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68章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68章

小说: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说是涉及到百万石盐的大生意,但一个是商行大东主,一个是地方枭雄,这件事也就是这么红口白牙的定了下来。

    现在眼看这盐池在前,就是一座海上盐田,不,简直就是一座金山!

    眼前的盐,堆的小山一般,做为一个商人,老李头几乎是一眼就知道了这其中的价值所在。

    这年头,不管是鲁盐还是淮盐,或是闽浙一带的海盐,行销天下几乎就全部是煮海烧锅出盐,朝廷以纲引之法控制盐利,但官盐一年只出五亿斤,全国一年十八亿斤的盐有大半是得私盐出产。

    老百姓不管官私,反正不吃盐是不行的。

    什么钱能省,这吃盐的钱断乎是省不得的。

    这个商机,还能了得?

    现下有这么一座金山在前,要的就是大伙儿一起,把开山的家伙什准备好!

    “这盐,确实和解盐不差了!”

    早晨的时候,老李头和张守仁还在一起吃早餐,嚼着生煎的时候,老头子对张守仁说的“解盐”的品质不置可否,其实是嗤之以鼻。

    这解盐是容易得的?白如雪,细如沙,是最上等的贡盐,皇宫大内还有那些太监,勋戚、大官,才能用的起这贡盐,寻常官盐是均价二两左右,这解盐一石最贵时卖到十二两,这差价是多少,一般百姓,岂能用的起?

    而况解盐是井盐,虽用的是简单的晒盐法,但出产数量十分有限,用来当贡物和本地自用犹有不足,想行销天下,那是绝无可能了。

    要是眼前这盐能够保持产量,不仅是山东一地,冲击北直隶和辽东市场也是十分简单的事……这两个地方,贵人多,军队多,吃盐比百姓更费,用盐量肯定在山东之上,而且地处北方,淮盐北上不易,市场向来混乱,属于多家争利的阶段。

    眼前这些细盐一旦北上,价格也不贵的话……

    想到这,李老掌柜的鼻尖上都冒出汗来,老头儿整个人如风中之烛,抖个不停,他颤颤巍巍的勉强站直了身子,向着张守仁问道:“这盐池,一年能产多少?”

    “这个盐池规模不小了,一年五六十万斤总有的。”

    “好,好!”老李头盘算了一下,又问道:“这么说,盐池不止这一处吧?”

    “当然,”张守仁笑道:“适合建筑盐池的又不止这一处地方,连同灵山那边,现在还有四处在建,年产盐要在三百万斤以上,我才会稍停一下。”

    “三百万斤……”

    要是早晨听到这个数字,老李头肯定会把嘴都笑歪掉,这年轻后生,真是敢说!

第一百一十章 定银(3)

    但现在,李老头听到这个数字,虽然还是一副神不附体的样子,却是下意识的就点了点头:“国华,如果咱们的盐卖到北直,河南、宁远……”

    “暂且没有想过此事。”

    张守仁一听便是听出了老李头的打算,笑着道:“贵行如果有此打算,我建议还是谨慎行事。咱们的盐至多打算卖三两一担,山东盐商,除了济宁和济南有淮盐大商,其余地方都是小打小闹,咱们的盐一出,就能把他们全干翻。但和淮盐的盐商斗,咱们就吃力了。再往北,勋戚太监直接就插手盐政,贵行虽然小有背景,恐怕也不是这些虎狼的对手啊。”

    “对,国华你说的对,老头子我糊涂了。”

    老李头确实是糊涂了,刚刚一看这小山一样的盐池,立刻动了布盐天下的心思。

    要是一年能卖出过千万斤,甚至是几千万斤,甚至是过亿斤的盐……这绝非不可能,无非就是再多建几十个盐池……如果卖出这么多盐,那其中的利益又是多大,而他老李做为一个始作俑者的大掌柜,在其中又可以分得多大的好处?

    就是这么一个心思,叫他忽略了南北盐利可不是纯粹的生意,象山东这里,亲藩不多,也就是济南一个德王还有几个分出来住的郡王,要是河南一带,到处是亲藩,这些亲王郡王都是见钱眼开的财迷,恨不得化身响马劫道的主,这些人岂能容你顺顺当当的倾销鲁盐赚河南人的银子?地方上的盐利和矿藏,原本就是这些亲藩王爷们的私产禁脔,当然,还有大地主,豪商,官员插手其中,你一个外地商行,没有雄厚的背景,盐能进的去?就算进的去,又能大量出售抢人家的生意和银子?河南是亲藩多,淮扬盐商是背景雄厚,做了二百多年的专营生意,和宫中的太监,京城的勋戚们息息相关,都是手眼通天的人物,而且人家资本雄厚,几个淮扬盐商一凑可能就是过百万银子的资本,光是凭银子砸,也能把利丰行这种山东小商行给砸趴下!

    往宁远那边,全是拥有上万军户当奴隶的大军头的地盘,人家上下嘴唇一碰,银子就从你的口袋里飞走了,和这些丘八做生意,不是与虎谋皮?

    这么一想,老李头就是知道自己错了,而且,错的十分离谱。

    “不怕,咱们先把山东的地盘给稳住,在济南府和济宁一带和淮盐斗,把淮盐撵出去,咱们稳住地盘,再想办法往外走。”

    见老掌柜有点垂头丧气的样子,张守仁微笑道:“山东全省不说,光是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济南府一半,这些就最少五百万石以上的盘子,咱们全接下来,这生意就是大了去了。省外的地盘,我打算先小打小闹,慢慢建立基础……此事我自己出人手来做,利丰行帮我打下手就好,老掌柜,可成?”

    “成,有什么不成!”

    此时这李掌柜又是醒悟过来,自己可真是老背晦了不是?放着眼前这山一样的盐池不欢喜,反而想那些有的没的,可不是抽疯了?

    当下便是断然道:“老头子回去,先派人送五万两银子来,算是定银……咱们细水长流,国华,别的盐池咱不管,这个盐池,算是我先到先得,从今天开始,每一石盐,都是我利丰行的!”

第一百一十一章 巨额利益(1)

    第一百一十一章巨额利益

    大明崇祯十一年六月十一

    打从五月初第一个盐池,也就是张家堡的盐池出盐后始,灵山和浮山的四个盐池陆续建成,有大有小,出盐量也是有多有少,不过到了六月初的时候,盐池全部修筑完毕后,钟显带人统算过一次,全部五个盐池,耗工是三万七千多两银子,用工是三百一十七人,月耗维持费是一千出头的银子,而全部五个盐池整月的出盐量,则是维持在二十万斤到二十五万斤左右的产量。

    也就是说,一年的产量和张守仁估算的三百万斤的数字,相差毫厘,基本上这个数字已经能完全满足包括利丰行在内的胶东一带所有合作商行的需要。

    听到消息后,除了利丰行先放了五万银子在这里当订钱,三好行,和丰行,乐丰行,好几家莱州和青州一带的商行都是闻讯赶来,有好几家是东主直接过来,包括利丰的秦东主在内,五月中旬前后,这些商行的东主都是齐聚到浮山这个小小的军堡里头,只要来了,就不是空手,或多或少的放下自己商行能挪动出来的银子才走。

    秦东主的利丰行先放了五万,东主来了,又是放下八万。

    做为一个家底不会超过百万的中等商行,这一次也是算是下了血本,要搏一个重注了。

    其余几家商行,也是竭尽全力,三万到五万不等,加上利丰的十三万,就半个月时间,张守仁到手的银子就超过了三十万两!

    这个数字,把包括林文远和钟显在内的张守仁的所有部下,都是惊的一翻好几个跟头!

    这钱还只能算是订银,三百万斤,一百五十万石,按张守仁的打算,他的出价一律是一两五钱银,至于分销商卖二两或是二两多都各随其便,毕竟有的地方距海近,盐价低些,有的地方距离海远,可以稍高,但总价是规定不准超过三两……张守仁是要发财,但并不是要把老百姓都吓跑。

    再好的盐,超过了百姓可接受的价格,就必定会被市场淘汰。私盐贩子现在是少,是因为张守仁把持的官盐便宜了,质量也好了,如果价格卖的高,就凭几百兵,甚至是几千上万的兵,就能把千里海岸线和所有的村庄小道都管住?

    那自是绝无可能之事,想要彻底管住私盐,就是用优质和廉价的官盐来真正掌握住市场,只有用市场的手段,才是真正的掌控一方!

    就算是限制三两,这些大商行也是能赚的盆满钵满了,至于张守仁自己,一两五的出价,成本很小,一年百万以上的净利润,也是唾手可得!

    如果再能冲击外省市场,这盐利可就是大的叫人不敢想象了!

    其实盐铁之利,也向来就是最大的利润,从先秦到汉武时,再到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还真的没有不控制盐铁之利的。

    象宋朝,连酒楼卖的酒都是官营,更遑论是盐铁重利!

第一百一十一章 巨额利益(2)

    明朝的盐政,实在是历朝最失败的,混乱杂芜,利益极小,不要说宋人,就是代之以起的清,在盐利上的收入,就是远过于明。

    现在张守仁能获得如此大利,也就是钻了明末时王朝秩序崩坏,旧有势力土崩瓦解正在消融,新势力尚未形成的漏洞,否则的话,凭他一个小小的副千户土豪,坐拥百万两以上的大利,搁在明朝中前期的时候,早就被朝廷宰了肥羊了!

    明初的沈万三,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有了钱,就好办事。

    以张家堡为□□,四周一共五个百户堡,四十几个墩、烽火台,加上堡东北、西南、东南、正北,长短不一的几条道路也是全部修完垫土,道路两边的树木也是全部重新栽种,整齐划一,透着勃勃生机和地方上有强势人物在才有的法度和秩序。

    要知道,明朝地方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只有极少数能力逆天的强势人物才能成为名臣。因为在明朝为地方官不仅要应付上司,还要应酬过往同僚,再加上敷衍地方士绅,每天迎来送往的开销和耗费的精力就很大了,要是在偏远地方,财用不足,想做事没有钱,在富裕地方,光是每天额外耗费的精力就很可观,根本没有心气来折腾了。

    在江南、河南、山东这些地方为官,尤其是如此。一路上官来官往,招待不休,地方士绅势力大,敷衍不好,这官就当不下去。

    士绅权重,有时候为官三年,根本就是被这些地方上的豪强牵着鼻子走,地方官根本就是牵线木偶,这样的情形下,能有什么作为?

    所以历来只有逆天级的强人,一边能摆平士绅,应付同僚,一边还能搞到财力物力,来做兴修水利沟渠的民生工程,同时还不扰民,不给胥吏扰民盘剥的机会……大明这二百多年下来,能有这般做为的人,应该都已经青史留名了。

    象张守仁这样,除了修成军堡,连海防一并重修一次,还修了四五条道路,栽种了树木,加上顺道修了几条河流沟渠,安装了几十台水车,打了十几眼井……反正是堡中人手用不完,银钱也有的是,为了不闲置人手,也让堡中的劳力有赚钱的地方,所以浮山所这里的工程是一个接一个的修,一个刚完,另外一个就开始,修工程,给百姓修房舍,造院子,修卫生设施,不仅是明沟暗渠,连厕所澡堂子都是顺道修了……整个浮山所只要是张守仁方便调动,或是拿钱能雇佣到的人手,基本上都被他用完了。

    就是这样拿银子砸,连同准备期加在一起,半年的功夫,整个浮山所南边一半多的地方,也就是以张守仁的百户堡为□□,方圆十几里内,旧貌换新颜,几乎是换了一副新天地!

    ……

    ……

    六月的天,就算是近海也是热的不成。

    方圆三里许的浮山所城有三个城门,接近中午,东门这里就是热的不行,白晃晃的太阳光在地上晒出了一缕缕的白色蒸汽,大地都是雾腾腾的感觉,所有的树木都是被晒的无精打采的样子,要不是偶尔吹来一丝海风,把闷热的夏意吹散开去,恐怕是人都要热的受不得了。

第一百一十一章 巨额利益(3)

    在所城东门外不到二里的地方,千户周炳林亲自下令,在这里搭了一座接官用的木亭,就是用原木,也不曾上油漆,由着散发着清香的木料味道萦绕四周,勉强把暴烈的日头给遮住了大半。

    自从上个月张守仁禀报上去,登州方面就一直说要来视察,结果拖了这么久,终于传来消息,兵备道刘景曜,还有大量的属员跟随,除了兵备道直属的部下,还有包括登州都司和山东都司两个都指挥使司都派了高级武官过来,动静闹的这么大,饶是周炳林只是一个守御千户,心里大约也是明白,恐怕还是刘景曜在山东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