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在大明-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朱桂现在对这里的情况一无所知。真的是人家说什么,他只能听什么。
就像那杨希圣。从文官的角度来说,他收拢民众是对的,教化也是对。甚至在他的教化下,越民还帮助他守城……
怎么看,怎么是能臣干吏。
但是,这是他自己说的。或者说是从他自己的角度说的。
就像是这胡廉。他一会儿说的话到底可不可信?朱桂完全没有办法判断。
胡廉是打了败仗。但问题是这败仗到底是胡廉的原因,还是朝廷的?
毕竟杨希圣的借口,便是中了越人的计。
在这个时候,朱桂不应该见他,以免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但是他人已经在了军营外,还真不好不见。
甚至朱桂还必须做出礼贤下士的态度来。
边上驻扎着一个千户所,千户官看到朱桂后,赶紧过来见礼。
“下官金安,见过伯爷。”
再不愿意,朱桂也只能是出来亲自迎接道:“我军远来,且等收拾好之后,大家再聚聚吧。”
一边迎,一边拒绝他。
对胡廉,还是印象不好。
老实说,到底怎么对待胡廉,是礼贤下士,还是埋下三百刀手斧,一声令下……
朱桂更喜欢后者。
真的。
三百刀手斧,一声令下。过去只在电视上看过。现在穿越了,可以试验一把了,真就没有穿越者想试试?
再度拒绝,胡廉都没有走。他反而和手下看着军营里那些军士们在四处清扫,而且还有人在挖坑,就不禁有些奇怪。
“茅厕不是有现成的吗,他们还挖坑干嘛?”
“哟!你们看,他们在撒石灰呢!”
胡廉赞道:“不愧是京中来的,这是在防疫病呢!”
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已用于建筑,中国也在公元前7世纪开始使用石灰。
陶弘景说:石灰,今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灶烧竟,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末矣。性至烈,人以度酒饮之,则腹痛下痢。疗金疮亦甚良。
唐本草上也说:石灰,《名医别录》及今人用疗金疮止血大效。若五月采蘩缕、葛叶、鹿活草、槲叶、芍药、地黄叶、苍耳叶、青蒿叶,合石灰捣为团如鸡卵,暴干,末,以疗疮生肌,大验。
《本草图经》上说:石灰,今所在近山处皆有之,此烧青石为灰也。又名石锻,有两种:风化、水化,风化者,以锻了石,置风中自解,此为有力;水化者,以水沃之,则热蒸而解,力差劣。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世人是知道石灰有消毒祛湿的作用。
基本上大明南方的军队都有配。
只不过明用了灰,多用《天工开物》制取法,从描述看,与现代石灰较为纯净的组分不同,古代石灰应该是生石灰、煤灰渣、烧黏土灰渣的混合物,有些地区的石灰还含有谷壳灰(含大量活性氧化硅)。
胡廉初到交趾,也没少用石灰。只是呆的时间久了,渐渐习惯了,也才减少了用量。其用度用法也还是知道的。到南方的将军,但凡有些家学,这南北的行军用药,都是必须的。
这也是中国会有将门的原因。
将门因为有收集有积累,别管开战之后怎么样?非战斗减员便绝对少于没有家学的普通将军。
朱允文为什么用李景隆?就是因为李景隆出身名门。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建文帝朱允炆一开始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当时耿炳文已经六十五岁。率领号称三十万的大军,但实际上只有十三万人。
但是耿炳文让他失望了。八月初,部队到达真定,他竟然在滹沱河的南北两岸分营扎寨。都督徐凯驻扎在河间,潘忠、杨松驻军在莫州,先锋九千人驻扎在雄县。时值中秋,部队没有多少防备,遭到朱棣军的突然袭击,先锋九千人全部被杀。潘忠等率军来增援,过月漾桥时,遭到伏击,落入水中,潘忠、杨松都被俘……
这是绝对的布阵失误。南北两军无法协防,反而把滹沱河地利送给了朱棣,使其各个击破。(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26章、恭顺的不轨
(全本小说网,。)
也就是说在古代,将门与普通将军的不同之处便相当于后世的熟技工与大学生的区别。
为什么后世喜欢用熟技工,而不是大学生?便是因为大学生的学识不行。
是的,就是学识不行。不要看是大学生,学的东西除了考试外,工厂根本用不上,人家当然不用了。
就像大明的武状元,之乎者也是考的越来越溜。真的行军布阵,后勤谋算……呵呵。
胡廉本以为朱桂也是这样的,毕竟这是通病。而他,却是真正的将门之后。他的祖先名叫胡兴逸,系中国浙江人,在五季后汉时期前来安南,镇守演州。是真正的将门。
只不过……
“他们在洗衣服,刚到地方就洗衣服,这是个什么章程?”
“还洗澡,啧啧!这也太讲究了吧!”
石灰,胡廉懂,因为家学上,他学过的。但是洗衣服洗澡,他就看不明白了。家学上也没有说过。
不过只想了一下,他便明白。交趾这么潮湿的地方,洗衣服、洗澡,确实是舒服很多。
然后……
“少爷兵。”
这就是他的判断了。他不认为穿潮衣服会生病,因为家学上没写。所以他判断他们是京兵,大明太平了,也就成了少爷兵。
“殿下,末将有下情禀告。”
自以为了解了朱桂的实力,胡廉信心更足了,直接拦向了朱桂。
看他非说不可的样子,朱桂只能让他进来说。朱桂虽然现在不想听他说,可也不想破坏地方的“安定团结”。至少他非要说,就听听好了。
朱桂邀他进去,也是笑容满面。但是主位只能也只会是他的,就这么大刺刺的等着胡廉主动一坐。
“胡将军。其实应该是本王去拜访你的。只是军营事太多,一时走不开。”
官场上就这样。说着自己不信,外人也不信的假话。真是要多假就有多假。
“殿下,我这是来向您负荆请罪来了……”胡廉弓着腰,整个人在朱桂的面前几乎成了90度,仿佛真背有什么荆棘。
朱桂看了一下,什么也没有。
也就是说,朱桂假。他比朱桂还假。
“向我负荆请罪?胡将军你这话是怎么说的?”朱桂没了假笑,眨巴眼,一幅友邦都要惊诧了。
“殿下啊!俺老胡说过了,为朝廷,为殿下守好这里,可是……”胡廉一副痛心疾首,对不起主子的样子。
朱桂眨巴下眼:“嘶……这南疆原来这么好,我一早便看中了。”
我去!
胡廉哑了。闪了舌头。
我说殿下,哪能要点脸不?
哪个不知道您王位是怎么丢的?
这楚王是好不容易求原谅求回来的吧!
身为楚王,却到了这南疆。您干脆说南疆就是楚国得了。
在胡廉看来,朱桂这楚王也就与当年的燕王一样,为了讨好皇帝,主动领兵交换来的。
当年朱棣出生于元末乱世的南京。此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
甚至朱棣直到7岁,朱元璋才想起他,为他取名“棣”,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什么南疆好?不过是少年人要面子,让人觉得皇帝更看重他罢了。但在外人面前,就是在自欺欺人。
只不过看破不说破,说出来那就真的是在打朱桂的脸了。就像是朱棣,现在朝堂上下绝不会说皇帝对朱棣不重视,一直到七岁才取名。而是更官方一些:什么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
至于为什么其他儿子一早有了名字,偏偏朱棣要七岁……
只有作死的人才会去问。
胡廉自认不是个作死的。他只能摆出一副更加谄媚的样子来:“殿下,您这话说的……,再好能有京师好?”
“殿下,今天您一定要给我个机会,让我把镇蛮府丢失的这个误会解释清楚,不瞒您说,这些天,我晚上睡觉都睡不好。”
胡廉哪儿敢说南疆的好。
南疆是蛮荒了一些,但是这南疆却是盛产金银珠香的好地方。
为什么他胡廉可以养上十万兵马?靠的便是这金银珠香。
这也是他万万舍不得与他人分食,以及立身之本。
要知道为了这财货,他甚至已经认了蛮人的国相做义父。
而那镇蛮府本就是他献上拜父之礼。
只不过他本以为朝廷会像往年一样,交由他处理。怎么也没想到会派一个皇子过来。
不过让他看来,朱桂过来,未必不是好事。这个十三皇子是个蠢人。他相信大家没仇没恨的,当自己将姿态放的这么低之后,他是一定会听自己说的。
大家都是不受朝廷待见的。就像那个杨希圣,说不定还可以让他背这个锅。皇帝的儿子代自己向朝廷说一声,这事不怪我。那么自己这事也就过去了。甚至以后朝廷都不会再提。
除非是生死大敌,否则没有人会不给自己留余地,所谓“事前留一线,事后好相见”谁敢把事情做绝了,等于将自己的后路也给堵死了。这便是朝廷。
“不敢不敢,胡将军的这话我可当不起……”
嘴里说着当不起,可朱桂却一点没有当不起的意思,就等着胡廉开口了。
他是皇子。现在的大明还真没有皇子当不起的。
胡廉自然是巴不得朱桂骄傲自大,前面说的明白,今天自己来就是要韩信受辱的。
在他看来,朱桂越是骄傲自大。这事儿甩锅的机会也越大。
哼!乞丐的儿子穿上龙袍也不像龙子。看来自己可以好好运作一下,干爹的谋划未必不可以成功。
想着与黎训的约定……越人得财,他做土皇帝。
现在只要再忽悠了这白痴皇子,一切便都妥了。
心中想着大抱负,他也表现的更加恭顺了。
“殿下,交趾可不是个好地方。到这儿根本就是流放。到交趾来担任这个将军,其实并不是我的意思…这话也不对,也不能说不是我的意思,我其实就是想要找个避难所。”(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27章、一场演技
(全本小说网,。)
胡廉苦笑着说着,军营大帐并非只有一个位子,只是朱桂没让他坐,他也就站着说,当然他自己也根本没有找个地方坐下来的意思。干什么就要像什么?来求情就要有个求情的样子。
“殿下,您是从京中来了。当年京中是个什么情况,您大概也能知道些,不瞒您说,当年许多人出来,真是逼不得已……唉!所有人都知道北伐是正事。出来其实就是逃兵……”
到了这个时候,你朱桂应该表示好奇的问一句:“哦,是啊!是苦了你们”了吧?
朝廷干的事不地道,这所有是都知道。而朱桂应该会有共鸣才对。可胡廉失望了,朱桂没有表现出多少共鸣,他只是淡淡的“哦”了一声,大有你胡廉想诉苦,我就姑且一听,可如果你不愿意说,我也不勉强的意思。
这简直比官场的老油子还要老油子,哪儿还像个少年人。
朱桂的这幅表现,让胡廉恨的牙直痒痒。可还是那句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既然自己已经走到了这地步,”开弓没有回头箭”,哪怕自己心里再怎么不情愿呢,也唯有硬着头皮走下去,幸好,在家里的时候他就已经和自己婆娘将这个故事给编了好几遍,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漏洞了,现在值得庆幸的是,朱桂还有听下去的意思。只要他愿意听,自己就还有机会。
“我们这里的情况,可能殿下也多少也能知道一些。朝廷一直北伐,三番两次抽调地方部队,部队的战斗力一直在下滑……与越人作战不利,是我们武将的错。我胡廉认罪,也认罚。”
说到这里,胡廉的语气忽然不再是之前的苦笑和无可奈何,忽然间变得激昂起来:“可如果只是这样,我也没话可说,自己没本事害的大家吃了败仗。哪怕是大家伙儿向我丢石子开骂呢,我也不敢还嘴,谁让我这个将主没本事呢,这怪不了别人,可情况不止是这样的!”
“朝廷抽调军队,我也在地方征集兵源,可是那杨希圣,他就是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