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24-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哎……”杨母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这个家真的除了人命值点钱之外,真的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的了。何况龙腾军的待遇是实实在在的,前几天她还碰到了官府的人在这里丈量土地说是发给战死士兵的抚恤。
看到自己的母亲不再说话,杨一凡也不敢耽搁,他怕万一自己的母亲反悔,他当兵的事情就泡汤了。这时候山西境内符合的条件的马户,基本上都去参军了。
……
而军户制度现在实际上也是名存实亡,但没有彻底消亡,按照朱由校的想法,就是彻底取消军户,原有的屯田分给军户,朱由校首先要在京师都督府的管辖范围内彻底取消军户。
现在山西境内的武官超过七成被罢官免职,熊廷弼不得不从龙腾军中提拔了大量的军官,虽然这种赶鸭子上架的行为的确会给军队造成极大的隐患,但熊廷弼也想了许多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三点:
第一就是军官培训,这也是熊廷弼要在山西设立军官学校的原因;第二就是对新招募进龙腾军的士兵立刻发放三个月的饷银,而对于裁撤掉的士兵或者军户马上兑现银子或者田地,迅速稳定军心;第三就是从现有的旧军队中提拔一批低级军官。(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一百五十章 海外贸易带来的后果
(全本小说网,。)
对于熊廷弼这样的安排,这绝对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在这个处理过程中,整个边军没有出现一起动乱的事件。对于整个边军来说,无论是谁都得到好处。
此时陈四率领两万大军进驻河北,对河北的军户、马户以及军队进行整编。这次的整编得到黄尊素和骆思恭的大力支持。
骆思恭亲自负责对河北军队军官的廉政考核,上次在大同,骆思恭已经在朱由校面前失分了,这次骆思恭必须全力以赴争取陛下的信任。
“黄抚台,本官以为要按陛下在大同的方法,先将各地千户长及以上的官员全部招到邯郸来,逐一审查,以防止出现意外。”骆思恭建议道。虽然朱由校没有拿武官像文官这样开刀,可是让这些武官放弃权力,骆思恭也怕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变故。
在明朝是没有河北承宣布政使司的,这是朱由校按照后世的规划重新设立的,这个时候也还只有石家庄村,朱由校只好将河北省的首府设置在了邯郸。
“河北藩司刚刚设立不久,对地方的管辖尚有欠缺,本官以为骆指挥使此法可行。河北一地乃京畿重地,不可有丝毫动乱,陈提督,不知两万龙腾军可否控制住局面?”黄尊素赞同道。
“整个河北省,就宣府镇有上十万重兵,龙腾军只需控制宣府重镇,便可控制大局。而两万龙腾军足以控制住宣府镇南下的要道,就算整个宣府镇造反,末将也有信心控制全局。”陈四说道。
朱由校来了明朝之后,他习惯用一些后世的词语,这让周围的人也受到了影响。例如在明朝,省这个字是很少用的,明取代元,沿用了元制,却取消“行省”这个称呼,现在都叫“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但朱由校却是习惯称“省”,这就逐渐让很多人也开始跟着称“省”了。
“还有在将各地的千户及以上的官员招到邯郸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按照熊都督在山西的做法,同时给各地卫所颁发公文,稳定军心,防止有些人借机蛊惑士兵闹事。”黄尊素说道。
“本官会调动河北所有的锦衣卫去配合抚台去做这件事情的。”骆思恭说道。
“本官会立刻草拟公文,争取明日之内即将公文准备好。”黄尊素说道。
……
十月,朱由校在返回京师的途中,收到了柳河之败的消息。朱由校一心想避免柳河之败,结果还是发生了。一路上,言官纷纷上奏弹劾马世龙。马世龙被逼得也不得不称病希望离任。而且此事也成了言官攻击孙承宗的一个借口。
朱由校知道马世龙还是有才的,他在崇祯年间重挫蒙古人,从而威震西北,使得蒙古人不敢踏入西北边陲半步。
朱由校想了想说道:“传旨,令马世龙进入乞活军担任总兵一职。”
“诺。”
朱由校刚处理完马世龙的事情,就接到了来自宫里的喜报,范慧妃给朱由校生了一个儿子。听到这个消息,朱由校算又惊又喜,喜的是他有了儿子,现在可是一子一女,而惊的是,范慧妃果然生的是个儿子,也就是后面被追封为悼怀太子朱慈焴。
朱由校总认为他已经在改变历史了,可历史又始终好像在重复着发生的事情,就像是他想改变柳河之战的结果,可柳河之败还是发生了。
难道历史真的有自我修复的功能?朱由校的心中突然涌起了一个的疑问。
……
原本只是被少数人垄断的海外贸易,由于张国纪的到来,这种垄断正在被打破。从天津一直到广州,大小船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明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终于迎来了造船高峰,大明的航海事业正在进入黄金时期。
袁德育,大明的一个小丝绸商人,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已经算是小有积蓄了。前段时间,他的朋友潘树金有意扩大他的小船厂,特意跑来找他借钱。现在已经过了几天了,袁德育还在犹豫是否借钱的事情,今天潘树金又过来商量借钱的事情。
“德育,你放心,只要我的作坊交付了这批船只,我就立刻能把钱还给你,每月三分五的息钱,一分都不会少你的。”潘树金恳求地说道。
海外贸易成井喷式的发展,一个直接的后果的就是民间资本开始出现了短缺,无论要扩大船厂还是从事海外贸易都急需要新的资金加入。
“树金,我全部的家当也才八百两银子,要是全借给你了,我的生意可就没办法维持了。”袁德育说道。
“德育不是我说,现在生丝,丝绸,棉布等等有什么东西是没在涨价的?你现在有钱也不一定能收购到丝绸,现在这些大商人都在市场上抢购这些商品,就连最次的丝绸都有人要,你能抢得过他们?要不这样,还一种办法,你把八百两全部投入到我的船厂来,我给你船厂两成的份子,怎么样?”潘树金说道。
海外贸易井喷式发展的第二个直接后果就是通货膨胀,现在整个大明所有的东西都在涨价,光生丝足足了涨了一成半还多。
“树金,你让我再考虑考虑,毕竟这隔行如隔山,我从来都没做过你这行,你让我一下把家当都投进去,我还真有点怕。”袁德育说道。
“那你要尽快给我答复。你要知道现在一天一个行情,不说别的,就是人工,现在稍微熟练一点的造船工人已经到了三两一月,这个价格还要涨,现在有钱还不一定能招到这种熟练工人。”潘树金说道。
用工荒,这是第三个直接的后果。商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大明出现了用工荒。
其实用工荒这个问题,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出现。明朝万历年间,湖广布政使就曾奏报说:现在大批农民跑到城市去打工,农村的地都没人种,导致当地土地荒芜,农民交农业税,大多数都靠在城市打工的收入。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希望朝廷能管管。奏折送上去,就被万历留中不发了。(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一百五十一章 蚕吃人
(全本小说网,。)
现在海外贸易的高速发展,让用工荒的问题更加地突出。各行各业对人工的需求都在增加,海外贸易需要水手,需要船只,还需要商品。工人有钱了,对吃穿住行的需求也在增加。到在目前来看,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
“我会尽快给你一个答复的。”袁德育点头说道。
“说实话,如果你能加入国丈爷的商队,我也不会说什么,可是你这点钱也没办法加入国丈爷的商队。那你还不如加入我的造船作坊,你要知道我现在造船作坊的订单都能排到明年年底了。”潘树金说道。
“我明白,三天,最多三天我会给你一个答复。”袁德育说道。
……
送走潘树金,袁德育决定去拜访一下他经常合作的家庭作坊,调查一下明年生意的事情。照现在的形势,他不得不比往年提前几个月做准备。袁德育的丝绸一部分是自产自销,还一部分就来自于周围的一些零散的家庭式的作坊。
“袁老爷来了,快请坐。”说话的人叫付三,是袁德育经常合作的家庭之一,付三的全家都从事丝绸生产。付三将生产出来的丝绸卖给袁德育,袁德育再将丝绸卖出去。
“付三,我今天来就是要和你商量今年秋蚕和明年丝绸的事情。”袁德育说道。
“袁老爷,就算您不来,我也正是要去找您商量这个事情。”付三愁眉苦脸地说道。
“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到付三的神态,袁德育就知道肯定发生了什么事。
“袁老爷,这个生丝的价格最近涨得太凶,而且小人还听说七爷发话了,从今年的秋蚕所产的生丝都不准外卖,小人现在连生丝都没有了,就不要说丝绸了。”付三说道。
“难道他七爷一个人要吃下这整个县的生丝?”袁德育气愤地说道。
“袁老爷,这县里的桑田有六cd是他家的,剩下的四成虽然不是他家的,您也知道,他和县太爷的关系,他说全部要,谁敢卖给别人,何况他出的价格也不比别人低。”付三说道。
付三说完,他压低声音说道:“我听说七爷正在收购桑田,现在很多人被逼得不得不将桑田卖给他。”
“难道这件事情没人管吗?他就不怕闹起民愤,到时候收不了场。”袁德育越听越气。
“袁老爷,往年遇到荒年,谁家不借点钱过日子,现在七爷借着讨账的名义,到处收购桑田,您看现在秋蚕还没上市,大多人手里根本没钱,还不起债的人就只有卖掉自己的桑田来抵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事情,谁敢闹事?”付三唉声叹气道。
英国资本主义兴起的时候,出现了羊吃人,而在大明,由于生丝、丝绸的需求陡然地大幅增加,居然开始出现蚕吃人的情形,可以预计随着海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明年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
马克思曾说过:“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大明,似乎也即将会上演这样的情景。这一切朱由校根本都还不知道,他没想到他极力推动的海外贸易会带来这样的后果。
每一次社会的变革所带来的阵痛都是无法避免,何况是这样的大变革。朱由校记得他还是陈开阳的时候,他还在读大学的时候,他们班级曾经接受社会劳动保障部的委托对下岗职工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让他第一次领悟社会变革带来的阵痛。
在调查中,他看到了太多的泪水,你可以想象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在一个陌生的二十岁的人面前哭得稀里哗啦的是一个什么样场景?也让他感受到中国的百姓真的是一群非常宽容的百姓。
但是社会需要变革,就像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这是历史的趋势,无论是谁也无法阻挡。这种变革要不自上而下,要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叫改革,自下而上的那就叫革命了。
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变革,将是朱由校在处理掉后金之后,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要不迎接他的将会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那你准备怎么办?”袁德育问道。
“前两天有牙人过来找过我,牙人说如果我们家两口子都愿意去丝绸作坊上工的话,每月每人可以得到一两五钱银子,这一个月可就有三两银子,这比我们自己在家里做一年的收入可要多不少,当然要比以前累一点。袁老爷,您也知道我们庄稼人出身,累点没关系,只要有钱赚,经过商议,我们全家已经决定去丝绸作坊上工了。”付三说道。
“既然这样,那我先告辞了。”袁德育无奈地说道。
“袁老爷慢走!”付三一直恭送袁德育到门口。
……
袁德育走了一圈,他发现今年的情况就已经很不乐观了,以前合作的家庭超过一半在今年的秋蚕期间就面临着无生丝下锅的局面。袁德育知道这个丝绸生意很可能做不下去了,这些大商人大地主正如饕餮一般,疯狂吞噬着整个生丝市场。
张国纪绝对算是这次对生丝进行垄断收购的带头人之一,张国纪现在的资金并不充裕,他需要购买商船还需要购买货物,还需要雇佣人手等等,这就决定他无法购入多种商品,最后他选择了生丝入手。
生丝是他曾经听朱由校提过一个品类,而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