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呓黄土-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骄驮菔敝魇隆
5。2。6 贾家当政
抗战那时,冷庙沟贾家余脉不多。贾顺祥父亲贾廷忠这一支算是强壮,常年在外赶脚,陕北根据地都转遍了,见了些世面,接触了八路和根据地政府,思想进步,为新政府做了不少事,入了党。边区政府正在巩固地方政权,李广权死,冷庙沟地理位置重要,就派贾廷忠回村当了干部。
贾廷忠和他祖辈一样,心胸宽广,义气云天。回村就把李茂山叫来说:“俄虽是上头派回来的,但你该管什么还是照样管,咱们叔侄搭帮着一块儿搞好村里的事。”虽说六姓在冷庙沟共患难多年,结下兄弟情谊,廷忠和茂山论长幼是没问题的,要论叔侄那可就差着辈分了。贾家长期遗留下的晚婚习俗使得贾家总比其他五姓高出几辈。有较真的几个老辈人说,廷忠的辈分恐怕要和李广权的祖父同辈。不过,既不同姓,辈分称呼也就不太重要了。茂山感激廷忠不嫌,说:“叔,你有什么就吩咐,鞍前马后俄一定办好就是。”茂山精灵,父辈刚死,自己年轻,没有靠山,廷忠是上头派下来的人,巴结好了,将来也有出头之日。于是贾廷忠就把李茂山作为自己的副手,介绍入了党,又把段、曹两家拉扯着,相帮着算是建立了村政权。
廷忠在外面走南闯北时娶了个婆姨,生了个娃,叫贾顺祥。廷忠一直带着婆姨娃在外面闯荡。小小顺祥跟着爹也锻炼出一个豪爽的性格。
抗战胜利,廷忠又生了一儿,叫顺茂,过了两年好日子。胡宗南进犯,贾廷忠带领一帮民工跟随部队支前,运粮、抬伤员。十二岁的儿子贾顺祥也死活相跟上,炮火连天,血光淋漓,倒成全贾顺祥成长起来一个思想进步,血气方刚的少年。击溃了胡宗南,保住根据地,廷忠受伤,拄着顺祥的肩膀,一瘸一拐的回了村。仍当他的村支书,恢复生产,进行土改。腿脚不便,都是贾顺祥满处跑着招呼李茂山、干部、群众,开会动员。根据地一派兴旺景象。
毕竟廷忠见多识广,心里明白。不能让顺祥这么野跑,要识几个字,将来才有出息。刚解放,时势平和了一些,硬逼着快十五岁的顺祥上了乡里的小学。当时冷庙沟上学的还有曹贵田、段和生、李宝斗和李茂山最小的那个隔房妹子李茂兰。贾顺祥上学时,其他几个娃已经念了两三年。顺祥反而年岁大,班级低。贾顺祥野惯了,学习总也跟不上,就求茂兰妹子帮忙,其他男娃各有家事和耍处,只有段和生来凑。三人有时在李家,有时在段家,有时在贾家轮流学习。贾顺祥别看年纪不大,已经继承了祖辈高大英俊的体魄。乡里小学路途遥远,小溪不断,延河水急,都是顺祥背着茂兰一路走来。茂兰年小,不觉愧臊,悠然自得,山歌不断。段和生要换着背,却因身材瘦小,一步三晃,骨质凸凹,茂兰不舒服,下来又让顺祥哥背。你来我往,学了不到两年,茂兰他们升入高小。顺祥娘积劳成疾去世了,父亲伤病渐重,几乎不能下地,顺祥只好回家照料。
顺祥回来,又要照顾病重的父亲,又要抚育幼小的弟弟,还要替父亲招呼村里的事情。虽说忙得不可开交,但闯荡惯了,倒难不倒这个壮实英俊的青年,越忙越自得其乐。总想着给村里建设点什么。
先是变工队、互助组,后是合作社,村里的工作一茬接着一茬,虽是贾廷忠主持,其实主要是顺祥与茂山在张罗这些事,顺祥成了村里的积极分子,也入了党。
到了向高级社过渡。乡里三天两头不是下政策就是开干部会,廷忠腿脚不便,总是安排顺祥与李茂山成天跑乡里学习政策,领受任务。茂山提意见,说顺祥又不是干部,去开会怕是名不正言不顺。这倒提醒了贾廷忠,开了支部会,就选顺祥当副书记。村民习惯了轮流上台,一家当政的格局,再说这些党员几乎都是廷忠拉进来的,自然听廷忠的,因此贾顺祥当选副书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高级社建立起来,顺祥当了书记,李茂山当了社长,段德盛当了会计,曹文隆当了副社长,算是组成一个班子。当然,这都是贾廷忠一手操持的结果。廷忠自己“退居二线”,在家养病。
不久,贾廷忠病越来越重,虽有些迷糊,却整天拉住顺祥的手讲百年村史,祖上功德,讲到最后气息细微,对耳嘱咐:一定要把顺茂拉扯大;‘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祖训别忘了……两条遗训,重压心头。
贾廷忠死后,贾顺祥成为冷庙沟一言九鼎的人物。
李家有两项遗传从避祸建村起就根深蒂固,一项是对权利的渴望,一项是对土地的渴望。到了近代:广权、广田分别继承了这两个渴望,茂山、茂林也继承了这些遗传。李茂山当了社长,后来公社化后后又当了队长,但是那个时代的体制,书记总比队长大那么一点点。关键问题上不能说了算数。虽说贾顺祥的辈分可能要高些,但李茂山岁数大出贾顺祥许多,他与贾廷忠同台为政的时候,顺祥还满处跑着替爹召集开会,或者与茂兰妹子嬉戏打闹上小学呢。李茂山心中总有点不顺,但是城府也是有点儿的。
公社化后,冷庙沟成了大队建制。班子还是原样,只不过社长改称了队长。实际上按人口规模,冷庙沟就是一个生产小队的架子,无奈深入沟掌的冷庙沟离其他村都太远,只好独立成大队,单独核算。
对于冷庙沟的受苦人来说,无论是互助组、高级社、大队、小队,受苦都是一样的,一干活就是一大帮,赶羊似的下地,又赶羊似的回窑。汉子们的潜意识中,忽然觉得迩个砍下的每一镢头,绝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了,想消极吧,那一镢头里还有那么一点点是自己的,出大力吧,心有不甘——受得苦都替别人干了!有些迷茫……
婆姨、女子和碎娃们就不一样了,下地跟过节似的,叽叽喳喳、热热闹闹、打情骂俏、家长里短,集体生产把她们从窑洞中解放出来了,多了交流和发泄的空间。
第18章 第四章 乡村风云 第二节 山村往事 下半部分
5。2。7 饥荒之年
公社化后不知为什么,年成一年比一年差。冷庙沟的人觉着这光景不好过了。段家老二段和祥急急慌慌的从河东跑回来向他老子借粮,凄惶的说河东、河南饥荒蔓延,饿殍遍野。才知其他地方比他们更差,人心惶惶。
公社化后的第二年就雨水见少,庄稼萎靡,产量大不如前。第三年春天就开始旱,到六月收麦,没下一场透雨。夏粮几乎绝收。一夏,烈日炎炎,草枯树蔫,谷子跟狗尾巴草似地,稀稀拉拉刚没过脚踝,玉米枯黄,十棵有八棵无穗。秋底下了一场小雨,已经无济于事。秋粮收下来,打完场,分出公粮,剩下的粮食堆堆就跟谁家的娃娃坟,过去多用升斗分粮,很少用上合合,这次用上合合,分得斤斤计较。羊毛口袋都用不上了,面袋褡裢就能提回家。看得心酸落泪,明年的日子可怎么过呀。有婆姨当时就哭天抹泪奔向公粮堆,往队里的粮堆扒粮,被茂山喝住,叫人拉开了。这种灾年就特别显现出冷庙沟公粮负担的繁重。不是婆姨瞎闹,每个受苦人心里都冒出这样的想法:要是少交点公粮,这饥荒兴许能度过去。
年还没过完,一些人家已经闹起了饥荒。分到家户的红枣都磨成面,连枣核都砸开了;所有坡面的沙蓬都砍了个精光,榆树、沙枣树连皮带枝没了形状,窖藏的红薯藤叶剁碎了、与糠麸掺拌的各种杂物都当做了吃食,拉坏了嗓眼,憋坏了□□。娃们排着队哭喊着等在睑畔让娘扣□□中那硬邦邦的屎厥,有些碎娃三天拉不出来,满地打滚,乱翻白眼,已有碎娃埋到后山。吴友茂婆姨饿得啃窑掌上的咸土,肚子涨得透明,躺在炕上奄奄一息。贾混昌他爹摇晃着走到睑畔边上解尿,眼一黑栽下去再没起来。恐慌的情绪在冷庙沟中蔓延。村里婆姨、老人都窜到顺祥跟前寻粮吃,排着队要顺祥开出证明,出去逃荒要饭。人心慌乱,一场灾祸就要来临。
贾顺祥正值壮年,爹死族稀,无人张罗,加上心中有恋,一直没有婚配,只知忙队里的事情,以前也不知愁苦,这次饥荒来临,急得不行,茶饭不香,背个手,满山乱窜,他原不会抽烟,不管谁来,抢过人家的烟锅,圪蹴到一边,吧唧吧唧狠嘬,呛得灰头土脸,人像缩了一截,没了陕干大个子的形象——这要再饿死几个人,可咋办呢!
在村里,六姓中吴家和贾家最近,祖上当年同为武将,共同御敌断后,两家人口均少,辈分相当,相互走动就多些,廷忠在世时少不了嘱托吴德茂多提携一下顺祥,顺祥也多请教德茂叔。
这些日子,德茂知顺祥发愁,不时来贾家安慰,也想琢磨着出点主意,以解难关。那天夜黑,来到贾窑,顺茂已睡,主动给贾顺祥递过烟锅,说有一主意。顺祥并不惊讶,这个老叔神神叨叨,自己的日子都过得恓惶,能有什么雄才大略?接过烟锅只是瞎吸,并不言传。
“向李、段、曹家借粮!”德茂翘起满脸胡茬的下巴,冲着顺祥一字一板说出此话。吴家世代都是闯荡江湖、寅吃卯粮、借东挪西,受人接济的主家,此主意完全是世代遗传的思维模式,自以为是悬壶救世的大主意,郑重得很!
顺祥停了吸烟,眼睛怔怔透过绿豆大的油灯亮光看着黑洞洞的窑掌。这主意,顺祥隐隐约约想过,总被另一个理由推翻了:“借不借得出还在两说。即使借了,那以后怎么办,拿什么还。如果还不了,冷庙沟这六姓情谊如何延续,我贾顺祥在冷庙沟怎么当这个家。”生产队除了公粮,就是留点种子,从未积粮,这几年年成不好,公粮又重,全是分光吃光。以生产队的名义借粮,如何分、如何收、又如何还呢?
“今春要是再饿死人,甭说你这书记别想当,在冷庙沟还生的下去吗?冷庙沟虽说偏僻,还从来没饿死过人。”德茂加重语气又说:
“逃荒的让逃荒,借粮的给借粮。把这个春荒过去,地里返青了,咋都好说。先种一茬豌豆,箍定能接上茬。”……
贾顺祥虽不认为这是什么好主意,却已山穷水尽,毕竟年轻,也想不出更好的主意。
与李茂山一说。茂山也不惊讶,也不反对,长时间的圪蹴在那里抽烟,站起来说:让俄再掂量掂量,你再找其他干部过过话,我再跟这几家商量商量。
李、段、曹家有些余粮,村里人都晓得。但也是极少几家,一是当年开荒多;二是家里劳力多的的那几户:茂林、广田寡妇,茂山从广权手里积留下一些;还有段德盛、曹文隆两家,几年下来,年成不好,估计也所剩不多了。
要说存粮,陕北就是谷子,那东西耐存得很。找个干崖,挖个土窖,口小里大,垫上石灰,铺上石板,或连口袋放进、或干脆倒进窑里堆在石板上,再用石板封上口糊上泥,几十年不会坏。兵荒马乱的年代都是这么存粮,躲过兵祸,回来,金灿灿的谷子好好地躺在窑里,碾了,捞饭、冉饭照样香喷喷,其他粮食不行。连官兵征粮,也只要谷米。因此集体化前殷实点儿的人家有点余粮,精贵的,存个十年八年的也不足为奇。
但让这些人家拿出存粮来,比登天还难。那都是汗珠子摔八瓣一撅头一撅头掏来的。迩个合作化了,再想攒些余粮已经不容易了,饥荒年头,精贵的比命,谁愿意拱手拿出来呀。再说,这么多年来,还能剩下多少呢。
茂山找了几家,意料之中,没一家同意的。茂林还把他臭骂一顿,说他胳膊肘往外拐;广田婶子哭天抹泪,说家里娃多,又没劳力,那点粮食就是命根子;段、曹两家更是不理不睬,说是你们李家拿,俄们也拿。并不意外,茂山也没窝气,回来和顺祥说了。顺祥没辙,还是让他多做做工作。
要说茂山不着急、不窝气,是因为顺祥当家,有意怂管,也才冤枉了他。他和他祖上一样是个爱揽权爱管事的人,像这种人命关天的大事,他不会撒手不管。而且他也确实去跑了、去问了。但是他心里明白,先不说这个主意出的是否高明,就冷庙沟迩个的形势是极难行得通的。所谓形势就是迩个冷庙沟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六姓之间的关系,过去那种受苦人之间的乡亲、邻里、拜识、兄弟情谊,已被集体、大队、队长、书记、工分、公产等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所掩盖了。过去乡亲们之间互相接济、借贷,那是人情,相互之间都念着好呢。即使一时还不了,多少年,隔几代也有还的。即使还不了物质,这个情总在呢,儿孙几代见了面都要低头哈腰、千恩万谢,人心总能暖一下,尊严总能显一点。迩个不行,集体借、集体还,集体是什么?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