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14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历时二十余年终于诞生的“多(报)路式电报机”,可以说有很多“父亲”,其中却偏偏没有他。
各类电路元件,是许多技术人员在不断实验中摸索出来的,至关重要的“滤波器”,是一个半路改行的算命先生袁天罡所发明。
能让长距离电报线摆脱人工中转的“电驿”,由一个几近于科学文盲、接触电报知识不到两小时的小娘子发明出来。
孔带式发报机,是一名爱好打孔纸带音乐盒的技术人员发明,其改进,是一位闲来无事、喜欢摆弄音乐盒的铁路电报中转员完成。
这些人,根本就没接受过什么“初中”、“高中”物理学教育,却可以从宇文温的回忆碎片里,将电学知识渐渐完善,然后发扬光大。
无数人的智慧累加在一起,超过了他这个“不正常人类”的智慧,将一件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新式电报机是这样,蒸汽机也是这样,各种新技术也是这样,宇文温感受到了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
在这股强劲的朝气面前,他忽然觉得自己老了。
正如一个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拉扯着儿子,蹒跚学步、时不时尿裤子的儿子渐渐长大,开始当家,开始拿主意,开始嫌弃“老头子”啰嗦、落伍、跟不上趟。
此时此刻,这种感觉分外强烈,宇文温忽然觉得,从技术角度而言,自己老了。
当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浮现,越来越多的技术发展需求出现,他已经力不从心,无法解答,无法指点迷津,他真的老了。
但是,我的“儿子们”长大了,成才了!
二十年到二十五年,是一代人的时间,我用一代人的时间,培养出了基础科学的教育、研究体系,未来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
宇文温心中的些许惆怅,很快被喜悦冲刷得无影无踪,他渐渐失去了“技术领路人”的能力,但这是好事。
众人拾柴火焰高,宇文温知道自己不可能一辈子都要给技术发展当“领路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在队伍前面,渐渐承担起这个责任,难道不该高兴么?
第四百八十二章 老了,不中用了
私第,书房里,王頍就着窗外透进来的阳光看资料,他年纪大了,眼睛也有些不好使,所以看公文、书籍时,需要借助放大镜,或者戴上“老花镜”。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配一副老花镜,花不了多少钱,但王頍不习惯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更喜欢用放大镜来看书,但现在,手中有放大镜也没用,因为资料上的内容,他真的看不太懂。
电报实现了技术突破,由“直流电报”变成“交流电报”,可以实现“一线多(报)路”,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技术条件。
作为宰执,王頍知道这意味着朝廷拥有了千里眼、顺风耳的能力,通过一条条电报线,可以有效控制各地的军、政,行政能力倍增。
譬如,一旦电报线路拉好,即便位于长安,也能对数千里之外交州龙编发生的事情了若指掌,龙编城里哪栋房屋倒塌,身在长安的官员,当天就能知道。
这是一种神奇的通信工具,足以克服皇朝疆域过大导致中枢难以控制地方的老大难问题,是千百年来无数帝王梦寐以求的能力,如今实现了。
那么作为宰执,王頍觉得自己也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工具。
所以,新式电报的原理到底是什么?电报线路维护起来,哪些钱该花、哪些钱该多花?
王頍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法像年轻时那样用功读书,当年他花三两年就能熟读经史子集,现在面对这完全陌生的“电学”,即便抽空看教材,也只是看懂大概,无法理解新式电报的原理。
也不清楚电报线路的维护成本之中,哪些合理,哪些必须注意。
前几日在政事堂,他听将作大匠林有地讲解新式电报机“迅雷”的诸般好处,倒是听得懂,但涉及到技术原理,以及拉电报线的种种技术难点,基本上听得稀里糊涂。
在新技术面前,不服老的王頍第一次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所以,需要年轻人的帮忙。
王頍的儿子们都在外地任职,不在身边,所以,来帮忙的“年轻人”,是他的侄儿王珪。
王珪此时就在一旁,一边看着资料,一边向叔叔做讲解。
王珪在黄州州学求学时,接触了许多新知识,电学就是其一,虽然后来他以学政入仕,已经不再做学问,但好歹有底子。
虽然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却能够一边看资料,一边给叔叔讲解电报原理。
在他看来,有了资料做详细介绍,那么新式电报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当然,这可不能当着叔叔的面说,不然就等同于讽刺叔叔“老了,不中用了。”
王珪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勉强让叔叔了解新式电报的原理,但这还没完,他必须给叔叔介绍电报使用时的各种成本之中,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
“叔叔,电报虽好,前提是要有电报线连通,所以,电报线的架设和维护,会产生许多成本。”
“架设倒还好,关键是维护,首先电线杆容易被雷劈,其次,电报线容易被人恶意破坏,还有,就是沿途的中转站,必须时常更换电池,如此,才能确保线路有足够的电流,确保信号稳定。”
王珪慢条斯理的说着,王頍认真的听,电报线路需要维护、防破坏,这点他很清楚,但说“合理消耗”,就有点抓瞎:
电池、各种电器元件是有“使用寿命”的,所以一条电报线,平日运营时必然产生消耗,如果不弄清楚消耗情况,就很容易被基层小吏糊弄。
这道理,就如同不历州郡(在基层历练)就当不好宰执一般,若上位者连收租庸调的一些猫腻都不知道,又如何整治贪官污吏?
王頍有心“求学”,王珪尽可能用相对简单的词汇,向叔叔讲解电报相关技术问题,说着说着,说到了电报线是如何制作的。
电报线的制作,类似于缆绳,但要考虑“绝缘”,那就得给电线裹上一层“绝缘层”,可以用漆或桐油,但耐不了长期日晒雨淋,所以用的是油布。
特制的油布。
具体制作方法,朝廷当然不会公布,但线路的维护要点,却列在资料上,所以王頍知道线路的维护会产生大量成本,但具体怎么维护,太多,看不下去。
譬如,长长的电话线,被一根根电线杆撑起,这对于鸟儿来说,是不错的落脚点。
那么,落在电线上休息的鸟儿,若是嘴痒了,这里啄一下,那里啄一下,把电线绝缘层琢坏了可不妙,那么该采取何种措施预防?或者事后修补?
王珪又说:“还有,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时,突出地面的电线杆和电报线,容易被风吹倒、吹断,或者被雷劈中,所以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装置,这些措施和装置,也是要花钱来维护的。”
“若以电报来传送公文,保密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电报发送的内容,可以用密文,但是密码本的管理。。。”
。。。。。。
夜,王頍挑灯夜读,不过手中资料并不是电报技术的说明书,而是电报线路的发展规划(草案),在这份规划里,朝廷计划在十年时间内,完成一连串电报线路的架设工作。
以长安、洛阳为核心,各自建立起一套电报线路网,然后以两京线连接,实现一个大型的电报线“蜘蛛网”,将天下“兜”起来。
到时候,各道、都护府治所都会有电报线连接,中枢与地方的公文往来,绝大部分可以用电报取代。
这是一个宏伟的工程,但朝廷财政根本就撑不住,即便发行国债也无法完成,所以需要筹集民间资金,以官民合办的方式来完成这个计划,组建新式电报总局,下辖各分局。
届时,每一条电报线路上,会有三道电报线,两道为官用,一道为民用,除了头等官报(紧急军情,以及一定品级以上官员所发军务、公务电报)免费,无论官、民,发电报都要按照统一价目收费。
收取的费用,一部分给大小股东分红,一部分作为补贴,维持电报线的运营。
这就涉及到许多经营方面的问题,这种细节问题不需要宰执们操心,但需要宰执们做决定,决定在这种官民合办模式下,各方占股以及日常管理由谁来主导。
想要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就不能把人当傻瓜,所以该出让的利益和好处不能少,但也不能太多,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如何把握这个度,是宰执们要考虑的问题,但王頍觉得,即便朝廷稍微吃点亏也是值得的,因为只要电报线路架起来,能够进行“通讯”,对于朝廷来说,就是最大的好处。
各政区(道)、军区(都护府)发生的事情,当天就能传到京城,而中枢做出的决定,当天就能传到政区、军区。
这意味着行政效率和军事指挥效率的大幅增加,幅员辽阔的皇朝,无论是内地还是边疆,对于中枢来说,都不再有距离上的障碍。
加上可以日行千里的火轮船,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以及军队的投送能力,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坐镇边疆的将帅,造反的难度大幅增加,而朝廷维持庞大版图的统治,其行政成本也大幅下降。
中枢指挥地方达到“如臂使指”的程度,可能不再是做梦。
此消彼长之下,也许再过十几二十年,一个版图空前辽阔的国家,就要出现了。
那将是自秦汉以来,幅员最辽阔(实际控制地区最大)、军队最强悍、国力最富强、中枢对地方控制力最强的皇朝,其疆域囊括陆地、海岛,而版图还在不断扩大。
所以,一直不服老的王頍真想看看,十几二十年后的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
第四百八十三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电报实验室一隅,挂着一张占据整面墙的舆图,舆图上,规划中的电报线路四通八达,只要能够实现,天下就大变样了,具体如何个大变样,前来参观实验室的宇文温,向陪同参观的许绍举了个例子。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一个成都商贾,乘船押货入长江,出发前,在成都电报局发电报,通过长安中转到江陵,告诉江陵的分号掌柜,自己大概什么时候到,让其联系好坐商。
等到他乘船顺流而下,出三峡抵达江陵,一到岸,就将携带的蜀锦卖掉,将货款(流通券)存入某柜坊后办理汇款手续,将钱汇到该柜坊的西阳分号,指定收款人和暗语。
然后拍电报,告诉西阳分号掌柜暗语,让其用汇款进货。
待得这商贾乘定期客船抵达西阳,分号掌柜已经将货装船,于是商贾又随船押货,前往下游广陵。
从西阳出发时,发电报到广陵,告诉分号掌柜联系买家,谈好价钱,然后又发一封电报到江州湓口,告诉自己安置在湓口的外室:夫君准备到了。
又发电报到南昌,让分号掌柜赶紧到浮梁进茶叶,到船行雇船,并约定双方交接的日期,待得他和外室小聚数日后,便押着茶叶往回走,入汉水,在樊城上岸。
发个电报到长安,让分号掌柜联系买家,又发电报让长安的外室准备好。
到了长安把茶叶一交,和外室小聚几日,然后心满意足返回成都,临行前发电报问正室:你想要什么首饰、胭脂水粉?为夫在长安给你买!
然后给秦州上封的分号掌柜发电报,让其购入棉花、羊毛制品,发往岐州洛邑,然后自己到了洛邑货栈,把货一提,带着给正室的礼物,返回成都。
“看看,有了电报,加上火轮船,商贾做买卖那有多方便?”
“所以,电报的民间消费主力,就是商贾,旺盛的商业需求,才能支撑起一条电报线的收入,而一般的官府公文往来,多是多,却比不过民用电报的收入。”
宇文温如是说,许绍不住点头,如今朝廷计划大规模架设电报线,但因为财政紧张,又不可能无限制的发行国债,所以许多电报线需要靠着官民合办(官督商办)的方式来架设。
有钱人可不是傻瓜,不会将自己的钱财白白拿出来,所以,想要吸引民间资金“入股”各电报(招商)分局,朝廷就得给人家甜头。
甜头是什么?就是分红,而要做到分红,必须确保各电报(招商)分局是赢利的。
说到盈利,就和做买卖一样,一个商社只有尽可能招揽客户,才有可能做到盈利,而各电报(招商)分局的电报线路想要盈利,就得弄清楚谁才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