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问-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修风说:“看得出来,这个马京很有智慧,的确很优秀。”
楚老师不以为然的笑笑说:“优秀是肯定的,有智慧则不竟然。他过多地追求技巧,然而,他不清楚,平常人痴迷事例,中等智慧的人追求方法,而真正的智者从来只关注思想,没有以思想为指导的方法不可能有连续性、持久性,这才是大智慧,也是他们与我们的区别所在。”
到了文化馆,楚老师说:“你们各自准备一下,明天下午我们出发到大理苍山参加峰会,小扬你问问燕丫头去不去?”
告别了老师,吴修风给普燕发微信说:“老师让我问你,明天下午去大理苍山,你去不去?”
普燕调皮的回答说:“你邀请,我就去。”
吴修风说:“那当然,明天下午出发。”
普燕说:“看你写的文章了吗,知道有多少阅读量了?”
吴修风说:“今天一直陪老师,没有时间看。”
普燕说:“已经达到了70多万了,明天肯定能突破100万,这是一个非常让人心喜的数字。我相信,这几天在峰会上,你会成为一个焦点人物。”
8月11日下午两点,楚老师、楚修正、程黄、普燕、吴修风一行五人向大理苍山出发了。
程黄说:“我有一个想法,现在应该就着《请各就各位》这篇评论文章的势头,让小扬阐明我们的观点,也算是给小扬在众人面前亮亮相。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声音,否则,他们就会更加嚣张跋扈。”
楚老师把头转过来看看,普燕摇摇头,作了几个手势。吴修风解释说:“普燕的意思说,尽量少树敌,即使不是朋友,也不要成为敌人。”
楚老师说:“我们确实没必要跟谁争长短、论输赢。现在我们处于弱势,因此,总体上要示弱,局部是要突破。就是说,需要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突出小扬,让他发布的评论文章,成为本次峰会的一个亮点。”
楚修正说:“这事好办,大理的文化系统、网络媒体公司、电视台正需要新闻题材,我待会跟他们联系一下。”
楚老师最后说:“我们参加这次峰会有两个目的:一,我们的出现代表了我们依然存在,依然有我们的声音。二、为小扬正名,算是他的一个正式亮相;其它方面无所谓,来日方长,没有必要争一时之长短。”
吴修风说:“老师,问你个问题,性情中人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一下就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因为它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楚老师说:“整体来看,性情中人应该值得赞扬,因为这样的人行事直来直去、光明磊落;但放在职场中来看,这样的人不适合经商或从政。即使勉强去做,也不会有多少成就,而且,心里还很委屈。但如果是从事学术研究、发明创造,它又成了一大优势。可以这么说,要想在学问、艺术方面有所成就,就必须是性情中人。”
吴修风笑说:“老师,你说我属于性情中人吗?”
楚老师还没回答,程黄抢先说:“你是最典型的性情中人。”楚老师说:“你程姐说的没错,这也是我看中你的原因之一。”
吴修风说:“我在书里看到,性情中人总是给人很怪异的样子。”
楚老师说:“不怪异的人能做好学术研究吗?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吗?”大家笑了起来。
吴修风再问:“老师,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豪情万丈,有时候又会感觉软弱无能,并且这种转换的时间很短暂,前一分钟这样,后一分钟又变成了另外一样?”
楚老师说:“每一个有理想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的认知,这种心里就会渐渐减少。只有具备学问、艺术天赋的人,一生都会伴随着这种心理。歌德是一位大思想家,他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巨人,有时又觉得自己软弱无比,连眼前一块小小的石头都无能为力。从这个角度说,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痛苦中诞生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卢梭的《爱弥尔》;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司马迁的《史记》等等,都无不如此。”楚老师看着他笑说:“你既然立志做学问,就应该庆幸会有这种心理现象。”
他继续说:“为什么要叫你好好的研究两三年时间,然后在下届峰会上一举脱赢而出。有一个已经被证明的理论叫《1万小时法则》,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要专心、耐得住寂寞,当日结月累满1万小时,就会发生突变、获得转机。好比是正在接水的木桶,到一定时间,自然就能装满。”
楚老师的话语深深打进吴修风的心坎里,感觉就像非常快速地阅读了无数的经典著作一般敲打着他。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老师的教授为他打开一扇大门,他犹如凤凰涅槃一般获得成功的蜕变。他的心绪变得莫名兴奋,觉得前面的道路光明璀璨,心中一直存在的声音鞭策着自己勇敢的往前走去。
楚修正突然说:“小扬,有个问题提醒你,老师一直告戒我们,做学问的人不要涉及政治,一门心思的做好学问就行。因为你棱角方正、说话犀利,在和人说话、交流时要多加注意,不要谈及政治。即使对方要谈论也不要跟着起哄,说什么是他的事,我们管好自己就行。”
吴修风说:“好,我记住了。”
说话间,他们经安宁、过楚雄,下关城已然在望,洱海一片祥和,清澈的湖水映得城市格外生辉。
把车停好,然后步行去逛街,穿过这带有古城气息的街道,慢悠悠的到处乱转,自然有另一种别样的风景。他们来到了步行街,看到前边有一个很雅致的休闲餐厅。楚修正提议到里边休息一下,顺便吃饭,楚老师已然率先走了进去。
普燕用手语说:“我们去逛逛街,一会就回来。”眼神中满含期待。
吴修风解说了一遍,程黄说:“我也去。”说着拉起普燕的手就向前走,吴修风快步跟上她们。来到中心城楼前,只见上面人群攒动,上上下下,好一副游玩的景致。吴修风很想站到顶楼看一看整个城市的风貌,想到老师他们还在等待吃饭,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普燕拉着程黄向前边人多的地方快步走去,吴修风跟上去一看,原来是一个买各种蜜饯的店铺。他从未见识过如此品类繁多的蜜饯,菠萝的、苹果的、香蕉的、雪梨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他对这些没什么兴趣,只见她俩兴致盎然、边看边尝,还是觉得十分有趣。
她们挑选了五六种,吴修风快步走过去要付钱,程黄说:“小扬,哪要你付钱?”
吴修风说:“没事的,程姐,我可以的。”
程黄开玩笑说:“收起来,我可比你有钱。”
吴修风不再坚持,普燕把袋子提起来递给他拿着,然后拿了一些出来给程黄,两人边吃边走,说说笑笑的回到刚才约定的餐厅,顺手把蜜饯摆在桌上。
楚修正说:“我已经和大理相关的新闻机构联系过了,他们也很高兴。知道《请各就各位》这篇评论文章是我们写的,就迫不及待的要见你。按时间推算,应该明天中午会在苍山酒店找你做访谈。”
吴修风说:“我该做什么?说什么呢?”
楚修正说:“你想说什么都可以,只要不涉及政治就行。我们是做学问,没必要处处讨人欢心。”
吴修风说:“我们什么时候去苍山,今晚吗?还是明天再去?”
“肯定是今晚。”楚修正说:“组委会已经把酒店安排好了,今晚就住在苍山酒店。”
吃完饭,他们便向苍山上进发,天还没黑,就已经来到了苍山酒店。门口站着几个穿戴整齐的人,显得很有身份。
他们显然对楚老师很是敷衍,倒是对楚修正很热情:“楚老,你们来了;楚局长你好,几年不见了,你也不来打扰我一下,让我尽尽地主之谊…………………。”
楚老师和楚修正跟他们寒暄了几句,在签到处领了房卡,就一起来到五楼。楚老师一间,程黄、普燕一间,楚修正和吴修风一间。
九点多时,他们来到休闲厅。这里有上好的茶叶、咖啡,还有简单的小吃,他们要了壶茶就随意聊天。在此期间,有陆陆续续的人来和他们寒暄。
吴修风发现,来和他们说话的人,基本上都是云南省各州、市文化系统的人,主要是冲着楚修正来的。楚老师也认识,但显然有隔阂,只是礼貌性的打个招呼;而传说中的“南苏北曹”却迟迟没有出现,连前两天在昆明见到的马京也不见踪影。快十一点时,楚老师说:“就睡吧,明天再说。”
第二天一大早,不知从哪冒出的人,整个酒店突然热闹起来。九点准时,峰会开幕,主持人是30岁左右一男一女两人。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挂着一条长长的红色横幅,上面有十个硕大的白色字:第六届苍山文化研讨会。
通过主持人的介绍,吴修风清楚了峰会的规则。前两天由自主申请、经组委会核准的人上台发表专题演讲。第三、四天,分成若干个会场,以自由辩论的方式,继续进行观点阐述;另外,还可以申请小型的交流会议。前两种方式都有速记员在现场记录,待整理定稿后寄送给有影响力的参会人员。最后一种方式是否需要速记员,则自由选择。
吴修风说:“我们是谁上去发言?”
楚修正说:“往年是老师或我,今年我们放弃了,不参加这样的发言,但可以参加自由辩论。”
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上了演讲台。吴修风仔细一看,就是前两天在昆明见到的马京。他是代表他的老师曹立智做观点阐述,题目是《文化与规则》。
吴修风仔细的听着,只一会就发现,他所阐述的观点和前两天与自己的辩论很相似,没有什么新意,就放任自己的思想,观察起整个会场来。
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会场,参加峰会的人大约200人左右,其它的都是工作人员,以及手提肩扛拿着设备的记者。有的人很认真的看着主席台;有的人却在悄悄私语;还有的干脆拿着手机在玩。
这一篇阐述有点长,竟然差不多两小时才结束。吴修风好奇的问楚修正:“专题演讲只有今明两天,他一个人就用了这么长时间,其它人怎么办?”楚修正还没回答,楚老师插话说:“这就叫财大气粗、横行霸道。”楚修正、吴修风等人笑了起来。
接下来的演讲,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文化名人,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论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优势等等。
吴修风很是奇怪,为什么没有人提出:如何应用优秀的文化来指导、服务现实生活,以及对普通民众的实际作用。他把这个疑问告诉了老师。
楚老师有些惊奇看着他:“没错,多少年来,的确从未有人谈及这个问题;或许有人已经想到却没说。我猜想,他们或许是担心说出来之后,被别人笑话自己为什么问这么肤浅的问题;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最重要的问题,不能服务于现实社会的文化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你今天第一次参加峰会,就能发现这个问题,非常不错。”
吴修风说:“当今中国文化界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舍我其谁。”楚老师傲然说:“要解答这个问题,没有人比我们做的更好。”
中午散场时,吴小扬随着老师一起走出会场。刚刚来到一楼,准备进入餐厅吃饭,看见七八个拿着话筒、摄像机的人在东张西望。看到他们下来,马上就围上来说:“请问,谁是吴修风。”
楚老师一笑,指指说:“他就是。”
另外一个手拿话筒的年轻女孩抢先说:“这两天网络上出现了一篇评论文章《请各就各位》是你写的吗?”
楚修正说:“没错,就是他写的。”
其余的人把话筒朝前递来:“我们想采访你,请回答几个问题好吗?”
前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吴修风说:“这没问题,我们到旁边随便聊聊。”
有个男的抢先说:“你在文章中的那些事说的人是谁?”
吴修风想了想说:“你们就是从事新闻报道,消息比我们灵通许多,这个答案你比我更清楚,完全可以对号入座。”
有一家网络媒体的人问:“你文章里说‘被山民养大反过来吃掉山民的狼’是指人吗?是谁?”
吴修风说:“凡是那些享受着民众优待却又不做正事的人都属于这种狼,本职工作敷衍了事,个人私利精神百倍。”
有人问:“你说‘文化是所有行业的支撑点’,请你说得具体点?”
吴修风说:“世界上所有的行业都是我们人类自身创造出来的;而文化是枢纽、是中心,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人,因此,它就很自然的成为了行业里最基础、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支点。”
又有人问:“规则历来都是违反人性的,按照你这种说法,社会就不应该需要规则了吗?”
吴修风笑说:“你开车到了十字路口,周围没有任何车辆、行人,但这时红灯亮了,你心里如何感想?是不是多么希望没