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官场之风流人生 >

第363章

官场之风流人生-第363章

小说: 官场之风流人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沈淮的话像是打哑谜,肖浩民心里百般疑惑,却又不便追问——他知道,他现在所听到的,可以说是梅钢系最核心的机密了,要不是他之前下定决心,愿意放弃东嵛镇镇长的职务,到县里担任政府办主任,他都没有跟梅钢系众人同席的机会。

    只是肖浩民心里暗暗琢磨,梅钢下一步要怎么才能把省钢压在身下?

    省钢兼组市钢后,又提出要跟长青集团、富士制铁联合建大型电炉钢项目,产值将有可能直接跨过百亿这道槛

    梅钢要怎样才能超越省钢?

    沈淮没有详细解释肖浩民心里的疑惑,侧头问孙亚琳:“胡舒卫带着专家组到冀河县把相关材料都确认了一遍。就算不考虑背后的推动力,从国家能源布局来说,晋煤东出南线工程或早或晚都会启动的。淮能现在就在冀河投资建煤炭转输码头,是合适的。我要留在党校上培训班,跟冀河县签框架协议,需要更多重量级人物去撑场面,你是不是陪小姑以及胡舒卫他们走一趟?”

    沈淮现在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就能继续留在东华,但形势已经如此,有些步子一定要接着走下去。

    “我才回梅溪都没有歇一口气呢,”孙亚琳皱着眉头说道,“在冀河那边建煤炭转输码头,也是由淮能来主导,我过去是当陪衬,算哪门子重量级人物啊?”

    “你还是去一趟吧,我们怎么也要先把北上的大架式摆出来啊,不然唬不了人,”

    沈淮说到这里,又忍不住手撑住桌子边缘,跟周知白、褚宜良他们说道:

    “这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了,要是真不能留在东华,那冀河就要成为我们的主战场了。知白、海鹏、老朱、老禇,你们这次也都过去,跟冀河方面的人多接触接触。就算我们能如愿,冀河那边还是有一些优势资源可以投资、可以合作。你们的眼界要更放开一些,即使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重心要放在东华,但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尝试着先走出去。宋鸿军那边我也会打电话盯他。”

    禇宜良、朱立、周知白他们都点头答应,这次一起到冀河走一趟。

    沈淮看了看手表,见时间已经是很晚,说道:“那今天就这样吧,我等会儿还要跟纪成熙再通过电话。”

    沈淮都这么说,大家都起身离席,离开尚溪园;沈淮到陈丹的办公室里,给纪成熙打电话,告诉他这边到冀河县参加经贸洽谈的具体人员安排。

    淮能集团未来业务发展的重心就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市场,产业链往上游延伸,自然涉及到煤炭的开发、贸易及运输环节——只是有限的资金,怎么去平衡使用的问题。

    沈淮回国后从燕京南下,半道给纪成熙截住,在冀河县就晋煤东出南线工程以及冀河县自身临港工业发展的问题,谈了好几天。

    从冀河县离开,沈淮就直接到江宁,找小姑宋文慧、找东电的高层,谈在冀河县投资建燃煤转输码头的事情。

    淮能集团暂时还很弱小,业务上受东电的直接指导,独立力不强——不过在宋文慧的推动,东电也是没有耽搁,直接派人到冀河接触、考察,计划由淮能联合众信投资、渚江投资、鸿基投资等机构,在冀河出资建设煤炭堆场以及两座万吨级海港码头。

    在相关工程建设完成后,将通过公路运输与海港转运相接合的模式,为淮能集团旗下的电厂每年提供四百万吨的燃煤,也将成为未来晋煤东出南线工程的组成部分。

    整个投资,包括收购冀河省火电厂在内,计划耗资三亿人民币。

    在跟冀河县正式签署框架协议之后,相关消息就会对外公布。

第四百七十三章 动静() 
 委副书记、县长高杨也是没有强烈的反对,县人大常务会议也很快正式通过这项任命。

    肖浩民除了主任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协助县长高扬分管机关事务管理局、县政府驻外机构外,也照着梁振宝与沈淮的部署,推动劳务输出工程的建设

    东华市劳动力及人才市场,还是从九五年才正式建设,新的劳动人事制度才有雏形,而下面的区县进展则要缓慢得多。

    嵛山县,人事局隶属于县委组织部,甚至都没有劳动局的编制,眼下只能先设立临时的劳务办以及县劳动服务公司,由肖浩民从各部门抽调人手,负责推进相关工作。

    淮联重工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此时也进入员工队伍建设阶段,大约还需要从社工新招近千名员工。

    相比较资本、技术双密集的重工企业,织染、家纺、制衣、宾馆、餐饮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企业、服务性企业以及建筑企业,用工规模更是巨大。

    一些前期进入梅溪投资的港资企业,包括鸿基电气在内,虽然冠以电子、电气、科技公司的名衔,实际参与的也是整个信息产业的初级分工,用工需求同样巨大。

    这些企业大多是九四、九五年之间招商入园,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到九六年初,对用工的需求同时呈现井喷状态。

    何清社调到区里担任副区长,分管招商、人事工作;肖浩民到梅溪,主要也是联络何清社、黄新良,然后就是具体跟用工企业的人事部门接触。

    单单从用工需求这个角度,肖浩民也能看到梅溪镇的崛起,对东华市的影响是何等的巨大。

    东华市八六年就设立市辖经济开发区,将西陂闸西南的三个乡镇囊括进去,但发展了十年,此时加上外来务工人员,开发区的人口规模上也没有超过二十万。

    而梅溪镇的人口规模,今年就有可能达到二十万。

    肖浩民开始接手劳务输出工作时,对由县里今年直接组织输出一万名劳务这个目标,有些吃不准,但在对梅溪镇摸过底后,就觉得县里制定的目标,还是保守的。

    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也更愿意跟政府部门工作,把一些初级培训的工作丢给政府部门及一些专业的人事中介公司去做;也乐意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甚至都愿意帮政府及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

    之前除了沈淮与梁振宝推动这项工作外,高扬等人也不甚重视,当淮联重工、虎氏制衣等大型企业为招工及培训工作,向县劳务办下设的劳动服务公司支付数万、十数万的费用之后,很多人才意识到这一块是个叫人眼馋的香饽饽。

    这也只能说嵛山县以前太穷了,穷得大家都绞尽脑汁到处去刮油水。除了领导干部外,大部分机关工作人员,每个月也只有三五百元的工资收入;甚至还常常因为突发事件,被迫捐出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两个月的工资,或者被迫参加集资,大多数人的生活都相当窘迫,只能说比寻常的工人、农民要好一些。

    县劳务办、劳动服务公司,有编制、没编制,工作人员加起来也就十个人;高扬虽然没有阻止相关工作,但包括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在内,同意拨给劳务办、县劳动服务公司的用款,一年加起来也就十万元。

    比起县财政拨款,劳务办、县劳动服务公司一年的额外收入可能达到上百万甚至数百万时,那自然就成了富得流油的肥差机构。

    肖浩民以往在东嵛镇,虽然担任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但由于东嵛镇是县城所在地,城建等工作由县里直接负责,真正归到镇财政能有权动用的经费,一年甚至都不到四百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固定开支,能灵活机动的款项,实际又叫镇党委书张有才控制在手里

    肖浩民考虑过他调到县里后,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给拎过去干些杂碎的工作,境况比给压在张有才之下还有不如,实际进入角色之后,才体会到沈淮与梁振宝为何要把劳务输出当作县里的重点工程去推动。

    嵛浦公路先于嵛山湖大坝加固工程动工,但至少要到年底才有可能修成。

    在此之前,除了淮能集团在嵛山的水电建设外,嵛山县难以引进大的亮点项目,而重点推动劳务输出,则是最有效改善嵛山县贫困现状的一项工程,也是到年底政府报告里不多能大的一项工作。

    谁要能做好这件事,自然也能为将来的仕途发展打下真正的根基。

    大家都在官场厮混了这些年,普通的钻营手段,都不足为奇。

    虽然站队很重要,但就算站对了队,谁能上,谁不能上,还是要看各自的基本盘。

    领导提拔人,听话是一个基本条件,另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不能把事办砸,要能够控制住局面。而且劳务输出的工作,跟嵛浦公路新建工程一样,县委书记梁振宝都是亲手抓,在全县诸多项工作里的地位及影响力,就加倍的突出。

    虽然在沈淮留开嵛山之后,肖浩民与胡志军他们可以选择暂时依附县委书记梁振宝,在市里也可以联络副市长杨玉权,但他心里还是最关心沈淮的去留问题。

    梁振宝虽然近来在嵛山重振颓势,但也是日薄西山,就算不给高扬翻盘,过三四年也要退居二线,而梅钢系才是东华真正根基深固的一派势力。

    虽然在三月中旬的那次晚宴上,肖浩民知道沈淮的意愿,是出嵛山、不出东华,不过他还无法知悉整个方案背后更多的细节。

    肖浩民也知道要融入梅钢系,要得到沈淮更进一步的信任,不能太急切。

    虽然心里一直都很好奇沈淮接下来会有什么动作,但看着沈淮从市委党校培训班回嵛山后,跟没事人似的干着他常务副县长的差事,肖浩民自然也有耐心的等待着局势慢慢的变化。

    四月十二日下午,肖浩民到梁振宝的办公室,汇报这段时间来劳务输出工作的进展,见梁振宝在他进办公室后,手里还拿着当天的东华日报在看,就觉得有些奇怪,心里想:到底有什么报道,叫梁振宝连片刻听他汇报工作的时间都不能停顿一下?

    梁振宝过了几秒钟,才放下手里的东华日报,打量了肖浩民两眼,没有直接谈工作的事,问道:“你有没有看到今天的东华日报?”

    “上午到电大召集有关部门,谈培训基地建设的事情,刚回来,还没有在办公室歇一口气呢,”肖浩民凑头过去,问道,“东华日报出了什么报道?”

    梁振宝见肖浩民不似知情的样子,心想沈淮不把最核心的机密告诉他也正常,将报纸往桌角移了移,叫他看得更清楚一些。

    肖浩民这才注意到东华日报今天的经济版,并列报道了省钢联合富士制铁、长青集团参股梅溪电厂与淮能集团联合众信投资、渚江投资、鸿基投资与冀河县签置框架协议,共同开发冀河输煤港的两件事。

    前者,省钢等三家企业,联合注资成立长青君浦投资公司,出资两亿元,从淮能、梅钢手里,收购梅溪电厂半数股权,而后共同出资两亿元,启动梅溪电厂二期工程建设——此举相当于淮能、梅钢从梅溪电厂撤出一亿资本

    后者,淮能等数家企业,成立淮能冀河投资有限公司,注资一亿元,除了收购冀河县火电厂改造升级外,还将冀河建设两座万吨级海港码头跟配套的物流堆场等设施;总投资规模将达到三亿元。

    在这两篇报道之下,还有一小块篇幅,介绍四月八日到十日冀河县经洽会的召开情况。

    肖浩民此前知道一些事,但不知道具体的事情,现在看到报道,也没有想到梅钢及淮能的动作会这么大,仅这一个项目,几乎就要把从梅溪撤出的资金,全部投到冀河去。

    梅钢二厂建设,在扣除银行贷款及债务融资外,动用的自有资本,也不到三个亿。

    在谭启平的办公桌上,同样摆着今天的东华日报。

    谭启平脸色铁青的看着窗外,一声不吭。

    刘伟立敲门走进来,见谭启平站在窗前这么久没有挪动过,动了动干涉的嘴唇,说道:“省政府陈秘书长打电话过来,问市里知不知道淮能要投资参与冀河港建设的事情;该怎么回答陈秘书长……”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淮能要跑到冀河去投资建港,这个归我管吗?”谭启平气鼓鼓的坐回到办公桌后,将桌上的报纸拿起来,又摔下去。

    陈宝齐代表的是省长赵秋华,这个问题自然是赵秋华问的。

    虽然梅钢、淮能从梅溪撤出,放省钢进来,赵秋华得益最大,但不意味着这么大的资本从淮海省流出,赵秋华就能装聋装哑不问一声。

    陈伟立也同样知道,不能拿谭启平的气话去回复陈宝齐。

    沈淮一招接一招过来,看上去对他们并没有直接而致命的威胁,但是挡不住省里有赵秋华虎视眈眈的盯着东华。

    “我是不是打电话到淮能问一声?”刘伟立小心翼翼的问道。

    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