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第486章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486章

小说: 民国之文豪崛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庸在张学良胸口捶了一拳,问道:“这里的特务没难为你吧?”

    张学良苦笑道:“还好,除了不能下山,其他时候都比较自由。”

    张学良是真的很“自由”,他甚至可以到山脚的路家河游泳钓鱼。阳明洞这边有篮球场,张学良经常组织宪兵特务们打篮球,他义务充当教练,有时还当裁判和球员,业余生活是比较丰富的。

    “唉……”冯庸长叹一声,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特务带来一壶茶,赵四小姐主动给大家倒上。张学良对周赫煊说:“明诚,都被你料中了,你真是当代诸葛亮。唉,国势日蹙,匹夫奈何,每天看到的报纸都是哪里又打了败仗。”

    周赫煊笑道:“六帅,我可不止说了日本要打中国,我还说了中国抗战必胜。”

    “中国真的能赢?”张学良看不到一丝希望。

    周赫煊说:“中国当然能赢,老蒋又开始对付共党了,可见他对抗战前途很有自信。”

    张学良指了指外边,提醒周赫煊隔墙有耳,不要乱说话。

    周赫煊哈哈大笑,说道:“不怕他们听见,老蒋还是很大度的,他知道我一向反对国共内耗。对了,你当初到底是怎么想的?居然亲自送老蒋回南京,我早提醒过你要注意安全。”

    张学良叹气说:“局面控制不住了。共党和杨虎城逼着蒋总裁签字,何应钦率军进逼西北,蒋总裁又坚决不签字,一个弄不好就要爆发内战。我只能把蒋总裁放了,而且必须亲自护送,派其他人我不放心当时东北军杀蒋的声音很大啊。”

    三人聊了一阵抗战局势,张学良便带着他们去祠堂东厢。那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古建筑,修建于咸丰年间,楼上为居室,楼下是张学良的书房和客厅。

    等待开饭之际,周赫煊逛了逛张学良的书房。角落里堆着许多报纸,书架上一堆明史相关书籍,还有大量阐述心学的著作。

    王阳明当初是被贬官到龙场驿的,中途还被刘瑾派人追杀,靠假装跳水自尽才躲过一劫。刚到龙场驿的时候,王阳明连房子都没有,只能住在山洞里,那个山洞就是阳明洞的由来。

    同样是触怒权贵,同样是惨遭“流放”,张学良自然而然对王阳明生出同命相怜之感。所以他在无聊的时候,各种研究明史和王阳明,还定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寄给老蒋,但老蒋连看都没看过。

    “周先生,冯五哥,吃饭了!”赵四小姐在外面喊。

    伙食不错,有鱼有肉,少帅银行里存着不少钱呢。

    饭后张学良带着他们去山上游览,参观了王阳明当初居住的山洞,还参观了王阳明的“何陋居”。“何陋居”是当地土人给王阳明修的茅草房,几百年过去当然毁掉了,现在只能见到重修的砖木房。

    王阳明当年亲手种植的柏树还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被文人雅士命名为“文成柏”。

    最令人唏嘘的是龙冈书院,“阳明心学”便是在这里发扬传播的,乃是心学门徒们的精神圣地。几十年后,还有日本人主动出钱,在阳明洞给王阳明弄了一尊雕像。

    周赫煊和冯庸在这里住了两天,离开的时候,周先生突然来了恶趣味,写了副“知行合一”让特务找人刻在君子亭的石壁上。没别的意思,他就是想看看,七年后老蒋游览阳明洞的时候,被人抢了“知行合一”该换成写啥。

    冯庸直接飞回重庆协助周至柔整编空军,周赫煊则前往云南。既然都到贵州来了,怎么也要去云南看看,主要目的是参观一下大名鼎鼎的西南联大。

882【西南联大】

    周赫煊坐着一辆卡车进入昆明城内,卡车是从机场借来的,载有2000支钢笔和2000个笔记本。

    总不能空着手来吧,周赫煊在重庆上飞机的时候,就把钢笔和笔记本一起带上了。

    卡车司机估计很少进城,居然找不到路。周赫煊只能下车逮着个路人询问:“老乡你好,西南联大的总办公处怎么走?”

    “崇仁街那边,”路人说着朝前一指,“前面穿西装戴眼镜的就是西南联大的老师,你让他带着你过去吧。”

    周赫煊转身看去,果然见到一个穿西服的中年人。

    此君戴着黑(和谐已丧心病狂)框眼镜,发际线很高,正在一个卖香烟的小贩身边踌躇徘徊。他反反复复好几次掏钱,却总是把钱放回衣兜,下定决心离开却又折返回来,问道:“你的香烟可以论根卖吗?”

    卖烟的是个老太婆,胸前挂着个扁平木箱,箱子里敞开装着各式香烟。她回答说:“卖的,你要哪种?”

    眼镜中年咽口水道:“最便宜的,只要两根。”

    “两根四角钱,先生拿好。”老太婆递过去说。

    眼镜中年就像饿鬼看见吃的,以最快速度划燃火柴,站在原地大口大口的吸起来。不到20秒钟,那根香烟就只剩下一小截,他终于停下来,夹着烟头长叹:“唉!”

    卖烟的老太婆也感叹道:“可怜哦,可怜哦。”

    周赫煊看得有些心酸,等对方把烟头扔掉,才上前说:“先生你好,能带我去西南联大的总办公处吗?”

    “周先生,”眼镜中年顿时把周赫煊认出来,高兴地握手道,“你好,你好,鄙人黄子卿。”

    黄子卿,字碧帆,麻省理工博士,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物理化学奠基人之一。

    周赫煊对物理化学领域毫无了解,也不认识黄子卿,他问道:“黄先生是西南联大的教授?”

    黄子卿说:“嗯,以前是清华的,现在都叫西南联大了。周先生要到总办公处?很近的,我带你过去。”

    周赫煊进城时坐的是副驾驶位,保镖们都在车斗里。现在多了一个黄子卿,周赫煊干脆也坐车斗,拆开一包香烟递了过去。

    黄子卿顿时眼睛发亮,把香烟放在口鼻间嗅了嗅,开心地笑起来:“美国骆驼烟,就是这个味儿,真是怀念啊。”

    周赫煊把剩下的大半包也递了过去:“别人送的,我不太习惯抽骆驼。若是黄教授喜欢,那我就借花献佛了。”

    黄子卿哈哈大笑,爽快地接过烟盒:“周先生,你不用怕我丢面子。我老黄别的嗜好没有,就爱抽上几口,多谢你的美意了。”

    周赫煊掏出打火机帮黄子卿点上,问道:“西南联大的老师们过得很窘迫?”

    黄子卿如实说道:“在长沙时还勉强凑活,搬来昆明以后就困难了。一个个都拖家带口,工资还只发七成,反正我的积蓄已经用尽。岱孙兄(陈岱孙,西南联大经济系主任)下狠心把烟戒了,我却戒不了,平时只能买土烟解瘾。今天实在馋得慌,跟个大烟鬼似的,脸面都丢尽了。”

    周赫煊当然知道西南联大的老师很困难,但没想到这才1939年就开始生活窘迫了。工资发七成那是自愿,为抗战节省经费,但今年的物价涨得太凶,老师们很难单靠工作养家糊口。

    西南联大说起来很牛逼,后世提起来各种浪漫,但真实情况非常糟糕。三校间的矛盾就不说了,老师们年年喊涨工资,为了赚外快,很多知名教授不得不给花边小报写文章。

    现在其实还算可以,至少老师和家属能填饱肚子,到1941年以后就更惨了,物价已经涨到外太空。1943年甚至有西南联大教授集体绝食请求涨薪的传闻,蒋梦麟在重庆吓得连忙打电话制止,教育部这才给每位老师加了400元到700元不等。

    天可怜见,1943年初的时候,西南联大的助教工资100多元,正职教授最高才600元。这点钱哪够啊,若非有各种补贴,老师们全都要齐家饿死补贴往往比正工资高出一两倍。

    至1945年的物价更吓人,只当年四月份,西南联大需要发放的薪水和补贴就高达4000多万元……

    周赫煊和黄子卿闲聊一阵,很快抵达西南联大的总办公处。

    联大校长梅贻琦和总务长沈履闻讯,立即出来迎接,拉着周赫煊进去喝茶聊天。

    西南联大最耀眼的地方是什么?

    是在国难当头之际,师生们摒弃彼此矛盾,齐心合力把学校建设维持好。本来大家约定三校合并以后,由三校校长轮流担任联大校长,但蒋梦麟和张伯苓主动让权,跑去重庆担任其他公职,让梅贻琦安心的管理西南联大。

    梅贻琦后来要辞去校长职务,担任总务长的郑天挺苦心挽留。因为包括郑天挺在内的其他管理者,都是来自北大的,清华的梅贻琦一走,西南联大就成了北大一家独大。

    为了保证校治民主,避免一言堂,郑天挺不仅劝留了梅贻琦,还恳请南开和云大的老师务必加入校务委员会。

    西南联大从中期开始便是清华、北大、南开和云大联合治校,当然,云南大学属于辅助性质。因为联大和云大只隔一条马路,云大师资力量不足,便邀请了很多联大教授兼任。云大当时勉强算西南联大的一份子,只不过行政和资金独立而已。

    众人聊了一会儿学校的情况,梅贻琦就亲自带着周赫煊出城,沈履则留下来继续工作。

    西南联大的真正管理者,不是校长梅贻琦,而是总务长沈履。奈何学校实在困难,沈履很快就要撂挑子不干,接任者正是郑天挺,西南联大全靠郑天挺苦撑才能坚持到抗战胜利。

    顺便一提,沈履是钱钟书妻子杨绛先生的堂姐夫,威斯康辛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双料硕士。

    卡车很快驶出昆明大西门,梅贻琦指着远处说:“刚来昆明的时候,联大租借昆华农校的校舍教学,新校舍虽然已经建成,但还有一部分师生留在昆华农校。新校址在那边!”

    西南联大的校址就在后世的云南师大,说是校舍,其实看着就是一栋栋农村宅院。

    校舍是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初版设计图是几栋西式大楼,由于资金困难,不得不修改为三层砖木结构。三层很快变成二层,建成时变为土墙平房,听说每改一稿,林徽因就要落一次泪。

    唯一值得肯定的地方,大概就是校舍采光很足了。没有玻璃,直接在土墙上掏大窟窿当窗户,再弄几根木条支撑做窗棂。

    房顶是铁皮的,过不了多久就要换成茅草铁皮可以拿去卖钱筹集经费。

883【入土为安】

    鼎盛时的西南联大总共有8000多学生,但现在还是1939年,在校学生数量还不足2000人。

    孙永振和朱国桢帮着校工搬运箱子,里头的钢笔和笔记本会在明天发给学生。礼物肯定还能剩下一些,可以送给学校的教授。

    梅贻琦陪着周赫煊参观学校,他边走边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同学们正在抓紧时间复习。”

    “那就不要打扰他们了,先去看看食堂和宿舍吧。”周赫煊道。

    宿舍也是土墙平房,不过比校舍还惨,房顶上直接就用茅草覆盖。而且每间宿舍很大,大通铺,可以睡40人。也没有什么宿舍管理员,选定了床位随便睡,甚至有校外人员跑来这里睡好几年的情况发生。

    最无语的是,学生宿舍连门都没有,敞开了随便出入。

    很多床铺上都放有三层纸盒,梅贻琦解释道:“那些是学生们买来的肥皂包装盒,盒子里可以放书本和衣物,算是学生的书柜和衣柜。上面一层纸盒垫上报纸,就变成了书桌,可以在上面写字。”

    “条件很艰苦。”周赫煊点头道。

    虽然以前在书上也看到过相关描述,但此时此刻亲眼所见,还是让周赫煊两眼发酸。

    记得西南联大的学生宿舍,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春联。

    上联为:咦!哪里放炮?

    下联是:哦!人家过年!

    周赫煊在宿舍转了一圈,差不多就到午饭时间了,梅贻琦带着周赫煊一起去食堂吃饭。

    还没走到食堂,下课铃声就已经响起,学生们就跟赛跑运动员一样冲杀过来。

    一些学生看到梅贻琦,停下来喊:“主席!”

    西南联大其实没有校长,只有校务委员会主席,但后世一般都将梅贻琦视为校长。

    梅贻琦还没来得及点头应答,就有学生认出了周赫煊,大喊道:“周先生来了,周先生来了!”

    “周先生在哪儿?”

    “哪个周先生?”

    “真是周先生来了!”

    “……”

    周赫煊瞬间成为大熊猫,被学生们团团围观,他笑着招手道:“一起去吃饭吧,别愣着了。”

    学生们簇拥着周赫煊前往食堂,一边排队一边聊天,还有不少向他请教学问的。

    食堂里只有桌子没有板凳,学生们在木桶里自己打饭,然后围着桌子站着吃饭。每个人都不敢把碗盛满,因为要赶快吃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