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风流-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将幅巾戴法加以规范化,并以皂纱为之,作为常服。《北周书·武帝纪》说,“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
折角巾就是将幅巾叠起一角从前额向后包复,将两角置于脑后打结,所余一角自然垂于脑后,就像现在有些女子包头巾的包法。
但在陕西三原隋孝和墓、湖南湘阴隋墓、河南安阳马家坟201号隋墓出土的陶俑,头上所裹幅巾,有两角于脑后打结自然下垂如带状,另两角则回到顶上打成结子作装饰,这种形式就成为初期的幞头了。
宋代俞琰《席上腐谈》卷上,说:“周武帝所制(幞头)不过如今之结巾,就垂两角,初无带。”正与上述的情况相符。
更进一步的幞头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所说:“幞头一谓之四脚,及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
幞头为什么要在四角接上带子呢,原因是先前的幞头戴在头上,顶是平而起褶的,四角接上带子,两角在脑后打成结后自然飘垂可成为装饰,另两角反到前面攀住发髻,可以使之隆起而增加美观。
到了唐代,社会上流行高冠峨髻的风尚,所以又在幞头内衬以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坯架),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幞头之下别施巾;象古冠下之帻也。”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巾子裹于幞头之内。”
这种巾子就是一种帽坯架,它可以决定幞头的造型,开始是平头小样,《旧唐书·舆服志》谈到唐高祖武德时期流行“平头小样巾”。
以后幞头造型不断变化,武则天赐朝贵臣内高头巾子,又称为“武家诸王样”。唐中宗赐给百官英王踣(bo箔,仆倒)样巾,式样高踣而前倾,这种式样与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罗头巾及官样巾子,又称官样圆头巾子。
到晚唐时期,巾子造型变直变尖。至于包裹巾子的幞头,唐以前用缯绢,唐代改用黑色薄质罗、纱,并且有专门做幞头用的薄质幞头罗、幞头纱。
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开始称为“垂脚”或“软脚”。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作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
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至706年)幞头所垂两脚形状变成或圆或阔,并在周边用丝弦或铜丝、铁丝作骨,衬以纸绢,这种幞头脚就是能够翘起的硬脚,称为翘脚幞头。
唐朝的女装
襦裙
襦裙服是汉族女子服饰中非常基础的一种款式,即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俗称上衣下裳)的传统装束。
唐女的襦裙装在盛世的影响下充分发展,加半臂,佩披帛,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一)襦:
即上衣,一般只长到腰,很短,及腰处通常被收扎在裙线下。外面可加套“半臂”、“背心”,甚至更长的“褙子”。
唐女的襦、褙等上衣是各个阶即上衣,一般只长到腰,很短,及腰处通常被收扎在裙线下。外面可加套“半臂”、“背心”,甚至更长的“褙子”。
唐女的襦、褙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襦的领口又分为“交领”与“对襟”。交领襦衣领口似“y”字形,右襟在内,左襟在外,且左襟于右腰处收紧。对襟襦衣则左右对称,于腰部正中收束,中间空档处露出里面的交领里衣或者诃子(即抹胸)。襦衣外面套的半臂与褙子等的领口大多属于对襟。襦的袖口又分为“窄袖”与“宽袖”。民间下层妇女多为窄袖,与现代无异;上层贵仕则是方便的窄袖与华丽飘逸的宽袖并存。
(二)裙:
妇女下裳为裙。
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
唐代裙色多彩,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
这种上衣下裙的款式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配件——半臂、褙子
(一)半臂:
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子当胸结住。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同时传至民间。
半臂的兴起颇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国时代,魏明帝曾穿薄绸半袖上衣上朝,结果被一位大臣质问,此种奇装缘自何礼法规章?可见短袖的款式初现时属于时尚界的非主流。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气直升。唐代是古代中国的青春时期,是放荡内心恣意想象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时扶摇直上,蔚然成风。
当然也不是百无禁忌。比如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就认为半臂属“轻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写入家法。说不定他家有追逐时髦的男女为此屁股上挨过板子呢。但这只是部分现象,另一位名臣马周就巴巴地上疏,请求无论士庶,都可以在单衣外面穿半臂,认为这样的穿着很得体。能够对一件服装提出不同意见,可见当时朝廷和男人们还是非常自信的,也不至于认为所谓的“服妖”会招致亡国——那是他们的先人和后人都很爱找的借口。
半臂在初唐流行,也与初唐时服饰多为窄型有关。
(二)褙子:
又名绰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特点是将半臂的袖与下襟大大延长。
始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朝,在明代又发展出披风。男女皆服,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式变化甚多。
高腰/齐胸襦裙
唐代女服中有一种在贵妇间流行的款式:高腰襦裙。
它将裙带高高系在腰线以上,比如胸下,甚至系在胸线上方,准确地说应称为齐胸襦裙。这种款式无论身材丰腴还是瘦削都能达到别样的飘逸效果,尤其是在以丰腴为流行的圈子中更受欢迎。
齐胸襦裙一般分为两种,分别是“对襟”齐胸襦裙与“交领”齐胸襦裙,一般来说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一点(就是那种上面穿抹胸的襦裙啦)。
齐胸襦裙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
女式大袖衫
说到唐代女服的代表,“女式大袖衫”可谓之一。
大袖衫一词本泛指宽衣大袖的款式,比如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风流倜傥,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这里讲的大袖衫,专指唐代女子的特宽大袖礼服。它比通常的宽袖外衣还要宽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现今很多人想象中的“超宽超大的仙女衣”基本就源自这种大袖衫。
后来,仕女们感受了这种宽衣的美丽大气,开始舍得在衣袖和裙裾上使用大量的好面料,它们的长、宽都比初唐时多了1倍左右。首先是外套大衣追求宽大华丽,加上贴衣单衣向更宽松的方向发展。
一些贵族妇女身穿锦绣长裙,裙子用锦带系于胸部,宽大的下摆托在地上,上身不穿厚厚的内衣,而代之以一件薄薄的纱衣,风流百态,以女性特有的妩媚打破传统的封闭。
说到女式唐风大袖衫,不能不提《簪花仕女图》,里面的大袖衫是相当开放的:美人着裸肩长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纱罗衫,轻掩**,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由于画家手法写实,既如实地描摹出唐代细腻透明的衣料,又逼真地描绘出女子那柔润的肩和手臂。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
风俗-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礼记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不够本分。
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
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讲究贴身的服饰,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
《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
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
作者有话要说:这是资料章,请在正文更新替换后再回看:)
…
文中写男女着服的会有很多,看这篇资料章可以全面了解下。
以后再贴发饰之类的。
第114章 母亲()
“阿琰。”
李毓祯轻轻叫了一声。
萧琰没有应声,她的眼皮垂阖;沉入在武道的思索中;已进入无识入定了;眼耳口鼻舌触觉这些识感均闭,只有灵台不昧;对周遭事物没有反应。晋阳公主的轻唤;她根本没有听见。
这种入定是悟道的最佳状态,因为心神完全集中;但这种状态也很危险,因识感皆闭;如果遭受攻击,只有在伤痛及身的刹那才会清醒过来,一般是在静室或安全的环境;或有信任的人护着;才会进入这种入定,当然如果是进入顿悟就没法了,谁让顿悟来得不是时候呢?
萧琰此刻能进入无识入定,表明她从心底里认为“晋阳公主是安全的,是可以信任的”——这让李毓祯的心情极好,薄冰质的眼眸仿佛融了水般,漾出涟漪来。
她又轻轻叫了一声:“阿琰。”清凉无瑕的音质因为带着情意,如丝绕般柔滑缠指。
但萧琰的听识已闭,感受不到这悦耳声音里荡生出的柔绵缠绕。
李毓祯唇角一勾,头侧过去,绛唇贴到了萧琰如玉珠般的耳垂旁,唇瓣轻轻碰了碰,然后伸出粉红舌尖舔了一下。
萧琰一个颤粟,却是身体出自本能的敏感反应,而这种轻舔还远远没有达到身体判定的“危险”程度,触识还是关闭的。
李毓祯眼中掠过狡黠,头倾前去,色泽光润的丹唇如羽毛般落在萧琰的唇上,只是唇瓣轻轻相触,然后轻吻,舌尖舔舐,又勾勒描摩着那柔软如花瓣的唇……她呼吸微促,想深入进去,启开她的唇,和她唇舌交缠……那该是,怎样的滋味?
李毓祯觉得喉咙微微发紧,唇舌有些燥。
果然,因情才生欲,带着□的肌肤相亲才能让人生出这般美妙滋味和渴望;完全不是前两次她带着调笑心情亲触萧琰嘴唇的感觉,那时只觉柔和软,除此再无多的感觉,更别提什么电闪雷鸣,脑子被白光劈过,腹下生热等等,统统没有。
此刻她也不至于心鼓如雷、浑身酥麻什么的,却涌出了一股陌生的躁动——她当然懂得这是什么:即使她年二十还没有过**,但对这事不陌生,皇族子女十五岁起就要接受“春宫”教育,她看的是描绘最精美的春宫,人物交合的动作表情都栩栩如生,是圣人给的“御春图”,但了解了这档事也就不过如此了,她自诩不是爱好美色贪欢喜欲的人,这会却生出了想和这人缠绵的**。
李毓祯克制住了自己的**。
在不确定她对萧琰的心动有多深之前,李毓祯不想放纵自己的**。
再者,打扰别人入定是要遭雷劈的——公主殿下调侃自己。
她唇边溢笑起身,又弯腰倾下唇在萧琰的朱唇上轻轻一点,便从后门回了朝议殿——宫殿楼下将军们的脚步声已经近了。
她亲了萧琰却没觉得自己是“趁人之危”占了萧琰的便宜,肌肤之亲是相互的,她又不比萧琰差,难道两唇相亲萧琰还吃亏了不成?
所以,公主殿下亲得心安理得,没有一丝负疚心理,在朝议殿听将军们禀事时唇边还带着一丝笑容,让人感觉公主殿下的心情极好——这是肯定的,大军已经占领了逻些城,吐蕃王朝宣告覆灭,大唐百年谋蕃今朝奏功,去除了一大边患,怎么能不高兴?
将军们也很高兴,这是灭国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