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大明1630 >

第536章

大明1630-第536章

小说: 大明1630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下做生意的人,还能有不喜欢这份约定的?”郑森也笑了。

    他们如今正在看的这份所谓的“约定”,乃是准备在福王的登基大典上,由登基的福王昭告天下的。

    这份约定打着群策群力,为先帝报仇,中兴大明的旗号,号召天下万民(主要是有钱人。嗯,在我大明,其实大多数时候,说民的时候,比如与民争利什么的时候,那个民从来指的就不是P民)支持朝廷。朝廷则于万民约定,向他们出让一部分权利。比如在经商,在购买土地,在税收等方面,朝廷都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依照这份东西,郑森想都不用想,就知道,今后,必定会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

    首先是土地兼并肯定会日益严重。然后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会非常紧张,所以无论是救灾还是要使用武力什么的都会非常困难。如果单独看这些约定,答应这样的约定,那几乎就是在要我大明朝廷抹自己的脖子。但是考虑到郑森之类的家伙的存在,这些花样却有了另外的意义。

    首先,土地兼并,再加上鼓励经商的一些政策,肯定会导致大量土地被集中起来用于种植桑树养蚕或是种棉花。而那些原本的自耕农很快就会失去土地成为流民。这些人如果留在境内,那就意味着国内随时可能发生叛乱。但是这些走投无路的人却正好是发起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所必须的。郑森和任何有志于成为一个邪恶的殖民主义者的家伙,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大量的,廉价的人口资源。而将原来的粮田变成桑田或是棉花田,也就意味着原有的小农经济开始向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种植园经济。

    ▲;手;机;下;载;APP看;书;神;器;,;百;度;搜;关;键;词;:;书;掌;柜;app或;直;接;访;问;官;方;网;站;▲;

第四百九十二章,登基(8)() 
最终,有关皇帝宝座的问题,大家达成了妥协。监国的福王得以转正,成为大明帝国新一代的皇帝,但是他不得不做出了这样的一些保证:第一,他赞同化夷为夏的正义举动,不会干涉诸侯的内政;第二,他不会改变重农轻商(在我大明的一些士大夫那里,所谓的重农轻商,以农为本,基本上就可以解释为除了农业税,其他的税都不应该征收)的国策,增加商业方面的税收:第三,他不会限制国内人口的自由流动;第四,他不会违背祖宗之法随便开海禁(事实上海贸照样海贸,但是没有市舶司来收税);最后,他认为我大明并没有隐藏土地、土地兼并的问题。

    这些保证被后来的历史学家归结为“四不一没有”,并成为了此后日益变成了一个诸侯国俱乐部的大明帝国的祖训。这些保证使得大明朝廷的财政收入来源被严格的限制在农业税上面,而考虑到明朝的士绅免税,以及不清查隐户,不抑制土地兼并的做法,也必将使得税源不断减少,这也就意味着大明朝廷的会处在不断地财政紧缩之中。不久之后,大明朝廷的收入就缩减到了甚至都无法维持皇宫本身的基本维护,更不要说养军队和官僚的程度了。以至于大明皇帝不得不不断地将国土租借给那些诸侯,来换取用以维持朝廷生存的资金。到了后来,大明的皇帝更是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无地之皇”,整个朝廷变成了一个类似于后世的联合国的,专门供华夏的诸侯国扯皮用的机构,而大明皇帝则成了一个类似于后世的联合国秘长的角色,只不过这个秘长不用选,是世袭的。而且和后世的联合国一样,在后来的大明体系内,也有对于涉及到诸侯之间的问题拥有一票否决权的所谓的五大方伯(诸侯长)。

    其实,无论是福王,或者是永王,其实都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限制。但是这些条款却对除了皇室以及流寇之外的各路势力都极端的有利,自然得到了包括代表着东南一带的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的东林党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的支持。面对着这样的一个联盟,无论是福王或者是永王,都只是孤家寡人而已。他们又哪里真的有力量来反抗呢?况且,无论是福王或是永王,其实对于政治,都所知不多,并不能自己发现这些东西后面深藏着的恶意。而那些真正明白这些东西的深意的人,又有谁会背叛自己的利益站到两个孤家寡人一边,去对抗一个无比强大的联盟呢?所以,为了皇位,为了中兴大明,他们还是接受了这样的条款。

    最为关键的利益分配问题解决了,剩下的自然就是小问题了,这其中甚至还包括福王在登基后应该立刻册立永王为太子的事情。

    接着便是为了登基大典而忙碌了。虽说因为天下还不太平,而且先帝的仇还没有报,所以一切都应该从简,但是这毕竟是登基大典,所以,即使一切从简,也不能过于简单,因而,还有不少人也要陆续赶到北京来,相关的准备又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郑森,还是吴三桂,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自然都不肯轻易离开京城。而他们都不走,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军队能去追击李自成。当然朝廷还是敦促其他的一些军镇,比如高杰和姜瓖他们去追击李自成。不过这两个人对李自成都畏之如虎,虽然明知道李自成刚刚遭遇了大败,却也不敢真正追上去,只是隔着行军两天的距离,远远地吊在距离李自成的军队后面装装样子。李自成撤退的一路上,也抛弃了不少残破的,没有多少价值的城池,这倒是让这两个胆小鬼收复了好几座城池。不过依照我大明的制度,收复城池什么的,主要算策划追击的文官的功劳,而武官们的功劳是要靠首级来算的。所以,为了获得功绩,这两个胆小鬼自然不免又要做一些和当地的老乡们借个人头的事情了。总之,追击李自成的事情算是被耽搁了,李自成相对顺利的到了他的襄京。

    就在李自成到襄京的那一天,福王朱由崧在北京登基称帝,年号依旧是弘光,同时弘光皇帝立先帝之子永王朱慈焕为太子,并且对有功之臣进行了封赏。文臣中,最早站出来支持他监国的马士英顺利入阁,并和原本的历史上一样成了内阁首辅。而钱谦益呢,也算是靠着册立之功,入了阁,虽然不是首辅,但勉强也算是宰相了。此外李建泰也得以进入了内阁,至于蒋德璟,因为在福王登基的问题上态度过于激烈,用力过猛,所以没能进入内阁。

    文臣的安排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让天下人大吃一惊的却是对两位立功的武将的封赏。明朝的武将,在实职上上了总兵,路就到头了。依照旧制,也就只能是挂个将军印,变成挂印总兵;再就是给个爵位了。这次的封赏也是这样,只是封赏的力度却让人吃了一惊。

    福建总兵郑芝龙,因为儿子的战功,被封为潮王。这个王号乃是亲王级别的,郑芝龙当然要装模作样的表示不敢接受,于是依照大家商量好了的路子,又改封为安平王,算是郡王一级的。同时还将他的老家安平作为封地,赏赐给了郑家。

    明朝的王爷理论上也是有封地的,只是这些封地,却是由中央代管的,那些做王爷的,并不能直接插手封地的管理,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等着吃封地的红利。但是郑家得到的这块封地却不是如此,弘光皇帝将安平的一切权力都交给了郑家,允许郑家直接全权治理这块封地,朝廷不得干预。

    除此之外,郑芝龙还获得了三百万两银子的赏赐。

    除了郑芝龙,吴三桂也得到了不小的好处,除了得到了一个侯爵的位置之外,还得到了四百万两银子的军饷。我大明的国库里饿得死老鼠,这些钱(无论是给郑家的还是给吴三桂的)自然不是朝廷拿得出来。但是有功不能不赏,所以,我大明朝廷就开始走上了借债运行的道路。这里面涉及到的钱全都是从郑家那里借来的。当然,作为借钱的抵押和利息,弘光朝廷还将泉州租借给了郑家二十年。也算是开创了大明朝靠出租土地来维持财政的历史。

    ▲;手;机;下;载;APP看;书;神;器;,;百;度;搜;关;键;词;:;书;掌;柜;app或;直;接;访;问;官;方;网;站;▲;

第四百九十三章,周伯符的大买卖() 
虽然依照弘光皇帝的诏书,泉州港已经租借给了“安平王”郑芝龙,而且租借期长达99年,但是泉州的街面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知府衙门依旧是原来知府衙门,知府衙门里面的知府老爷依旧是原来的知府老爷。当然,要说什么变化也没有,那也是不确切的。至少靠着港口的那边倒是有些变化的。

    泉州的港口中,不少的码头原本就是安平王府的产业,如今,安平王府的人又在那里大规模的购买土地。泉州府的衙役,还有牙行的牙子们,甚至是打行的打手们都忙碌了起来,很快整个港口附近,就全都成了安平王府的了。

    不过安平王府毕竟是当地人,算起来也是乡贤,自然不会让老乡们吃亏,更不会鱼肉百姓什么的,所以那些其他人家的产业,安平王府也是花了真金白银来买的。当然,安平王府的银子也是银子,自然不能乱花,再加上如今安平王世子正在勤王,这银子自然要用在为先帝报仇的正事上……所以,其实安平王府真正拿出来的银子到也不多,大多数的拆迁户,都是干脆带着自家的产业,投效了安平王府。这样一来也可以算是为国家效了力,二来,投效安平王府在经济上也是有不少好处的,不但进货什么的方便了不少,而且背靠着安平王府,日后无论在哪里,做起买卖来也不太会吃亏。也算是一种双赢了。

    当然,也有一些小生意人,脑子不开窍,一定要守着自己祖宗留下的那点东西,死不肯搬走。于是泉州府的一些衙役,勾结牙行的牙子,打行的打手,做出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搞出了一些强拆的勾当。不过安平王知道了,立刻派人赶到现场制止了这样的做法。安平王让人传话道:“这是人家祖传的家产,人家子孙愿意守着,又有什么错?怎么能逼迫人家搬走呢?孤王也是泉州人,孤王要做这样的事情,会被老乡指脊梁骨的。这房子虽然小,虽然破,但总归是人家的,没有主人的允许,风能进,雨能进,老鼠能进,但是孤王的人不能进呀!要不然,孤王和禽兽有何区别?”泉州人听了,纷纷称道郑芝龙实在是一位贤王。当然,也有些读书读傻了的狂生在背后悄悄说什么“郑王爷当年做着杀人放火受招安的事情,不知道带着人进过多少别人的房子,如今却说这些,这倒真是应了庄子的那句‘诸侯之门,仁义存焉’的话了”之类的怪话,只是也没什么人理会他。

    这些小生意人,以及他们的房子,就被保留了下来,只是这些人大多都不太会做买卖,后来很快就因为生意做的不好,纷纷亏本关门,至于他们的土地,自然也就合理合法的落入了安平王府的手中,只是,这是他们自己没本事,却不是安平王府的人仗势欺人。

    在收购了泉州港口和旁边的大片土地之后,安平王府的人开始对泉州的大建设,更多的,更大饿码头被建了起来,码头旁边的那些杂乱的住宅什么的基本上全都被拆掉了,用以拓宽道路,以及修建巨大的仓库。道路被拓宽到了足以让三辆四轮马车并排行驶(这个宽度在如今的人看来自然是不值一提的,但在那个时代,这样的道路就属于宽得惊人了。),而连绵的仓库更是一座接一座的绵延了好几里地。其实那些坚守祖业的小商人之所以后来很快就关了门,也和他们的周围都从居民区变成了仓库有关。而在郑家的计划中,这里今后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转运中心。

    依照一般的想法,做天子的刚一登基,立马就把国土租借给别人,哪怕是自己的臣子,总归是不好的。而我大明又盛产各式各样的喷子,这些人哪怕没事,都要找些事出来喷上一喷。尤其是东林党,又和成为了天子的福王有矛盾,更是应该抓住这机会,痛骂天子和奸臣了。然而这次却很奇怪,对于这样一个举动,东南一带反对的声音却不太大,就算有个别人表示私下里嘀嘀咕咕了两句,也立刻就会有人站出来表示,如今最重要的是消灭流寇,为先帝报仇。和这件大事相比,朝廷出租点土地算什么?而且这种声音居然出人意料的成了主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