm驼载榴弹炮的强大编制!

    如此严谨周全的作战部队结构,加上团司令部的各种配置,需要的军官数量足足有280人,而全团总人员数量,则达到惊人的3000人!

    基本上,这种火力编制结构,足以支撑几年不用担心落伍。甚至一直撑到本世界二战时期都足够………当然了,军事革新这玩意最说不准。只要有一个人表露出惊人的强大,其余国家也会很快跟进,顶多也就是装备生产技术不给力,火炮密度和机枪,却一定会因为杨氏的存在而提前飙升。

    团一级单位是异常关键的组织节点,以后就算扩大为师、扩大为军,最终投入战斗的还是要靠各个团来具体的完成战斗部署。

    为了凑足这一个团,可把杨浩愁得不轻。

    武器方面不必担心,马山基地的兵工厂如今已经可以生产眼下所需的各种武器和弹药。基本上各种零部件在本世界提前初步加工的情况下,这边也就是进行最后一步镗枪管拉膛线,外加组装的事儿。

    关键是军官,至少280名军官,那不是随便拉一个人来就能胜任的。之前最早一个连的那批人,而今基本都充当起班排连长的角色;文职人员、参谋人员,则来自于年轻的革命进步书生,也还都在学习当中。

    营长、连长一级,合格的就真心难找了。

    哪怕有杨家父子的亲身培训,如今可用的也只有刘勇一个,被任命率领老兵组成的一营。杨浩自己兼任二营营长,至于三营,则是留给眼下还跟在马玉昆身边准备大战的施剑飞。而施剑飞的正职,却是团参谋长。

    炮兵营长则让原火力连长朱茂林负责起来,到底能不能合格,还得看他的表现如何。

    基础兵员反而是不需要担心其素质的。所有人,都经过至少两个月的现代军事训练,骨干那一千人又至少经过三次战斗的洗礼,新兵如今也见过血打过仗,各方面素质都经得住考验。拉出去,绝对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强大力量。

    全团编制整顿完毕,新上任的各级军官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合成训练之中,新老结合,需要他们理顺的事情那多了去了。

    好在场地并不缺,马山基地的训练营,造船厂、海军码头这边的训练场,青岛那边的工程场地,都足够他们耍的开。

    只不过,杨浩他们也没得到多少时间完成整合。仅仅过了十天,一封加急电报发过来………李鸿章打算找杨浩借兵!(。。)

第二三五章 谈判条件() 
一天后,杨浩抵达天津美租界,在炎华银行大楼的办公室里,等来了风尘仆仆的丁惟汾。? 。。

    一个月不见,丁惟汾明显黑瘦许多,精神头却是十足,尤其一双眼睛格外有神,举手投足透着一股子沉稳干练。

    杨浩心中赞叹:“果然出生入死最能磨练人。”

    丁惟汾之前一个月时间,都以《国闻报》记者的身份跟着马玉昆的部队。明面上采集新闻,实则暗中观察清军之中值得挖掘的苗子,顺带考验施剑飞的表现和素质。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的差事。以清军那尿性,首先都不乐意看到记者在周围晃悠,他们也知道自家不争气,生恐让人把丑陋的一面给暴露出来。嗯,从这方面说,他们还知道害臊。

    再者,清军战斗指挥混乱配合失当,又没人去管记者死活,急眼了抬枪就能把他们打死,这要比面对日军的枪炮危险都大。虽说杨浩给他配备了防弹衣和自卫手枪,也还是难以保证安全。

    幸而施剑飞上次立功得到赏赐提拔,得了个四品都司的职位,受命统领一营人马。由此,丁惟汾等人的安全有了进一步保障,一个月下来,全都完好无损的完成任务回来。

    不回来也不行了,清军在鸭绿江口一场大败,仅仅守了三天防线即告全面崩溃,数万兵马往北逃窜,国门自此洞开,任凭日军长驱直入。

    杨浩满意的点点头:“这一趟大家的工作成绩很令人满意,你们都辛苦了!”

    丁惟汾谦逊的摆手:“我们这算不得如何。先生率领部队力抗日军,取得空前大胜。令国人在遍地悲观中寻得一丝希望。才是真的劳苦功高。哎。若是清军能有一成我军的颜色,又何至于背靠坚城,却败得那么惨!”

    他亲眼见证了整个作战过程,清军从里到外的腐朽不堪,指挥之混乱,组织之无序,都与自家的革命军相差千里之遥。

    不说别的,清军参战部队三万余。其中空额居然就有一万!其余的两万人里,也就是马玉昆、聂士成的部队还有点战斗力,其余的要么充斥各种临时招募的新兵,武器甚至都不齐备。要么就是纪律涣散的兵痞,打仗不咋地,祸害地方时一把好手。

    最要命的是,各部之间相互并不和谐,山头林立各有小算盘,宋庆空有谕令也调不动他们。配合什么的根本谈不上,指望打赢没有退路、背水一战的日军?门都没有!

    以前只是从纸面上看问题。丁惟汾还觉不出多么糟,今番算是彻底看清楚差距到底有多大。对于造反事业的信心。也越发的充足。

    杨浩通过不间断的报告了解整个战斗的详情,哪怕之前他不断地通过报纸呼吁提醒,到头来还是什么也改变不了。说起来,他也是一肚子火。

    “保卫国家安全,振奋民族信心的事情还得我们来做。这个先不说了,最近几天京津一带的消息是怎么传的?我们已经引起清廷的忌惮,按道理说就算李鸿章急着抓救命稻草,也应该缜密从事才对,怎么事儿还没办成,就传得沸沸扬扬?”

    李鸿章借兵的消息几乎同步在京津一带传开,坊间甚至有说他杨某人要趁机接受朝廷收编,一举上位的小道消息。由此不少人很是羡慕嫉妒恨的,就连严复都有点坐不住的架势,话里话外诸多试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