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5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刻,两人信步走着,纷纷停在了一处高台之上。这里是紫禁城内的一处高台,站在这里,不仅宫中宫阙可以尽收眼底,四目望去,更可以看到城中屋舍亭台纷纷在眼中展现,张开怀抱,似乎就能将这个世界拥抱住。
朱慈与朱由检肩并肩站定,看向这片天下,朱由检重重地拍了拍朱慈的肩膀:“为父很期待,一个属于儿的新时代,到底是怎生的模样。”
朱慈重重点头,眼中神采绽放,顿生豪气干云。
……
紫光阁里,朱慈看着一干太监宫女们忙活着,将一幅幅画卷送入宫中。
前阵子,礼部组织了一批画师,绘制了这四年来次大战之中立下功勋的功臣们画像,并且在下面配着简短的描述。
朱慈知晓以后,便将这些画像加上临时要求增加的次关键大战群画像一柄送到了紫光阁供奉。
眼下,太监宫女们忙活的显然就是将这些画卷一一放置。
当这些忙活完毕以后,司恩见情况不错,喊了一声开始。
皇帝陛下就站在次大战的群画像面前,于宝座之下,看着官员一路从紫禁城排队到西苑紫光阁内。
这是京中全体官员们在进行排队。
朱慈笑容温和,身边的俊秀的宫女们拿着托盘,放着一个又一个的红包。红包拿起来时声音轻轻颤动着,发出悦耳的声音。懂行的人一听就明白了这是什么,里面,装的可是金叶子哩。
与此同时,京中文武百官开始排队入列。
李邦华、杨文岳、倪元璐一个个身影排队前来,躬身敬礼,朱慈笑着将手中的红包发过去:“诸位爱卿,这是开工利是,新春吉祥呀。”
“吾皇万岁,多谢陛下。”李邦华笑着收下。
随后一个个官员们次第入内,如李邦华这等时常见到皇帝陛下的还好,保持着镇静。但其余官员们此刻听闻能见到皇帝陛下,亲自从皇帝陛下手中拿到新年红包,却是纷纷惊讶得不敢置信。
要知道,京师的文武百官数量何止上万人?
但朱慈的旨意很清楚,初八一到,假期结束开工,所有人都能从皇帝陛下手中拿到一份准备好的开工利是。
里面,是两片金灿灿的金叶子。
金叶子很小,不到一两重,却是雕工非凡,非常精致,如果拿去典当起码能值十两银子。但显然,纵然再穷的京官,也会好好收着这枚皇帝陛下亲自给予的新年红包。
长龙从清晨开始一直持续到了晚上,宫中也理所应当地供应了百官的盒饭。
一直到朱慈晓得腮帮子都僵硬得感觉不到滋味了,朱慈这才见到最后一个排队的官员:大理寺卿原潜。
排队的次序基本上是先来后到,原潜是从辽东回京的,恰巧赶上。
“吾皇万岁,多谢陛下。”原潜喜笑颜开。
朱慈笑着道:“终于结束了。新年好呀,新的一年,与列位卿家再创辉煌。”
说罢,朱慈终于可以回宫去休息一些。
翌日一早,忙完了新年红包。朱慈喊来了李邦华、杨文岳以及京中重臣,一见大家,朱慈就促狭地笑道:“这一回,朕又要搞一个大新闻了。”(未完待续。。)
第七章:明定国是(合并发布)
听朱慈说要搞大新闻,大家一下子表情郑重了起来。
朱慈继续道:“此前远征公司远渡重洋,先期去了日本,重启了贸易大门。日本幕府将军表达了对中华的渴望。朕想了想,打算开展外事访问。第一站访问朝鲜,第二站看情况,当然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会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
朱慈说罢,大家大眼对小眼,都沉默了。
也许是被朱慈的突袭袭击弄了很多回,大家眼下都已经有了免疫力。
至少,没有弄一个什么全场哗然,惊讶得纷纷反对。
朱慈从来不是个开玩笑的人。既然朱慈已经有这个打算,并且严密的计划了下来,那么……
绝大多数时候,作为人臣,他们只有乖乖执行的份儿。更何况,皇帝陛下眼下威望隆重,要做一个国事访问,不管是为了帝国还是自己贪玩,他们似乎都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更何况,看朱慈的模样,大家甚至反而有些期待皇帝陛下接下来的话语会让他们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明白这一场国事访问有多大的好处。
要知道,往往着急着反对皇帝陛下的人,最终的结果都是恍然大悟明白朱慈的厉害。
最终还是李邦华打破了沉默,作为首相,他也许是唯一一个有本事可以阻拦的人。
他沉吟了稍许,心中悄然有了定计:“陛下,外事固然是国务之中重要一环。然则,以小邦之名,应是外邦先来我大明中华之地朝拜参礼才是。岂有我天朝上邦一国之君轻易外出的道理。这般隆恩,以朝鲜日本国之福缘,恐怕还承担不起呀。”
众人一听,顿时纷纷颔首。
李邦华这话在后世看来是自大自傲,可只要稍稍想一想大明帝国的强盛与威名,就能理解这一点。
况且,对比大明与日本、朝鲜的关系也可以换个比喻。就仿佛后世的美帝与小弟菲律宾、澳大利亚这种国家,名曰盟国,实际上还是有远近亲疏,孰轻孰重之问题的。就仿佛美国总统川普救治,肯定是他国元首主动恭贺,亦或者谋求国事访问获得支持。而不是反过来,澳大利亚上下还未反应,川普反而就跑去了澳洲国事访问。
哪怕是有再重要的事情,也肯定是得人家正儿八经恭恭敬敬地邀请皇帝陛下对自己的宗藩国进行国事访问,然后朱慈再体面地过去。
李邦华的理由很是让人信服,朱慈笑了笑,也觉得是妥帖。
但紧接着,李邦华便话锋一转,道:“更何况,眼下国中政务繁忙。还是请陛下待两国君主先行朝贡恭请陛下访问以后,再来谈论此事吧。”
如果说,前者还是将大明捧着,将朱慈往好里说,后者,便是切切实实无法绕开的问题。朱慈心中感慨了一下姜还是老的辣,一个拖字诀,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国务繁忙可不是简单几句话可以交代清楚的,朱慈远在辽东,已经让朝中政务处理不得不暂缓。要是朱慈再跑到海外去,那可真是音讯全无。一个奏章若是要等上一年半载,这帝国的发展就得停摆了。
对于这一点,朝臣们的体会可就比还未怎么接触过的外事工作理解深刻许多。
能出现在这里的官员,自然都是高级官员,手中许多事情唯一的审批权就只在朱慈的手中。
皇帝陛下不批准,他们的事情就无法干。
尽管,朱慈已经下放了一定的审批权限,李邦华作为帝国首相,亦是可以对大多数的事情进行决断。但涉及重大事情,没有朱慈点头,依旧无法办理。
甚至,有一些百年大计,若是没有朱慈亲力关注,就连实际承办的大臣们心中也没有底。
比如这教育总署就极其关切这一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事情,非十年之功见不得效果。至于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一个部门迎来第三任长官了。那个时候,功劳是别人的,中间做事的过程里有什么过程是自己的。若是没有皇帝陛下知晓,明白功过,力挺一切,朱之瑜等人也是不免心中惴惴。
说起这一点,朝臣们尽皆显得感慨深处,议论纷纷。
“辽东大胜,这是极喜庆的事情。到时候盛典礼部、太常寺这几天都忙得头晕眼花呢。再加上一个国务访问,礼部上下人手可就要够不上了。”
“战后论功行赏,枢密院也是忙得一头包呢。”
“还有辽东战后恢复建制的问题,一省官员人事调配,州县划分,具是忙碌的时候。从巡抚到知县,这具是要陛下过问首肯才行呀……”
……
眼见大家叫屈,朱慈虽然知道没人说埋怨怪罪他,可话里话外,显然也就是那意思。大家眼巴巴看着朱慈,还真是生怕朱慈跑了一样。
朱慈无奈地拍拍手,让大家冷静下来,目光落在自己的身上,道:“这一点,朕也的确深思过,故而,这一回,便是要来解决这一点问题。”
说罢,朱慈拿出了一本白皮笔记本。
白皮笔记本之上,赫然写着四个硕大的字:“明定国是”
是国是,而不是国事。工于文字的朝臣们迅速理会了这一点的含义。
“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也就是说,朱慈眼下要打算将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国务的指导方针等等一切基础性根基确定清楚。
换句话说,对于眼下大明帝国的政务运行,朱慈其实是颇为有些瞧不上眼的。
虽然平心而论,眼下大明的治政已经比起过往强出了许多。但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朱慈可不是什么没见识的小朋友。
这位皇帝陛下来自后世,眼光自然超乎寻常。
别看各部官员对于本职工作都是尽心尽力,教育总署与礼部用心学校建设,工部发展科技,各部各司其职,亦是都有一番雄心试图做出一番事业。
但在朱慈看来,这里却有一个惨不忍睹的地方。
那就是……太乱了。
李邦华为一国首相,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调停各方发展计划的冲突。也就是说,帝国的发展大计是很有些随意,没有统一规划,科学调研的。
再细致一点,各部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提出了新的项目,比如增设学校,比如兴修道路,这些都是可喜可贺之事。然则,提出了方案还只是第一步,继续执行下去还得调配人力物力,以及最关键的财力。
前文提及过,大明的户部很多时候就只是一个总会计部门,只能算账。朱慈登基以后,情况大大改善。但是,帝国的财政支出仍然显得欠缺。
比如,这个年代可没有预算的。
“定国是、立预算……”朱慈轻轻地将这两个词念出来,顿时就如同两颗深水炸弹落入海洋之中,将在里头的鱼儿们被炸的晕头转向。
无论是哪一个,这都是新鲜的东西。
但同样,无论是哪一点,显然都有助于解决皇帝陛下离京远处的问题。
尽管李邦华心中还有一个更核心的问题没有提出来,但朝臣们已然被朱慈这两个关键词给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
一时间,大家纷纷围到朱慈身前,叽叽喳喳说了起来。
“请奏陛下,这明定国是为何物?可是往后大政要务,先明定公告?”
“这般公告,又当是谁来首肯?”
“还有这预算之事为何物?可是预先计算往后费用?”
……
两个新鲜的东西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朱慈眯着眼睛看着大家看过来,缓缓颔首:“没错,便是这么一个事情。”
李邦华渐渐听出了意思,也跟着凑过去,众人一问一答,讨论热切,很快就明白了朱慈所言的明定国是是何物。
所谓明定国是,并不意味着朱慈要搞一个什么变法。
改革,其实每天都有。一个拥有着远超旁人数百年目光的皇帝陛下,如何会容忍帝国沉闷迂腐的现状?自然是大刀阔斧,不惧艰难险阻。
不管是在河南,亦或者面对宗室,甚至面对天下士绅,朱慈都有能力。
在朱慈这儿,明定国是,其实通俗易懂一些,是朱慈打算搞一个五年计划。而今大明官员多数任期是三年左右。内阁大学士因为一开始只是五品的侍从文学之职,故而实际上成了一个不定期的长寿职务。能当多久,实际上取决于自己的权柄有多稳固。
在政治上,任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任期太长,就要多想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若是任期太短,那又要担心官员急功近利,不考虑长远。
朱慈取舍良久,最终决定以五年为一个任期。
这个任期里,也不能每天大臣们临时想一个计划,然后各方调配。亦或者朱慈主动出击,试图改革。
于朱慈而言,李邦华与杨文岳都是老城可靠之人。尤其李邦华,当年在京营时便是雷厉风行,手段强硬,执行能力强。
但这样的人往往不是一个有点子的人,李邦华虽然有意推动革新,却难免让朱慈有些瞧不上那些敲边鼓的东西。
故而,朱慈便决定明定国是,置顶一个五年任期内的“国是”。
如此一来,帝国的发展战略便可以明定清晰。到时候,一来不需要频繁地请示皇帝陛下,从而让朱慈不厌其烦。二来,一开始就制定规划,也不用到时候重新调配资源,极大减少内耗。
如此种种好处,大家只是一想就不由拍着大腿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