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唐朝小闲人 >

第1785章

唐朝小闲人-第1785章

小说: 唐朝小闲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到在唐朝上流社会中,可是非常追求时尚的,尤其是女人们,什么波斯、胡人的服侍、装扮,她们都已经尝试过。但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宋朝,朝廷就明文规定,严禁这些外来服饰,必须要穿汉人服饰,就是因为唐朝时期太开明,波斯、胡人的服侍都在冲击汉人的传统服侍。

    当然,宋朝连汉地都没有完全统治,更何况胡人的地盘,都是敌对的,宋朝当然要这么做,但是唐朝几乎都给占领了,这些文明文化都是唐帝国的,唐朝想要禁止这些,其实也做不到,而且这很容易导致国家分裂。

    韩艺笑道:“各位姐妹们,这事我做不了主,这皮包是我送给夫人们的,那就是属于她们的,你得问她们。”

    萧无衣忙道:“你怎么又推我身上了,我去自由之美跟徐九谈过,他说没有你的允许,他们可不敢生产。”

    韩艺道:“那不知夫人的意思呢?”

    萧无衣瞧了瞧她那些闺蜜们,她们的幽怨眼神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她,如果你不答应,这闺蜜就没得做了,道:“你就让自由之美生产吧。”

    这风头出得也差不多了,她也无所谓了。

    韩艺点头笑道:“好吧,我找个机会去跟他们说说。”

    那些少妇们登时高兴的欢呼起来。

第一千九百六十六章 玩法不一样了

    这个假期是非常短暂的,因为韩艺回来,并不代表整件事就已经结束了,朝中大臣对于太原计划还都比较陌生,要知道这个太原计划乃是先斩后奏,事先就没有在朝中提起,是韩艺在魏州的时候,才给李治上了一道奏章,跟李治说明了这一切,李治当然也批准了,但那只是为了救灾。

    故此,韩艺在家休息了两日,李治就赶紧召他跟李绩来到两仪殿。

    “关于这个太原计划,你不会是在魏州才想到的吧。”

    韩艺刚刚坐下,李治就开门见山道。

    向来喜欢打瞌睡的李绩也看着韩艺。

    他们当然知道,这是韩艺想出来的,武媚娘也没有否认这一点,这也否认不了,因为这就是韩艺的套路,不过对于武媚娘而言,她的职责也是采纳建议,采纳对的建议,就是她的功劳。

    韩艺道:“回禀陛下,其实在灾情爆发的开始,微臣就在努力思考对策,当时已经想到利用开放太原来拯救灾区,但那时候这个想法还不是很成熟,不过臣还是准备禀告陛下。”

    李治一脸鄙视道:“那你当时为何不说出来?”

    韩艺讪讪道:“臣。。。臣当时也不知道灾情究竟有多么严重,对此也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当时那情况,臣不太敢说。”

    “就知道是如此。”

    李治哼了一声。

    韩艺一脸愧疚道:“臣有愧于陛下对臣的信任。”

    李治斜目看了他一眼,过得片刻,才道:“行了,朕也不是不讲理之人,也能够体谅你当时的顾虑。这其实也是朕答应皇后前去的原因之一,如果当时皇后不站出来的话,你们这些大臣也都不敢出声。不过,你还得跟朕解释一下这太原计划。”

    “是。”

    韩艺道:“其实太原计划的最初灵感,主要还是来自于凉州,以工代赈,利用发展对周边地区的贸易,给太原、河南带去更多的商机,只要有商机,那就会有资金涌入,而资金涌入之后,肯定就是建设,建设就需要劳力,百姓就能够从中获得生计。但不仅仅是如此,凉州的成功,将西北地区很好的与中原联系在一起,加强了朝廷对于西北的管控。但是我们对北边铁勒、还有草原上的部落,东边的契丹、还是来往甚少,太原计划其实也是要增加朝廷与这些地区联系,这样能够让朝廷更好的管控这些地区,不然的话,我们对于这些地区了解甚少,就从户部的资料来看,西北的经济情况,户部已经是非常清楚,并且可以从经济情况,得知西北各方面的具体情况。”

    李治点点头,道:“你奏章上面,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朕也非常认同,但是,这可是需要不少钱的,这会不会令财政感到吃紧?”

    韩艺道:“陛下请放心,臣已经想好,可以将明年将要发行的货币,投入到太原计划上面。”

    李治皱了皱眉,道:“今年的货币,就已经全部投入到城内建设和普及教育上面,国库中本就没有剩下多少,若明年发行的货币,又全部投入到太原计划上面,那国库岂不是一直都非常空虚,若再有个什么意外,国家拿什么去应对?不能老是依靠商人来救急,这非长远之计啊!”

    李绩也是稍稍点头。

    其实唐朝还算好,因为李世民吸取了隋朝的教训,决定藏富于民,但要是国库一直处于空虚的状态,这谁心里都不会安稳,自那场危机之后,其实国库就一直都非常空虚,并没有变得殷实,不过国家这两年发展的非常好,百姓是完全从危机中走了出来,因为国库拿出大量的财富去搞建设,李治也不是一个非常爱财的人,但是他需要的平衡。

    韩艺笑道:“陛下,就算没有太原计划,臣也打算将钱用出去,而不是存在国库里面,国库只需要保证一定的存粮就可以了,因为如今的玩法已经不一样了。”

    “玩法不一样呢?”李治纳闷道:“这是什么意思?”

    韩艺道:“因为我们有了国债。”

    “国债?”李治愣了下,他并没有再发行国债的想法,他觉得是永远都别出现逼得朝廷发行国债的危机。

    “是的。”韩艺道:“如果突然爆发战争,可以直接发行国债。”

    李绩道:“此话不妥,发行国债,也得有人买,倘若没有人买,你可知后果?”

    韩艺笑道:“如果朝廷将钱都给用于建设,将国家建设的非常好,国债就肯定会有人买的。道理很简单,当朝廷大规模的投资建设,百姓因此过得富裕,那么越有钱的人,就越不愿意战火烧到中原来,而且他们也明白,战争只是一会儿的事,不可能永远打下去,只要帮助朝廷度过这一关,朝廷很快就能够将钱还给他们,因为朝廷有税收,又控制着铜矿,但如果打输了,那就什么都别谈,他们手里的钱也是为敌人准备的,甚至于倾家荡产。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债是不能轻易发行的,一定要关键时刻才用,保证国债的信用度。但不仅仅是战争,非常严重的天灾也可以是用的,只要朝廷保证良好的运转,让百姓对朝廷充满着信心,也就是说百姓生活越来越好,那么他们对于朝廷的信心就会越充足,我们花出去的是钱,但是我们收回来的却是信心,这其实也是一种投资。而且臣之前就说过,这两三年是我大唐发展的黄金时期,朝廷应该敢于投资,别让这个机会从我们手中流失。”

    李治稍稍点头,道:“爱卿言之有理,其实上回危机也说明了这一点,若非是发行国债,那朝廷可能就会崩溃,在那种关键时刻,百姓还是愿意信任朝廷,藏富于民也是我大唐一直以来的政策。”

    这国债的出现,令封建社会的玩法变得更加高大上,这国债其实就是朝廷向百姓借钱,以往国家需要钱的时候,就是不断的征税,或者滥发货币,洗劫百姓,没有商业思想的国家,就只能这么做,但在一个商业国度中,显然不需要这么做,只要不是自己作死,哪怕是又借一千万贯,也绝对还得起,国家每年有这么多税收,又拥有铜矿在手,不可能还不起,当然,很多统治阶级都不愿意还百姓钱。

    明君和昏君的主要一个区别,就是君主与百姓的信任问题,这一点是在货币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但凡是在明君的治理下,货币一定是非常诚信的,好比说唐初的货币,那一钱重就肯定是一钱重,绝不会缺斤少两的,但是昏君的治理下,货币肯定是缺斤少两,唐中期和末期就是如此,他们这么做就是在洗劫百姓。

    李绩点点头,又道:“可如果是我们要对外发动战争呢?”

    韩艺道:“首先,朝廷当然要保证一定的存储,粮食和铜是肯定要有储备的,这样才能保证,只有到真正关键时候,才拿出国债来。其次,对外发动战争的话,国债是更加好卖的,如果在打高句丽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国债,那么我们就直接发行特殊国债,让商人来购买国债,筹备军资,等到拿下高句丽之后,我们就可以拿高句丽的土地来抵债,道理是一样,只不过更加简便一些。

    而且还可以计算出,我们对外发动战争的成本和盈利。商人可不蠢,他们先就会计算假如得到那些土地、资源,能够价值多少钱,他们当然只看利益,但是朝廷顾虑要多一些,将两者相减,就是朝廷要投入的成本。而且,朝廷打仗,也得消耗,商人也赚钱,以前的那些朝代,都直接是用强的,咱们大唐帝国,不但是借,而且还给利息,他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朝廷发行国债。根据我们的金行统计,国债是目前市场上,最热门的商品,也就是说交易量是最高的。”

    李治愣了下,道:“此话当真?”

    韩艺点点头道:“千真万确,因为元州一事,导致许多拥有国债的人,可是对外抛售国债,因为他们要立刻用钱,但是那些保守一点的商人,或者有大量闲钱的人,他们就开始购买国债,因为国债的利息对于他们非常是吸引的。”

    李绩闻言,是心悦诚服的点点头,今日他才明白,原来国债可以这么玩。

    李治也是非常高兴,国债令人如此相信,可见百姓是非常信任朝廷,信任他的,听得哈哈笑道:“朕得韩艺,真如齐桓公得管仲啊!”

    韩艺纳闷道:“陛下,怎么你也将管仲拿来跟臣作比较。”

    最近他突然发现,很多人开始将他跟管仲相提并论。

    李治笑道:“这是皇后对你的褒奖。”

    韩艺讪讪一笑,道:“就事论事,臣最近也看过一些管仲的书籍、资料,在臣看来,其实管仲要比臣要强多了,但是我们大唐要比齐国强了太多太多倍,都不能拿在一起比较,这就是因为陛下你比齐桓公强太多了,故此,陛下与臣还是要强于齐桓公与管仲。”

    李绩、李治闻言,相视一眼,旋即二人都哈哈笑了起来。

    韩艺立刻道:“陛下,司空,你们莫笑呀,我是在认真分析。”

    “行了,行了,你这马屁拍的朕都脸红了。”李治一挥手道。

    李绩也是笑着直摇头,突然道:“不过老臣对于开放太原,倒是一些顾虑。”

    李治问道:“司空有何顾虑?”

    李绩突然道:“朝廷目前对于铁勒、契丹、那边的控制甚微,而太原一直以来都是中原军事重镇,贸然开放太原,会给我中原带来风险的。”

    韩艺道:“正是因为如此,那么朝廷才必须要加强对于那些地区的控制,如今那些地区,就还是如当年西突厥一样,只是表面的臣服我们大唐,既然凉州那边已经取得成功,那朝廷为什么不继续尝试?”

    李治稍稍点头,又看向李绩。

    李绩沉眉思索半响,道:“陛下,老臣并非认为太原不可开放,但是不能贸然开放,以免让人有机可乘。因此,老臣认为,如果朝廷要开放太原,首先,从先朝中调派一员大将去镇守太原。”

    李治道:“不知司空可有适合的人选?”

    李绩道:“老臣认为高侃最为合适。因为若是根据尚书令所言,开放太原之后,将会变得更加繁荣,其中会涉及到许多的钱财,如果军队牵扯其中,反而会扰乱军纪的。而高侃素来治军严明,身经百战,足以独当一方,且一直以来都俭素自处,对于钱财,他历来看得不是很重,老臣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治稍稍点头,道:“高侃的确非常合适,行,就派高侃过去镇守太原。但是兵力的话,朕觉得暂时先别增加,太原本就有足够的人马,如果朝廷还贸然增兵的话,周边地区可能会感到恐慌,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李绩立刻道:“陛下圣明。”

    他当然知道,李治害怕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

    虽说在高句丽一战中,李治连续犯了几个错误,但这不能否定他的战略思想,而且他是非常坚定自己的战略思想,就是前轻后重,重兵一定要驻扎在关中,直接由中央来领导,哪怕是边界重镇,也不能超过五万驻军,其实驻兵最多的就是吐谷浑,但也就四万,要知道对面的吐蕃动辄调集二三十万大军。

    但是唐军就四万,不过鄯州、凉州都是驻军的,一直延续到长安,一旦开战就可以立马去支援。

    那大都护府就一万常备军,而且其中一部分士兵平时还得种地,真正的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